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是谁〔美〕赫舍尔-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是通过我们所回报的事物获得的。“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恩惠?”

    (《诗篇》16:12)这是人的真正的问题。人的实存的尊严在于报答的能力之中。。。 。 。 。 。 。 。 。 。 。 。 。 。 。 。每得到一个新的洞察,我们都必须付出新的行动。 我们必须努力保持能力与恩惠之间的平衡、诚实与慷慨之间的平衡。 知识是一笔欠债,而不是私人财产。 做人就要报答,要为自己获得的东西作出回报。 报答包括欣赏。 从生物学上来讲,我们都要索取,也都要付出。 由于认识到索取与奉献的意义,我才成为人。 当我开始报答时,我才成为人。一个人对别人的痛苦,对别人的人性的感受程度,是这个人自身人性的标志。 它不仅是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对人

 71

    84人 是 谁

    性进行研究的基础。 哲学家之所以对人进行探索,其重要的前提就是他关心人。人性的反面是兽性,是不了解他的伙伴的人性,是对同伴的要求和处境茫然无知。 兽性常常是由于缺乏想象力,是由于把人当作普遍性来对待,把人看作一般的人。在伙伴关系中,在对他人的关心中,人的存在才得到充实。 通过“为伙伴分忧解难”

    ,他扩大了自己的实存。 如前所说,动物只关心它们自己的需求;我们做人的程度与我们关心他人的程度成正比。根据《圣经》的思想,核心问题不是“什么是存在?”而是“如何存在和如何不存在?”

    我们面临的争论不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区分,而是正直的存在和邪恶的存在的区分。张力不存在于实存与本质之间,而存在于实存与履行之间。 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在危急和苦恼时刻,它们都面临着是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难题。 而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的问题是如何存在和如何不存在。 的确,只有。。            。 。人才由于认识到纯粹存在和纯粹生存的不足而受到驱使。 只有人才在他的实存的各个方面考虑如何存在和如何不存在这一难题。因此,我们的首要论题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如何存在?”不是“人的存在”

    ,而是“做人”。

    “做人”是许多联系的总和,而人就被包括在许多联系之中。在实际的人类境遇中,“存在”与“如何存在”是不可分离的。 因此,在做人这个层面上,他的存在的过程作为一个难题出现:我应当怎样体验我的实存?这样,我便看到这个

 72

    人 是 谁94

    问题隐含的意图:“人是谁?”实际上是“人怎么样?”。。                      。 。 。 。

    圣洁性

    如上所述,人是大自然中唯一与圣洁性相联系的实体。人的生活的圣洁性不是可以从概念上认识的,不是建立在前提之上的;它是非派生性的洞察。 它不是人可以自相授受的一种品质;它要么是自外部赠予我们的,要么是自生的。 起初,在我们沉思其他人的生活奥秘时,我们碰到它;然后,在认识到一个人自己的生命不是某种可以获得和拥有的事物时,我们又碰到它。 生命就是我是什么。“我所拥有的”属于我;但“我是什么”却不属于我。 生命不是我的财产。做人就包括对神圣事物的感受。 被认为具有神圣性的事物可能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然而,对神圣事物的感受性却是普遍的。对神圣事物的承认是存在论上的一个悖论:它是对“否定”表示赞成;它是权力意志的反面;它可能与利益相抵触,而且妨碍满足内心冲动。对我们的权力意识来说,世界是由我们支配的,由我们随意使用的;而承认神圣事物,就是承认某些事物是我们所不能利用的,不是由我们来支配的。 但是,用否定的术语(即不能利用,不能支配。 ——译注)来思考神圣事物,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它的否定性和独立性不过是神圣事物肯定方面的保护屏,因为承认神圣事物意味着不仅应放弃要求,而

