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戏骨-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经意之间,越来越多人开始加入这个话题的讨论,正在多伦多电影节的明星们都成为了问询的对象,显然,在好莱坞已经打滚了十年的詹姆斯赢得了大部分支持;只有很小一部人提到了不久之前的艾美奖,对蓝礼的表演期待有加。当然,没有人当真,大家都只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为电影节增添一些趣闻。

    不过,伴随着大家的谈论,话题升温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想象。“活埋”的加场放映结束之后,更是为这场讨论添加了一把火。

    观众们对这部作品的反应远远超出了预期,大部分观众都表示电影的精彩和刺激程度在期待值以上,尤其是在官方场刊将更多赞誉送给了“127小时”的情况下,“活埋”那犹如过山车一般的观影过程更是赢得了观众的喜爱——“127小时”因为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闪回,以及构建人物,单纯从观影流畅度来说,自然是比不上“活埋”的。这也为“活埋”狠狠地赢得了一批口碑。

    同时,得益于热门话题的存在,蓝礼也成为了每个人讨论的核心,“出色!真的太出色了!”“难以想象他还是一个新人。”“事实上,我觉得他是整部作品成功的唯一原因。”……

    其中还有不少观众主动提起了蓝礼和詹姆斯的竞争,“我个人觉得蓝礼更胜一筹吧,整个表演的层次更加丰富。”“我喜欢蓝礼的演出,他的表演有一种震撼力。”“我其实很喜欢詹姆斯,但蓝礼这一次确实是让我惊艳了。”……

    从视觉冲击角度和剧本框架结构来说,完完全全独角戏的蓝礼确实是占据了些许上风。但更重要的是,原本只是一个闲聊趣闻的话题,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传播了开来,蓝礼和詹姆斯的双星闪耀甚至让瑞恩都黯然失色。

    在这股风潮的加持之下,“活埋”又一次成功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蓝礼的表演到底多么精彩?电影到底能不能和“127小时”相提并论?电影引发的讨论到底是纯粹炒作还是真材实料?但,这些问题注定得不到解答了。

    因为,多伦多电影节没有排片了。

180 二次加场() 
第三十五届多伦多电影节,第一部在观众呼声之下加场的作品火热诞生,就是以黑马之姿引发了观众强烈好奇心的独立电影,“活埋”。

    一部籍籍无名的电影横空出世,确确实实让不少人跌破眼镜。这部电影隐藏在“城中大盗”的强大阴影之下,却凭借着出色的口碑完成了逆袭,先是制造了超过一千人排队的盛况,众多业内人士都满头雾水、无法解释;而后在加场时,又遭遇了将近六百人组成的高峰长龙,超过四百名观众都没有能够买到电影票。

    这下,观众们就不满意了:为什么他们想看的电影,结果却买不到电影票?是因为观影人数太多,还是因为官方排场太少?

    观众们纷纷发出了抗议之声,“为’127小时’一天安排了两场,接下来还有六场!但’活埋’总共只有四场!这不公平!”“为什么我们想看的电影却看不到?难道多伦多电影节的宗旨不是推广更多的优秀电影吗?”“为什么如此多人排队的情况下,组委会依旧没有看到观众的呼唤?”

    甚至还有人吐槽到,“‘城中大盗’已经连续两场排队人数低于三十了,但现在还是每天一场,风雨无阻,可是等待观看’活埋’的观众明天开始就连排队的地方都没有了!”

    “活埋”的加场还没有放映结束,观众的“加场”呼声就又一次响了起来。在电影节的主会场门口,聚集了五百多名观众,临时制作了简陋的应援牌,“我要看’活埋’!”“请不要活埋’活埋’!”“强烈要求’活埋’继续加场!”……

    所谓的应援牌,其实只是在一张A4纸上用碳素笔写下诉求而已,看起来无比简陋,可是却浩浩荡荡地把整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以如此简单却有效的方式向组委会表达了他们的请求。质朴,却汹涌。

    来来往往的观众们都纷纷投来了好奇的视线,有些人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有些人则没有来得及听说这些八卦,口口相传之间,事情正在进一步发酵——尤其是提到了詹姆斯…弗兰科和蓝礼…霍尔之间的对比竞争,更是引爆了人们的关注,毕竟詹姆斯可是成名已久的一线明星。

    原本只不过是八卦媒体鼓捣的一个噱头话题罢了,没有想到却在阴差阳错之下,真正地成为了当天头条。不少媒体正式地将“活埋”和“127小时”放在同一个天平上进行了比较。

    就在此时,“美国周刊”在官网上发布了蓝礼专访的部分选摘——完整版需要等到杂志正式出版之后才能阅读,其中就提到了蓝礼对“127小时”的完整评价,这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火上浇油,顿时让所有媒体都亢奋了起来。

