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戏骨-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里克迟疑了片刻,“抱歉,现在才打电话过来,我和艾丽今天才看到新闻,这才了解情况。现在……蓝礼怎么样?”

    “蓝礼很好。”布莱德利回答到,“你知道,蓝礼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年轻人,他很好。”即使作为一名记者,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布莱德利也还是不得不表示自己的敬佩。

    “……那就好。”德里克的声音微微哽咽了片刻,此时此刻,心情着实复杂,一言难尽,但对于蓝礼,他知道,自己欠他一句“抱歉”,“呃,我和艾丽商量过了,我认为,我们需要向媒体澄清一下事实,不能让蓝礼背负这样的骂名,这是不对的。海瑟……海瑟也不会同意的。”

    “你确定吗?”布莱德利反而是有些犹豫,“事情发生之后,其实我就想过联系你,但……蓝礼不希望打扰你们。你知道,对于海瑟的离开,我也感到十分遗憾,蓝礼不希望为海瑟招惹到不必要的麻烦,一旦你们站出来之后,那些记者就会纠缠着你们不放。”

    站在电话旁边,艾丽清楚地听到了布莱德利的话语,捂住了嘴巴,哭声还是泄露了出来。

    德里克的话语之中也泄露了一丝鼻音,视线模糊起来,“耶稣基督。”德里克懊恼地握了握拳头,胸腔里激荡着无法形容的悔恨和愤怒。

    “不……我是说,我不介意。我们都知道事情的真相。更何况,海瑟也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她的梦想,她的世界,只有蓝礼才真正地明白。蓝礼……”德里克的话语也哽咽地打断了,“嗯,蓝礼一直在坚守他的约定,海瑟也不会想要毁约的。”

    布莱德利点点头,“我尊重你们的决定。那么,有什么我可以帮助你们的吗?”

    德里克深呼吸了一下,“我和艾丽想要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但,我们不知道怎么联系媒体,可以麻烦你帮忙一下吗?”

    “当然,当然没有问题!”布莱德利干脆利落地答应下来,“时间和地点,你告诉我,后续的事宜交给我就可以了。”

    挂断电话之后,布莱德利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愣愣地有些出神。

    蓝礼…霍尔,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演员呢?从“太平洋战争”首映式上的初次见面,一直到今天为止,蓝礼的形象渐渐变得饱满而立体起来,也许,“堂吉诃德”这张专辑的分量,远远超乎了想象,即使是格莱美三座留声机奖杯也不足够。

    前所未有地,布莱德利开始好奇也开始期待,蓝礼将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艺术家,又将在历史长河之中占据什么位置。

    深呼吸一下,收回游离的思绪,布莱德利就开始忙碌起来。

    一周,距离“娱乐周刊”那篇惊世骇俗的专题报道,足足过去了七天时间。

    在圣经之中,上帝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而现实生活里,七天时间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炒作门”渐渐已经演变成为了一起社会典型案例,成为了整个时代的浓缩,但,争论依旧没有停止,反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讨论和争议。

    一直到今天。

    德里克…克罗斯和艾丽…克罗斯两夫妻海瑟…克罗斯的父母,正式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一百三十多名记者面前讲述了事实的真相。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演唱会”而已,同时还回顾了过去三年时间的点点滴滴。

    从海瑟的病情,到海瑟的梦想,再到海瑟的振作,蓝礼始终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后来到了过去半个月时间里的纷纷扰扰,以及……“一个人的演唱会”。

    “这是一个人的演唱会,属于海瑟的演唱会,也属于每一个梦想者的演唱会。这是海瑟生命里最后的一个愿望。”说着说着,艾丽就已经泣不成声,德里克试图接过妻子的话头,但艾丽拒绝了,这是她的义务,同时也是她至少能做的补偿。

    重新振作起来,艾丽再次坚强地说道,“在病情恶化的一周前,海瑟准备参加’美国偶像’的海选,为此,她已经准备了将近半年时间。在演唱会之上,海瑟希望蓝礼能够演唱这首歌,但蓝礼说,这是属于他们的承诺,他希望海瑟能够亲自演唱;可惜的是,海瑟没有能够坚持到兑现承诺的那一天。后来,在格莱美颁奖典礼上,蓝礼演唱了这首歌,履行了他们的承诺。”

    真相,终于显露出了原本的面貌。那一曲“野兽”,是蓝礼献给海瑟的礼物,同时也是蓝礼代替海瑟实现的梦想;格莱美的三段得奖感言,从来就不是作秀或者蓄意,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呼喊和宣告。

