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人都爱马文才-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想去?”

    马文才见孔笙满脸望眼欲穿,问道。

    “想呃,罢了,我等初来乍到,还是先熟悉下环境好。”

    孔笙本来想说是,后来一想吴兴学馆那些学子明显和马文才不对付,为了顾及这位同窗的脸面,还是摇了摇头。

    “想去,便去罢。”

    马文才无所谓地说。

    “看之前那位学官的态度,国子学估计也不会管我们,我们自己给自己接风便是了。”

    “可是他们之前说,要什么食券”

    孔笙犹豫道。

    “马文才说去,就去!”

    傅歧不耐烦孔笙犹犹豫豫,一副信心十足地样子看向马文才。

    “走走走,看那贼眉鼠眼的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就有火,不就是食肆嘛!文才都说能去了,肯定就有办法!”

    马文才并不说话,只高深莫测地笑着,这样的态度也打消了孔笙最后一丝犹豫。

    “好,去就去!”

255 争霸人生() 
“我有好几年没好好逛过建康了,都不知道还有这样的食肆。”

    傅歧好奇地左看右看; 尤其对窗户上镶着的琉璃壁特别感兴趣:“这些药玉; 怕也是从北方来的吧?”

    药玉; 便是玻璃。

    玻璃、琉璃,在南边是稀罕物,在北边却没那么稀有。

    从它的名字“药玉”便可听出,这是一种人造的假宝石,并非天然生成。

    北魏曾有一整座用琉璃建造的宫殿,因为魏人喜欢这种晶莹剔透的“药玉”; 从西方来的胡商已经有了一整套妥善运输这种易碎品的方法。

    但即使这样,因为南北交战的缘故; 在南方还很少见到这样的东西。

    马文才只是笑笑,他当然不会傻到在褚向面前说出自己对这些食肆的了解; 倒是傅歧实在忍不住心中的好奇; 叫来了一个伺候的小厮询问。

    那小厮似乎是被问得多了; 早已经习惯,好脾气地回答:

    “鄙店的东家以前行商时曾救过几位西域的胡商; 这些药玉便是这些胡商送的谢礼。只是这些药玉看着通透,却太容易碎,一直没想到能用到何处; 直到鄙主在京中开了食肆; 才用在了雅间的窗户上; 好歹也算是个景致。”

    “那传说中的香料; 难道也是从西域而来?”

    孔笙问。

    有一想二; 孔笙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

    “这些,小人就不知道了。”

    被问到“调料”的问题,这小厮谨慎地不开口了。

    好在这屋子里几个公子都是锦衣玉食出身的,大部分对行商之事都不感兴趣,就连褚向,也只是和傅歧一样在玻璃器多看了几眼,就聊起这些“食券”的事情。

    “马文才,既然这些食券这么难得,你是怎么有的?”

    孔笙他们其实也没看到马文才有食券,只是见他让疾风进去打点了一下就被请进了雅间,便以为他也有食券。

    马文才自己也没来过这里,但是有些设想,是在很早之前就有了,现在看到食肆,他比任何人感慨都多。

    他刚刚将目光从绿色的透明玻璃壁上收回,正在思考着祝英台有没有什么法子将这些药玉里的气泡去掉,让它们看起来更晶莹剔透一点,猛然被孔笙一问,随口说:

    “没食券也能进来,就是破费点就是了。”

    他们平时都是不管这些琐事的,听马文才这么解释了,也就没多问,等到菜肴一一上来,傅歧等人一尝,顿觉鲜得舌头都要掉下来了。

    尤其是几道炖菜,明明看起来清爽不油腻,可食完之后,唇齿留香,就连徐之敬这样饮食颇有节制的,都连喝了几碗汤,又就着汤吃了好几块胡饼。

    傅歧虽然粗枝大叶,可傅歧的母亲出身高门,家中饮食极为讲究,褚向更不必说,他是褚皇后养大的,都是真正会吃喝的,像现在这样和孔笙、徐之敬一起暗暗抢着吃的情况,马文才看完之后,心里就定了一半。

    至少这“味素”的滋味,在京中是站的住脚了。

    其实马文才也是白担心了,在这个没什么调味品的年代,东西都寡淡的很,味道讲究个“本真”,若不是这里的菜味道鲜美好似不是人间物,又怎么会让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几人正在对这些菜大赞特赞,门前却突然喧闹起来。

    隔着门,他们都能听到那几道熟悉的声音。

    “是吴兴和吴郡学馆的人。”

    傅歧耳力最好,听了一会儿,压低声音说:“似乎是说我们抢了他们的雅间什么的?”

