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有什么关系呢,护着他又有什么?等他登上了那个位置,哪怕萧综就算变得和临川王一样,他也护得起。
至少他比临川王聪明,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是吗?
然而曾经那样“聪明”的萧综,却在一夜之间变了。
他就像是一只藏在黑夜里的大猫,突然就伸出自己的爪子、露出自己的狰狞,他的反击来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狠,之前被苦苦藏住的锐利和偶尔的叛逆肆意地张扬。
如果说自己的仁厚贤明是乃父之风,那萧综则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也是父皇的孩子。
父皇登基太久了,梁国也安稳太久了,安稳到所有人都忘了,父皇也曾是睚眦必报、有过峥嵘岁月之人。
所以当萧统在自己的东宫看见这位二弟时,他只能用复杂的神情看着他。
他的眼神中闪过很多东西,但唯独没有怨恨。
被太多的光明笼罩,萧统似乎连怨恨的能力都失去了。
萧综的表情也好不到哪里,他看着自己的兄长,却一言不发,似乎已经忘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他会只身一人来这里,是知道不会有任何幕僚和门客会支持他这样做。
“他们两个在干吗?”
傅歧是个静不住的人,第一个受不了了,拽了拽身边马文才的袖子,压低了声音说。
“他们两个就这么一直对视干吗?比谁先眨眼吗?”
“他们是兄弟,也许不必说话,也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没有兄弟姐妹的马文才也撑不住了,悄悄地猜测。
太子是来见弟弟萧综的,他和马文才只是顺便。而且他们两个也识相的很,既然都是来找徐之敬的,不管真找假找,反正既然目的一致,那就等着萧综和萧统周旋,他们就当个观众就得了。
被请进东宫也是这样,他们两个就在角落里等着,有他们在两兄弟好歹不会撕破脸,大概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东宫上下没有让他们出去。
可这情况也太不对了,兄弟两个你看我,我看你,压根就没说话。
离得远,即使聪慧如马文才,也猜度不出那“一眼万里”究竟包含了什么。
就在马文才和傅歧在考虑着是不是放弃做戏干脆回去时,萧综哑着嗓子开了口:
“徐之敬现在是死是活?”
沉默了太久,乍然开口声音干涩。
太子萧统没想到他会问这个,而马文才和傅歧也将目光投了过来。
“我不知道。”
萧统苦笑着说,“我知道你不信,但我对徐之敬没有杀意,如果我提防那么多,也就不会选择请他去救我的母妃。”
徐之敬医术再高,也是二皇子的人。
“他一进宫,父皇就来了。后来我和三郎被责罚,混乱中他就不见了。”
“我相信你,但我不相信你那群走狗。”
萧综丝毫不掩饰他对东宫所属的厌恶,“既然太子对徐之敬没有杀意,那若找到徐之敬,还请将他交由我处置。”
马文才和傅歧暗自吃惊,萧综却已经回过头来,好似无意般扫视了他们一眼。
两人心头一震,看这样子,萧综好似知道他们了解徐之敬的下落,这话是特意说给他们听的?
“你对这徐太医,倒是颇为赏识。又是收入门下,又是举荐”
萧统以为萧综也是想要得知那日宫中发生的事情,脸色难看。
“只是他毕竟是我带入宫中的,却又莫名其妙失踪,若不是我把他找回来的,旁人只会他失踪之事与我有关,若找到徐之敬了,我不能把他交给你。”
“皇兄,徐之敬对我有恩,我这人从小性子古怪,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他费尽心思救了吾儿,即使没救活,我也欠他一个人情。”
他虽没救活他的儿子,但却救活了更重要的。
所以他来了。
马文才和傅歧站在下首,突然有些尴尬,互相看了一眼,决定还是出去,到院中等候。
两人离开之后,太子才终于放下了顾虑,叹息一声。
“你说你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如今是要将我当做仇人?”
“是皇兄要将我当做仇人了吧?”
萧综从不是个让人能快活的人,他偏激、傲慢,如今依然如此。
“我知道流言不是皇兄放出去的,你根本不屑如此。”
但他还是选择了反击。
说起流言,萧统心中便是一痛。
这件事将成为他永远的遗憾,也是他永远的悔恨。
“皇兄,我不会收手了。”
萧综眼神阴晦,表情却很决然。
“以后,你多保重”
萧统眼睁睁看着萧综转身离去,似乎不能理解这位二弟今日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然而他却静默地立在那里良久,仿佛要被无边的昏暗吞噬。
***
推门而出的二皇子,已经没有了方才在殿中的纠结和沉默,在见到在院中静候的马文才和傅歧时,他更是大步走了过来,一双细长的眼睛微微眯起,扫过二人。
马文才和傅歧微微一礼,还未开口,便被萧综一句话打断。
“去告诉徐之敬,让他来豫章王府找我。”
马文才沉得住气,傅歧却差点跳了起来,脱口便是:“什么徐之敬?”
