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辛亥大英雄-第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方震不瞪弟子改瞪宋子清了,瞥了眼走开的袁钟铨,哼道:“两年?两年后你怕是早就急着不管不顾要求大力生产了!”
    听到这句宋子清脸色微微一变,但转瞬间又恢复正常,遣开众人后掏出烟递给他问道:“百里,怎么说这些?上次开会时总司令部不是说了吗,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准备收复台湾。”
    “哼!真没想到你宋大参谋长也开始打迷糊眼了!”蒋百里冷哼一声,不悦道:“收复台湾,骗鬼呢!台湾在北面?向法国派50万,让萧安国出两个轻步兵团去保护的事情还没完,自己又跑去北面视察,还把蔡松坡和岳鹏都叫去,让李烈钧去乌拉尔山保护劳工打前哨,他还真把我们当傻子了?我蒋方震不懂政治上的弯弯道道,可起码“故意放风”几个字还能认识。为什么现在英法代表天天往南京跑,汉口租界这边也是隔三岔五询问他什么时间回来,还不就因为借派遣劳工和去北方视察放出的风?我看这是早有预谋,心里怕全国上下不支持,所以故意躲得远远地让你们猜,把声势先造起来。”
    宋子清心底苦笑,这个蒋大嘴巴还真什么都敢说。其实派兵的事情其实杨秋已经告诉他,但因为时机不成熟,而且就连国社内部都有很多人认为应该继续中立,利用战争发财建设国家,所以才故意去北方借此防风试探,却没想到他连这个都猜到了,连忙辩解道:“怎么会呢,就算总司令想派也要国会授权通过才行。”
    “国会?能挡得了他想干的事情?”蒋方震说起参战的事情脸色凝重了很多,深深吸两口烟停下脚步说道:“我说子清,你也是在德国留过学的,出兵参战此事非同小可,怎么任由他独断独行呢?”听到他一直在用他他来称呼杨秋,就能猜到对杨秋这次准备独断独行出兵欧洲很不满。但他这个人脾气就是如此,所以宋子清也不怪,问道:“百里觉得我们不应该参战?”
    蒋方震没回答反而继续瞪着他,这个古怪的举动搞得宋子清直接求饶:“说话就说话,你总是瞪来瞪去干吗?”
    似乎对自己把宋子清搞毛很满意,蒋方震居然笑了起来,说道:“向法国派兵我没意见,咱们这代人不来那么一次,永远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战争,什么是世界强军!可俄国不同,十年前穷党就闹过一次,现在国内的罢工和起义也都是他们在背后搞鬼,要是局势糜烂下去卷土重来指日可待!一旦俄国内乱表面看确实是好机会,可你想过没有!不管是谁当家俄国,他首先就要确保东面安稳,所以这是我们和俄国解不开的死结!
    我们强俄国就东面就危险,俄国强我国北方不宁,趁此机会削弱俄国我赞成,但直接派兵正面冲突的后果你想过没有?欧洲不可能一直打下去,俄国再烂也有500万吨钢产量支持着,我们有什么?没五年之功根本追不上人家!何况你别忘了,日本暂时还死不了!就算我们拿回台湾,英法回过头来也不会愿意看着日本完蛋,所以两国牵制和对抗的态势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我敢与你打赌,一旦我们和俄国交恶,那么日俄联手夹击的态势肯定会出现!就算日本这几年缓不过来,看着我们借此削弱俄国,但后勤你准备怎么解决?从奉天出发,南满线、中东铁路、西伯利亚铁路都是动辄上千公里的路程,库伦和新疆那边连能走的路都没多少,光是维持一个西北军每年就要耗去千万军费,打一场仗需要多大代价?把刚刚开始好转的国家资源全扑进去恐怕都不够。
    再说了,就算我们帮英法打赢德国,他们就愿意看到我们强大起来?我看他们恐怕还巴不得我们和俄国交恶,打个天翻地覆谁也不讨好!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如果为了锻炼部队去法国也无妨,但要是想借此解决北面却非十年二十年不能成功,所以这回你一定要劝劝他,决不能操之过急。”
    宋子清默默望着蒋方震,心底暗暗佩服他不愧是国内屈指可数具有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其实杨秋当初把计划告诉他时,也说过不可能立刻与俄国开战,至于为何在不能开战的情况下还要推动派兵却没说,所以这段时间他也是心中忐忑。
    但有一件事却很明确,指指坦克说道:“百里还没明白吗?这东西我们比德国更早拥有!要是他在德国,拥有德国那么强的工业能力,法国早就没了!所以说到打仗和谋略,我们这些人都不及他。至于你说的事情我也问过,他没说具体想法,只说了一个字拖!”
    “拖?”
    “拖!”