    说完之后,艾丽就彻底崩溃了,德里克接过了话头,解释了过去这一周时间里发生的一切,还有蓝礼为了保护他们而做出的努力。

    伴随着克罗斯夫妇打破了沉默,后知后觉的西奈山医院也终于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医院的护士们主动站出来接受了采访,过去三年时间里的点点滴滴全部呈现在媒体之下,每一年圣诞节,蓝礼赠送医院的礼物,还有医院孩子们为蓝礼制作的礼物,这都是最好的证明。

    更进一步,安妮…西里曼、艾利克斯…瑞奇的父母也纷纷站了出来,讲述了属于他们的故事,也讲述了蓝礼为他们付出的努力。

    不仅如此,网络之上铺天盖地的咒骂和谴责犹如退潮一般渐渐消散之后,那些支持的声音渐渐显露出来,缓缓地占据上风,来自于亲身经历过“一个人的演唱会”的观众们,也来自于亲身参加过“先驱村庄之夜”的听众们。

    真相的拼图,一块,接着一块,渐渐拼凑完整,每一块碎片的出现,都是如此真实,也如此动人。

    正当全世界都在指责那个男人说谎和欺骗的时候,正当全世界都在利用那个男人炒作新闻的时候,正当全世界都在轻易地对那个男人落井下石的时候,他没有自怨自艾、没有顾影自怜、也没有苦大仇深,而是默默守护着内心的坚持和信念,进行了强有力回击;并且始终坚持着自己,不为所动。

    如同“堂吉诃德”一般。

    此前的新闻浪潮有多么热闹、多么轰动、多么嘈杂;现在的震撼回响就有多么隆重、多么汹涌、多么沉重。“娱乐周刊”的谎言,露出了全貌,印证了“美国周刊”的说辞,也印证了“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谴责,更印证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狼狈。

    一夜之间,“娱乐周刊”成为了过街老鼠,所有的网友们、所有的媒体们都将自己的愤怒朝着“娱乐周刊”和康奈尔…麦格雷戈宣泄而下。人们总是善忘的,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然后义正言辞、居高临下地将审判之剑指向了罪魁祸首,以此来遮掩自己的慌乱和狼狈。

    舆论狂潮,爆发出了十倍乃至百倍的能量。

873 口诛笔伐() 
    蓝礼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娱乐周刊”所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没有所谓的演唱会事件,没有所谓的西雅图事件,没有所谓的娜塔莉…波特曼事件,没有所谓的“速度与激/情”事件,也没有所谓的“炒作门”事件。所有的所有,只是“娱乐周刊”为了一己之私、为了娱乐至死、为了利益至上,捏造出来的。

    不仅如此,隐藏在这些事件的背后,却是一个更加真实也更加生动的“蓝礼…霍尔”。

    默默地坚持志愿者工作,默默地投入音乐创作,默默地致力表演突破,始终脚踏实地地在艺术家的道路上,坚毅前行;“一个人的演唱会”,不是为了炒作,也不是为了宣传,而是为了一个承诺,一个令人心碎更令人惋惜的承诺。

    但,就是这样的一名艺人,却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背负着骂名,沦为千夫所指的对象。在娱乐至死的当代社会里,如此讽刺,如此荒诞,如此可笑,却又如此现实。

    站在此时此刻的时间交点之上,回顾过去一周的点点滴滴,所有的言语都刹那间消失,瞠目结舌,羞愧难当,不知所措。

    沉默,真相水落石出之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片沉默之中。是因为震撼,也是因为羞耻,更是因为尴尬,所有的话语都卡在了喉咙里,无法发生,也无地自容。

    对于媒体来说,这是一次耻辱,甚至比女巫审判还要更加羞耻的侮辱;对于网友来说,这是一次撞击,高高在上的嘴脸渐渐开始土崩瓦解,显露出隐藏在背后的脆弱和渺小。

    这不是一记耳光,仅仅只是轻描淡写的一个背影和一个轮廓,却比耳光和拳头还要更加凶狠、更加犀利,生猛而利落地掐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胃部的灼热在道德的拷问之中,熊熊燃烧。更加可笑的是:他们拥有道德底线吗?

    他们可以昧着良心,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吗?他们可以选择性忽略,继续谴责蓝礼…霍尔吗?他们可以暂时性失聪,忽然之间就对“炒作门”没有任何关心,仿佛自己从来不曾参与其中一般吗?

    事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真实和虚伪的光影交错,映衬着“炒作门”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的恶意炒作者名利双收,而真正的受害者则风雨飘摇,这不是魔幻现实,而是真实社会。

    欢迎来到二十一世纪!

