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都十里春-第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郎虽躺在床上却始终没有睡,听得外面的动静便坐起身。双澄还在沉睡,他悄悄地下了床,走出了屋子。

    “端王殿下请九哥尽快回城。”门外的人是端王身边随从,手中还提着蓑衣,应是刚刚才赶到。

    九郎低声应道:“我知道了,立即回去。”

    那人随即下楼准备车马,九郎在门口站了一会儿,楼梯上脚步声响,元昌赶了上来。一见九郎,他便道:“已临近黄昏,殿下再不回城就要进不去大内。端王想必也是派人来催促的吧?”

    “是。”九郎犹豫了一下,“双澄现在还在睡觉,你先不要去打搅她。”

    元昌应了一声,问道:“那些东西是殿下现在就带回去?”

    “我带给五哥看看。”他转身想要推门进去,元昌却望了望四周,确定没有旁人后才低声道:“殿下,那银枪极有可能是过去军中的东西,端王能查出具体来源?”

    九郎没有立即回答,过了片刻才道:“若是普通的军中武器,想来查证起来也难,只能尝试而已。”

    元昌叹了一口气,向九郎行礼后先行下楼。九郎在房门前站了一会儿,才推门重又走了进去。屋中光线黯淡,床前的帘幔并未放下,双澄依旧蜷着身子躺着一动不动。他轻轻走到近前,扶着床栏弯腰看了看,本不想叫醒她,可这时却见她眼睫毛微微颤动,似是有些要苏醒的样子。

    “双澄……”他轻声唤了一下,双澄迷迷糊糊应了一声,可也没睁开眼。他只好道:“宫门快要关闭,我得赶回大内。你在这儿好好休息,等你醒了,元昌会将你送回原先住过的宅子。”

    她朦朦胧胧地点了点头,九郎又捏了捏她的手指,小声道,“桌上的东西我先带回去……放在这里也不安全。”

    双澄睡意还未消退,只是“嗯”了一声,连眼睛都没睁开。九郎看着她满是倦意的样子,不忍再去吵她,便微微俯身,若有若无地吻了她一下,轻轻转身拿起桌上的包裹,而后走向了门边。

    打开房门的时候,他还是不放心地回头望了望。

    白蒙蒙的窗子下,双澄独自睡在床上,安静得如同无声的梦境。

    一道波痕在他心间倏忽划过,然而他只能强抑着那种怅惘,默然掩门而去。

    房门关闭,他深浅不一的脚步声渐渐远去。双澄还是闭着眼睛,可腿却蜷得更紧,几乎就想将自己缩得找寻不到。

    ******

    暮色渐沉,满是积水的道路上已少人行走,九郎的车骑队伍沿着御街径直往南,待等经由重重城门进入大内时,云层后的落日已临近灰白。

    晚风中的凝和宫如润了山泉一般清净,一色碧瓦白墙,庭前古树更显孤高标奇。他才从乘辇下来,冯勉便带着几名内侍迎上前来。

    一见他手中的包裹,冯勉便愣了愣,但见周围人员复杂,便也识趣地没加询问,只是恭恭敬敬地扶着九郎回了宫殿。遥遥的,却有沉重的钟声自远处传来。

    一声一声,连接不断,撞人心扉。

    “天色已晚,为何前面在传召众臣?”九郎不由停下脚步,回望那钟声传来的方向。

    远处重阁飞檐,即便是在这样昏沉的天色中还是不减庄严,可加上这钟声,却更让人心生不安。

    冯勉也诧异地望着那边,道:“像是崇政殿方向……这个时候响起钟声,应该是有大事发生吧?”

    九郎微微蹙了蹙眉,随即叫来李善吩咐他去询问清楚,待李善匆匆走后,他才带着冯勉进了凝和宫。

    灯火盏盏亮起,冯勉细致入微地早已准备好了热茶,此时见周围没了别人,才敢低声问道:“九哥,双澄是不是已经回了汴梁?”

    九郎点点头,将包裹搁在了桌上,叮嘱他道:“不要让别人动这包裹,明日一早我要交给五哥。”

    “是……这里面……”冯勉看看九郎,见他似乎不愿开口,便赶紧替他腾出地方放置包裹,没再过问一句。

    过了许久,李善一路小跑着奔了回来,才进屋子,便忙不迭给九郎行礼,口中直道:“殿下,是端王传召多位重臣进宫议事呢!”

    冯勉皱眉道:“能召重臣来的,眼下除了端王还能有谁?叫你去打探的是到底有什么要紧事!”