    多伦多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多伦多星报”更是直接以“蓝礼…霍尔:詹姆斯…弗兰科在’127小时’的表演过誉”为标题,断章取义地截取了采访之中的一个小片段作为新闻标题,在火药库里投下了一枚火星子,刹那间事情就有些失去控制了。

    有的媒体认为,蓝礼是不自量力、狂妄自大,区区一阶新人居然就口出狂言,不仅对“127小时”品头论足,而且还以傲慢的姿态否定了詹姆斯在电影里的努力,这简直让人气得浑身发抖。不仅仅是以下犯上,更是目中无人,令人生厌。这一举动完完全全是为了“活埋”的宣传而展开的恶意炒作,令人不齿。

    有的媒体则认为,蓝礼展现出了绝对强势的姿态,勇敢地迎接了这场非正式的竞争,自信满满的姿态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芝加哥论坛报”就把蓝礼的挑衅行为与桀骜不驯的詹姆斯…迪恩相提并论,认为这名新人演员重现了黄金时代的巨星风采——问题就在于,蓝礼是否具备了如此实力?

    有的媒体还认为,蓝礼实话实说。阅读“美国周刊”里的完整专访就可以看到,正如蓝礼所说,“127小时”的成品质量确实比“活埋”更加出色,同时,蓝礼也赢得了更多表演空间,单纯从表演来说,蓝礼的演技确实更加值得肯定,也展现出了更大的勇气。这位新人的前途不可限量,“活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甚至还有媒体另辟蹊径地以主会场门口的应援观众为主题进行了报道,他们表示,观众对“活埋”的支持就是最好的肯定,蓝礼已经成功赢得了观众们的芳心,居高不下的加场呼声就是最好证明。单纯从这一点来说,“活埋”已经走在了“127小时”的前面。也许“活埋”从技术角度、专业角度来说,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但从表演角度、观众角度来说,确实无可挑剔。

    不管媒体的观点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关于“活埋”和“127小时”、关于蓝礼和詹姆斯之间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就连“黑天鹅”首映式的热点都被抢走了不少风头。

    相较而言,“127小时”的宣传资源远远不是“活埋”可以比拟的,现在两部作品被摆放在一起讨论,“活埋”的曝光率直线上升,再加上此前两天高峰长龙所制造的话题效应,投射到“活埋”身上的视线越来越多。

    这部独立作品,正在以匪夷所思的姿态持续上升。

    可是,业内人士们却百思不得其解——“活埋”到底是如何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在强手云集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杀出一条血路的;更重要的是,“活埋”的首批评论虽然不俗,但在电影节上着实不能算是顶尖,“蓝色情人节”和“127小时”都不分伯仲,后者甚至还更加出色,但为什么只有“活埋”引爆了如此声浪呢?这绝对是今年电影节上最有趣的也最罕见的一次事件。现在,不仅仅是观众们产生了好奇,就连业内人士的好奇和探究也熊熊燃烧起来——没有看过电影,他们就没有发言权,这场热闹也就没有办法掺和了,不是吗?

    “活埋”第四场公众加场的放映结束之后,组委会安排了官方的第二场业内场,这一场次座位一抢而空,甚至还有媒体没有能够拿到座位,只能等待明天的第三场——也就是最后一场业内场。如此盛况,除了“黑天鹅”和“蓝色情人节”之外,“活埋”还是今年电影节上破天荒的头一遭。

    主会场门前的加场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不等组委会做出回应,记者们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了两位当事人,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

    詹姆斯…弗兰科在“黑天鹅”的首映式红地毯上被记者逮到了,“哈哈,这应该是对我的赞赏吧?”詹姆斯的心情看起来十分好,“作为一名演员,参演作品能够收到如此多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件喜事;其中还有不少人注意到了我的表演,这就更好不过了。”

    “我暂时还没有观看过’活埋’,但我从演员同僚那儿听说过不少传闻,所以我也很期待能够走入电影院观看这部作品。”詹姆斯应对媒体的经验无比丰富,始终一幅吊儿郎当的模样,“不过,我同意蓝礼说的,作为演员,我们应该为电影服务,作品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作为’127小时’的一份子,能够和丹尼…鲍尔合作,这是一段很难忘的经历。”

    看着詹姆斯打着太极拳,记者们自然不愿意轻易放过他,又有人追问了尖锐的问题,“那么你觉得,自己和蓝礼的表演,谁更加出色呢?”

