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帝国当王爷-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人便是杨道嗣的四子杨诚久,现职肖州刺史,一直在地方上为官,多次请求回京任职,杨道嗣始终不许,没办法,只好求助杨炳林,年前,杨炳林让他可以把家人全部都带回来,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代表年后,自己就无需再去肖州了。

    “四哥放心,我断不会与父亲置气。”

    杨炳林点了点头,迈步朝着客厅走去。

    杨道嗣坐在椅子上,眉头微皱,双手轻轻揉着太阳穴,缓解疲累的精神。

    杨炳林张口欲言,杨诚久却是拉了他一下,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那么急着说话。

    片刻之后,杨道嗣放下双手,看向杨炳林,淡声道:“你有什么话,说吧。”

    杨炳林拱手一拜,急声道:“父亲,今日朝会,皇上提了一些建议,据说有两位相国极力反对,而您却是赞同皇上的意见,这是为何?”

    杨道嗣淡声道:“皇上的意见是对的,我出言赞同,有什么不对?”

    杨炳林不再遮挡,直截了当的说道:“父亲,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位相国,可是我们的人,他们反对,您却是出言附和皇上,这是何道理?”

    “是啊,父亲,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位相国乃是我们右相一党的重要人物,您与他们反着来,让那些依附于我们的大臣怎么看待?”

    杨诚久也是出言说道。

    “我们的人?”

    杨道嗣冷冷一笑:“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个人,马上就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了。”

    杨炳林与杨诚久都是愣了愣。

    杨炳林不解道:“父亲,您这话。。。是什么意思?”

    杨道嗣冷笑道:“皇上已经准备罢免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的相国之位,把他们赶出政事堂,后天的正式朝会上,恐怕将会有所行动。”

    杨炳林闻听此言,顿时又惊又怒,高声喊道:“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并无过错,就算是皇上,也不能说免就免吧,我们当集合大臣,出言劝谏,让皇上打消这个念头。”

    杨道嗣看了一眼杨炳林,深深叹了口气,身子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脸上有了很重的疲惫。

    wxi7

第一百七十九章 陇右,新的舞台(二)() 
望着杨道嗣这幅表情,杨炳林知道,父亲这是不想在跟自己继续交谈下去。

    杨炳林心中顿时有了一股难言的愤怒。

    “父亲。。。”

    刚张嘴,却是被杨诚久拉住了。

    “六弟,父亲累了,让他老人家休息吧,有什么话,随后再说。”

    杨炳林咬了咬牙,甩开了杨诚久的手,怒气冲冲的走出了客厅。

    望着杨炳林离去的背影,杨诚久看了一眼仿佛已经睡着了的父亲,轻叹一声,拱手对着杨道嗣一拜,随即也是走出了客厅。

    两人刚一离开,一道身影从不远处的一个屏风后面走了出来,这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须发半白,脸色有些苍老,但非常有精神,双眼明亮,走起路来,虎虎生威,坚实有力,其长相,与杨道嗣倒是有几分相似。

    “老六,刚才的谈话,你都听到了,炳林。。。唉!”

    杨道嗣睁开双眼,脸上有着失望之色。

    “大哥,炳林是有些冲动,但终归也是为了家族着想,你也不要对他太过苛刻。”

    老人来到杨道嗣一旁坐下,出声劝慰道,这个老人正是杨道嗣的六弟杨道临,承平元年,以禁军左军大将军之职,调任河南道节度副使,郑、雍、漳三州节度使,昨天刚刚回来。

    “朝廷的这潭水,是越来越急了,稍有不慎,我们整个家族恐怕都会遭到灭顶之灾。”

    杨道嗣默默说道:“炳林这孩子,心性是好的,就是性子太急,若是放到安平盛世,这个族长他也当得,只是。。。。。。现在这个时候,他这个性子,就怕会害了整个家族。”

    杨道临轻声说道:“大哥,你是不是有些多虑了,你在朝中主持大局,我与三哥在外领军,内外扶持,我杨氏一族当稳如泰山,就算皇上,恐怕也要忌惮三分。”

    杨道嗣长叹一声:“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是越发担心,我们杨家,在朝廷上,已经是一家独大,就连皇上都是不得不联合其他家族共同抗衡,如今老三坐镇蜀地,拥兵五万,你在河南,时间虽然不长,手中也是有了两万精锐,兵权已经是非常强盛了,这两年,杨炳林上蹿下跳,搅得大家心里都不舒服,我年纪大了,没力气去管他了,他想干什么也只能随他去了,但任何事情,终归要有个度。。。。。。。。”