    李善忙解释道:“奴婢正要往下说……听闻是易州传来急讯,北辽的士兵洗劫了一个村子,还将当地的百姓杀了好几个。易州的地方官想要派兵追讨,可河北路的经略大人却不准,因此便起了争执,那易州知府连夜送上奏章,端王殿下正是因为这件事而召集其他大臣商议。”

    九郎心中一沉,十六年前与北辽一战最后惨败,不得不割让了北方数州土地以保太平,而近些年来北辽与本朝互相制约,关系虽始终不和,却也未曾有过交战。可现在边境上有起争端,先前元昌也已告诉了他,说北方百姓有些已经开始南迁避难。然而这河北经略统领一方军务,却又正是太后的胞弟潘振巍……

    他蹙紧双眉,过了片刻才道:“他们是否还在商议?”

    “正是,奴婢回来的时候大臣们刚刚赶到不久,看样子是要商量到很晚了。”李善顿了顿,又忽而道,“说来奴婢还听到了一个消息!”

    “什么?”九郎见他神采奕奕,不禁发问。

    “听说官家很快就要赶回汴梁了!”李善讨好似的行礼道,“殿下不必担心北辽的事情了,官家一旦回来,大家可不就是有了主心骨了吗?”

    一时之间,九郎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虽早在预料之中,可还是心绪反复,末了才挥手将他屏退,默默地望着窗户出神。

    灯火摇曳,冯勉静静侍立其后,隔了片刻,不由轻声道:“九哥,官家迟早是要回来的……。”

    “我明白。”他背靠着椅子,缓缓道,“只是觉得……这样的日子会到何时才能结束……”

    冯勉愣了愣,弯腰道:“九哥何必这样说?只要您心里真正惦记着双澄,双澄也不会埋怨您的。官家与太后那边……眼下大概只能慢慢耗着了吧?您要是与他们强拼,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啊!”

    九郎以手撑着前额,闭上眼睛安静了许久,忽然道:“冯勉,如果一直耗下去,双澄会等吗?”

    灯焰忽忽地往上窜了窜,随即摇晃得更加厉害。冯勉躬身,脸上堆着笑意,“双澄不会轻易放弃九哥的,九哥也该好好珍惜,可不能让她等了许久,最终还是一场空……”

78|3。16|() 
第七十八章俄复晨曦万里开

    自日暮起,崇政殿内群臣争议不止,端王独坐于正座间,看着那一张张或激怒或惶恐的脸容,许久都不发一词。

    巨型烛台上的蜡滴缓缓流下,金辉显耀的蟠龙绘饰亦渐渐融化,最终化为一堆烛油。

    “臣以为北辽此次纵兵行凶实乃对本朝的挑衅,若是我们还一再示弱退让,只怕他们非但不会有所收敛,还更会变本加厉。”一名年老的臣子抗词慷慨,神情痛切,“十六年前被他们强行划去的若干州县还未夺回,如今北辽野心不灭。臣恳请端王速速下令,迎头痛击那些北辽的游兵散将,也好一振我朝威严!”

    端王还未及开口,却又有人鄙夷道:“依照范大人的意思,是要趁着这次机会大肆攻打,并夺回以前丢失的土地了?可我朝要是贸然出击,反而被北辽找到了开战的借口。国内如今兵力不足,大批厢军已被解散回乡务农,到时候真的掀起了大战,我们又能有几成胜算?”

    一时间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端王在争执声中静坐不动,眼见两派越吵越烈,才开口道:“孤深知此乃要事,但越是重要,越是需得官家亲下定夺。今夜孤即派人将此讯息传递给官家,想必他得知此事后更会加紧回京的行程。另外,命易州知府与通判各自安排人马在边境严防,不能再放一名北辽士兵侵入我境内。还有后续之事,只待官家回来后再行决断。“

    这折中之策使得两派臣子无法再起争论,加之有禁军指挥使进宫禀告,说是官家已在返京的途中,众人也只得听从端王安排,等着官家回京后再做决定。

    众臣退出崇政殿后,烛火虽还彻明,夜色已经浓郁。

    端王步出大殿,远风吹过,空旷的大殿前唯有沉沉阴影,如同无尽深海。身边内侍上前询问是否还要回王府休息,他见时辰已晚,便道:“今晚在延义阁后休息一夜,不再回去了。”

    内侍应声退后,随即吩咐其他黄门前去准备。端王缓缓步下台阶,才踏上坐辇,忽又道:“先别去延义阁,转道凝和宫。”

    ******

    凝和宫早已关闭了宫门,四下悄寂,唯有竹叶轻摇。九郎本在书房,近旁的冯勉正催着他早些安歇,恰听得外面传来报讯之声,却是端王到访。

    九郎略感意外,搁下手中书册起身站起。门外脚步声临近,光影交替间,一身锦衣的端王已踏入书房。

    “五哥。”他扶着桌沿想要迎出,端王抬手道,“不必多礼,你且坐下吧。我也是因为入夜后不想再开宫门回去,所以才留宿于宫中,便想到过来看看你。”

    九郎这才落座,冯勉早就替端王备好了座椅,见他似是有事才专程过来,便躬身告辞退出了房间。

    “你去驿馆见了双澄,她现在怎么样了?”端王见房中再无别人,便直接问道。

    “一路上劳累过度,又加上冒雨赶路,所以病倒在床。”九郎微叹了一口气,“后来我走的时候她还没完全醒,可我只能先行离开。我让元昌等她恢复精神后将她送回以前的那所宅子,乐坊内毕竟人员众多,那间宅子地处僻静,倒是少人经过。”

    “她也是为了尽早赶回来见你,所以才不顾自己……”端王又沉吟了一下,问道,“听说她在山中小屋找到了一些东西,不知你是否见到了?”

