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少林遇见他们-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少林遇见他们(全文阅读) … 李阳泉 


第1节:序言         
  序言   
  释永信   
  几年前,还是《中国青年》杂志记者的李阳泉先生提出要来少林寺体验生活,进而提出想对少林僧人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采访。   
  我答应了他的第一个要求。那时候,我们相识时间很短,我并不了解他,在我的印象中,他对佛教也是刚刚有所接触。因此,我没有建议他马上开始采访,而是希望他多了解少林。 
  
  之后,他成了少林寺的常客。每年都会来几次,而且每次来,都会停留一段时间。他常常住在挂单僧人的禅房中,和我们僧人一起过堂吃斋饭,在殿里,或者在禅房里,和一些僧人交流。久而久之,和寺里僧人都熟悉了。印象中最深的一次,那年春节前,寺里正在准备过年,他来了。他拿出自己写的几篇文章给我看,我大略翻了一下,全是与少林寺和少林僧人有关的,是这几年他在少林寺与僧人们交往后的感受。他的文字已有一种宗教的情怀,我很喜欢。觉得他〃全面采访少林僧人〃的机缘已经成熟了。 
  
  其实,对一个特定时期一个寺院中的众多僧人进行全面的生活记录,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想想看,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找到一本记载五十年前少林寺僧人群体生活的书,它的价值应该是很大的。但是,这项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交流水平以外,还需要有把握相似人群不同点的能力,更需要对佛教有所了解,要有善意。 
  
  半年之后,李阳泉先生把写好的40多位少林寺僧人的采访文章给我看。我认真阅读了他的文章。那些我非常熟悉的同修在他的笔下异彩纷呈。文章由一个又一个小故事穿起来,很好读,有些故事尽管就发生在我身边的同修身上,但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读来亲切又别有韵味。 
  
  去年,少林寺禅堂打七,他来体验。解七后,我问他感受如何。他说,感觉自己好像前世曾在这里修行过。其实,他这几年在少林寺的采访,就是一种修行。他用坚定的信念,树立正信,融入其中,终有所成。如今,《在少林遇见他们》马上要付梓了,作为他在少林遇见的人之一,我深表祝贺。 
  
  是为序。   
  2007年9月   
  释永信   
  第一次见到永信大和尚,是在2000年6月的北京,职工之家。   
  那天中午,职工之家的大堂,一个身体有些微胖的和尚被几个记者围着,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有人说了一句,〃这就是少林寺的方丈!〃立刻又围上来几个扛摄像机的人。   

  这有些出人意料,印象中方丈大和尚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可是眼下的方丈看上去不过三十几岁。怀着极大的好奇,晚上便去他住的房间找他,想好好聊聊,可是他有约在先,便不好继续打扰,只简单聊了几句,了解到他1981年就去了少林寺,而且,在1987年就开始担任少林寺的住持了。匆匆和大师交换了名片,临别,大师说,有时间欢迎去少林寺。 
  
  只当是一句客套,之后一年也没有联系过。2001年10月,我决定探访少林出家人的生存状况时,拨通了大和尚的电话,原本心中没有多少底,可大师在电话那头轻轻说了两个字:〃来吧〃。 
  
  少林寺方丈室,永信方丈正坐在桌前用笔记本电脑浏览着互联网。他的身边围了几个小和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着什么。引我们进来的小和尚正要通报,大和尚已然站了起来,冲我们双手合十,我们赶紧〃入乡随俗〃地还礼。 
  
  谈话从他来少林寺开始。   
  那是1981年,他告别了父母,背着一床旧被子,带了20斤粮票、30块钱,来到了少林寺,不久便拜当时的方丈行正长老为师了。〃说起来,我的佛缘真是不浅,那一天,师父正要为我在立雪亭前举行皈依仪式时,正好白马寺海法方丈来到少林寺。我和海法方丈也认识,他便做了我的引进师,行正大师则做了我的剃度师,并赐我法号为永信。两个名寺方丈为一个年轻人举行皈依仪式,这样的机缘实在是不容易获得的。当年的少林寺一片破败,只有孤零零几个大殿,香火也不旺盛。因此,我们必须得种地养活自己。那时候,我们几个年纪稍轻的便承担起了挑粪、担水、种地的活儿。说实在的,那时候的生活真是苦,但是,师父一再对我说,艰苦的岁月应该是对自己的一种砺炼,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平常心,便有可能通往大道。几年过去了,1984年,师父让我负责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协助他老人家处理日常寺务。那一年,我19岁。1987年,师父圆寂了。我继承了师父的衣钵,担任了住持,全面主持寺院工作。〃 
        

