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第4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王叔?”赵胜微微皱着眉,又觉得这个人选不错,便点点头:“嗯……”

    “陛下!”见赵胜即将答应黄澄的提议,景服连忙出声:“赵成将军确实不差,可如今南部边境外有南诏势力,时刻窥探,若无赵成将军坐镇,若是南诏此时趁机偷袭,岂不是拆了西墙去补东墙么?”

    “北部已失,南部切不可再出问题了!”

    “这……”赵胜想了想,景服的话也挺有道理,总不能两面受敌吧?可除了赵成,还有谁能领兵抵抗夏军入侵呢?他没有了主意,只能询问大臣们:“各位觉得呢?”

    “陛下,臣以为典令大人有些多虑了!”黄澄怎能不知景服等人反对赵成领兵的原因,赵成出身王室,世族自然不能让王室将领来带兵,万一要是打赢了,赵成在南部还有几万兵马,结合战胜之后的功绩,威望岂非日增!

    眼下王室势力衰微,正是世族想要看到的,他们又怎么会眼睁睁看着王室借此崛起、威胁到他们呢?

    ://。。//45/45569/24328258

    

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争论() 
“陛下,”黄澄继续道:“微臣以为,目前南诏正与洞蛮交战,正是难解难分之时,即便真有此心,却也无力南顾!赵成将军经验丰富,此战事关大楚生死存亡,交给他统军再合适不过!请陛下明鉴!”

    赵胜又觉得黄澄所言也有道理,两相比较之下他却不知道该相信谁了,只能看向其他臣子,这些人倒也发表了意见,不过也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坚定不移的支持黄澄,另一派则针锋相对的支持景服,谁也不肯让步。

    “陛下,”昭同发话了,他慢悠悠的道:“正因为此战重要,我等才不得不谨慎,赵成将军确是领兵合适的人选,只是他有要职在身,南诏确与洞蛮在交战不假,只是谁说他们只能有心无力?谏议大夫难道可以保证,赵成将军南下之后,南诏军真的不会侵犯谅山?”

    “这……”黄澄变了变脸色,他当然没有办法保证,这种事谁都说不好!

    “正是!”见昭同问倒了黄澄,景服也跟着硬气起来,“南部防线如此重要,当真有失,谁负得起这个责任?!”

    项翼有些被他们纠缠的气急败坏起来:“那你们可有其他合适的人选推荐给陛下?!”

    这句话正中了昭同的下怀,他直起身体,昂首说道:“当然有!我大楚人杰地灵,何愁找不到英才?老臣推荐昭惕昭柱国!”

    显然是商量好的,他话刚说完,昭惕就走了出来,向赵胜行了一礼,道:“陛下,微臣愿为大楚效犬马之劳!定不负陛下所托!”

    黄澄等人都吃了一惊,昭同推荐了他的同族,意图难道还不够明显么?昭惕表面上是一个柱国,实际才能却连那个昭魁都比不上,让这种人带领那么多兵马,不是去送死么?更何况,昭氏一定会借此机会消耗掉其他世族的兵马,他们的险恶用心黄澄等人怎么会看不出来!

    “陛下,”黄澄立刻说道:“此战重要性非同小可,昭柱国的地位虽高,但毕竟没有指挥过这样的战役,只怕不能胜任!若赵成将军实在回不来,臣推荐裨将军项翼领兵!”

    “谏议大夫!”景服一瞪眼,厉声道:“项翼只是一介裨将军,也未曾指挥过如此战役,为何他行得,昭柱国却行不得?!”

    “臣也支持项将军!”屈蒲的话掷地有声,“项氏一族古来尚武,历代皆有我大楚良将,项将军少有勇毅之名,臣愿意辅佐项将军,免得有人说项将军只是有勇无谋!”说着,他冷冷的瞟了景服一眼。

    “岂有此理!”景服气得暴跳如雷,“夏军此来必有大将,若大楚只派裨将军出战,岂不是让夏军笑掉大牙!”

    “既然裨将军不行,倒也好办,”黄澄面露一丝微笑,向赵胜禀道:“请陛下即封项翼为我大楚统兵之大将军!如此一来,他是否够格了?!”