    漫长的沉默,漫长的压抑,羞耻和尴尬悄悄蔓延,回过神之后,媒体们和网友们终于清醒了过来。他们必须做出回应,他们必须做出反击,于是,铺天盖地的言论,犹如洪水一般,汹涌而至。

    咒骂,指责,批判,嘲讽,怒斥。

    所有的矛头,所有的箭矢,所有的攻击,齐刷刷地指向了“娱乐周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地将他们淹没,就连一丝还击的空间都没有留下。

    首当其冲的排头兵,却是“滚石”。

    这本高举“反对蓝礼”大旗的综合杂志,第一时间发表了义正言辞的声明,强烈谴责了“娱乐周刊”捏造新闻、制造混乱的丑陋行为,认为这是对整个新闻行业的侮辱,同时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在声明的最后,“滚石”用简短的言语表示了歉意,在没有经过查证之下,刊登了错误新闻,诚挚地向读者道歉。但,整个道歉的篇章仅仅只有三句话而已,轻描淡写、一笔勾销,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和过错,而是把这一口黑锅死死地扣在了“娱乐周刊”的脑袋上。

    不过,现在所有矛头都指向了罪魁祸首,“滚石”的机智和果敢,成功地处理了危机,转移了焦点,然后,“娱乐周刊”沦落到了千夫所指、众叛亲离的境地;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娱乐周刊”想要拖着“滚石”一起下水,他们现在也已经焦头烂额、自顾不暇。

    当初的收获多么辉煌、多么成功,现在的境遇就多么凄凉、多么糟糕。

    “毁谤?污蔑?捏造?隐藏在娱乐至死的背后,新闻行业的没落和堕落才是真正的发人深省!”

    “这到底是一次新闻炒作的误入歧途,还是一次私人恩怨的纠缠不清?康奈尔…麦格雷戈,屡次制造混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从证据确凿到证据无效,短短一周时间里,社会法庭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罗列证据的检察官又到底怎么了?”

    “一己之私所导致的社会灾难——’炒作门’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娱乐周刊’的迷失和堕落,他们到底是如何走向失足的?”

    “真相大白之后,那么,’娱乐周刊’是否欠了蓝礼…霍尔一句道歉?”

    “公众人物的揭露与毁谤,仅仅只有一线之隔,到底应该如何界定?”

    “钢丝绳上的狂舞,’娱乐周刊’身败名裂!”

    “欺骗了全世界的男人,不是蓝礼…霍尔,而是康奈尔…麦格雷戈!”

    “那个说谎的男人,他到底还说了哪些谎言?”

    ……

    口诛笔伐,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所有媒体——真正意义上的所有媒体,齐刷刷地将枪口指向了“娱乐周刊”以及康奈尔…麦格雷戈,强大的声势远远超过了数天之前针对蓝礼…霍尔的批判和质问,似乎所有媒体都迫不及待地加入进来,为了显示自己的清白,于是纷纷表达了强有力的谴责。

    这才是山呼海啸!这才是天崩地裂!这才是无处可逃!

    “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专题报道,此时才真正彰显出威力:

    他们将矛头指向了整个新闻行业的娱乐至死现象。现在,媒体们为了凸显自己的职业道德,也为了撇清之前的负面报道,他们不得不第一时间做出回应,避免引火烧身,于是,“娱乐周刊”和康奈尔就成为了最好的怒火转移对象。

    从娱乐媒体到社会媒体,更进一步到政/治媒体,纷纷进行了相关报道,展开了相关讨论。

    “炒作门”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真正地将娱乐至死、利益至上的媒体文化放在了台面之上。

    虽然说,过去十年时间里,“无冕之王”渐渐地走下神坛,地位、声势和影响都已经非同往昔,相关专家、相关领域持续不断地讨论着如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但,始终没有能够真正地引起瞩目,也没有能够真正地引发重视。

    这一次,借助着“炒作门”的热度,借助着颁奖季的声势,社会学者、媒体专家以及公众人物等等都站了出来,表明立场、发表言论、重申意见,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注意。

    于是,“娱乐周刊”和康奈尔就成为了反面教材的典型案例,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地引发了连绵不绝的讨论,死死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次新闻事件很有可能会伴随着“娱乐周刊”长长久久地连绵下去,终身无法摆脱。

    如此走向,如此发展,确确实实已经脱离了控制,渐渐走向了未知的局面,无人可以预测;只有时间,也只有历史,才能看到这一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其中,“纽约时报”再次抢走了无数风头,布莱德利…亚当斯专门撰写了一篇社论,标题为,“康奈尔…麦格雷戈:又一个斯蒂芬…格拉斯(Sepe…lss)!”