    “我已经带回来了。”九郎说着,便起身取过了书桌边的一个狭长木匣。“本想明日亲自送去你府中的,没想到五哥竟先来了。”

    他轻轻打开匣子,明利可鉴的枪尖映着烛光,泛出阵阵寒意。在那底下,整整齐齐排放着五块空白无字的玄黑牌位。

    端王不由一惊,“这就是她找到的东西?”

    “正是。”

    端王慢慢触摸着那枪尖,指间只觉寒气渗骨。“这些东西的来源可曾问到?”他沉声问道。

    “双澄什么都不知道,只说是在丁述的床后墙壁里找到的。”九郎凝视着匣子里的东西,声音亦有些低沉,“按照元昌的判断,这枪尖的打造工艺实非民间所能达到……”

    端王将枪尖取出,在手中掂了掂,“确实像是来自军中。”说话间,他又信手取过一叠信纸,手腕一转,枪尖轻轻划过纸面。一瞬间,素白的信纸便一一碎落在了书桌上。

    九郎看着满桌信纸碎片,沉默一阵,道:“只怕寻常士卒所用的武器不会有这般锋利。可惜我对刀枪之类并不通晓,五哥或许会熟悉一些。”

    “我虽练过长枪,但对于锻造也不甚清楚。”他又细细审视,见尖端周围有五道凹陷,如散丝般贯穿枪尖,不由道,“像这样的铸造技艺倒是特别,说不定问问朝中熟悉军械的人便能说出一二。”

    九郎也注意到了那枪尖上的五道凹槽,听他这样说了,便道:“我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如果这枪尖确实可查出来源,那五哥所问之人岂不是也要产生怀疑?”

    端王沉吟一番,道:“这你尽管放心,我不会贸然找不熟悉的人打探内情。”说罢,他将枪尖重又放回桌上,望着那五块牌位出神。

    九郎因想及傍晚听说的事情,便问道:“易州那边的争端打算如何处理?”

    端王回过神来,长长叹了一声,起身走到窗前。

    “那些大臣们各有见解,有说北辽是借机寻衅,必须施以重击才能压下他们的嚣张气焰,也有说边境事端非同寻常,不可轻举妄动以免造成大祸……总之是争论不休,互不相让。然而爹爹不在京中,我并无权利决断这样的事情,只能先下令易州知府与通判加强防备,若有北辽士兵再来侵犯,便将他们驱逐。”

    九郎不由抬头道:“五哥应该知道,河北经略正是嬢嬢的娘家兄弟……边境一带的军务皆由他统领,手下能人不少,这次竟按兵不动,倒也是出奇。”他停顿了一下,又谨慎问道,“钱桦的事后来是如何解决的?嬢嬢竟没再过问么?”

    端王望了他一眼,负手走到门边,确定外面没人之后,才低声道:“几天后他的尸体在汴河中浮起,汴梁府尹派人通报给太后,说是钱桦在外出时遭遇无赖抢劫,被砍之后又掉进了汴河。嬢嬢哭了一场,叫人安葬了钱桦,此事再没提起。”

    虽然钱桦以前对九郎甚是不敬,但听到他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九郎心中还是有些沉重。

    “嬢嬢难道没再找你问话?”他抬头看着端王,觉得此事就这样了结似乎太过轻易。

    “自然也问了几句。”端王走回他近前,淡然道,“你我都知道钱桦必定是被嬢嬢派人暗杀灭口,她才是最不希望再追查此事的人,但碍于情面,身边的内侍莫名死在宫外,她必定也得过问一番,否则岂不是令人怀疑。”

    “只是我还有一些担心……”九郎犹豫了一下,又道,“在白光寺的人若真是怀思太子,那劫走的他的人究竟是谁?嬢嬢虽命人杀了钱桦,可她会不会觉得这件事是我们所为?”

    端王想起后来嬢嬢叫他去问话时的神色,确实目光阴沉,就像是恨不能凿穿他的胸口,看看他的心中到底藏了什么。

    但他还是平静地笑了笑,“无凭无据的,就算嬢嬢有所怀疑也没法去查,何况确实不是我们做的事,又担心什么?”