 73

    05人 是 谁

    且要正视实在的独特向度。什么是神圣事物的肯定方面?作为一种独特的性质,它不能按照任何其它性质加以描述,正像美不能根据善来描述一样。 只有对神圣事物的意识才可以感知神圣事物。 美好事物的美内在于客体之中,而神圣事物的圣洁性则超越客体。美是与事物的性质一同产生的,而圣洁性则是加之于事物之上的。 美在于客体的形式中,而圣洁性则存在于它的状态中。圣洁性有程度的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方面,即至高的珍贵性。 意识到神圣事物就是意识到被上帝视为珍贵的事物。 它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其它性质的存在方式。确实,神圣客体是与其它现实分离的客体,但是把神圣事物与世俗的事物看作绝对相反的东西也是错误的。 现实的某些方面有待赋予神性,而整个现状必须是对圣洁性的反映。事实上,现实包括现实的神圣事物与潜在的神圣事物。

 74

    人 是 谁15

    第四章①

    意义的向度

    我们用提问的方式表述了有关人的难题:什么是做人?

    现在,我们必须考虑这一问题包含的另外两个论题。1。什么是“存在”?

    2。什么是人的存在的意义?

    我们在极度惊异的时刻会想到第一个论题,此时,一切答案、言词、范畴突然被表明不过是浮华的虚饰;隐藏在其它很多难题背后的存在的奥秘作为一个难题出现在我们心中。 第二个论题不是一个语义学的问题(即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定义“人的存在”的问题)

    ,而是一个远远超出自我理解范围的问题。 它力求从比自我更大的范围来理解自我(以及全部人性)。

    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

    ①这一章的某些段落摘自我的《人不孤独》(纽约,1951年)和《人的概念》(伦敦,1960年)。 ——原注

 75

    25人 是 谁

    义的向度(dimension)

    ①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察事物所依据的一组特定环境或外界因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或实体的成分或要素之一。  ——译 注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 正像人占有空间位置一样,他在可以被称作意义的向度中也占据位置。 人甚至在尚未认识到意义之前就同意义有牵连。 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 人的存在要么获得意义,要么叛离意义。 对意义的关注,即全部创造性活动的目的,不是自我输入的;它是人的存在的必然性。对于面对我们周围现实的头脑来说,最高的难题是存在。但是,对于协调最内在于人的环境的头脑来说,令人烦恼、愁肠百结的难题是意义。 意识到有意义的存在——精神健全的标志——依赖于对意义的直觉或肯定。假若我们把这一探究归结为探究真正的自我、真正的存在以及“人的本质”

    ,那就不能实现探究的目标。 我们探究的是有意义的存在,是自我理解以及力求归属和依附于超验的意义秩序。它也包含对构成有意义的存在的生活质量的审查。试图确定做人的意义,是把秩序输入实存的不可缺少的前提。 一个人活着而没有常用的姓名是不幸的;一个人活着而没有内在的同一性(ineridentity)也是悲惨的。 对一个名字,我们仅仅接受并牢记;而对精神的同一性,我们则必须力争、求索、获得、加强并赖以为生。有一天,一个人醒来,硬说他是只雄鸡,我们不明白他

    ①向度,几何学上指维度,特指长宽高。 引申义为人或事物所依存的或观

 76

    人 是 谁35

    说的是什么意思,把他送进疯人院。 但是,有一天,一个人醒来,硬说他是人,我们同样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假定赋予地球以心理的力量,它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他——一个使我无能为力、耕耘我的花园的奇怪的入侵者——是谁?他——离开我就无法生存,但又不是我的一部分——是谁?

    我的存在有很多方面和很多事实,这些我都知道,它们都是次要的方面,对认识我的实存无关紧要。 最令我不安的是:我的实存有什么意义?

    精神上的苦恼更多是由对无意义的存在和无意义的事件。。 。的体验与恐惧造成的,而不是由存在的奥秘,或存在的丧失,或对非存在的恐惧造成的。 但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依赖的。 这可以通过解决我们所探究的题目得到说明。 正是人的意义照亮了人的存在,也正是人的存在,提出并验证人的意义。存在与存在的意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说到人,第一个问题指的是按照他自身的实存,即按照人的存在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指的是从比自身更大的范围来看人意味着什么,是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存在。我探求的——即人探求的——不是关于我自己的理论知识。再一次发现一条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这种探求也不仅仅是力争将我的生命延长到来世。我所寻求的不是如何牢牢地保住我自己和生命,而主要是如何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并博得永恒的认可。 这不仅仅是寻求确实性(certitude)

    (尽管也包括确实性)

    ,而且是寻求个人的关联,寻求一定程度的相容性;不是寻找存在的落脚点,

 77

    45人 是 谁

    而是存在的方向。 对我来说,只会说“我是”还不够;我还希望知道我是谁以及我的生存与谁有关系。 对我来说,提出。。 。问题还不够;我还要知道怎样回答那个似乎囊括我周围一切事物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里?