    1998年,美国发生了一起轰动整个北美乃至世界的新闻造假案。

    二十五岁之前,斯蒂芬…格拉斯任职于“新共和”杂志,并且广受欢迎;同时还为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其他顶尖媒体撰稿,是整个纽约都广为人知的著名记者。

    但二十五岁那一年,因为一篇离谱的新闻报道,人们发现了斯蒂芬涉嫌造假,完全凭空捏造出了整篇新闻。一夜之间,斯蒂芬跌落谷底。

    经过调查之后,一共检查出四十多篇新闻报道,斯蒂芬仅仅只是在少量事实的基础上,大量捏造、伪造、再创作、再加工成为报道,甚至文章之中的大量人名、地名、事实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不仅仅是虚假新闻,完全就是杜撰新闻。

    造假案爆料出来之后,迅速成为了当年最轰动的案件,斯蒂芬彻底离开了新闻行业;同时,这也成为了娱乐至死的时代开端——因为当年斯蒂芬的新闻稿件,娱乐噱头和热议焦点就是成功的最大筹码。后来,这起事件在2003年被好莱坞拍摄成为了电影,“欲盖弥彰”。

    现在,布莱德利将康奈尔…麦格雷戈与斯蒂芬…格拉斯摆放在一起讨论,经历了十四年之后,娱乐至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方方面面。

    文章之中强调,在娱乐至死的文化之下,记者们不再满足于爆料、秘辛和内幕,他们甚至开始伪造事实、推测事实、演绎事实,“看图说故事”或者是“自行凭空想象”,亦或者是“胡编乱造”,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新闻,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剧本——还是低俗劣质的那种。

    这一次的新闻事件就是如此。“娱乐周刊”的实体销量和网络浏览数据双双创造了新高,取得了难以想象的利益回报,正是在足够的利益驱使之下,康奈尔愿意铤而走险,炮制出了这起事件。这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尤其是娱乐产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更为残酷的是,在颁奖季的学院公关之中,捕风捉影的流言和传闻,往往能够成为扭转现实的关键钥匙。于是,名利场之中的毁谤和污蔑,渐渐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谋求利益的有效手段。道德的沦丧,消失在了镁光灯的斑斓之中。”

    文章末尾,布莱德利点到为止却意味深长地写到,引发了无数讨论。

874 丧家之犬() 
    “那么,请问这些纸质媒体与超市小报有什么区别?”

    “纽约时报”的一句质问,犀利而尖锐,简单而直接,狠狠地刺痛了每一位新闻从业者的软肋。对于每一位记者来说,他们自诩和狗仔是不同的,他们更加不屑与超市小报之流并肩,“无冕之王”的名号已经不复辉煌,但记者依旧不是三流的绯闻撰稿者。

    可是现在,布莱德利…亚当斯的质问,却犹如鞭笞之刑一般,严厉而深刻地拷问着当代社会的新闻现状;同时,这一句话语也将“娱乐周刊”丢到了泥泞之中,与“世界新闻周刊”、“国家询问报”之流相提并论。

    这,才是真正的耻辱。

    真相揭晓之后,“娱乐周刊”和康奈尔瞬间站在了聚光灯之下,成为了火力集中攻击的焦点,真正地诠释了“口诛笔伐”的奥义。相较而言,过去一周时间里,蓝礼所面对的危机,仅仅只能算是绵绵细雨而已,但现在却是倾盆暴雨、狂风大作!

    漫天漫地、无处不在、无处可逃。

    康奈尔…麦格雷戈真正品尝到了丧家之犬的滋味,巅峰与低谷的转换,风光与狼狈的交换,仅仅只需要一个晚上的时间,惶恐不安却又怒不可遏,惊弓之鸟却又气急败坏,但,无济于事。

    缓缓地将车子停靠在路边,康奈尔低头看着沾染上蛋黄液的衬衫,还有脑袋上低落下来的蛋白质液体。

    刚刚在超市,两名年轻人意外地认出他来,一边骂着“说谎者”,一边将鸡蛋砸了过来,逼迫他不得不抱头鼠窜,旁观指指点点的奚落和鄙夷,更是无处不在,他只能以落荒而逃的狼狈姿态离开了超市;但他们依旧没有罢休,狠狠地砸了好几个鸡蛋在车子的后窗和侧面,迫使他快速开车落荒而逃。

    如此遭遇,即使是真正的罪犯也遇不到。这让康奈尔觉得自己是过街老鼠。声名狼藉到底是什么样的体验,现在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