    宋子清点点头……
    (未完待续)


第三八五章 目标
    @@@@@@
    “听说了吗?那些丘八爷要去法兰西帮洋人打仗了。”
    “法兰西?就是在招工的地方?”
    “是啊,广州、香港和南洋那边的报纸全都在说这事,听说是杨司令亲口下的命令,准备派百万大军,还要御驾亲征呢。”
    “放你娘的乌拉屁,御驾亲征?你当还是满清国呢。”
    “那有啥?现在全国上下谁不知道大总统就是皇帝,杨司令就是太上皇。太上皇御驾亲征有啥不行?”
    “得得,这有啥好争的。倒是派兵……是真是假?好不容易过安稳日子,又要打仗不是自找没趣吗?再说了,庚子年八国联军那会这些洋鬼子可没少祸害我们,帮他们打仗这不是拿咱的命和贴洋鬼子冷屁股嘛!会不会是见到日本人在杨司令手下吃了瘪,眼看到现在连个说话的人都找不出就故意下个套害我们吧?”
    “别胡咧咧,我那个侄子上月刚从日本回来,听说洋鬼子本意是要日本派兵帮他们,可小日本如今自身难保,大街上天天有人抗议派不出兵,所以就想拉着咱入伙。”
    “这可糟了,我家二小子已经去法兰西船厂当工,这要是打起来岂不是……”
    担忧、焦虑、诧异、看戏。即将再次迎来农历新春之际,无数种心情夹杂在关于中国将向欧洲派兵的流言中不可自拔,消息开始在全国茶馆酒肆飞速传播,人们越说越玄,最后好事者还编出洋人要送给杨司令几百个工厂,几十个西洋美女换取百万大军的谣言。
    谣言归谣言,这段时间的远东却难得安宁。日本510暴动的余波还未散尽,由于始终找不到合适人选最后竟然搞出了一个临时皇族内阁,由闲赋在家的闲院宫亲王出任临时首相直至政治角逐结束。日本皇室在国内的威望还是足够的,所以陆海之争,首相之争等等都从激烈冲突转为暗里较劲,至于元气大伤的宪政会却因为实在没人已经无望获得下任首相提名。
    但在英美眼中,出现一个皇族内阁却是日本民主化的严重倒退,所以欧洲与日本的关系并没随着金刚号前往印度洋巡逻而改善。暂时无力的国家也影响到雄心勃勃的日本海军,除了寥寥几艘军舰外再也看不到往日太阳旗横行的画面,反倒是民国海军一改消极防御策略,主动出击填补东北和西南太平洋势力真空,尤其是驻扎在三都澳的第二舰队更是时常出没昔日较少去的南洋海域为商船护航。
    整个15年下半年至16年春,远东地区最大的事件无疑就是中国政府向法、俄输出劳工和中意法三国在奥匈帝国卡波雷托CNL船厂事情上的协作。
    上海公共租界美国领事馆内,有着一脸络腮胡的新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站在窗前静静望着两艘搭载三千余华工的远洋轮驶出黄浦江水道。汉格尔在旁莫不作声,作为民主党中坚定地光荣孤立政策支持者,他从心里不喜欢这个威斯康星大学出生的共和党干涉派,那些共和党控制的石油钢铁和军火贩子最近一直在鼓吹宣战论,试图让美国参与到欧战以便或许更大利益。
    而这种思想也被芮恩施带来中国,作为如今置身事外的两个最大国家(指人口和疆域)他提交国书时就侧面向黎元洪建议中德断交,试图用推动中国出兵。还秘密联络日本,让这两个有潜力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国家互相对立,最终渔翁得利实现美国主导下的大亚洲战略。
    汉格尔对此深感不满,他的工作表面是华尔街代言人帮助国内揽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并非外交上的白痴,他明白目前泛滥中国乃至远东的民国参战消息完全是杨秋故意放出来的,他这是在试探国内对出兵的反应,也希望借此让封闭数百年的国家明白中国和世界息息相关。那个年轻人在政治上的手腕已经越来越纯熟,很多时候不需要亲自讲话就能利用一些小动作引导外界,然而这种纯熟却是汉格尔最担心的,尤其是他在赢得中日战争后出现了逐步摆脱美国,实现对外多元化外交的策略。
    “20法郎。”芮恩施打破沉没,指着渐远的海轮嘴角有些轻蔑:“用20法郎的借口派遣劳工输出力量,汉格尔阁下,您的那位朋友看来非常在意欧洲。”
    “大使阁下(民国正式得到承认后,各国驻华公使升格为大使),20法郎在美国并不算什么,但对这里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在这个国家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赤贫线以下,有些人需要这些钱养家糊口。”汉格尔皱皱眉,对这种话里有话的问题他很不喜欢,提高了一些声音:“在我看来,这是一笔非常合算的生意。杨秋用五十万劳工提升了中法关系,法国政府还需要为其中五分之一的人传授基础工业知识,等他们回国后就等于白白捡到十万非常棒的初级工人。”
    芮恩施扭过头,他能看透汉格尔的眼神看出内里的不满,但他不会像前任嘉乐恒那样去解释,继续问道:“听说他们从意大利手中买下了众多设备?”