    杨道临皱了皱眉头,从大哥杨道嗣的话语中听出了一些什么,小声询问道:“大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杨道临这两年一直在河南那边,很少回来,族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他也不甚明了。

    杨道嗣有些累了,身子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默默说道:“这两年,杨炳林与楚州节度使王怀烈交往甚密,两人暗中有什么勾结,连我都不知道,翼州防御使杨佐,陵州都督杨安,这两人坐镇地方,也是有些年头了,多次上书与我,请求加职节度,都被我严词拒绝。。。。。”

    杨道临已经听明白了,惊讶的说道:“你是说炳林他。。。。”

    杨道嗣说道:“杨炳林已经在暗中拉拢了许多大臣,准备为他们进言请命,如果皇上不同意,乃至调离他们,杨炳林吩咐杨安与杨佐两人,让他们拒不交权。。。。”

    “炳林的胆子也太大了一点吧?”

    听完后,杨道临的脸上顿时有了震惊之色,杨家如今势大,本来就惹的赵智非常猜忌与提防,若是再如此做法,无限制的扩充自身的兵权,岂不是给了天下人一个错觉,杨家有了改朝换代的心思?

    杨道临看了看左右,见没有外人,于是凑到杨道嗣近前,低着声音,语气沉重的问道:“大哥,炳林是否有不臣之心?”

    杨道嗣沉思片刻,最终摇了摇头:“炳林虽然狂妄,但现在应该还没有这个心思。”

    杨道临沉默不语,杨道嗣话中的意思很明白,现在没有,以后。。。那就说不定了。

    杨道嗣看了杨道临一眼,淡声说道:“老六,皇上最近恐怕会有大动作,其中或许会涉及到我杨家,若是不伤及根本,我准备顺从皇上的意思,你手中的军权还是交出去吧,有老三在蜀地,我杨家足够自保了。”

    杨道临默默点了点头:“就怕许多族人不会同意。”

    杨道嗣脸上有了一丝冷笑:“我想做的事情,谁也阻挡不了。”

    “一切听大哥的安排。”

    杨道临对自己的大哥,是极为敬服的,杨氏一族的传承极为久远,自楚朝之时便已经存在,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从一个无名小族,慢慢发展壮大起来,到了武宗一朝,步入辉煌,盛名天下。

    从武宗到现在的近百年时间,杨家始终有人位居相国,赵智之前,天下有五大门阀之说,杨氏便是其中之一,一直到了杨道嗣这一代,杨氏进入全盛,到达巅峰。。。。。

    “我杨氏一族,传承六百多年,始终不上不下,保持中庸之道,到了我的手中。。。。。。。”

    杨道嗣轻叹一声:“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权势太盛,终归不是一件好事,年轻的时候,我不懂这个道理,现在明白了,却是有些晚了。”

    说到这里,杨道嗣从怀中拿出两张白纸,递给杨道临:“你去告诉杨炳林,他现在只是退一步,到有人帮他退的时候,就不是退一步两步的事情了。”

    “我累了。”

    杨道嗣起身离开了客厅。

    杨道临目送杨道嗣离去,随后展开手中的白纸,当看清纸上所写何物,杨道临全身顿时一震,脸上升起了震惊之色。

    。。。。。。。。。。。。。。

    杨炳林在自己的书房走来走去,神情急躁,父亲的态度让他大为不满,这么多年,父亲始终压制自己,年近四十,却还只是一名小小的吏部郎中,很多次升职提拔机会,都是被父亲给拦下来,总是说什么你是杨家嫡子,升职太快,会遭人非议,多锻炼多锻炼,会更好,这样的话,杨炳林已经听够了,自己是杨家的嫡子,父亲唯一的嫡子,其官职却比太多太多同辈族人要低,杨炳林不服。

    “少族长,六老爷来了。”

    门外传来下人的禀报声音。

    杨炳林稳了稳自己的情绪,走出房门,对着杨道临拱手一拜,随即请道:“六叔来了,请进来坐。”

    wxi7

第一百八十章 陇右,新的舞台(三)() 
“炳林,有些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多听听你父亲的意见,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两人坐下,杨道临出言劝道。

    杨炳林咬牙道:“六叔,我入士近二十年,做事做人始终低调勤恳,父亲他老人家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可是到了最后,我又得到了什么?那杨润的父亲,不过是庶子中的庶子,其母更是低贱下人,像这样的人都是能够窃据高位,我算什么?”