    士庶不同席,这楼上雅间都是为了士人准备的,但是人多雅间少,所以才有了“用券”的规矩。

    可马文才之前说不用券也行,这让屋中几个少年也不确定起来。

    “难道外面那几个,是兜中没钱的?”

    孔笙狐疑地问。

    若不是给不起钱,怎么会连个雅间都没有?

    耳听着外面声音越来越大,屋子里的几个少年也有些紧张起来。

    他们只是听说这里有个食肆来吃个饭,原本就和这些“同窗”有竞争关系不对付,万一让他们闯进来,这日后摩擦只会越来越多。

    唯有马文才将目光对那伺候的小厮一扫,皱眉问道:“你们一般处理这样的事是如何的?就让他们在外面这么打扰我们?”

    “公子勿忧,诸位且安心用着,小的用性命担保没人能进来。”

    那小厮恭敬地回道。

    话音刚落,外面就传出几声更大的声响,奇怪的是,在那几声厉喝后,外面的喧闹声便停了,而后便是吴兴学馆等人的下楼声。

    “还好没进来。”

    孔笙庆幸地拍了拍胸口。

    “真进来,就尴尬了。”

    徐之敬好奇地往窗外看了一眼,只见几个身形魁梧满身煞气的汉子正“伺候”着那些“天子门生”往另一个方向走,但那边明显不是雅间,倒像是后席之类。

    虽说是单独的席面,其实只是在堂厅里用帘子布幔等分隔开的,自然不能和雅间比。

    “你这地方的主家来头不小啊。”

    徐之敬看了眼面前低眉顺眼伺候的小厮,“就连下面伺候的堂倌,看起来都比我丹阳徐家的刀兵精干。”

    这世道,养兵也是要有资格的。

    徐家自绵延三百年,才养得起刀兵;傅歧家数代传承,方有这些家将撑起门面,如褚向这样的人家,一旦墙倒众人推,连出门读书都没有几个像样的护卫,楼下有这般身手的汉子都只是堂倌,当世除了几个顶尖的门阀,谁能拿出这样的手笔?

    也难怪那些士生们乖乖认怂,下楼去吃后席了。

    有了这意外的插曲,他们也没什么心思再继续在这里吃下去了,由马文才的侍卫会了账,被小厮好生伺候着送了出去。

    离开的时候,几人说说笑笑,还在讨论这食肆的规模和气魄。

    傅歧好奇这些调料能不能买回家去做菜,徐之敬则从气味和口感中推测其中放了些哪些香料,唯有褚向,心中对这酒肆幕后之人感兴趣。

    突然在京中冒出这些酒楼,又传说和北方、西域都有关系,若不是在上面和地头蛇背后都走过明面,光一个有通敌之嫌就够喝一壶的。

    更别说现在正处在南梁想要和北方结盟的时候,突然涌现出这么多不属于南朝的方物,更加引人遐想,好奇北方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听说北方很快就要派来使者,会不会是北面那边打的前哨?

    难道是舅舅那边……

    褚向一边猜测着,一边又自己推翻了。

    “不,以舅舅的傲气,是不会用这种法子重回建康的。”

    他心道。

    “大约是北方某个权贵和朝中达成了共识,用这种法子建立联系吧?”

    这边褚向在胡想乱想,马文才却越发思念起祝英台来。

    没错,这些食肆便是裴公和马文才合开的。

    想要在京中立足虽难,却也不是没有办法,裴公交际过人,又出身豪族,在京中原本就有门路。

    他是做走私起家的,朝中权贵多有喜欢北方之物的,举凡马匹、琉璃、西域的金银器、美酒,种种种种,裴公总有办法弄来。

    这种“交易”不好放在明面上,毕竟两国断交已久,对外宣称自己喜欢北方的东西总是不妥,但人只要有喜好,总有想要投其所好的,裴公和裴家游侠之名早已经成了一种传说。

    如今两国即将“建交”的风声四起,既然有了盟约就能互市,裴公觉得自己的走私生意做不长,想要走个明路也是寻常。

    再说只是食肆、酒庄这样的生意,不少人都愿意给他个方便。

    裴家三千游侠之名不是假的,谁没有个需要用人的时候呢?给人方便就是给自己多条路。

    马文才有了祝英台给的方子,又有两人曾经商议过的点子,又有银钱,裴家不过出些人,一拍即合,这些食肆就开了。

    食肆只是第一步,马文才真正的目的是想将自己囤下来的那么多粮食走明面上转化为资本,毕竟祝英台说自己会酿酒。

    粮食值钱,粮食酿出来的酒就是巨利了,尤其是北方人豪饮,两国一旦真的结盟互市,这些酒就能成为商品流通到北方去,无论祝英台能做出什么稀奇的东西,都能用“进口”的名义弄到南方来。

    到时候马文才和裴家的人,也就能跟着商路名正言顺地来往于两国之间,为日后打下基础。

    “得尽快把祝英台捞出来。”

    马文才在心中思忖着。

    “也不知道梁山伯那边准备的如何,祝家有没有下定决心舍了这位‘女儿’……”

    就在几人说笑间,马文才留在国子学的追电突然找了过来,一见到几人就急忙道:

    “主人,几位公子,子云先生请几位赶紧回国子学!”

