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大家都面面相觑,思考着,蓝礼这到底是什么套路?他们又应该如何回应?又或者说,他们应该如何火上浇油?蓝礼承认得太爽快了,反而杀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作为“西雅图邮报”的记者,这里可是伊莱…瓦拉赫的主场,自然是希望第一时间能够采访蓝礼。这一次的事件着实太过凶猛了,伊莱根本无力阻止,在汹涌的声浪之中,他就像是一根水草般,根本没有改变战局的力量。
今天,好不容易挤在记者群之中,他却根本找不到时间提问,即使想要为蓝礼辩护几句,都没有空间。
现在,现场突然就陷入了一秒的真空状态,即使是伊莱自己,也是瞠目结舌,完全没有预料到蓝礼居然就如此干脆利落地承认了所有的指控,这……这真是……不知道如何是好。
但伊莱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抓住了这个空隙,扬声说道,“可是,他们说了许多负面的言论,甚至暗示着你的人品有问题,你确定不打算进行回应吗?”
伊莱不想要重复那些难听之际的指责,而是用委婉的方式提醒了蓝礼——那些言论,可不是什么积极正面的话语。
原本以为这个警告,可以让蓝礼紧张起来,却没有想到,蓝礼不怒反笑,呵呵地轻笑了两声,那笑容不是嘲讽,也不是调侃,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容,拨开了层层迷雾,让天空的阴霾都黯然失色。
蓝礼轻轻挑了挑眉尾,打趣地说道,“我希望不会像卡戴珊家族那样糟糕。”
……
441 消弭无形()
见鬼的耶稣基督!
“我希望不会像卡戴珊家族那样糟糕。”
这是什么回应?这是什么狗/屎/不通的回应?那坦然的表情却好像在嘲笑着现场的每一个人,嘲笑着那些传播负面新闻的每一个人,嘲笑着那些娱乐至死却还要道貌岸然的每一个人。
卡戴珊家族(Kardashian)是一个纽约的名媛家族,在二十一世纪之前,他们仅仅只是在纽约的律师界享有一定声誉,但后来凭借着“O…J…辛普森(O…J…Simpson)杀妻案”一举成名,并且开启了体育圈和娱乐圈望族的征程。
卡戴珊家族最擅长的就是自我炒作,卡戴珊三姐妹策划了一档证人秀,节目内容就是展示自己家族的生活,让观众们看到纽约上流社会是如此生活的,然后让观众给他们付钱——收视率就是收获赞助商青睐的最佳渠道。这就是卡戴珊家族赚钱的起源,自从2007年节目开播以来,家族的名望成倍上涨。
他们可以将任何事情都演变成为利益,就连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疾病、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灾难、自己的病痛都可以演变成为收入来源,赤/裸/裸地贩卖给“国家询问报”这样的低级超市小报,换取金钱。
但事实上,卡戴珊三姐妹没有任何作品可言,没有音乐,没有电影,没有实力,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品,甚至比帕丽斯…希尔顿(Paris…Hilton)还要更加打诨,但她们却成功地出书、创建品牌、设计香水,代言广告等等。
就在去年,卡戴珊家族的收入高达六千五百万美元,轻松碾压好莱坞一众顶尖巨星。
在好莱坞——准确来说,在整个北美社会,包括社会记者、政/治记者、娱乐记者等等,包括普通人士在内,都对卡戴珊家族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为只要有利益,他们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拿出来炒作、贩卖,甚至是生老病死、精神疾病等等都不例外,将娱乐至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卡戴珊家族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名誉”和“荣誉”可言。但,这又如何?人们还是持续地关注他们,报纸记者依旧围追堵截他们,每一次他们的真人秀演变成为撕逼大战也还是轻松引爆收视率,然后,他们赚得盆满钵盈。
大家一边骂着,一边关注着,一边嫌弃吐槽着,一边欲罢不能着。
蓝礼刚才那调侃的话语,把自己和卡戴珊家族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如此自嘲、如此自黑、如此自谑,话里话外都在讽刺着眼前的记者们:道德?名誉?信念?正能量?这些从来都不是记者所关注的焦点。
记者们不在乎那些关于蓝礼的指责是否是真实的,他们在乎的仅仅只是爆点和噱头。那些声讨,那些探索,那些高呼着“追求真相”,那些自诩正义,其实隐藏在背后的,终究还是娱乐至死的精神。他们需要的就是蓝礼的回应,激烈的回应,甚至是粗暴而疯狂的回应。
但,他们却还要打着“还给蓝礼清白”的名义,道貌岸然地持续提问。“当了/婊/子还立牌坊”,不是蓝礼,而是眼前的无冕之王们。
记者们可以对蓝礼继续声讨,认为蓝礼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只要有心,仅仅因为蓝礼的这一句话,他们就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花样吊打蓝礼,真正地让蓝礼的名声发臭。
可事实就是,他们越报道,越愤怒,越关注,越亢奋,越激烈,蓝礼的话语就越真实——咒骂不已的人,是他们,继续报道的,也是他们;鄙夷嫌弃的,是他们,不愿放弃的,还是他们。
从始至终,蓝礼的立场都是坚定不移的:他需要清净,只要记者消停了,那么新闻也就消停了,他不介意自己的名声被抹黑。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一记耳光,着实太过响亮,以至于记者们都直接愣住了。
整个好莱坞,每个人都对卡戴珊家族避之不及,担心自己被降低档次。但蓝礼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把自己放在了同一个天平上,和卡戴珊家族作对比。如此嘲讽,尖锐而犀利,让人有些招架不住。
突然之间,记者们脑袋就出现了一片空白——之前那些工作人员吐槽蓝礼什么来着?
