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黄詬从李勋的身边走过的时候,看着黄詬那苍老中,满是疲惫的面孔,李勋终于是忍不住,叫住了他:“大将军。”

    黄詬停下步伐,默默看向李勋。

    李勋默默说道:“我先去找刘丛喜谈一谈,或许能帮到大将军。”

    “我知道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是害怕我领军独自逃命。”

    黄詬抿了抿嘴唇,声音嘶哑的说道:“你跟监军说,五千泾平骑兵与毛福安的三千骑兵,我一个都不带,五位将军也不用谁跟我同往,全部留在军营,只需给我五千弱兵即可,拿下郢州,功劳是大家的,若是中计,我黄詬愿以性命赔罪,绝不会牵累到他们。”

    李勋全身一震,被黄詬的话语所震撼,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大义?

    “大将军在外稍等,我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说服刘丛喜。”

    李勋重重点了点头,大步朝着刘丛喜的帐篷走去。

    走进刘丛喜的帐篷,他正坐在那里喝茶,脸色不佳,眉头紧皱,不知是腿上的痛楚所致,还是被众人的劝说所忧。

    “狗儿老弟,你来了。”

    刘丛喜见李勋进来,点头打了一声招呼。

    李勋默默走到刘丛喜跟前,出声询问道:“那么多人来找你,想来你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刘丛喜放下茶杯,点头说道:“詹台镜明几位将军说的很对,此时敌情不明,我们当以静制动,等待援军到来,随即大举反攻,这才是最稳妥的方法。”

    “若是郑春所说是真,赵柏安领军前来救援,江南可就危险了,岂不是正中郑泽等人的下怀?”

    李勋冷笑道:“詹台镜明贪生怕死之徒,赵飞度更是无能之辈,他们的话,刘老哥你也信?”

    听了李勋的冷笑,刘丛喜不由想到了昨夜自己与詹台镜明弃营而逃的事情,脸上顿时一红,看了李勋一眼,刘丛喜颇为不悦的说道:“李勋,你首次从军,不懂军事,这种大事,就不要瞎参合了,我身为监军,自会作出一个最佳的决定,你无需多言。”

第37章 各怀心思() 
刘丛喜显然已经被詹台镜明等人所说服,按兵不动,等待援军到来,在做打算,态度非常坚决,李勋劝说无效,黄詬随后也是反复劝说,两人最终大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看着黄詬那仰天长叹的身影,李勋也是感到了深深的无奈,皇上需要大将为其领军征战,同时又不信任领军大将,派内宦以监军之职监督防备,处处掣肘,有多说人在气愤中消磨了那原本就不多的爱国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黄詬这般,尽力保持一颗平常心,始终忧国优军的?

    刘丛喜不把虎符拿出来,黄詬调动不了军队,只能叹息中坐等良机流失,虽然他从泾平关带来的那五千精锐骑兵,不需要什么狗屁虎符,也能指挥调动,但是这样做,显然不符规矩,代价太大,就算事情做成了,事后,恐怕皇上赵智也不会轻饶黄詬。

    承平五年,八月二十日。

    洪、江节度使赵柏安亲领两万大军前来救援,到达置县,与黄詬大军相隔二十里对望。

    詹台镜明等人大喜过望,纷纷进言黄詬,要求立即与赵柏安合军一处,然后与郑泽等人决一死战。

    黄詬苦笑道:“我们想决战,恐怕郑泽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

    虽然如此,但是众人意见统一,监军刘丛喜与御史秦安明也是要求黄詬立即领军与赵柏安汇合,没办法,黄詬只得让单仇领军五千驻守置县,防备羊山关的三千守军从背后突袭,随后率领大军同赵柏安汇合一处,以近五万之众,开始朝着郑泽等人逼近,意图决一死战。

    战局的走向果然不出黄詬所料,面对黄詬、赵柏安五万大军的逼近,郑泽、刘湘以及黄百川等人合兵一处,随后往后退去,根本不与黄詬决战。

    两方相持数日,黄詬前进,郑泽等人则是慢慢后退,战场又是慢慢回到了密县一带。

    郑泽、刘湘、黄百川三方联军五万余人退到密县之后,不在后退,而是布列阵型,准备一战。

    黄詬已经想通了,既然时不待我,那就趁着杨烈成还未有所行动之时,率军先行击溃郑泽等人,然后领军进逼郢州,到了那时,杨烈成绝不敢再有任何异动。

    可惜事情的发展往往不随人愿。

    就在黄詬整合兵马,准备进攻之时,洪州那边终于是传来了一个极为不好的消息。

    趁着黄詬、郑泽双方对持决战之际,鄂、岳节度使杨烈成,亲率两万五千大军,突袭江州,江州三千守军措不及防,寡不敌众,一战而溃,杨烈成仅用半天的时间,便是占领江州全境。

    杨烈成领军快速前进,随即兵围洪州州治吕县梁城,赵柏安之子赵乾坤领军八千据城死守,并派人把消息传到了赵柏安那里。

    夜晚,大雨降临,气温突降。

    中军大帐,众将领齐聚一堂。

    赵柏安在那里来回走动,神色变化不定,显然洪州危急的消息,让他感到了极为的不安。

    “黄兄,你有什么想法?”