    “怎么了?”

    傅歧本还准备邀几位去他家里坐坐,见追电神色匆忙,不由得一惊。

    “宫中刚刚下了旨意,三日后陛下驾临国子学,接见‘天子门生’!”

    “这么快,平原学馆的不是还没到吗?”

    众人皆是诧异。

    “已经到了!”追电解释道。“正午入的城,就在几位公子走后不久!”

    “子云先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旨意来的这么快,现在正拖延着……”

    五馆生齐了,国子学中却没一个五馆生,也难怪陈庆之急着要将他们找回去。

    宫中的天使没看到接旨的人,恐怕回去也不好交待。

    “我们赶紧回去!”

    ***

    净居殿。

    梁帝萧衍拿着国子学呈上来的名单,眉头蹙得极深。

    “维摩,这名单,你可看过了?”

    他亲昵地唤着太子的小字,晃着那张名单。

    “我已经看过了。”

    萧统知道父亲的性子,在他面前从不刻意用君臣关系拉远两人的距离,用一般人家聊家常那般的语气说道:“说是‘五馆生’,其实怕是没几个五馆里的学生。”

    萧衍抬举五馆生,原本是为了让这些人给天下寒门做一个表率,谁知道这一番上京的十之八玖都是士子,这名单一看,他当即就没有了好心情。

    “即是士人,多的是出仕的门路,又何必要连最后一丝希望都给人断绝。”

    萧衍目露怜悯之色,惋惜着自己的初衷又一次变成权势的博弈。

    “莫说父亲是天下至尊,哪怕是父亲的才学,也是值得天下学子敬仰的。父亲想要挑门生,自然是所有人都挤破了头,哪里还顾得上是士生还是寒生呢?”

    萧统笑着说。

    “何况我也看了看名单,还是有不少有意思的学生的。”

    “你是说丹阳徐家的徐之敬?还是傅翙家那个傻小子?”

    萧衍问。

    太子只笑笑没接话,毕竟是“天子门生”,若他表现出太大的兴趣,就不太合适了。

    “算了,虽偏离我的本意,但见还是要见的。人既然都到了,便去看看有没有能用的吧。”

    萧衍摆摆手,又问:

    “去的时候,将综儿也叫上。他也要开府外放了,看看能不能有得用的,挑上几个。”

    “是,我这就去和二弟说。”

    待太子离开,萧衍收起温和的表情,从案上拿起那张名单,忽得揉成一团,重重扔了出去。

    “尽是士生,又有何用!”

256 薄情之人() 
马文才等人到了国子学的时候; 赵立刚刚“笑纳”了祝伯元送来的一匣黄金。

    这是祝家的谢礼; 用以感激赵立回信给京中,严明祝英台患有恶疾; 药石无医,家中正在急着将她嫁出去冲喜的消息。

    祝英台是没有出嫁的女儿; 若现在死了,肯定是没有后代的。

    在这时代,无后之人的坟茔用不了几年就会坟头上长满荒草,最后渐渐消失,连葬在何处都没人知道。

    没有后人,就没有香火,就断了祭祀,即使在地下也不会过的很好,很多人选择将女儿在生前嫁出去; 这样即使是真的死了,夫婿后来所生的孩子也会一并祭祀; 不会落到香火断绝的地步。

    只是这样做; 对于迎娶她的家族和个人来说; 实在是很大的损失,若不是交情甚笃; 是不会做出这样的牺牲的。

    “祝庄主; 你可想好了没有?即使我同意用一船金子卖你这个面子; 可以后若祝英台还好好活着; 可就不是一船金子能解决的事情了。”

    赵立知道祝家有祝英台这么个“摇钱树”在; 接收贿赂毫无欣喜之感,只冷淡地提醒祝伯元。

    “而且你那一船金子该怎么给我,你可得想好。”