“你以为皇兄不知道徐之敬是你救的?”
萧综用眼角瞟了傅歧一眼,嗤笑了一声。
“就你们那点遮掩的本事,连临川王那蠢货都能看出来。”
不去拆穿,不过是太子怀着一丝侥幸,不想承认丁妃是真的自尽罢了。
丁令光的事情被揭穿,最不能接受的不是父皇,而是他这个儿子。
他因为临川王的人道德上有污点都不肯接受投效,又怎么能接受的了母亲是那么一个心狠手辣、罔顾人伦的人?
在他心里,如果她的母亲是自尽的,那便是真的畏罪自尽,而自己作为罪人的儿子,就成了他自己最厌恨的那种人。
唯有觉得徐之敬是他派去的,才能让他在绝望里有一丝喘息的机会。
一个储君有这样莫名其妙的道德感,是梁国最大的笑话,也是萧综最瞧不上太子的一点。
萧综的话让傅歧惴惴不安,马文才却恭恭敬敬地萧综行了一礼,道了谢:“臣替徐兄谢过殿下的恩情。”
萧综不置可否地点点头,翻身上马,扫了马文才一眼,又说道:“转告徐之敬,既入我门下,离褚向远一点,我不想哪天听见我的人跟着北投的消息。”
马文才行礼的动作一僵,无奈地回应:
“是,殿下。”
“他们兄弟俩这究竟是在干什么?”
待到萧综离开,和马文才一起回程的傅歧从头懵到尾,“这是要撕破脸了,最后叙个旧?”
傅歧和他的兄弟傅异在家中时,他一直是单方面被各种碾压的那个对象,根本就没有这么相处的机会,所以格外茫然。
“我也不明白。”
饶是马文才善于猜度人心,如今也不明所以。
“按理说,二皇子这时候应当彻底撇清自己和徐之敬的关系,以免让人将丁妃之死扯到自己身上,可他偏要在这时候登门造访,更是强硬地要将徐之敬要来,似乎是要坐实了这种猜测”
二皇子现在已经得了临川王的人脉,之前反击太子的手段又如此漂亮,朝中现在已经有不少暗流涌动,再加上皇帝的默许,东宫情况其实岌岌可危。
倒不是真的有夺嫡之相,但这么多年来,确实又有了皇子拥有可以与储君分庭抗礼的能力,这对于许多高门豪族来说是一件好事。
可无论如何,太子和二皇子都是皇帝的儿子,太子还是陛下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储君,如果萧综咄咄逼人又表现出张狂之意,无论陛下出于什么心理对他维护有加,在这时都会选择先保住太子,以免朝中动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稳操胜券后选择谦逊低调,将“受构陷者”的身份坐实,获得皇帝更多的偏爱才对。
马文才并不在意梁帝百年之后那位置上坐的是谁,因为那都和他无关,他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的壮大自己的力量,在未来某一天能够从容应对。
这世上绝大多数的阀门高族也都是如此,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无论谁坐上那个位置,家族依旧能屹立不倒。
但徐之敬恐怕是要投向二皇子了,这让他不得不担忧。
马文才的担忧是对的,就在徐之敬从新桥的画舫离开,被护送入豫章王府后,就像是某场战役终于被打响一般,朝中的拉扯和对抗也突然猛烈爆发起来。
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维护太子,以“北朝政事有变不得不防”为由,命二皇子萧综都督南兖、兖、青、徐、冀五州诸军事,封镇北将军,去南兖州任职刺史一职。
南兖州是北魏与南梁的边境,有重兵囤守,萧综虽离了建康这朝堂的核心,却成为了众皇子中第一位领军在外作战的将领,也开始有了能立功的机会。
皇帝如此安排,虽维护了太子的脸面和地位,却依然还是透露出一个讯息:
——皇帝与太子,终有了离心。
而作为一切的徐之敬,虽因为“渎职”被罢免了太医丞的官位,却在萧综被委任的第二天被赐下了“南兖州别驾从事”的官职,要随二皇子萧综一起去南兖州上任了。
第383章 时代悲鸣()
元叉趁夜进攻后宫想要抢夺皇帝;胡太后带领着宫中效忠皇帝的侍卫抵抗了两个多时辰,直到高阳王与花夭压着元叉进宫才解了困局,救出了皇帝。
那一天,宫中尸横遍野、殿门前被染成了一片红色,胡太后揽着年幼的皇帝,踏着鲜血铺就的红毯,一步步走出了宫殿。