    赵柏安看向黄詬,出声询问,两人的年纪差不多大小,资历也是相仿,不过赵柏安是先帝义子,封爵洪安郡王,洪、江节度使,爵位上要比黄詬高的多。

    “柏安兄,你看这里。”

    黄詬把地图摊开,指向了一个地方,正是郢州。

    赵柏安走到近前看了一眼地图,眉头微微皱起,说道:“黄兄,你还是想要偷袭郢州?可是。。。”

    前几天赵柏安与黄詬汇合之后,黄詬便把这个事情告诉给了他,但是一旁的詹台镜明等人都说是计,不可上当,黄詬当时想着若能集合大军直接击溃郑泽等人也是不错,便没有在坚持,如今杨烈成已经兵围梁城,郑泽等人又是避而不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如今最好的办法,便是选择相信郑春,突袭郢州,一旦郢州被攻下,往北可以以最近的路途赶往洪州,往东,则是可以直接杀入鄂州,行围魏救赵之计,逼迫杨烈成退兵,好处太多了。

    “我还是那句话,我只带五千士兵,趁夜突袭郢州。”

    詹台镜明当即大声反对:“明知是计,还要前往,大将军意欲何为?”

    黄詬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冷声说道:“郑春都已经把子女拿来作为人质,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赵飞度这时不阴不阳的说道:“谁知道那几个小孩是不是郑春的子女?随便拿几个幼童便说是自己的子女,我们若是真的上当,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赵柏安看着众人在那里争吵,眉头微微皱起,却没插嘴,在场的人当中,若说谁对朝廷最为衷心,当属赵柏安无疑,他自幼贫苦,被先帝所救,养于宫中,视如己出,为了大晋,他可以肝脑涂地,死而后已,若是别的节度使听到自己的地盘被人侵占,恐怕早就已经急的直跳脚,立即率军返回救援,赵柏安却是不在乎这些,他在乎的,是这场战争若是失败,对朝廷来说,将是一场极为沉重的打击。

    李勋扫了一眼在场的所有人,突然有些明白过来,詹台镜明之所以反对黄詬偷袭郢州,就是怕他出事,一旦他出了事,这里的战场又是失败,就算他们回到了丰京,也将会受到极为严厉的惩罚,反之,若是黄詬在这里,就算失败了,到了皇帝赵智那里,作为三军主将的黄詬,有再大的过错,也有他在前面顶着,詹台镜明他们反而无需担心太多。

    李勋突然觉得,詹台镜明等人,此刻恐怕根本就不在乎江南的得失,现在有五万大军,与郑泽等人的兵马数量相当,若是往淮南退去,郑泽等人恐怕不一定会追来,毕竟。。。他们要的是江南,而不是非要跟黄詬在这里拼命。

    “我赞成大将军的计策。”

    所有人都是朝着李勋看去,詹台镜明等人的脸上都是露出了不屑之色,眼神之中,仿佛再说,这里什么时候轮到你说话了?

第38章 李勋的决断() 
刘丛喜皱着眉头看向李勋,极为不悦的说道:“李判官,这里没有你说话的资格,还请你不要多言妄语。”

    李勋紧了紧拳头,冷声说道:“我身为监军判官,为何不能说话?”

    刘丛喜见李勋竟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顶撞自己,脸色顿时冷了下来,毫不客气的说道:“你这个监军判官只是一个虚职,并无任何具体职责,你在军中到底是何身份,你自己心里应该清楚,何必让我说了出来,丢你脸面。”

    李勋哈哈一笑,从刘丛喜背后走了出来,拍了拍腰间的定泰宝剑,淡声笑道:“在下腰中之物,乃是皇帝佩剑,临别之前,皇帝姑父亲手赐予给我,并对我暗语,让我观察军事,关键时刻,可便宜行事。”

    刘丛喜看了看李勋腰间的宝剑,一时间倒是没有认出,不信道:“此剑我从未见过,你莫要在这里胡说八道。”

    “此剑名为定泰,确实是陛下御用佩剑。”

    黄詬这时出声肯定道。

    赵柏安也说道:“李判官,可否把你腰中的宝剑给我一观?”

    “当然可以!”