伊莱站在原地愣了愣,然后反应过来其中的弯弯道道,噗嗤一下就笑出了声,随后就意识到,他也是记者中的一员,蓝礼这一竿子就打翻了一船人,他也位列其中。可是伊莱却发现,自己根本不在乎,只是觉得幸灾乐祸。
活该。
康奈尔一张脸颊憋得通红通红,他怎么都觉得,蓝礼这话里话外在针对着他,并且再一次把“炒作”的这口黑锅丢到了他的脑袋上,愤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他只想要把蓝礼那从容不迫的笑容直接撕得粉碎。
“蓝礼,那么关于你的身家背景,你不打算回应一下吗?”康奈尔强忍着怒火,大声提问到,可是那紧绷的声音却泄露了他此刻的真实情绪,犹如即将爆发的火山般,压抑到了极致,“现在网络一直在传言,出演’太平洋战争’是因为家里走后门的关系,而且这一次’活埋’能够赢得奥斯卡提名,也是如此。”
微笑,蓝礼的嘴角浮现出了一抹微笑,眼底那熠熠生辉的光芒,让疲惫而苍白的面容突然就明亮了起来,仿佛午后三点洒落在静谧湖面上的阳光。
“所以,你希望我回应什么?”这是蓝礼第二次听到如此言论了,第一次是在多伦多,“美国周刊”的记者盖文…亨特提出来的。如果蓝礼没有记错的话,盖文和康奈尔是朋友。可即使是第二次,蓝礼还是觉得好笑。
如此戏谑的反驳,康奈尔却是距离爆发边缘又更近了一步,“任何事。说点什么。”他几乎是咬牙切齿了。
“我看不出来任何回应的必要。”蓝礼那不卑不亢的言论再次让记者们发出了低低的惊呼声,网络的声讨浪潮可是比媒体要汹涌多了,毕竟,记者们需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但网友们不需要,什么难听的话语都可能冒出来。但,蓝礼居然不想要回应?
“如果说,我是因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而收获了奥斯卡提名,那么,也许我应该请他们吃一顿晚餐。”蓝礼的话语始终带着一股调侃的语调,那隐藏其中的幽默却尖锐而犀利,直接还击了回去。
蓝礼完全避开了“家世背景”这个话题,而是简单直接地提起了奥斯卡提名。
所谓学院公关,本来就是一场人情拉锯战。否则,在奥斯卡小金人的评选过程中,同情票、功劳票、补偿票、种族票等等都根本不应该存在;否则,人们也不会说,“提名靠实力,得奖靠运气”;否则,今年颁奖季也不会丑闻满天飞了。
如果说,仅仅凭借着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的声望,就可以拿到奥斯卡提名,那么艾玛…罗伯茨现在的提名数量应该已经超过梅丽尔…斯特里普了;而且,汤姆也不会自从2000年的“荒岛余生”之后,再也没有拿过奥斯卡提名了,史蒂文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也不会只有两座了,“拯救大兵瑞恩”的最佳影片也不会被“莎翁情史”抢走了……
家世背景,这的确是闯荡好莱坞、闯荡社会的敲门砖,甚至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决定人生的关键因素,但,这却不是全部。
因为,社会上具有同样家世背景的人,数不胜数,你永远不知道,站在对面的那个人,是否拥有比自己更加强大的靠山。真正具有决定作用的,依旧是硬实力,在当代社会,家族企业已经越来越式微,董事会控管已经成为主流,即使是家族继承人,一样要用实力说话,否则还是逃不了被取代的结果。
好莱坞,也是如此。
现在的电影产业已经逐渐成熟了,潜规则的消失就是最重要的体现。因为那些制片人、导演、掌权人都知道,他们可以通过潜规则谋取私利,却会影响自己长远的利益,没有人会傻乎乎的为了一个“倒贴上来的婊/子”就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前途。