元叉和元爪兄弟自然没有好下场,而曾经拥护他二人的宗室和臣子也受到了清算,洛阳城里每天都有人被拖出去在菜市斩首,胡太后的狠辣还在元叉之上;她根本就是以这个借口在清除异己。
元叉和元爪是鲜卑宗室;附庸他的也大多是鲜卑豪族和宗室血脉;当初他们软禁胡太后靠的是军中的力量;所以第一时间清算的也是武将。
一时间洛阳城人人自危;为了不被冤杀;大量将领和宗室逃离洛阳。
高阳王作为最大的功臣;替代曾经的任城王成为了宗室新的领袖,登上魏国的丞相之位。
他是老成持重之人,想要皇帝下诏安抚这些人、赦免他们的罪责;以免引发更大的乱象,谁料恨极了元叉的胡太后手握印玺,拒不下诏;一时间反旗招扬;镇将叛乱、流民起乱;连曾经被安抚的柔然也蠢蠢欲动。
***
洛阳。
花夭领着家将陈思和阿单,拦住了高阳王上朝的道路。
高阳王元雍一看到是这个煞神就头疼,见护卫还有要与对方动手的意思,连忙出声制止:
“切不可对花将军无礼!”
这里是上朝必经之路,已经有许多官员到达宫门之前,等候着入宫早朝。
花夭虽然不用上朝,但她护驾有功,胡太后赐了她禁卫将军之职,可以进入宫中。
门口候着的官员和将领几乎都认识这位在魏国名声遐迩的女将军,也曾见过那一日她浑身浴血杀入皇宫的壮举,见她拦住了高阳王,纷纷凑过来看个热闹。
“王爷曾应允末将,一旦陛下安然无恙,便将罪人元叉交由任城王府处置。”
见高阳王停下了,花夭也不客套,语气坚决地说:
“如今陛下已经临朝,王爷为何迟迟不将元叉交出?”
任城王元澄身为魏国兵马大元帅,一直保护着魏国的安定。胡太后虽然野心勃勃,对元澄却十分敬重,和他秋毫无犯。
因为答应过故去的先皇会保护太后母子,元澄历来维护胡太后和皇帝的旨意,称得上是小皇帝最大的倚仗。
元叉一党为了夺权,密谋以毒//药暗杀了同为宗室的元澄,此仇即是国仇,也是家恨,是以任城王府上下才如此积极回应高阳王的谋划,为的不过是让元叉能在元澄墓前伏诛。
然而高阳王以元叉、元爪兄弟为质换的太后与皇帝安全之后,既没有将元叉交由任城王府,也没有下令将他处死。
各地起乱后,胡太后便在深宫之中避不上朝,花夭无法求见太后,只能在上朝的路上拦住高阳王。
宫门前诸臣听到花夭的请求,纷纷恍然大悟,也跟着一同附和。
“高阳王,元叉平庸骄横,贪残暴虐,又意图逼宫夺位,为何不杀?”
“丞相,元叉先逼死清河王,后谋害任城王,其罪当诛!”
高阳王自元叉被俘后,在朝堂上几乎是一言九鼎,除了胡太后掌有印玺无法逼迫,其余众臣皆马首是瞻,如今却在宫门前纷纷发难,面上极为难看,在马上持着马鞭,指着花夭斥道:
“尔等不过是一介武夫,头脑简单出身卑贱,怎能明白朝中之意?还不速速退下!”
那元叉虽罪该万死,可他逼宫前已勾连鲁阳杂胡诸部进攻伊阙、又遣六镇军户攻打定州,如今这两支军队早已抵达约定之城,伊阙、定州皆派出信使请求朝中援助;
元叉的父亲元继统帅着十几万大军,在京城西面虎视眈眈;他的弟弟元罗身为都督,统辖着青、光、南青三州的兵马。
非但如此,元叉提拔的武将也皆把守重镇,他有狼子野心,其他人也有附庸之意。徐州刺史元法僧、北凉州刺史锡休儒皆是他的心腹,手中握有重兵,如果元叉不死,朝廷还有招降的希望,元叉一死,这些军队俱要反了。
然而这些话却不能在宫门前诉之于口,高阳王又急又怒,只能以“武夫”训斥诸人。
花夭来宫门前阻拦丞相,本已做好被羞辱的准备,却没想到高阳王一句“出身卑贱”,却让他顿时犯了众怒。
元叉独揽军政大权时,肆意在禁卫军中安插人手,元叉被俘后,为了论功行赏,也为了清除元叉在禁卫军中的人手,胡太后对当日攻打元叉府上的士卒进行封赏,又提拔了一批任城王麾下的精锐,将他们升做了禁卫军的官长。
禁卫军原本多是豪族之后,更多的是六镇英烈之后,原本深受魏国人敬重。可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官职提拔全看出身、门第,军中武将也渐渐受到鄙视,连禁卫军也不能幸免,早已有了怨气。
“王爷,你让吾等杀人时,可没嫌弃过吾等卑贱。”
花夭被气笑了,冷声喝道:“就算朝中有什么苦衷,那至少要有个说法。陛下脱困,元叉便被放回去了,我等兄弟当日拼死奋战,倒像是个笑话!”