    杨道临看了他一眼,对于他的心中的那股怨气,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理解,杨炳林虽然不是杨道嗣唯一的儿子,却是其唯一的嫡子。

    杨炳林的母亲出身江南吴氏,其母族吴氏在官场上的能量并不大,强大的而是其财力,有天下首富之称,而杨氏一族自杨道嗣曾祖父那一代,便是定下家规,不准族人经商,也不再肆意扩田,而且为了保证族人在官场上有着一定的自律与清廉,但凡步入仕途做官的族人,家族每年都会发放一笔数目不小的补助,到了杨道嗣祖父那一代,整个家族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家族所能支配的田产根本就不够分,又要维持庞大的经费,积攒了数百年的财富,渐渐干枯。。。

    杨道嗣的祖父曾经想要改变家规,但是阻力太大,而且杨氏一族也正是借着种种规矩,不经商,不扩田,不与民争利,加之为官清廉,才是能够名扬天下,被天下人所敬重,既然已经做了,得到了名声,在想该,在想回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既然不能从内部改变,那么就只能寻求外力,拥有庞大财力,富可敌国的江南吴氏,与其联姻,无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而对于杨氏一族的联姻,江南吴氏自然是求之不得,毕竟不管到了任何时代,金钱只能是权利的附庸。

    杨道嗣的正妻,是吴氏上一代族长的嫡长女,杨炳林作为两人唯一的嫡子,作为两个家族联盟的核心,除非他是傻子白痴,不然下一代杨氏一族的族长,除了他没有别人。

    杨炳林并不傻,也不白痴,相反,他很聪明,从小便是有着神童之名,好读书,有才气,十九岁进士及第,平宗就很喜欢杨炳林,觉得他性格率直,有果敢,敢担当,曾想把公主嫁给他,招其为驸马,只因杨道嗣的婉拒,这才作罢。

    杨炳林双拳握紧,脸带愤愤之色的说道:“我二十四岁便是出任下州刺史一职,父亲的教导之语,我不敢有丝毫忘怀与懈怠,勤勤恳恳,造福一方百姓,其官声名望又比谁差?在地方任职六年有余,随后我被调回京城,做了吏部郎中,这一做就是整整十年,我有多少次晋职的机会,都是被父亲拦下,到了现在,杨润这个低贱的下人,都是快要入相了,而我呢?还是一个小小的五品郎中,六叔,我无脸见人吶!”

    州分上中下三级,上州,五万户以上,中州,三万户,下州,不满两万户,上州刺史,正三品,中州刺史,正四品,下州刺史,正五品,也就是说,杨炳林二十四岁之时,出任下州刺史一职,便已经是正五品,到了现在,还是正五品,这么多年,官职没有任何提升,也难怪在这个,以孝为先的时代,杨炳林对于自己的亲生父亲,会生出怨恨之情,乃至发展到分庭抗礼的地步,父子两人的关系,越走越远。

    杨道临看了杨炳林一眼,轻声说道:“现今族内,你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杨炳林说道:“我是对的,他们自然支持我。”

    杨道临摇了摇头,他们父子两人心中的这个解,一时半会儿,是解不开了。

    杨炳林看向杨道临,说道:“六叔,是父亲让你来找我的?”

    杨道临点了点头,拿出那两张白纸,递给杨炳林:“你自己看看吧!”

    杨炳林展开白纸,第一张白纸上写了九个名字。

    杨道嗣、李忠、刘知古、柳仲元、贺中楷、刘光辉、秦安明、郑仁杰、萧徵。

    杨炳林惊讶的看向杨道临,问道:“这是。。。皇上准备以这九人组建新的政事堂?”

    “你父亲虽然没说,但应该就是这样了。”

    杨炳林恍然大悟,怪不得今天的朝堂议事,王仁锆与岳继明这两人,会一改常态,对赵智的三项提议,全部都是予以反对,态度非常强烈,原来出处竟是在这里。

    王仁锆与岳继明应该是得到这方面的消息,或者是有了预感,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法,逼迫赵智让步,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关键时刻,作为他们领袖的杨道嗣,竟是站在了赵智那一边。。。。

    杨炳林咬了咬牙:“王仁锆与岳继明是我们的人,父亲却是帮着皇上,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杨道临瞅了杨炳林一眼,有些话却是不好说,下面的官员结党,赵智或许还可以容忍一二,但是政事堂的相国,地位何其的重要,若也是如此,与国,与赵智,都是只有大害,而没有任何益处,赵智可以容忍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站在杨道嗣那一边,形成政治同盟,但绝不能容许他们毫无原则与个人立场,像是一条狗一样,杨家的人说什么,他们就跟着摇尾乞怜,赵智的相国,在关键时刻,要有大是大非,至少要有一个底线与最基本的原则,黄詬事件爆发之后,赵智久久没有判决,其实也是想要借着黄詬,试探一二,看清楚一些人与事。。。。。。