    詹姆斯丝毫没有慌乱,畅快地大笑了起来,“既然我还没有看过’活埋’,那么我猜,除了我自己之外,就没有其他选择了,不是吗?”

    詹姆斯始终笑容满面,话语轻松,看起来根本不介意这场争议和混乱,轻描淡写地就揭过了,这让记者们十分失望,他们还以为詹姆斯会被激怒,甚至和蓝礼对骂,那么一场骂战就可以期待了。可惜,狡猾的詹姆斯根本没有给予任何机会,于是,记者们就把目标瞄准了蓝礼。

    连续两天都在接受媒体采访,从集体采访到专访,前前后后至少有超过七十家媒体完成了采访,如果再继续看到录音笔,蓝礼就要呕吐了。但记者还是不愿意轻易放过他。

    蓝礼好不容易赢得了喘息空间,准备到外面吃一顿晚餐,让视线摆脱酒店房间的枯燥无味,哪怕只是看一看街道上的行人那也是好的。可才走出电梯,就在酒店大堂被记者们团团包围,超过三十名记者将蓝礼团团围住,一点空隙都没有,完全无法动弹。

    蓝礼觉得自己就要窒息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晚应该还有其他大事件吧?难道改期了?”“黑天鹅”首映式,难道不是所有记者都应该蜂拥而去吗?

    蓝礼的嘲讽让记者们面面相觑,不过他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眼前这只小羔羊,“蓝礼,听说,你认为自己的表演比詹姆斯…弗兰科更加出色,这是真的吗?”第一个问题就尖锐地刺了过去,没有丝毫留情。

    蓝礼本来有些烦躁,连续两天的采访,他真的已经厌倦和记者打交道了,看到这一双双犹如鬣狗捕猎一般的贪婪眼神,心情就躁动起来,可是听到问题之后,他愣了愣,随即就直接笑了起来。那戏谑、嘲讽、灿烂的笑容完全绽放了开来。

    一时间,记者们反而是愣住了。

181 话题升级() 
面对记者们的咄咄逼人,蓝礼只觉得一阵烦躁,正准备低头突围离开,可是听到记者的提问,蓝礼反而是乐了,不由停下了脚步,越想越觉得有趣,“请问你是从哪里听说的?”那兴趣盎然的表情,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是露出了期待的神色,朝着提问记者的所在位置看了过去。

    如果是怒气冲冲,或者是兴师问罪,那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偏偏蓝礼不按常理出牌,提问记者反而是愣住了,不过这可不是一对一的擂台赛,而是三十多名记者对阵蓝礼一个人的围剿战,旁边的记者很快就扬声回答到,“‘美国周刊’。”

    蓝礼恍然大悟,一如预料,媒体还是祭出了他们最为擅长的断章取义,“我建议你们阅读完全文之后,再来提问,不要将’无冕之王’的名号放到公众的脚底下,毕竟你们的报纸可不是放在超市里贩卖的。”

    超市小报,这是一个专有名词,指代放在超市里免费赠送的报纸,家庭主妇们可能用来垫菜篮,然后茶余饭后翻阅一下,寻找打折券之类的。此类小报就是“不靠谱八卦”的典型代名词,与其说是新闻报道,不如说是鬼怪小说,任何八卦他们都不经过查证直接爆料出来,匪夷所思得令人惊叹。

    蓝礼刚才这番话,显然就是意有所指了。微笑从容,绅士有礼,但话语的锋芒却丝毫不减,狠狠地刺向了在场每一名记者。

    “所以你是在否认自己说过类似的话吗?”又有记者瞎嚷嚷起来,旁边其他记者都不由翻了一个白眼,蓝礼的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此时追问这样的话不是自取其辱吗?

    果然,蓝礼笑容满面地看向了那名提问记者,“我从来没有说过刚才那番话。是我的口音太过含糊,你听不懂?还是你的语文没有学好,理解不了?”

    这下康奈尔…麦格雷戈总算是体会了一次什么叫做骂人不带脏字,尤其是蓝礼那一口标准的伦敦腔,仿佛在剑桥大学里的教授一般,话语内容却是优雅与尖锐兼备,噎得康奈尔一愣一愣的。雪上加霜的是,周围记者都投来了鄙夷嫌弃的目光,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和他拉开距离一般,那种耻辱感从脚底就熊熊燃烧起来。

    “可是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27小时’里,导演才是最大的功臣!”一名记者倒下了,还有另外一名记者站起来,一个接着一个,提问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喘息空间。

    “的确,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有问题吗?”蓝礼也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就反驳了回来,记者们不由认真想了想——蓝礼的观点确实没毛病,诸多影评人的观点也是如此,给予了丹尼…鲍尔更多的赞誉。

    可是,同样的话语由演员来说,总觉得有点奇怪,不是吗?不过记者们却无法反驳。

    康奈尔觉得胸腔里憋着一口气,再次扬声提问道,“那么在’活埋’里呢?你是不是认为自己才是最大的功臣?”