“花将军,跟这种人说什么。我等既然能抓了元叉,难道还杀不得不成?”
宫门前,一个披甲执锐的禁卫军统领冷笑一声,竟带着几个禁卫走向前来。
“你们要做什么!”
高阳王元雍年事已高,见宫门前的禁卫军竟擅离职守,大喝出声。
“吾等只求元叉一死!”
“元叉不死,不足以平息众怒!”
“诛杀元叉,以慰任城王在天之灵!”
霎时间,宫门前情势大变,众禁卫将高阳王元雍团团围住,更有人将他一把从马上拉下,要压他入宫与太后换取元叉。
元叉当权时倒行逆施,现在还在宫门前能上朝的大多是被他压迫过的臣子,这些人最担心的就是元叉重新翻身,眼见着有诛灭元叉的机会,竟然毫不阻拦,也跟着这些禁卫军一起涌入了宫中。
莫说朝中臣子群情激奋,便是禁卫军中也大多是怕元叉卷土重来之人,于是随着文武百官一起入宫的禁卫军越来越多,待到了朝外时,已经聚集了上千人。
可怜小皇帝刚刚才被救出来没几天,还没坐稳那个位置,又听说宫中禁卫军起了动乱,吓得连朝都不敢上了,调头便跑回了胡太后所住的徽音殿。
待到最后,还是胡太后派了人出来安抚文武百官,命一个宦官送了盖了印玺的诏书交由花夭,同意了诸臣与禁卫军赐死元叉兄弟的请求。
花夭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如此地步,然而她作为始作俑者,如今已经骑虎难下,更何况她的目的便是诛杀元叉,此时诏书已经到手,更没有推辞的理由,当即握着那封诏书,去了幽禁元叉兄弟的府邸。
那一日,整个洛阳城万人空巷,听闻是要诛灭元叉,跟在禁卫军后面的人越来越多,直到后来包围府邸时,周围的道路已经水泄不通。
花夭领着禁卫军长驱直入,从卧室中将元叉拖出。
她提着元叉的袍带,将他拎出府外,当着众人的面,将他的头按向任城王府的方向,反手拔出阿单的佩刀,一刀斩落了他的头颅。
元叉的脑袋骨碌碌地滚落朱门之前,人群中的高阳王发出一声痛苦的悲鸣。
那一刀血溅三尺,花夭浑身上下溅满了仇人的鲜血,然而她却混不在意,弯下腰从地上提起元叉的头颅,重新站起身来。
台阶下的众人仰首望着修罗一般的将军,鸦雀无声。
她不是不知道时局如何,也不是不知道朝廷需要元叉来安抚为乱的将领,然而魏国现在的乱象,已经不是一个元叉的问题。
从魏国到梁国,从六镇到洛阳,花夭看见了太多,也想通了太多。
恶人横行无忌,义者死于非命。
保家卫国、出生入死的军队饥寒交迫,骄奢淫逸、尸位素餐的高官醉生梦死,如今内外交迫,四处揭竿而起,而朝中上下,却只想着粉饰太平。
这世道,已经救不了。
“人言,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花夭缓缓举起手中元叉的头颅。
“我言,欠债还钱”
从任城王麾下选拔而出的禁卫军中,乍然爆发起巨大的应和之声。
“杀人偿命!”
***
梁国得到洛阳的情报时,元叉已经死了数月了。
元叉一死,元叉的父、兄皆反,徐州刺史元法僧也跟着响应,杀死了朝廷派去的使臣张文伯,举起了反旗。
其余曾经受到元叉提拔的宗室与将领人人自危,拥兵自重,呈观望之局。
一时间,魏国疆土处处燃起烽火,好似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然而没多久,因为朝廷将倒行逆施的元叉诛杀,曾经被元叉谋害的清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