    汉格尔点点头,卡波雷托事件在欧洲引发小小轰动,一度导致中德奥三国关系紧张,但由于担心激化矛盾将中国彻底推入英法怀抱,所以最后在民国政府秘密补偿部分钱款后德奥只得捏鼻子认下。在这个大背景下,通过金钱粮食和女人攻势,外交特使王正廷代表民国政府与意大利达成粮食换机器协议,以提供价值300万英镑的粮食买下包括CNL船厂和一家中型钢铁厂在内的大量设备,并用运送劳工的船只带回国。而且在此次事件中,意大利驻军还秘密向民国政府移交了包括参加过联合力量级战列舰设计和制造的船厂技术团队在内的170多位奥匈工程设计师和他们的家属。当然,秘密补偿和设计团队的事情还是绝密,包括汉格尔在内的人都并不清楚。
    面对突然恶化的西线战局,此次风波很快淹没在炮火中,但汉格尔对此却非常担忧,因为这次事情中法国的态度非常暧昧。突然开始好转中法关系是美国最担忧的,两家甚至还在不久前正式签署了《长春汉阳…施耐德钢铁合作协定》,由法国提供设备入股建设目前亚洲最大钢铁厂。杨秋借北方不稳需要实施军管的借口,迟迟不向美国开放这片市场却将法国引入,让华尔街遗憾的同时也开始担忧这会不会是杨秋抛弃美国选择欧洲的先兆,并开始向汉格尔为首的美国驻华商务代表团施压,要求进一步确立中美市场贸易协定。
    芮恩施却不在意这种事情,在他眼中利用欧洲全面收缩的机会确立美国在亚洲领导者地位才最关键,他更关心另外一件事:“我们亲爱的远东朋友有消息了吗?他已经离开南京半年了吧?”
    杨秋的确离开南京中枢快半年,从八月视察包头开始就进行一系列环北方视察,似乎要把自己置身出兵谣言之外。相比更加着急的英法,芮恩施也非常期待与他早日会面推销自己的出兵论,汉格尔自然也希望和他聊聊,不管最终他是否会向欧洲派兵参战,加深和确立中美贸易关系同样非常重要。
    “GE公司代表上午从成都发来电报,他这周都会视察我们与中国合建的水电站项目,预计下周将回到武昌过年。”
    芮恩施并不想给杨秋留下急吼吼感觉,摊开手笑道:“那我们也享受一个美好的中国假期,等待他回来。”
    噼里啪啦再次响起的鞭炮声中,杨秋终于结束漫长的北方视察回到武昌。和去年相比今天三镇更加忙碌,得益于向法国派出劳工后中法关系的提升,也为换取中国参战英法都开始有意加强贸易订单向远东倾斜,去年年初顾维钧和伍廷芳访问美国后也按照杨秋提出的“三来一补”策略,从美国挖来一批代加工订单,由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技术,中国出廉价劳动力的办法加速工业学习和工人培训速度,这些因素重叠后的唯一后果,就是导致国内工厂连假期都不得不加班加点全力以赴。
    在大把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前,资本家们无一例外把劳动力压榨到极致,如果不是民国政府强推最长十小时工作制,估计全国立刻会出现一片要求工人开工20小时的工厂。还好随最早在汉阳出现的三班倒制度开始被全国大小工厂纷纷仿效,用换人不停机的办法日夜开工趁机赚钱。
    蔡公时带回的财政部数据显示,15年民国经济数据虽然没有去年靠疯狂出口技术和得到中日战争红利那么高,但也正式突破10亿大关。全国各类注册的各类大小工厂从1911年的272家首次突破2000大关达到2355家,其中国家控股的矿山、电厂、化工、金属加工等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达到117家,私营主要还集中还水泥、棉纺、粮食、木材加工和小商品等轻工领域。在财政好转后财政部终于拿出了气魄,光铁路、道路和桥梁建设16年预算就高达4亿民元,新成立的改革发展委员会也首次明确将电力、交通、钢铁和通讯作为优先项目,为此甚至还将海军库存的十几台蒸汽轮机调走用于建设一批重要的火力发电厂。
    这轮全国经济大潮中杨秋并没干涉,正如徐秀钧所说,目前是借欧洲快速膨胀的好机会,别管造什么只要工厂越多越好,他巴不得一夜弄出上万家。资源矿石也是能卖就卖换取硬通货,至于产业过剩什么完全没必要考虑,因为这轮经济高潮是外向型的,国内市场这块基本没动,何况就算增加这么多工厂,其中大半还都是又小又破技术不足的低劣代加工厂,真正的私营和国营大企业依然稀少可怜,可以完全忽视某一行业膨胀后的恶果。所以他的心思还集中在即将开始的访欧旅程和参战时间选择上,即使按照老规矩来汉阳转转脑海里也盘旋着这个念头。