    他这算是背主,而背主的下场并不是他想承受的。祝伯元答应给他的金子,要没有万无一失的得手办法,他也不敢应承。

    “这自然不会让尊使操心。”祝伯元想起马文才的计划,心口压了多年的那块大石终于被搬开,这让他露出难得的笑意。

    “我祝家庄嫁女,岂能随便?到时候十里红妆少不得要靠花船运出去,无论是尊使要的金子,还是主上要的纯铁,我皆会趁着这个机会掩人耳目,一并运送出去。”

    听到祝伯元早有准备,赵立这才满意地捧着匣子,带着几个亲卫走了。

    他也不怕祝伯元反悔,如今那边在南方没多少人可用,褚向也回了建康,赵立作为南方的眼线,必是要一直留在这里的,京中相信他而不是祝伯元,只要祝伯元不傻,就知道该怎么做。

    两人互相抓着对方的把柄,这誓约方能牢不可破。

    待赵立走了,祝英楼带着祝英台从屋后角房出来,迫不及待地问祝伯元:“如何?那边可允了?”

    “没人会对一船金子不动心。尤其是在知道‘泉水’只够炼这一船金的时候。”

    祝伯元笑着看向女儿,第一次觉得她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杂技也是有用处的。“你这段时间就老老实实炼你的‘假金’,让人装箱运到船上去。等到出嫁的时候,自然会有教你怎么做。”

    “出嫁?真要出嫁?”

    祝英台一呆,“马文才答应了?”

    “不答应又能怎么办?”

    祝伯元不以为然地说着,而后又骄傲地笑了起来,“我祝家庄的女儿,配他难道不够吗?”

    不知怎么的,大概是之前马文才表现出不想娶自己的态度太过明确,以至于她根本从未往两人会有如何的方向想过,如今突然听说马文才要娶她来破除现在的局面,突然让祝英台有了丝荒谬之感。

    马文才那么不愿意趟祝家这潭浑水,甚至情愿把她藏起来和祝家谈判,现在能束手待毙?

    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啊!

    不管她心头如何疑惑,所有人还是有条不紊的动作了起来。

    马家对于这场婚约一直都很热情,在接到马文才的信后,马家的聘礼很快便送了过来,也正式定下了婚期。

    考虑到祝英台“重病”在身,婚期定的很近,马文才远在建康,无法回来亲自迎亲,所以拜堂之事先往后压,先趁人还算“清醒”的时候接到吴兴去,从吴兴马家的别院出嫁,以免红事突然变成白事。

    虽然马文才不能马上赶回来,但祝家庄却一点都没有生气的意思。

    也是,在外人看来,马家愿意娶一个随时可能死掉的女子当主妇,已经是看着马文才和祝英台两人情同手足,愿意照顾好友之妹的关系了。

    祝九娘是用祝英台妹妹的名义“待嫁”的,两人还在学馆时就同吃同住,又不能真的做兄弟,做大舅子也行,祝家的人为何会嫁到吴兴去也就有了解释。

    虽然是匆匆嫁女,祝家庄该有的嫁妆却一点也不少。

    祝父祝母简直像是要将祝家的一切都打包给女儿带走似的,除了田地、庄园、庄户这些带不走的东西,举凡家中贵重之物,无论是商铺、还是珍玩书画,甚至连家中备下的甲胄兵刃都当做嫁妆,一并列到了单子里。

    出嫁女若没有生下子嗣便死了的话,这些嫁妆还是要如数送回女子娘家的,上虞之人多半以为祝家只是为了面子好看替女儿撑场面走个过场,对于这样的排场并没有太多深究。

    可深知一切内幕的祝英台却对这一切惶恐不安。

    每每听到庄中之人小声谈论着庄子那边又准备了什么什么抬上花船,她就有种莫名的预感。

    待祝母将祝家在建康曾置办下的宅子、商铺的契书悄悄递给祝英台时,祝英台的预感更明显了。

    莫非祝家想要跑路?!

    祝英台接过契书,举足无措地看着面前严肃的女人。

    “祝英台,你且记着,无论送嫁过程中发生什么事,你都不要管,只好好记住这些契书的内容。我会让人将它们包入油纸,缝进你的嫁衣里。”

    祝母从未对祝英台流露过慈祥之意,如今也是一样,只是双眼之中,免不了有了些担忧的神色。

    “送嫁那天,祝家庄的好手都会去,绝不会让你出任何差池。”

    祝英台傻愣愣的听着。

    “那马文才,也不是诚心娶你的,这样的男人,你控制不了,好在你们同窗一场,想来也不能把你抛下。”

    她无奈地说,“建康那边,如无意外,我和你父亲终身都不会再踏足了,马文才志向朝堂,你嫁过去后,这些建康的产业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