    李勋爽快的取下宝剑递给了赵柏安,后者抽出宝剑看了几眼,点了点头:“确实是定泰宝剑,此剑乃是先帝之时,由安南国王进贡所得,当年在宫中,我曾经把玩过,绝不会错。”

    赵柏安把宝剑还给了李勋,仔细看了他两眼,轻笑道:“当今皇上是我义兄,你既是他的内侄,可叫我一声叔父。”

    李勋恭恭敬敬的弯身行了一礼:“狗儿拜见叔父。”

    狗儿?

    赵柏安疑惑的看向李勋。

    李勋呵呵笑道:“在宫里,皇帝姑父见了我,从来都是叫我小名,你既是我的长辈,喊我小名即可。”

    赵柏安哈哈大笑,重重的拍了拍李勋的肩膀。

    众人听了李勋与赵柏安的对话,这时才想起来,李勋虽然没有官位在身,地位却是非同寻常,他的姑母乃是当今皇上最为宠爱的妃子,李勋本人也是可以自由出入宫廷,经常与皇上见面。

    李勋看向刘丛喜,沉声说道:“刘监军,皇帝姑父给我说过,若你有不称职的行为,可让我取而代之,赐我定泰宝剑,以作证明。”

    皇帝御用的佩剑,轻易不会赐给别人,就算是给,也只是暂时的,比如黄詬的父亲节度岭南道的时候,便被赐予了皇帝佩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利。

    李勋当然是在瞎说,诈唬刘丛喜,就算日后回了丰京,他难道还敢就此事出言询问赵智不成?

    刘丛喜见李勋态度如此强硬,想着他在宫里的关系,以及干爹牧公曾经说过,让自己不要得罪他的话,刘丛喜这个时候有些后悔,刚刚把话说的太重了,但是现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的面子也是有些下不来,只得冷着一张脸,硬撑道:“我并无过错,你能奈我何?”

    李勋直直看向刘丛喜,意味深长的说道:“那一晚,郑泽率军突袭,不知是谁连个招呼都不打,擅自弃营而逃,日后若是皇帝姑父问起,我真不知该如何回答。”

    刘丛喜脸色大变,他不怕黄詬等人把这个事情捅到皇上那里,就算皇上真的知道了,有牧公在旁进言,内宦与外臣想来势如水火,皇上也不会轻信,但李勋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整日里在皇上跟前晃悠,又有李贵妃这层关系,若这个事情被李勋捅到皇上那里去了,那就大不一样了,恐怕干爹牧公都是不敢说一句闲话。

    詹台镜明也是脸色一变,连忙出声解释道:“我们并不是弃营逃跑,当时平湖县城还有数千士兵,我与刘监军担心他们撤退不及,所以先行一步,赶去通知他们。”

    李勋笑了笑,玩味的说道:“有些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奇怪,同一种行为,却能被理解为多种意思,就看别人怎么去想了。”

    李勋已经把话说的非常明白了,不管你们是何种用意,就看我在皇上面前怎么说了。

    詹台镜明看了李勋一眼,沉默不语,他此时才发觉,以前不曾注意的这个人,被自己小看了。

    “大将军甘冒亲险,领军突袭郢州,此等忠义行为,我们应该支持才是,监军大人,你觉得呢?”

    李勋对着刘丛喜拱手一拜,随即伸手按到剑柄上,冷冷注视着他,李勋已经想清楚了,若刘丛喜还是软硬不吃,那就直接把他干掉,到时在赵智面前以刘丛喜弃营而逃这件事情搬弄是非,又有姑母说情,想来赵智也不会太过生气。

    刘丛喜从李勋那冰冷的神色中感受到了什么,他贵为监军,在黄詬等人面前,确实是威风八面,谁也不敢不给他面子,但是在宫里,自己其实不过只是一名身份低下的奴才罢了,李勋乃是皇上的内侄,关系非同一般,真把自己杀了,恐怕。。。。。

    “李判官言之有理,是我一时糊涂,不明大将军忠勇之义,我这就把虎符给你。”

    刘丛喜态度软了下来,把一半虎符拿了出来,递给李勋。

    李勋拿过虎符,立即转身走上前去,把虎符交到了黄詬的手中。

    黄詬看着手中的虎符,脸上有着很深的感叹之色,这么一个小小的东西,却是把自己压制的动弹不得,畏手畏脚。

    “大将军,你准备如何行事?”

    李勋小声提醒道,反对派已经被自己搞定,大家都等着他做决定呢!