    由于刚才昭惕已经亲自出来表态了,这次轮到项翼了,他走出来与昭惕并列,双膝跪地之后高声道:“若陛下托付信任,臣必不辜负,不胜……不归!”说完,一头磕在了地上。

    听黄澄竟当场要求赵胜升项翼为大将军,景服大惊失色,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了,这次站出来的是左司马曹竟:“项将军年轻有为,但资历尚浅,纵是陛下爱才,以大将军之位授之,只怕军中将士也会心有不服!军心不稳,如何能打胜仗?还是昭柱国更为合适!”

    “是啊是啊……”一众臣子听得连连点头。

    黄澄没有那么容易屈服,“若以资历论,昭柱国与项将军恐怕也没有多大差距,同是如此,难道就因为柱国之位高于裨将军而否定项将军么?!”

    “谏议大夫!”曹竟瞪着眼,“昭柱国乃我等同僚,你恶语诋毁同僚是何用意?!”

    “各位!各位……”眼见原本一团和气的朝堂又要变成两派互相攻讦的场所了,赵胜由喜转忧,试图劝服下来,可他的声音却被吵闹声给掩盖了。

    “都给老夫住口!”一声雷霆震怒响起,将争得面红耳赤的众臣都吓了一跳,哄闹的气氛在霎时间之内就变成了一片沉寂,众臣都睁大了眼睛看向那声怒吼的来源,正是丞相昭同。

    “都这个时候了,你们还有心思在这里吵吵闹闹!”昭同气得胡须颤抖,“此处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庄严场所,你们却在这里像泼妇骂街一样!是想玷污这神圣之地,还是不把陛下放在眼里啊?!”

    众臣还真没有那个意思,只能把头缩了回去,大殿中才总算恢复了平静,见此情景,赵胜无奈的微微叹了口气。

    “陛下,”昭同转头向赵胜禀道:“依老臣之见,既然众臣就此两个人选争执不下,那不妨就取一个折中之法,让昭柱国与项将军一起统兵,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哦?”赵胜先是惊奇的张大了嘴巴,然后很是满意的笑道:“没错没错!丞相所言极是!此法甚好,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赵胜总算决定了,以曹竟、景服为首的一派自是以昭同马首是瞻,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而在另一派中却出现了分歧,黄澄脸色一变刚想说什么,却听到自己这边已有人认同昭同的提议,大概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是可以接受的最好结果了。

    可在黄澄看来,主帅之责贵在专一,这一军有了两个主帅,号令还怎么统一?!更何况昭、景本来就怀有私心,不让他们参与决策还好一些,可这样一来,军队内部的分歧肯定会很大,还给了他们拖后腿的机会,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本来就战力堪忧,内部还有分裂更是雪上加霜,对这支军队的前景黄澄是基本绝望的!

    然而,与他相同见识的人实在太少了,坚定的只有项翼和屈蒲,其他人都只看到眼前他们需要的是团结,却没有足够的远见,悲哀啊!

    最终,黄澄等人的声音被众臣齐声的“陛下圣明”给淹没了,正在兴奋之余的赵胜没有从人群中看到黄澄他们那张悲伤失落的面孔……

    决策已经定下来了,楚国开始从各世族的领地集结私兵和钱粮,又在各地征召新兵,“大楚到了最危难的时候!拿起武器战斗吧!为了先祖和大楚,我们要将生命和鲜血都奉献给这片土地!战斗吧!”

    ://。。//45/45569/24329203

    

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进展() 
无论是士兵还是钱粮的集结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楚国世族手上的私兵的确为数不少,可分散各地,将他们召集起来本身就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更何况在夏军已经入侵之后才仓促发布命令。

    当楚国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转的时候,入侵的夏军却分为东、中、西三路迅猛的扫荡了楚国北部各地,已经影响到了世族们的领地,一些世族甚至还没有接收到朝廷征召私兵和钱粮的消息,领地就被夏军占领了。

    趁着楚国还没有喘过气来,夏军按照战前布置有条不紊的展开攻势,夏朝三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各有各的任务,东路军是由南宫冕率领的右天成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楚国西部粮食产区以及切断与蜀国的联系;中路军便是由林湛率领的安南军,他们的任务是夺取楚国中部良田以及攻取郢城;东路军则是夏朝左金天军,上将军上官棠,他们的任务是横扫楚国东部海岸,除了农业以外,渔业也是楚国国库的重要来源,最终再攻取楚国北部边境上的重要军事要塞。

    除了这三路陆军以外,还有安南水师配合作战,他们也会兵分两路,一路向东进入大海,配合东路军攻取重要海港,另一路则向西,负责防御蜀国可能从水路给予楚国的增援。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中,夏朝大军便攻占了楚国的半壁江山,除了最开始遇到一些抵抗以外,随着越来越深入,硬骨头也越来越少,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军队刚到,城池的大门就打开了。

    这样微乎其微的抵抗意志,夏军又有什么理由进展不快呢?