    现在的资料表明:人对其自身迷惑不解,他的存在对他是个难题,他在寻找他所隶属的以及他必须参与的场合。 人的苦恼在于害怕发现自己被排除在终极意义的秩序之外。只要人在追求片面的目标时感到心安理得,那么,就可能导致忽视人类实存的终极向度的心态。 不过,时常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扰乱他所喜爱的无知,这使他不可能不认识到躲避是令人不快的。面对充满苦恼的世界,面对实存的松散性(incoherence)

    ,我们发现自己却躲避,这是一种焦虑的根源。当死亡将我们长期所珍视且视为理所当然的爱加以清除的时候,当欢乐抛弃了我们,而所有普遍价值丧失生命力的时候,当眼前的时机被废弃的时候,我们必将认识到躲避是危险的。我们的担忧(aprehension)

    促使我们的灵魂正视我们一直试图躲避的问题,以免我们为了赢得一笔少量的赌金而输掉生命。问题不仅在于如何证明我们自身的实存是合理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证明人类出现在世界上是合理的。 如果人的实存是荒谬的、悲惨的,那为什么还要生孩子?难道我们建造城市就是为了给后世的考古学家留下一堆废墟?难道我们抚养孩子是为了给核战争准备炮灰?

    但是,在可能输掉的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

 78

    人 是 谁55

    么?是生活的意义。 在人的一切行为中,人提出对意义的要求。 他种植的树木、发明的工具,都是为了满足需要或达到目的。 意识在本质上是服从于计划的。 头脑努力把存在与意义、事物与观念结合起来,它被迫思考:意义是不是一种可以由它发明和注入的东西?是不是某种应该获取的东西?或者,实存本身,即作为实存的实存,是不是具有与我们附加其上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是不是只有“人做什么”才有意义,而“人是什么”就没有意义?人在意识到自己时,他不会仅仅知道“我是”便停止追问,他还必须知道他是“谁”。的确,人这种存在的特点就是对生活意义的要求,正如主词要求谓词一样。 他寻求的是生活的全部意义,而不仅仅是个别行动,或者偶然发生的孤立事件的意义。意义意味着一种不能被归结为物质关系或不能被感觉器官感觉到的状态。 意义是指同最真实的事物具有相容性;还有,它是对于别的事物而言的一个事实,它是一个具有价值的客体的意义。 生命对人来说是宝贵的。 但它只对人是宝贵的吗?或者说,别人需要它吗?

    实存状态与意义状态互相关联,生活只能用意义来衡量,这种信念深深地扎根于头脑中。 追求意义的意志以及坚信我们试图弄清意义是合理的,这二者如同求生的意志和对生活着的把握一样,本质上是合乎人性的。尽管遭受挫折和失败,这一无法抑制的探求仍然萦绕在我们心头。 我们永远不会接受那种认为生活是空虚而毫无意义的观点。假如说哲学的实质不是头脑的自我蔑视,而是头脑对其

 79

    65人 是 谁

    终极推测的关切,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为求得认识而验证。在我们玩弄出色的花招以寻求满足时,我们常常轻易地放弃独创性的推测。 但是,如果我们不再推测的话,我们怎么还愿意怀疑呢?哲学就是人如何处置对实存的意义的最高推测。一个合理的问题,必须能够加以回答。 如果它不想仅仅成为失望的感叹的话,那么它必须包含答案的开端或提示。它的“可回答性”

    (answerability)由包含在问题中的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来揭示。“铀是公的还是母的”

    ,这类问题是荒唐可笑的,因为问题的主词和谓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因此,我们应当问,主词“人的实存”与谓词是不是一致的?人的实存是否可以用意义来衡量?或者,它们是两个毫无关系、根本不同的概念吗?

