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们房地产这些年-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如此,消费者维权运动却在中国此起彼伏。

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之间的纠纷不断发生,有的是延迟交房期限,有的是不具备入住条件,有的是承诺配套无法兑现,有的是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2001年4月,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一次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上严肃指出: 尽管现在住房质量有所提高,但投诉量也相应增多。

对于多年来与开发商交涉总处于弱势的购房群体来讲,2001年秋天,形势有了改变。业主、业主委员会选出他们的代表,带领大家与房地产商展开博弈。有人点评说: 市场不成熟,业主帮助开发商成长。

2001年9月17日,以邹家健为首的景洲大厦业主委员会在全国首开先河,由业主自主投票表决更换物管公司。媒体称,“景洲事件”推动了中国房地产物业管理行业的改革,使“老子开发儿管理”的房地产行业模式在深圳成为终结,引发了物管行业的重新洗牌,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景洲事件”。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讲,业主委员会更换管理不到位、服务有问题的物业公司,是一个行业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更换管家的“景洲事件”,催生了“新型社区政治”,标志着业主维权的大幕已经拉开。

两年后,深圳景洲大厦的一系列做法得到了建设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行: 房地产开发必须与物业管理分离。业主大会经2/3的业主表决同意,有权解聘、选聘物管企业。一个平凡的人物、一个普通的社区同全国其他业主一起,催生了一部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规——《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

2002年6月3日,景洲大厦业主委员会大胆摈弃深圳物管“不平等条约”(格式合同),采用经济合同方式约束业主同物管公司的责权,首次将“因物管违规、失职等行为造成业主财产损失,物管公司将承担赔偿责任”的条款写进了双方所签订的物管合同中,引起了物管业界的激讨论和新闻媒体、物管行业及国家主管部门的关注。邹家健还亲上北京坦陈创新,景洲合同内容最后写进了全国《物业管理条例》第三十六条,成为全国物管大法的一道亮点。

2001年值得关注的另一现象是: 一拨接着一拨房地产开发商,天南海北大考察。整个中国从北京到深圳、从成都到上海,凡有漂亮楼盘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前来踩盘的人群。业内将这种现象叫做“踩盘经济学”。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州的华南板块。全国做房地产的公司几乎都来考察过。当华南板块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领跑者,成为一个标志性板块和踩盘胜地以后,还引发了一种新的现象,催生了一大批服务性公司,从事规划的、设计的、广告的、策划的……他们不仅在广东市场上兴风作浪,还大举北伐西进。由此催生的房地产演讲市场也异常火爆。

“踩盘经济学”促使整个中国的房地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得区域之间的产品差距缩小,在设计和风格上出现兼容并蓄。比如广东的园林可以克隆到长江以北,上海的可以克隆到别的省份,进而促进了房地产操作的精细化和房地产市场的细分。

不仅如此,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还跨出国门,到国外“踩盘”。

从1990年开始,每年3月有四天是世界房地产行业召开盛会的日子。来自全球的房地产业精英们都聚集到法国南部度假胜地戛纳,参加由法国励展博览集团主办,国际房地产业联合会、国际房地产战略管理机构等多家国际知名机构协办的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房地产业盛会——“国际房地产业博览会(英文缩写为MIPIM)”。

虽然在中国人眼中,“戛纳房展”并不像戛纳电影节那样出名;但每年在此开幕的戛纳国际房地产业博览会(MIPIM)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家公司参展,来自五大洲的房地产商、投资商、材料供货商与建筑师聚集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与国内房展会相比,“戛纳房展”更像是房地产业界的全球Party,这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的房地产业界的决策者;其中包括大量的投资者及有购买意图的房地产用户。参展的公司和嘉宾十分关注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他们在享受法国南部阳光与美酒的同时,交换最新的房地产信息与感受。而沙盘与楼书在这里却很少见到,多媒体技术是必要的展示方式。一种流行的方式是把名片制作成同样大小的多媒体光盘,其中包含了你想要了解的大多数信息。