第2节:释永信(1)         
  永信方丈如此简单地概括了自己的经历。后来谈到了少林寺的扩建,方丈说在历史上,少林寺遭受了很多磨难,原本非常好的建筑被人为破坏了不少。这些年来,法堂、钟楼、鼓楼、白衣殿等陆续重建、修复了。说起修复工作,这里还有一段佳话:那是在1990年年底,我应邀访问日本,到达日本的第四天,我们访问京都达摩寺,见到了达摩寺住持广濑正史。交谈中,他抱出几本大影集让我翻阅,并告诉我,近百年来达摩寺几代僧人常到中国拍摄寺院建筑和佛教文物,用来充实和推进日本佛教。在一本老影集里,我忽然看见了一组少林寺早年景象的照片,细看下面的文字,这组照片竟是拍摄于日本大正九年,即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前八年的1920年!这组照片太珍贵了,我当即向主人提出复制一套的请求,主人慨然同意并代为复制了48张照片,这套照片基本反应了少林寺80多年前的全貌。我们后来的修复工作很多便是参考这些图片资料进行的。 
  
  我们很想听他继续谈自己不凡的经历和少林寺的故事。可是不巧得很,大和尚刚好有寺务在身,马上要动身外出,我们只好作罢。离开方丈室时,大和尚拿出他的著作《禅露集》以及一些少林寺的资料送给我。 
  
  晚上,我们像行脚僧一样挂单住在了山上,睡不着,便打开《禅露集》来看,刚一翻开,便被迷住了   
  佛说了些什么?容易理解吗?我告诉大家,佛所发现的人生真理,非常的简单,甚至简单到我说出来大家都不敢相信。……书上说,佛悟道后,不想也不愿把自已悟到的真理传授给别人,怕被别人耻笑。佛所悟的真理,以及49年说法传道的内容,其核心就是五个字:别胡思乱想。做人能做到不胡思乱想,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清明安祥,烦恼痛苦也随之而去。佛经上所说的八万四千种法门,数自己的呼吸也好,观心观空也好,念佛也好,拜佛也好,参话头也好,以及别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人做到不胡思乱想。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想通了就好。同样是吃饭,过去是糊里糊涂吃饭,现在是明明白白吃饭;同样是睡觉,过去是七梦八梦睡觉,现在是踏踏实实睡觉。马祖禅师说,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就是这个意思。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腾云驾雾,万人朝拜,或者其他不着边际的奇迹,那都是妄想,都是外道。〃 
  
  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   
  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消除妄想的程度,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级越高。不过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尽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间,却是很珍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努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式有别的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后,还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一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更有活力。我们每天忙忙碌碌,上下左右,东张西望,而佛说不定就紧贴着我们背后,在窃笑我们的糊涂,我有时和人开玩笑说,只要我们突然来个急转身,说不定就能和佛撞个满怀。悟道成佛,随时随地都是可能的,古代、现代的禅师们开悟的故事不是很多么?不要把开悟想象成升天成仙之类的,开悟只是平常事,就像放下肩上的重担一样平常。一个人人品正,一心一意地做人,就自然而然昌盛成佛了。 
        

第3节:释永信(2)         
  看着这些文字,想象着一群小和尚围在他四周,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而他则用如此朴实的语言作答,应该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之后的几天,山上正在搞〃禅宗研讨会〃,和永信方丈在会上匆匆见面,提出想再深谈,方丈说,山上有很多有修为的僧人,你们还是多和他们谈谈吧,我们只好另择良机。   
  