    只有在十月二十四日,于夏朝西路军正面出现了一支楚军,于是,第一场自战争开始之后的两军遭遇战就开打了!

    参战的一方是夏朝中央禁军,统属北衙的右天成军,兵力十万;另一方则是由楚国将领景朔所带领的五千余人,两军在楚国西部的汝阳河原遭遇,史称“汝阳原之战”。

    夏朝禁军的精锐已经无须多说,十万人的兵马在平原上展开就是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黑色,相比之下,景朔手中仅有五千人,当听到哨骑探报之后,南宫冕刚提起来的劲头眨眼间就消失无踪了,他很是纳闷的道:“这些楚人脑子有病么?就这么点人,他们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敢挡在我们的前面?!”

    南宫冕从心里非常蔑视这支楚军,却忘了那句古语:“兵贵在精而不在多!”

    景朔手下虽然只有五千人,但却是景氏私兵中的精锐,他之所以出现在这里,是因为身后不远便是他们景氏的领地,他们已经听说了,夏朝在占领区废除了很多楚国的发令,只留下部分,其他的都拿夏朝的换上了,还强行从那些世族手里夺走了田地,分给了农民,新的田地法规定,农田是农民的固有财产,除了双方都同意的交易以外,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夺走土地,违者一律被视作侵地,将受到夏朝政府的法律惩治。

    这些土地原本是楚国法律所允许的,这些世族的拥有物,在其上耕种的农民都是佃户,可这新的田地法一颁布,高兴的是农民,对世族来说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然而,无论他们怎么反对都是没有用的,他们的私兵已经没有了武器,夏军成为了那支唯一的武装力量,大炮一架起来,试问还有谁能够反抗?

    不仅是田地,夏朝代表还废除了大量苛刻的税款,并声称在未来的三年内,楚地所有农民都不需要交赋税,只要安心劳作便可。

    除此以外,受到原本楚国法律所保护的世族们的诸多利益也被一一褫夺,世族们可以耀武扬威、肆无忌惮榨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之后又宣布,这些世族通过威逼压榨等不法手段从百姓那里得到的东西都要还给百姓,于是,夏军根本不跟他们商量,直接闯进了门,将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统统搬走,发放给了那些贫困的佃户们,世族们从家财万贯一下子变成了一贫如洗。

    农业是国之根本,在这世上没有一种职业能像农民一样从业者规模这么庞大,所有的社会生产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那些最底层的士兵,家里无不是世代务农,他们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只要他们归心,那何愁得不到天下?

    夏朝在很久以前就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当年高宗皇帝才不惜冒着掀起一场全国性的大战,也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此后历代的夏朝统治者无不有这个认识,不同之处只在于深刻还是浅薄,浅薄者注定一辈子庸碌、被后世唾骂,深刻者则终将龙飞九天、青史留名!夏朝千余年的历史中无不印证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这样的认识却是其他国家的统治阶层所没有的,他们的制度曾经深受夏朝的影响,但那也是早期的事了,因为后来的他们实在学不了,与夏朝不断完善的制度相比,楚国的制度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没有改变过了,就算有君王做出改变,也是只变其表不变其根,最终的结果便是导致根深蒂固,再也难以撼动。

    现在的楚国,楚王还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实际上没有世族力量的支持,却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世族保证不动楚王的地位,而楚王则要给他们想要的一切,如此一来,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坏。

    王室自然希望国家权力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世族又岂会甘心拱手想让?两者进行了漫长的争斗,最终势单力薄的王室还是妥协了。

    换句话说,并非是他们不想变,而是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个机会,这样的机会稍纵即逝,即便是夏朝,若是高宗皇帝没能坚持住,同样也会失去,夏朝制度的转变并非必然,而是带有一定偶然色彩,在发生之前,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世事究竟会如何变化。

    同样一个机会摆在两个人面前,一个抓住了,另一个没有,就是这么简单!