2001年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在MIPIM首次亮相,当时有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沈阳等地的27家公司报名参加,北京的建外SOHO、建筑师走廊和上海的上海国际商城项目正式参展。参加过这一地产盛会的中融集团总裁倪召兴这样说:“收获是巨大的,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建筑、最先进的科技,这次会展让我看得更远了。”此后,每年来“戛纳房展”的中国房地产商越来越多。

的确,“戛纳房展”是中国房地产商了解世界房地产的一个窗口,也是连接中国房地产与世界房地产的一座桥梁。“戛纳房展”既为想“走出去”的中国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国际平台,又为想“走进来”的外国资本和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机会。

总之,虽然伴随着各种不协调音,但中国房地产在新世纪之初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也许是受到“戛纳房展”的启发,2001年,陈诗涛女士决定创办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出发点就是: 作为一个区域性极强的行业,中国房地产商同样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民间论坛。其实在2001年之前,《中国房地产报》已率先在广州、深圳、海口、哈尔滨等地举办过多届全国性房地产高层论坛,并已形成广泛影响,但可惜没有坚持下去。博鳌亚洲论坛的横空出世给陈诗涛带来了惊喜和灵感,于是她抓住了机遇。海南博鳌,三江汇拢,直泻南海。古人有云: 水即是财。如此三江并流之地实乃聚财之福地,在如此福地举办博鳌房地产论坛怎能不让房地产业聚财、发展呢!

2001年8月15日至18日,首届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王石、任志强、潘石屹、冯仑这些地产领袖在博鳌向全国传递自己的观点,博鳌从此成了地产江湖的大腕们一年一度“博鳌论剑”的舞台。其时,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在面对台下400多位开发商时发出感叹:“在座的是中国最为幸福的商人。”

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思想开始迸发了,冯仑、潘石屹、刘永好、任志强等人在第一届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就迸发出了思想火花。一群人开始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进行集体思考的时候,思想火花的迸发就成为必然。也正是在2001年,“地产精英,博鳌论剑”开始成为中国房地产界在每年夏日的固定节目。政、学、商有了一个比较好的交流平台和探索氛围,这是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实质。

“参加6次博鳌房地产论坛,强烈感受到中国房地产业的成长,其中所学到的东西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一个行业的发展与未来”,这是许多房地产商的由衷表达。中国房地产本来就是在不断摸索中走向未来的,从行业法制与游戏规则到企业发展模式,甚至到产品的开发模式,大多数开发商并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知与理解,因此他们渴望学习与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博鳌房地产论坛恰恰提供了一个平台。“博鳌论剑成为一种象征,一个行业的集体探索是由博鳌开始。”《楼市》杂志主编王亚如此评说。

一个历史的轮回可能更是一个行业的升华,从200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化之初,大多数房地产从业者对一个行业仍感迷茫时,中国房地产迎来了自己的黄金年代。每一年都可以看到开发商的口袋又鼓了。但是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大家可能会对行业规则产生不适应感,更多的开发商希望能够适应游戏规则并成长起来。任志强对博鳌房地产论坛的评价是:“中国的房地产业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博鳌房地产论坛为中国的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共识的平台,并为企业的应对和创造提供机遇。”

2001年,刚刚升温的中国房地产,催生了一个举国关注的新的经济词汇——“温州炒房团”。上网百度一下,瞬间排列的相关条目至今还有67。8万条,让人强烈感受到他们当年是何等风光。

这年8月18日,一个听起来非常吉利的日子,第一个温州炒房团——157人,由《温州晚报》广告部副主任李海燕率领,浩浩荡荡开进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把5000多万元砸向了上海楼市。这批人就成了全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批炒家。以此为始,温州炒房团逐渐形成规模效应,所到之处,当地房价一路飙升。