    有意义的存在包括满足需要和欲望,包括一个人的能力的实现以及对超越这些能力的渴望,包括获得真、善、美、爱、友谊以及使人意识到困惑而不是自我满足的避风港的感受。按照生理的逻辑,“吃、喝、玩、乐”是绝对必要的。 但是完全醉心于满足这些要求的生活,最终会使人的存在丧失做人的全部本质。我们所探求的不是对我有什么意义,不是满足我的良心的观念,而是一种超越我的意义,即人的存在的终极关联。人的存在受其感染并时常感觉到的吸引力,就是迫切要求有意。。义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是不涉及他物的,是持续不断的,。。 。 。而有意义的存在则是涉及他物的,超越自身的,向外传递的。这确实是存在的一种悖论。 一般地说,对自我的关心与焦虑比对其它目标的考虑更重要。 但是,如果对超越人的存

 80

    人 是 谁75

    在的关联毫无所知,那么人的存在就丧失了意义。 自我需要一种它自身不能提供的意义。

    做人的本质

    我们的描述所带来的核心问题是,这种探究是否真实,是否来源于实存,是否必然地从我们的存在中产生,或者它是否仅仅是一种借口、一种防御机制、一种辩解手法。 有什么证据表明我们的实存不可归结为单纯的存在?

    为什么要关心意义?为什么对欲望与需求的满足感到不满意呢?

    生活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循环过程:欲望……快乐……

    欲望……快乐……对意义的关切是背离正题而导向无限。的确,人受到诱惑;把所有对意义的寻求看作是在对待生物本能时误入歧途而产生的一种稍纵即逝的心境,看作是社会的强加,或者看作是头脑中所树立的人为的上层结构而置之不顾。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最深刻的本质是有机体的本能,本能的满足是人的真正的工作。但是这里所规定的与bios(生命)有关;它同实存无关,实存既包含生命也包含做人。 对食物、性和权力的生命冲动,以及旨在满足这些冲动的心理机能,既是人的特征,也是动物的特征。 做人是这样一个存在的特征:他面临这样的问题,即满足之后又怎么办?需要。。 。 。 。 。 。 。——满足,欲望——快乐,这种循环对他的实存的丰富性来说,太狭窄了。 生命需要满足;实存则需要欣赏。 满足是终

 81

    85人 是 谁

    止欲望的感官体验;欣赏是一种无法测量的体验,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愿望的开端和起始。从关于满足的哲学观点来看,探求有意义的存在应该被看作是反常的,因为它认为,彻底的满足是不可取的、不可想象的或者简直是不可能的。 然而做人的逻辑则坚持,人的整个实存都证明下述真理:探索有意义的存在是实存的核心。我们并不是主动要求这种探求;我们是被卷入其中的。在我们这方面,没有进行探求的计划和主动性。 我们只是发现自己就在探求。当动物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它们就知足了;人则不仅要求被满足,还要求能够满足别人,不仅要求拥有所需要的东西,而且要求自己成为一种需要。 个人的需要得而复失,但焦虑仍一如既往:别人需要我吗?没有哪一个人不被这种焦虑所触动。这是一件最重要的事实:对自己来说,人是不充分的,如果生命不为自我以外的目的服务,如果生命对别人没有价值,那么生命对人就没有意义。人对自己而言,不是包罗一切的目的。 康德的第二句名言:永远不要把人类仅仅当作工具,而要把他们当作目的。这句话只是表明,一个人应该如何被别人看待,而不是指他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因为如果一个人认为他是他自己的目的,那么他就会把其他人当作工具。 而且如果把人就是目的这一观念看作对自身价值的真实评定的话,那么,就不能指望他为了他人的或群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他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他也就必然怎样对待自己。 为什么为了一个

 82

    人 是 谁95

    群体或整个民族,便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呢?对于一个把自己看作是绝对目的人来说,一千个人的生命也不比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老于世故的思考可能会使人错误地相信他的存在对他自己是足够的,但通向精神失常的道路正是由这种幻觉造成的。由于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被需要而感到无用,是精神病最常见的原因。 避免绝望的唯一方法是使自己成为一个被需要者,而不是成为目的。事实上,幸福可以被定义为确信被别人所需要。 但是谁需要人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