  新春时节,我们又来到少林寺,在山上过年,并与方丈共品香茗,大师兴致颇高,边饮边谈   
  我问方丈,少林寺讲究〃禅拳归一〃,这和〃禅茶归一〃究竟有无关系?   
  方丈一笑,说,禅拳归一的说法是缘于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决非自卫之小技;退则参禅养性修道行,进则护寺报国救众生。而〃禅茶归一〃的故事自古以来不胜枚举,赵州的〃吃茶去〃,不也是一脉相承?在少林寺,很多僧人有饮茶的习惯,我觉得这是一种修行方式。佛家讲究参禅,喝茶的过程就是参禅的过程;练武术是不是呢?我说当然是,否则怎么称得上〃武术禅〃?不仅如此,出家人的行住坐卧都可算是参禅。 
  
  方丈说,出家人讲究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每个人都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如何把这些不好的习惯去掉,达到见性、成佛,便是修行了。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开设了八万四千种修行法门,是根据众生的根基来定的,这样看来,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谓〃无处不禅〃,无处不产生智慧,不仅对出家人而言如此,在家人也有很多,关键你能不能发现它,发现了,并努力修行,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如果没有发现,自然产生不了智慧,于是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处处碰壁,你就会感到烦恼。 
  
  没想到方丈会把在家人的烦恼一并说出,让人心有所动。   
  大和尚,在家人产生大智慧有没有方便法门?   
  当然有!佛家认为,不管是做什么事情,关键看你的心态,你的心态好的话,能够正确对待事物,用理智分析、用智慧行动,你自然就不会有烦恼,于是就不会有痛苦。俗世中很多人往往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目的耗费自己的生命,而且方法不得当,不烦恼才怪。说到家是一个心态问题。不论是在庙宇中修行的人还是在各个行业工作的人,有一个规律都逃不脱,那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生、理解人生。有的人做的是轰轰烈烈的事业,他未必不空虚;有的人做的是社会的边缘事业,他未必不充实。因此,佛家认为,不一定个个都要出家,不一定个个都做一些好的行业。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人生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众人满意,这就是一种向善、向上的境界。所以,有没有好的心态决定你是不是对事物看得清楚。 
    
  补记:   
  近几年来,少林寺和永信方丈不止一次成为焦点:少林功夫世界巡演、打商标官司、开办实业公司、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武功秘笈网上公开、创立〃少林学〃、全球海选功夫之星、俄罗斯总统普京造访少林……这些在常人看来与清净佛门似乎毫无瓜葛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发生在少林寺,发生在少林方丈释永信身上。 
  
  盛名之下大和尚一直保持着僧人的简朴与谦逊,每次见面都给人难忘的亲近感。   
  2005年年底,少林禅堂落成,来自天南海北的许多禅和子到少林参禅。禅宗祖庭恢复了应有的气象。2006年年底,新一年的禅七开始,我有幸获得了极为殊胜的因缘:得到大和尚的许可,进入禅堂,与各位禅僧共同坐禅。永信大和尚尽管寺务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禅堂静坐,还经常为禅堂开示。大和尚常说:〃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参禅应该是僧人修行的根本。〃 
      

第4节:释印松         
  释印松   
  印松法师是少林寺的首座和尚。据佛教经典解释,首座也称上座、禅头,乃寺院中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僧人,只有德业兼修的人才能担任。   
  我们来到他的禅房,轻轻叩门,一个瘦瘦的年纪稍长的僧人迎了出来:我就是印松。他实在太瘦了,两颊深陷着,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让人猛得想起弘一法师。    
 
  我哪里能和弘一法师比?他老人家后半生专攻律宗,是公认的大法师,而且,他诗、词、歌、赋、书法、话剧……可以说无所不能,实在难得,我们这些后辈可不敢随便和他老人家比。 
  