温州炒房团,事实上只是中国高达数万亿元的民间闲散资金,寻求投资渠道的一个缩影。急剧拉升的房地产投资,对民间资金来说,是暗示了这一市场的潜在升值空间。所谓资本逐利而动,炒房团自然应运而生。

2002年春天,温州炒房团20多人北上横扫北京城,第一单生意就成交了2000万元。这在当时的北京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媒体称“京城楼市刮来温州旋风”。

随后,温州炒房团的足迹,又循着上海、北京等沿海发达城市,向内陆二、三线城市迁移。此间,恰逢全国性房价上涨期。由此,温州炒房团“走到哪,涨到哪”的名声开始流传。2003年8月,温州购房团30人在徐州买下价值3200万元的房产;10月,40个温州人在武汉掷下4000万元,爆炒武汉房地产市场;当月,40个温州人奔赴青岛,2天成交2500万元;11月,由80个人组成的温州购房团浩浩荡荡奔赴深圳,投入6000万元开炒深圳楼市。温州购房团的热浪是一波接一波地袭向全国楼市。

到2003年末,温州购房大军已达到了据称是“人马十万、资本千亿”的规模。仅温州某报社的房产投资俱乐部,会员人数多达6000人;在杭州,购房者中温州人的比重一度达到两成;在上海,高峰时每年有20亿元以上的资金主要来自温州。一些温州人南征北战,继杭州、上海之后,温州购房团的足迹遍及东至大连、西至伊犁、南到三亚,北达满洲里的数十座大中小城市;有的甚至跨出国门,打量起泰国等国的房产市场了。

当温州人杀到各地如买菜般“吃”下一栋栋商品房时,人们纷纷以羡慕的口吻赞叹温州人“有眼光,有实力”;许多媒体对温州人激活了当地的地产市场大加赞扬;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亲自布置接待方案,对温州购房团奉若上宾。不料到了2004年,房价成为牵动国人最敏感的那条神经,炒房团所到之处,风声鹤唳。对温州购房团斥责挞伐之声已是不绝于耳,国土资源部就指出,个别地方游资炒作房地产造成房价泡沫,造成非理性上涨。一些媒体甚至直指温州人是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扬的“罪魁祸首”。对“温州炒房团”的鞭挞,事实上预示着中国房地产的暴涨时代已经来临。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敢为人先的温州人留下了许多创举。此次“温州炒房团”现象再次给人们上了一堂市场经济课。“温州人在房地产市场一不偷二不抢三不骗,没有采取任何不健康不道德的手段从事房地产,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宽容的态度看待他们。”珠海经济特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梁绍辉说,“温州人捕捉商机的本领值得人们学习”。

许多研究者认为,温州人在大规模购房行动中,的确利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链条中的一些缝隙。“但这些缝隙不是温州人挖出来的,而是本身具有的。”温州市政府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可以运用“无形的手”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没有理由以行政手段打压温州人的市场行为;而且,聪明的政府应该是不断制造投资机会,以吸引资金的到来。

2001年

● 3月6日,我国第一部通过正式立法的土地有形市场交易的地方性规章——《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

● 3月12日,北京天鸿宝业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600372)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长达八年之久的房地产公司上市禁令解冻。一个月后,金地集团(600383)上市,从而揭开了新一轮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序幕。

● 4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经营性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的方式进行出让。

● 6月1日,建设部颁布《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

● 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住房金融业务的通知》,规定对未取得四证的项目,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且企业自有资金不能低于开发项目总投资的30%。

● 6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的通知》,提出建立健全土地市场规范运行的基本制度,包括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等。

2002冬春之争惊动总理

住进了沉睡的房子我和我的妻儿

酝酿着一个个计划

太阳每一天都照着生活

公鸡仍旧未打鸣

苹果树也没有开花

——陈广建《沉睡的房子》

2002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繁荣景象。中国经济又度过了活力四射的一年。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中国制造”浪潮终在2002年呈现出四射活力,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终于在全世界发威,整个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的存在和力量。一个真实的笑话开始以各种版本流传起来: 很多人出国旅游买回一大堆纪念品和时髦商品,回到家里后扯了商标一看,都是“MADE IN CHINA”。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笑话背后,却洋溢着一种特别的自豪。