    从那时候开始,制度的转变为夏朝带来的是非常明显的变化,世族力量大幅下降,封地虽然还是存在,但也只是徒有其表,世族对这些土地没有治理的权力,也没有收取赋税的权力,农民还是自由的,它们只是表面上属于世族,实际上还是农民的。

    ://。。//45/45569/24336834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新政策() 
世族们当然不满,不过也只能在心里面,因为那场战争是他们输了,他们不仅被剥夺了既得利益,还被强力的打压,失去了对封地的实际拥有权还不够,还被朝廷逼得吐出了一年三分之一的俸禄。

    这在以前根本是闻所未闻的事,夏朝在立国之初便没有让官员和贵族上缴赋税的例子,可现在,他们不仅要像普通百姓那样缴赋税,而且数量比百姓多得多,朝廷的旨意写得很清楚,这赚得多交的也多。

    事实上,三分之一的俸禄还真不至于让这些人伤筋动骨,养活一家人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过就是不能用来干其他的事情,比如养些人,以前他们这些世族之所以敢横行无忌,就是靠着自己不用交赋税,多余出来的钱可以用来养私兵,不管如何欺压自己封地上的农民都不会受到惩罚。

    可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农民已经不是他们的佃户了,赋税也不用给他们,失去了重要的财富来源,花钱也就不能大手大脚了,而且也不能去欺负那些农民,他们现在也受法律保护,要想拿到土地只能通过交易买来,可又有哪个农民能舍得卖掉自己的地呢?

    买不行,用抢么?别说他们现在手里没几个人,就是真的抢来了,谁都可以举报侵地,就算没有闹出人命,只侵一亩地也是死罪,手里没有人、没有钱,他们凭什么跟朝廷叫板?那就是找死!

    因为不满现状而屡屡挑战这样一条底线的贵族和官员被诛灭满门者不在少数,有这么多前车之鉴,足以让绝大部分人都望而却步了。

    没有封地的赋税,部分俸禄而做了赋税,世族们就是有心想要做些什么事恐怕都束手束脚,此外,新的政策中还有一条对世族们来说很糟糕、十分糟糕!

    那就是爵位升降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一个爵位在世袭了两代之后就会逐次递减,比如说,公爵降为侯爵、再降为伯爵这样的,爵位稍微高一点下面还有好几级,如果低一点,那就不好意思了。

    若想要保住现在的爵位,就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也就是说,以往那种纸醉金迷的世家生活将会不复见,爵位的继承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要是依旧糜烂,很快这个家族就要不存在了。

    旧的退出舞台,往往是新势力登场的时候,在夏朝漫长的历史中,无数的世家起起伏伏,先辈们教育后代的都是让他们如何成才,爵位升降制度更是成为了驱赶这些后代的皮鞭,告诉他们,一旦先辈离世,他们的好日子也到头了,这是鞭策,也是激励!

    有的世家延续,有的世家陨落,这在社会中也是常见的事,托这一制度的福,原本盛产纨绔子弟与不肖子孙的世族中从不乏能臣与名将,这些人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夏朝社会良好的向前发展,即便是最高领袖的皇帝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机能的运转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崩塌。

    依靠着这一条一条的新政策,夏朝的繁荣强盛一直持续至今,与之相比,周边的那些国家可就相形见绌了。

    这些国家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力图变革的君主,只是他们的变革要不就是胎死腹中,要不就是半途而废,即便是有成功的,也未能最根本的问题,几代之后照样衰弱了下去。

    当社会制度已经僵硬到不可逆转的地步时,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那些被夏朝灭亡的国家无不是这样,如今又轮到楚国了。

    这个被世族势力统治了这么长时间的国家,对于夏朝现在的制度相当排斥,这个国家的未来方向并非是由民众来决定的,也不是由君王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些只图自身利益的世族来决定,其结果自然就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世族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们将成箱成箱的财物和粮食装上车运走,他们可不想把这些东西都丢给夏军,因为夏军会把这些东西都分给那些农民,开什么玩笑?!

    只是没想到,多年来他们榨取了太多东西,又是一样都不肯落下,反而拖慢了离开的步伐,得知夏军杀到的时候,他们只能派出领地仅剩下的一支私兵前去抵挡,于是这场战役便发生了。

    要是景朔知道,这样的开阔地带正是夏军最喜欢的战场,恐怕他就不会选择在这里了,他手下的士兵有精锐之名,他本人在楚国军中也以勇猛著称,开战前,尽管知道对手实力雄厚,心中却也没有办法恐惧之意,反而还有些跃跃欲试的兴奋。

    盲目的乐观自信一直是楚人改变不了的毛病,尤其是在自恃勇猛的景朔身上,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