  法师,能了解您是如何走入少林的吗?   
  这有什么不能呢?咱们坐到一起就是机缘巧合,如果我的过去对你们有用,便是你们在助我修行呢。   
  他泡上了香茶,开始讲述自己的一生   
  我18岁就出家了,在桐柏山桃花洞,入临济宗。可是,刚当了两年多和尚,那场浩劫发生了,我们被逐出了寺院。从那时起,我又开始叫丁应朝了,我不得不回到家,采取入世的方法去修行。可是,干什么呢?亲戚帮我找了个小工的活计:卖小磨香油。这其实是个卖力气而利润不高的活儿,掌柜的规定每斤利润五毛钱。我们的香油质量上乘,因此,来买油的人很多,生意也就越做越好。掌柜的高兴,要我把利润提高到六毛钱,我当时就急了说:〃都是人,人家信任你想吃你的油,你却不停地赚人家的钱,这怎么使得?!你怎么忍心?!〃可是,亲戚特别坚持,我没办法,就不干了。 
  
  没过多久我开始学医,是和在我们当地一个比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学的,他和我家有点远亲,便答应把这吃饭的本事教给我。我学的当然也挺认真,经常和老人家一起上山采药,平常来了病人,老人家先让我把脉,开出药方,然后他再把,开出药方,一对,我就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了,这样手把手地教了我不到半年功夫,我就开始独立门户给人看病了。给人看病的感觉挺奇妙的,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找到了一个修行的方便法门当我面对一个病人,把手搭在病人腕上时,便有一种和病人心灵对话的感觉,然后在我的眼前便闪现出那些熟悉的草药,一味一味地渗透进患者的肌肤,破坏着患者的病灶,这是一个很妙的想象的世界,当这一切都顺畅时,我的心中便有了十成的把握。药方开出来以后,我就把自己在山上采的药送给病人,条件差的便分文不取。就这样,我一直行了十几年医,也看好了不少病人。 
  
  转眼到了1978年,国家落实了宗教政策。当时我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了,因为我又可以当和尚了!我很快把中医诊所停了,又回到了寺院。当时,不少人问我,你行医一样可以普度众生,为什么非要回到寺院和青灯古佛残月为伴?他们哪里知道,我对十几年的行医生活已经有了厌倦,这种厌倦不是基于每日重复劳作才有的,我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些重病缠身的人,尤其是看到那些连我都治不了的病人。病人走了以后,剩给我的只有担心和牵挂,久而久之,这反倒成了对我精神的一种折磨。 
  
  回到寺院之后,我四处云游了几年,再回来时,少林寺一共有了8个和尚,而且多半疲病在身,寺院种的有地,但收成不多,香火也不旺,大家勉强维持着一个古老寺院的尊严。可巧的是,不久后,来了一个很有远见的年轻僧人,当时的住持行正大师很欣赏他,收为弟子,取法名永信。就是这个年轻人后来托起了少林…… 
  
  静静地听着印松法师的讲述,你会有一种跨越了时空的感觉,看到今日兴盛之少林,遥想当年之惨淡,更显现出少林中兴者们拓荒的不易,以及八方信众拾柴火焰高的祥和。尤其是他眼中精名能干的年轻永信和尚,对于我们这样的好事者来说,更是寻到了一种难得的根德高望重的永信大和尚和少林僧众们是在那样一个起点达到了今天的高度。 
  
  印松法师接着说:〃有一天我看报纸,看到一个报道,是报道四川成都铁佛寺住持、女子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的,隆莲法师起初是行医的,由于医术高超而远近闻名,可是她在给病人看了病以后总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为什么呢?她老是想着病人的病情,比病人还要痛苦,后来不得不放弃给人看病,出了家。我看到这报道,感觉自己的境遇和隆莲法师竟是如出一辙!感觉到隆莲法师的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第5节:释永乾(1)         
  有人称您为〃少室华佗〃,说明您来寺院之后也给人看过病的,这又作何解释?   
  都是别人乱捧,我哪里有那么高的医术?来山上以后看病看得少了,而且来的都是大老远赶来,既然能赶来,说明还不至于病入膏肓,因此差不多都可治愈,仅此而已,决没有那么神。我一个亲戚家的孩子,大学毕业了,学的是电脑却找不着工作,精神受了打击,医治了四五年都没有医治好,成天疯疯癫癫的,不吃饭。用佛家的说法,这就是求不得之苦。去年,亲戚带他来到了少林,我给他讲了一些浅显的道理,开了一点嵩山上的中草药,让他回去了,后来他打来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