    这个话题就彰显出了水准,不仅尖锐,而且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记者们纷纷亢奋地看向了蓝礼,这让康奈尔有些得意,尤其是看到蓝礼抿了抿嘴角,认真思索的模样,康奈尔心中的闷气总算是宣泄了出来。

    “你的这个问题是不是意味着,大家都承认,’活埋’是一部成功的作品?”蓝礼的回答让康奈尔悠然而上的喜悦卡在了喉咙口,不上不下,其他记者们也有些意外,仔细想想,“功臣”这个词语的用法本身就是指代成功的最大贡献者,所以蓝礼的反问也是顺理成章的,“那么,谢谢,我愿意接受这样的赞赏。”

    承认了,蓝礼居然就这样坦率地承认了!

    康奈尔不由就握了握拳头,兴奋了起来,那么接下来,采访“活埋”的导演罗德里格,是不是意味着蓝礼和罗德里格就要开始撕逼了?可是康奈尔随即就发现,周围的同僚们并不亢奋,过热的大脑稍稍冷静了一下,然后康奈尔就反应了过来:

    各大影评人的意见都达成了共识,“活埋”的最大功臣确实是蓝礼;就连罗德里格在首映式上也坦诚,蓝礼是作品成功的最大保证。

    换而言之,虽然蓝礼大喇喇地承认了这些赞赏,似乎有些狂妄自大,让人不快,但人们也无法指摘什么。就好像体育比赛一样,胜利者的疯狂庆祝惹人生厌,却没有人可以反驳,因为这就是胜利者的权利。

    康奈尔再次胸闷了,看着眼前从容不迫的蓝礼,难以言喻的烦躁感就袭上心头。

    “蓝礼,那么你觉得,自己和詹姆斯的表演,谁更加出色呢?”又有记者立刻追问到,同样的问题在詹姆斯那里,滑不溜秋地就被打趣了过去,那么眼前的蓝礼又将如何呢?旁观看戏的记者们此时都紧张了起来,这场狗血大戏能不能继续下去,就看这一刻了。

    蓝礼耸了耸肩,轻描淡写地说道,“我想,大家应该都会选择詹姆斯,那么我想,如果我继续选择詹姆斯的话,那就太过虚伪了。不是吗?”

    所以这是说……蓝礼也选择了自己?就好像詹姆斯一样。

    自信却又不失谦逊,尖锐却又不失柔和,激进却又不失从容,那股发自内心的坚定和冲劲,让人侧目之余,又让人无法辩驳。

    话题到了,再继续进行下去似乎也没有意义了。这一次,蓝礼再次前进,记者们的包围圈就明显松散了开来,没有再步步紧逼,最后蓝礼成功突围,记者们就好像彗星尾巴一般,依依不舍地跟在蓝礼身后,继续按下快门捕捉瞬间,但掉队的人却越来越多,整个尾巴浩浩荡荡地拖拽到了酒店门口,伴随着蓝礼的离开,然后就被彻底掐断。

    康奈尔用力挠了挠头,心头一阵烦躁,这蓝礼……着实让人喜欢不起来。

    詹姆斯和蓝礼两个人都没有按照记者的摆布,成功化解了锋芒,让事情迅速地缓和了起来,但这不代表记者们就善罢甘休了。第一,詹姆斯和蓝礼面对同样的“比较”问题,他们都选择了自己,这也意味着,对峙之局还是没有化解;第二,“127小时”和“活埋”作为同类型的电影,确实容易被摆放在一起比较,能否延续到颁奖季之中尚且未知,但在多伦多电影节上是毋庸置疑的。

    于是,记者们继续煽风点火,“詹姆斯…弗兰科对阵蓝礼…霍尔,到底谁才是Y世代演员的演技第一人?”

    与中/国将世代分为七零后、八零后相对应,美国的社会学家以二战为标准线,将人们分为了几个不同世代,五十年代出生相对传统稳重,被称为“沉静的一代”;接着是“婴儿潮一代”,他们追求思想自由和/*****是美国上世纪后叶经济繁荣的创造者。

    愤世嫉俗的“X一代”是一批“个人主义者”,被认为懒散、缺乏责任感与进取心;“Y一代”紧跟其后,他们的出生年代和特征与国内的“八零后”很相似,也有具体划分为1977年至1990年生人。这一代又称“我世代”,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有更开阔的文化价值观、渴望通过努力工作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