    黄詬点了点头,说道:“可从詹台镜明与赵飞度两位将军的本部兵马中选出五千步兵,随我前往郢州。”

    听了黄詬的这句话,詹台镜明与赵飞度两人铁青的脸色顿时好看了一些,到了这个时候,黄詬还是给了他们面子。

    “大将军,末将愿意同往。”

    毛安福站了出来,拱手请令道。

    黄詬正要出言拒绝,李勋立即劝道:“有毛将军三千骑兵跟随,拿下郢州城的把握定然会更大一些,大将军就不要推辞了。”

    黄詬深深看了李勋一眼,随即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点了点头,轻声的说了一句:“多谢。”

    当夜,黄詬领着五千步兵与三千骑兵,趁着深夜与大雨的掩护,朝着郢州急军而去。

    大营门口,李勋默默站在那里,看着黄詬率军远去,黄詬最终只是带走了毛安福的三千骑兵,前往郢州。

    今夜的这一仗,极为重要,若能拿下郢州城,将会彻底改变整个战局,成为整场战争的转折点,若是败了。。。。。

    李勋摇了摇头,叹气一声,此时他内心突然想到,若是黄詬一去不还,没有了他坐镇指挥的这支大军,还能是郑泽等人的对手?就凭詹台镜明那些人?当然,还有赵柏安与他手下的两万精锐,不过李勋对他并不熟悉,何谈信任,他只相信那个遇敌刚烈勇武,冲锋在前,不畏生死的黄詬,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会是心怀诡诈,奸诈小人?

第39章 转折(上)() 
大帐内,数十名将领齐聚一堂,商讨军机要事。

    左侧上方首位,坐着一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下巴处修着长长的胡须,仪表堂堂,颇有一股儒雅气质,此人正是黄百川。

    黄百川出身河南袁州,其人自幼聪慧,熟读五经,尤其喜爱军事,其曾祖父当过一州刺史的高官,其祖父也是位至一州司马,可惜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家道中落,开始衰败。

    黄百川本人虽然聪慧,但是在科举的这条路上,却是极为的不顺利,十五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举人,如此年纪轻轻,便是能够取得这般成就,在整个袁州都是不多见的,黄百川也是有过雄心壮志,出将入相,修身齐家平天下。

    可惜愿望往往是美好的,而现实却是极为残酷。

    黄百川自十六岁考取举人之后,便一直停步不前,屡次上京殿试,却是屡次不中,整整二十年的时间,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美好愿望,在漫长的岁月蹉跎之中,被磨灭殆尽,面对乡邻乡亲的嘲笑与异样眼光,生活一天天的窘迫,黄百川绝望了,也沉沦了,整日以酒醉几,麻木不仁。

    直至。。。。白巾军之乱的爆发,终于是给了黄百川一个重生的机会。

    白巾军领袖刘志恒,手下有八大金刚,个个能征善战,勇武过人,其中有一人叫做王欢,与黄百川是同乡,两人年纪相仿,平日里有些交情,此人向来敬佩黄百川的才智与为人,于是在刘志恒面前数次力荐黄百川,最终,刘志恒召见黄百川,两人一番谈论,刘志恒震惊黄百川的才华与见识,当即对其重用,引为心腹谋臣。

    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白巾军的壮大,黄百川与刘志恒就战略目标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刘志恒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灭亡晋朝,在建新王朝,平财富,建立新的秩序,让天下百姓有食可吃,有衣可穿,有地可种。

    而黄百川的想法则是恰恰相反,认为晋朝不可灭,白巾军虽然破得人心,有广大百姓为基础,但不得天下士人士族的支持,头重脚轻,没有根基,根本就成不了帝王霸业,最后的办法,就是效法各大藩镇的做法,与朝廷达成妥协,表面归顺,暗里割地自立,偏霸一方。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几次争吵,刘志恒最终把黄百川调离了身边,镇守地方,直至。。。。黄百川私自与朝廷达成了协议,以最激烈的手段,结束了刘志恒虽然短暂,却也极为壮烈的一生。

    黄百川的野心其实并不大,对于郑泽等人共分江南的计划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他只想有一块稳定的地盘,做自己的土皇帝,可惜自从投降朝廷之后,被封到了蔡州,蔡州虽然地广,却人稀贫穷,根本养不活他手下的五万大军,五年的时间,黄百川严厉控制,依旧有大量的士兵逃亡,曾经的五万大军,到了现在,只剩下三万余人,所以当郑泽等人找上黄百川,黄百川几番犹豫,又在心腹谋士的劝说下,最终选择了参与进来。

    但是现在,黄百川有些后悔了。

    最上方,刘湘与郑泽两人站在那里交谈甚欢,黄百川眼角扫了他们一眼,眼中闪过不屑之色,在黄百川看来,几天前在平湖县城的那个夜晚,那么好的机会,完全可以趁着黄詬等人防备不急,把他们全部就地消灭,然后从郢州快速进军,与杨烈成合兵一处,强攻洪州,在朝廷反应不及,调动兵马前来解围之前,解决所有事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