进入娱乐圈的星二代、富二代,真正能够混得风生水起的,却屈指可数。就是这个道理。
更何况,在网络时代,如果每一次有谣言传出来的时候,都要澄清一次。那么演员最好还是换一个工作吧。
调侃完毕之后,蓝礼的视线又一次落在了康奈尔的身上,似笑非笑,“我还不知道,现在网络言论对无冕之王的影响力居然如此大了。”
啪。
又是一记耳光,无比响亮。如果说,记者们对狗仔不屑一顾的话,那么网络传言就更加没有人会轻易相信了。经历过世纪交接那段时间的缓冲和阵痛之后,新闻从业者们也意识到,网络可以成为“一人新闻源”的最大载体,却也可以成为“虚假新闻源”的最大来源,网络新闻的真实性都必须经过更多审核。
当然,话虽如此说,但现实生活里,传统媒体因为网络传言而自乱阵脚的情况,着实不少。
只是,今天被蓝礼如此直接地说出来,脸颊完全被打肿,却无法反驳。
看了看左边,又看了看右边,最后,视线落在了正前方,蓝礼给予了足够多的时间,现场的记者们还是一片鸦雀无声。他知道,今天的任务完成了。
442 形势扭转()
公寓门口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安静之中,甚至可以听到风声在耳边呼呼作响。这对于一个记者见面会来说,这对于一个来势汹汹、群起围剿的记者见面会来说,这对于声势浩大、气焰滔天的好莱坞远征队来说,堪称奇耻大辱。
蓝礼环视了一周,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发现记者们依旧没有出声的打算,于是,他微笑地点点头,“那么,今天就到此为止了,剧组还有工作,那么就不耽误各位工作了。”说完,蓝礼就施施然地转身离开,回到了公寓里。
今天蓝礼的回应,真是一次又一次地出乎意料,蓝礼看起来完完全全不在乎这些负面新闻,如果不是记者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恐怕蓝礼也还是不会出面回应。如此坦然正直的回应方式,到底是愚蠢天真?还是清者自清?但不管是什么,却将记者们推向了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
这后续报道,到底是报呢?还是不报呢?
晃晃悠悠地,那扇孔雀蓝的公寓大门就关了起来,彻底切断了记者们的视线,然后所有人面面相觑,满脸尴尬,最后低下头,匆匆忙忙地转身离开。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散了开来。
可离开之后,今天记者见面会的影响才刚刚开始发酵而已。
工作,工作,还是工作。这就是蓝礼结束记者见面会的最后一句话,话里话外都在强调着:“抗癌的我”剧组不需要炒作,也拒绝炒作,希望新闻媒体可以消停消停,回到自己的正规工作,不要再继续捕风捉影了。
所以,这从头到尾都是媒体在自作自受?
仅仅只是想到这个可能性,每个人的胃部就有些灼热。仔细想想,这次新闻到底是怎么发展到这一步的?先是“国家询问报”,然后是剧组官方声明,再是……“娱乐周刊”?该死的“娱乐周刊”!
坐在驾驶座里的康奈尔,再也没有办法抑制自己的愤怒,拿起了旁边的橙汁,狠狠地往喉咙里灌下去,可是灌着灌着,难以遏制的火气就炸裂了开来,拳头收紧,将整个塑料瓶捏了起来,里面的橙汁洒得到处都是,但他却根本顾不上。
突然,冷颤都蹿了上来,一个,接着一个。然后康奈尔就开始打喷嚏,根本停不下来,所有的怒火也都消散得无影无踪。这股莫名的怨念,到底是怎么回事?
离开公寓的路上,几乎所有记者都开始犯难了:这新闻应该怎么写?