2002年圣诞节,一个网名为“今天是个好日子”的网民选择了一个西方人的节日,在互联网上留下了这样一段留言: 今天我们可以享受太平,可以继续享受爱情,可以继续享受我们简单而愉悦的生活。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庆幸,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

中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为了促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在调控中发展,在震荡中前行,成为2002年房地产业发展的主题。

但是,依然有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示出莫大忧虑。

2002年元旦的前一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发表了题为《2002,房地产的冬天》的访谈讲话。魏杰教授通篇讲话的核心是: 目前房地产已经产生了超过1993年的泡沫;2002年将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冬天。基本调子是对一片叫好声的房地产形势持否定态度。魏杰教授说:“研究中国经济,当然要关注房地产业,这是市场经济的前沿问题。1993年以来,积压了一大批房子,尽管消化了一部分,但积压率还是超过50%,过几年会炸掉一批。2001年的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泡沫的第二次高潮。”

提到魏杰教授,房地产圈内无人不晓。他曾经是房地产界的风云人物,当年风头远超现在房地产圈活跃的徐滇庆、易宪容等人。因为魏杰教授成名很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已经是国内中青年经济学家代表之一,当时位列“京城四少”。所谓“京城四少”,借指当时风头正劲的四位青年经济学家,称谓来源于当时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名。除了魏杰之外,“京城四少”中的另两位是现在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樊纲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还有一位叫钟朋荣,其在做研究生时的论文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赏识。

魏杰教授高论一出,不啻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影响全国,尤其在房地产业界产生巨大反响。鉴于魏教授发表的“冬天论”、“泡沫论”,是在整体上否定房地产业的大好形势,且影响范围大,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广大房地产业内人士也对此予以了极大的关注。

2002年1月26日,《中国建设报》头版“权威预测”专栏率先刊登了题为《2002年不是房地产业的冬天》的长篇署名文章,旗帜鲜明地对魏教授的观点公开进行“辨析”。

文章作者是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学会副会长包宗华先生。包先生无疑是房地产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之一。他以有力的数据和分析,对魏教授的观点逐一进行“辨析”。包会长认为,魏杰的讲话在使用了一些远离我国房地产实际的数据基础上,作出了2002年我国将充分显示出房地产冬天的走势预测,为“一家之言”。“不知道魏杰教授用什么基数和方法计算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50%的积压率。”包宗华分析说: 由于2001年没有出现“泡沫高潮”,2002年也就不会出现房地产的冬天。国家仍然要求以住房为主体和房地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继续在带动国民经济、扩大内需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而新一年的深化房改,也将进一步激活住房需求和扩大住房供应。魏杰教授预测2002年我国房地产的走势是“房地产的冬天”,预示着要“防冷”。而我们最担心的是有可能出现房地产进一步升温,主要应该“防热”。由于我们会努力去取得防热的成功,因而可以作出如下预测: 2002年我国房地产仍将持续发展,但涨幅将低于2001年,以保持从今年至2010年连年持续发展的“后劲”。

《2002年不是房地产业的冬天》一文发表后,全国许多报刊、国际互联网站纷纷转载。这篇文章像旗帜和号角,号召人们开始了对“冬天论”、“泡沫论”的“讨伐大战”。

在2002年1月9日在扬州召开的“中城房网董事长联席会议暨两周年年会”上,一些知名房地产商也对这一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华新国际总裁卢铿认为2002年是房地产行业的早春二月,乍暖还寒。他反对“严冬”的说法,但他认为目前还有一丝寒意,因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处在调整期。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会增长,资金会增长,但结构调整也会继续,“对部分开发商来说,也可能是冬天,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应该是春天”。

河南建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