    黄詬的事情,杨道嗣有过一些言语与意见,赵智没有理会与回应,他也就不再多说,刘桀说话了,也求情了,有用没用,暂时还不知道,贺中楷、郑仁杰乃至秦安明,都是说话了,有说好话的,也有说坏话的,但不管如何,他们至少都是有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整个政事堂,七名相国,只有王仁锆与岳继明两人自始自终没有任何言语,一直保持沉默,因为杨炳林就是这个态度,这已经触动了赵智的底线。

    wxi7

第一百八十一章 陇右,新的舞台(四)() 
情绪的变化,果然能极大影响一个人的理智,杨道临正色道:“炳林,有些时候,你要懂得退让,一条道走到黑,只会害了自己。”

    杨炳林不满道:“我凭什么要退?”

    杨道临摇了摇头:“把你手中的东西看完,在做决定吧。”

    养病林展开第二张白纸,一眼看去,身体猛的一震,脸上顿时有了不可思议之色。

    白纸上面依旧还是一排九个人的名字。

    赵通、李忠、王仁锆、杨润、贺中楷、岳继明,郑仁杰、秦安明、刘知古。

    杨炳林举起第二张白纸,十分惊讶的说道:“皇上竟是想要以渠王赵通取代父亲,他有这个能力办到?”

    杨道临说道:“你也不要太过惊讶,实际上,你父亲原本是准备跟着刘桀一同致仕的,但皇上此次的动作有些大,他怕自己一旦退了下去,接替他的人,不能稳定住局势,一旦局面失控,对谁都没有好处。”

    杨炳林沉默不语,他不是傻子,杨道临明显是话中有话,这个不稳定的因素,就是自己,父亲若是退了下去,皇上出于平衡政治局面去考虑,定然会从杨氏一族之中,挑选出一人进入政事堂,这个人绝对不是自己,杨润的可能性很大,真要是他,自己能服?

    杨家,是一个大的家族,也是一个聚集了许多势力所形成的政治集团,杨炳林的官位与能力,或许比杨润要差了很多,但是在这个政治集团之中,杨炳林的地位与所能发挥出来的能量,又远远不是杨润所能比拟的,真要是杨润取代杨道嗣进入政事堂为相,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他只能代表自己,而代表不了杨家,这很容易让整个家族陷入到内乱之中,在权利的过度,以及局面完全稳定之前,赵智绝不想看到一个纷乱的杨家,这会影响到朝堂的政局稳定与否。

    说起来也是有些讽刺,赵智忌惮杨家,后者也是同样如此,但有些时候,两者之间又往往要尽最大努力保持共存,真要撕破脸,不管谁胜谁败,都会极大的损伤到自己,到了最后,很可能就是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那些在旁一直觊觎之人。

    杨道临轻声说道:“这两份名单,你应该明白是什么意思。”

    杨炳林依旧沉默不语,他当然明白是什么意思,刘桀致仕,没有了左相一党的牵制与制衡,杨氏一家独大,已经有了把持朝政的苗头,赵智绝不可能放任此等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所以重新整合朝堂政治势力,重组政事堂相国人选,势在必行,第一份名单,李忠为兵部尚书,侍中、左相,秦安明、萧徵、刘知古、柳仲元等人为党羽,看似在政事堂相国人数之中占了多数,但右相依旧还是杨道嗣,只要他一天还在这个位子上,不管是赵智还是李忠等人,都是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杨道嗣当了这么多年的右相,于国于民,都有极大的功劳,威望不可谓不盛,就算是赵智,对其也要礼让三分。

    至于第二份名单,就更简单了,若是杨家不肯妥协,执意要保王仁锆、岳继明两人的相国之位,那赵智的态度将会更加强硬,直接提拔杨润进政事堂为相,按照祖训,同族者不得同为相国,那么,不管杨道嗣愿不愿意,都得自动下台。

    杨炳林看向杨道林,说道:“父亲若是不同意,他杨润敢擅自做主?”

    杨道临淡声道:“杨润不行,那么别人呢?”

    杨炳林愣了愣:“六叔指的这个别人事。。。。。”

    杨道临看了他一眼,轻声说道:“杨城久的资历不比你差,在地方上为官的年数,比你更久,官声名望非常不错,当年他从贺州调往辏е荩肟保猩贤虬傩湛奁捅穑饧虑椋交噬夏抢铮墒潜淮蟠蟮脑扪锪艘环邓幢啬芗坛心愀盖椎囊虏А!

    听闻杨道临此言,杨炳林的脸色已然变了,杨润在官场上或许混的不错,但在家族之内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