    宋子清也不知是不是听了蒋方震的建议,第一时间拉着张文景以拜年名义赶回武昌。抵达汉阳时,杨秋正在靶场上实验刘庆恩开发的半自动步枪,同时回来的蔡锷正和苏洪生在旁边聊天,后者已经将汉阳交给刘庆恩改任建设中的长春分厂总经理,正巧回来过年听说新步枪弄好就来观看。
    能亲手摸到中国第一支半自动步枪杨秋也非常兴奋,要知道为了省钱他可从未将半自动步枪和通用机枪这些吞子弹怪兽拿出来过,所以这款步枪和历史上的原型几乎一模一样,仅有的变化就是使用了12式步枪的枪托和不容易滑手的扁圆型枪栓,子弹依旧采用国防军制式的7。62*51无底缘步枪弹。
    弹簧钢技术的获得,交易的德国克虏伯特种钢配方都让自产半自动步枪成为可能,唯一问题就是太重。5公斤的枪实在不适合亚洲人体格,而且由于射速最高能达到每分钟50发,肩膀需要连续承受大威力子弹的后座力,枪口跳动很大也导致连续瞄准很困难,所以就连用过德国毛瑟98步枪的老兵都非常痛苦。除此之外枪口和枪机防沙尘简单借鉴日本38式步枪防尘盖设计也不适合,内置固定弹仓射击完毕后不能清晰提示士兵。
    尽管以杨秋的眼光看设计还有很多问题,尽管世界第一支半自动步枪出现在德国,第一个大规模装备的是墨西哥1908步枪,但不可否认这是中国枪械史上一次巨大飞跃,也给了他装备半自动步枪的契机。
    出生侦察兵的杨秋很清楚半自动步枪装备所需的条件,这其中不仅仅是枪支本身的问题,而是财力和整个武器系统的问题,财力不用多说了,至于系统问题也比较复杂。因为从东方人体格来看,要想半自动步枪连续射击并保持较高命中率,必须改进子弹采用中间威力弹药,可要改7。62*39中间威力子弹制造就必须将全军制式全部替换。因为没有军队后勤部门愿意同时使用同口径两种威力子弹,这会严重导致后勤错误,最终出现部队需要大威力子弹时送来的却是短39子弹,或者要39子弹却送来长51大威力子弹。
    最佳解决办法是采用不同口径,比如需要威力的机枪继续使用大威力子弹,步枪采用小口径子弹,但小口径子弹不是说造出来就能用的,首先必须在发射药突破确保装药减小威力不减,这点上杨秋毫无办法,因为资料机中都是军工图纸,像材料、工业设施等等技术非常稀少也根本没发射药技术,要不然他也不会用宝贵的外汇买那么多技术工业设备。而且改口径就必须彻底换掉目前全部的生产线!在国家并不富裕的情况下非常不合算。那么有没有办法克服呢?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半装药子弹。也就是减少51倍径大威力子弹发射药,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弹头涂上特殊颜料以区分全装药和半装药子弹,后果是发射药减少会导致弹道发生变化,需要通过长时间实验适当修改弹头外形。
    反正也不着急装备,所以他趁宋子清两人试射步枪的机会,提出先使用半装药子弹并慢慢从51子弹过渡到39中间威力弹药的计划,步枪上也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还按照非常熟悉的56式半自动步枪画出结构草图交给刘庆恩,这使得后世没赶上好时机的56式半自动步枪民国版提前很多年出现。
    这些都是后话。
    四人回到杨家后,宋子清立刻把蒋方震的原话说了遍。其实杨秋早看出两人的来意,替他们倒上茶后对蔡锷笑道:“松坡,你这个老同学什么时候也学会躲在后面了。”
    蔡锷和张文景躲在沙发里直白眼,心道还不是学您这套东西。宋子清也很担心后勤,继续说道:“我觉得百里的建议很有道理的,英法有完善的后勤保障能力,还有美国在背后悄悄帮助,我们出兵不用太操心后勤。俄国在这方面很糟糕,西伯利亚、乌拉尔等地虽有足够粮食,但铁路和天气糟糕连自己军队都供应不上,怎么又能保证我们的需要?”
    他看眼张文景继续说道:“此外,参战的规模有多大也是个问题,欧战毕竟不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