整个见面会,他们被狠狠地嘲讽了一会,简直是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他们几乎可以说是招架无力、体无完肤,这种狼狈窘迫的情况,真是羞愧难当。
那么现在,他们应该怎么报道?这是一个问题,严峻的问题,但对于无冕之王来说,事情从来没有那么复杂,他们所需要做的,仅仅只是选择一个立场。
不需要等到第二天,当天下午,新闻就犹如蘑菇云一般爆炸了开来,将最近一段时间的新闻浪潮推向了全新的巅峰。
整体来看,记者们分成了两派,一派变本加厉,一派调转箭头。
“娱乐周刊”当之无愧的是批判阵营,“蓝礼…霍尔:是的,那些都是真的。”仅仅只是这一个标题,就已经足够惊悚。
在文章之中,康奈尔强调,蓝礼对剧组工作人员的指责供认不讳,并且丝毫没有认错更改的意思,那堂堂正正的姿态似乎所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并且在末尾,康奈尔表示,“本刊外派记者再次给予蓝礼解释反驳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
整篇文章,康奈尔笔下的蓝礼都显示出一股自命不凡、清高傲慢的感觉,这与之前“抗癌的我”剧组内部的爆料不谋而合。忽略了事情的其他部分,完完全全将焦点锁定在剧组工作人员的爆料之上,将蓝礼的高傲个性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除此之外,“娱乐周刊”还有不少的盟友——
“蓝礼…霍尔坦然承认所有指责,拒绝悔改”、“推卸责任,蓝礼和记者正式开展”、“嘲讽卡戴珊家族,蓝礼再次挑起争端”、“狂妄自大,信心满满:我是凭借自己实力收获提名的”、“霍尔承认与斯皮尔伯格、汉克斯关系亲密”、“恶意炒作?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这些声讨的报道着实不在少数,将断章取义的奥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样的一句话,切换不同视角之后,也就诠释出了不同的答案,更不要说是一场内容满满的见面会了。他们没有说谎,报道的都是事实,可是结果却与记者见面会上的气氛截然不同。
一支笔杆子,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这就是记者们被称为“无冕之王”的根本原因。
不过,相比于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批判的媒体,调转箭头、改变观点的媒体占据了绝对优势,须臾之间就扭转了整个报道的风向。
“蓝礼…霍尔:剧组从未想过炒作。那么,到底是谁在兴风作浪?”
“全神贯注投入新作拍摄,’抗癌的我’值得期待。”
“娱乐至死的又一受害者:蓝礼…霍尔。究竟是谁在主导这一切?”
“一心一意的表演狂热爱好者,却意外被患上绝症?这是学院公关的新手段,还是嫉妒目光的残忍迫害?”
“拒绝炒作,专注表演。蓝礼…霍尔以实际行动回击质疑。”
“事实胜于雄辩,时间自有公断!深陷漩涡之中,蓝礼…霍尔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大气魄!”
……
这些支持者们,一个比一个愤慨,一个比一个激动,仿佛之前的落井下石,他们都没有参与一般,巴不得站出来,为蓝礼摇旗呐喊,如果可以的话,他们甚至愿意给蓝礼颁发一个“爱岗敬业”的旌旗,表示自己的真心实意。
不仅如此,“纽约时报”的布莱德利…亚当斯更是发布了一篇社论,标题名为“蓝礼…霍尔之殇。到底是谁在推波助澜!”
在这篇文章之中,布莱德利犀利地将箭头指向了“因为娱乐至死而丢失了追寻真相本身”的无冕之王,他强调,蓝礼从来没有想过炒作,更加没有想过利用身世背景做文章,却屡屡成为有心人炮制新闻焦点的工具,这对于快餐时代的新闻行业来说,是一个令人唏嘘又令人悲伤的事实。
“当蓝礼…霍尔全身心投入电影拍摄时,媒体却不断骚扰剧组的安定;当蓝礼…霍尔专心致志投入角色钻研时,媒体却打着正义的名号谋求自己的利益;当蓝礼…霍尔拒绝同流合污时,媒体却不管不顾地将脏水扣了过去。
‘我真心的希望,各位记者不要关注我们的剧组,也不要关注我,让我们好好地投入工作。’
这是蓝礼…霍尔在接受采访时的原话,到底是面临了什么样的困境,才引导出了这番话呢?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奠定了整个新闻的基调和走势,将娱乐至死的大时代背景勾勒了出来,真正地将矛头对准了为了制造爆掉而不折手段的媒体自己,尤其是“娱乐周刊”,瞬间成为了无数网友攻讦的目标——这一次,他们也好好品尝了一下蓝礼的滋味。
在此之前,对蓝礼声讨不止的网友,不需要任何缓冲地,直接就将枪口对准了“娱乐周刊”,就好像金鱼一般,只有七秒的记忆,没有任何愧疚,没有任何负担,没有任何纠结——准确来说,没有任何意识,随波逐流地,开始批判新的对象。只是,这一次“娱乐周刊”刚好撞到了枪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