    九郎心中其实隐隐不安,之前所说的镇守边境的河北经略正是嬢嬢的兄弟。此人向来骁勇善战,这一次却强压易州知府不准出击,不知道是不是与近来这些复杂的争斗有关联……

    然而这些话又不能直说,思索之下,忽又想到之前汴梁骚乱之事,因问及是否已经查实背后主谋。

    端王从容道:“元昌出去的第二天,另一位指挥使亦带人赶往北方。那个偷偷溜走的人已被我们掌控,只不过他上面还有主使。”

    “难道真是二哥?”九郎一怔。

    端王却没直接回答,只道:“等爹爹回来自会清楚。”

    他正待追问,端王已告辞说要离去,同时指了指桌上的东西,“这些是我现在就带走?”

    “这样也好,免得送出宫的时候再有麻烦。”九郎说着,便将匣子交予了端王。端王握着那匣子,微微一笑:“我会找人查证,一有消息便来通知于你。”

    “有劳五哥。”九郎推开窗子,外面月色清寒,满院沉静。远处有人笼着双袖站在长廊下,看身形似是冯勉。

    九郎还未开口,冯勉已望到了这边,远远地小跑过来,隔着花丛问道:“九哥可有吩咐?”

    “五哥要回延义阁了,门前乘辇可曾等着?”

    “都在外面等着呢。”冯勉朝着长廊那端扬了扬手,侍从们随即赶来。端王与九郎作别,将木匣藏在宽袖间出了书房,九郎则在后送别。

    将端王送出凝和宫后,九郎返回书房。冯勉见到桌上的碎纸,不由怔了怔,“九哥这是干什么了?难道是心中不快?”

    九郎随手将碎纸扔到一边,“不是,莫要瞎想。”

    冯勉这才露出笑容,将那些碎纸归在一处,整整齐齐笼在手中,“不是就好,奴婢替您扔了去。”

    ******

    许是白天下过了一场绵绵长雨的关系,这一夜又是寒凉入骨。

    双澄已被送回了城北的小院。她独自睡在房间中,望着窗外不断晃动的阴影,想到在驿馆内见到的九郎,恍惚中竟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场梦。

    可是他确实曾抱着她静静地睡在床上,他的呼吸清晰可感,温柔而又轻浅,直至现在似乎还在耳畔。

    双澄在黑暗中从枕下摸出那个飞燕荷包,以手指沿着上面高低不平的刺绣轮廓画了几遍,随后才又将它压在底下,恹恹地闭上了眼睛。

    她的身子还有些虚弱,迷迷糊糊地将睡未睡之际,却听到外面有轻轻的脚步声响起。

    她愣了愣,这宅子里除了她以外,就还剩先前安排留在这儿的使女蕙儿。可这夜黑风高的,蕙儿难道去了院中?

    双澄敛眉又屏息倾听一番,此时院中却只有风声穿叶,再无别的动静。

    ……大概是自己太累了吧?

    她这样想着,重新合眼睡去。

    ******

    一夜的风声时高时低,萧萧然竟似深秋,直至天明时分,这风势才算渐渐减小。朝阳缓缓升起,华光穿透薄薄云间,遍洒了宁静肃穆的皇城。

    宣德楼上银甲长戟的禁卫列成两排,纹丝不动地伫立于晨曦之中。号角声浑厚幽远,朱漆金环的城门缓缓而开,从大内赶来的端王率领文武官员跪在微冷的砖石道上,等候着即将抵达汴梁的队伍。

    日光越来越盛,千万道金辉射向浩远大地。在那御街尽头,五色旗幡飘展于清风之间,浩浩荡荡的车辇已向这边行来。

    城墙上的号角声越发响彻云霄,端王在首,百官在后,齐齐朝着那方匍匐叩首。

    金漆蟠龙攒柱的马车越来越近,外出多日的官家终于回到了汴梁。

    “臣恭迎陛下返京。”端王朗声说着,想及见到官家之后要说的话,低头叩首间不由流露一丝微笑。

    然而当他抬起头时,却惊讶地发现在官家所乘坐的马车之后,另有一辆攒柱金顶的华贵马车,只不过其上纹饰的乃是云间巨蟒,雄姿高扬,威严迫人。

    “免礼。”坐在车中的官家沉声发话,“之前听闻汴梁城中骚乱,你是如何监国的?”

    端王不敢抬头,但也未显慌张之意,只道:“城中骚乱只一天,此后早已平息,待等爹爹回宫后,臣一定仔仔细细地禀明实情。”

    官家听出他话中有话,此时却听后方的马车中有人轻笑一声。“令谦能在一天之内就将骚乱彻底平息,也称得上是处理得当了,皇兄不必急着审问他,有什么事回去再说。”

    端王心头一跳,果然不出所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