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文海拿出一“摞”文件来,嘭的一声放到了付志恒的面前。
“这是什么?”付志恒好奇的拿起上面一本文件,翻开看了起来。
胡文海胸有成竹:“能让铁道部一年少说赚两百亿的项目。”
付志恒满脸怀疑的翻看起手上的文件来。
……
王秀英是绣城附近农村的一个姑娘,在镇子里上过高中,但可惜的是没有考上大学。王家的条件在村里也还算是好的,王秀英的父母干活勤快,又搞了一些副业,所以能供女儿上到高中。但毕竟农村的日子这些年还是不太好过,她虽然很想再复读一年,可眼看着父母在家务农,自己怎么还能忍心任性的再浪费一年时间。
原本打算也回家务农的王秀英,却是正巧赶上了好时候。新科招待所招工,当时在市里二高中念书的王秀英,竟然就这么被选上了。虽然是做服务员,但做满两年就给办城市户口这个条件,真是让她幸福的有种不真实感。
新科招待所里绝大多数新服务员,都是和王秀英一样的遭遇。农村招工来的小姑娘,做两年就给办城市户口,别地方上哪里有这么好的事情?为了能保住自己这份工作,所有的服务员都拿出十二分的热情来服务顾客。
也不用多久,只不过是小半年的时间。如今的新科招待所,在绣城那可真是出了名的好地方。满绣城再找不到第二个这么让人宾至如归的消费场所,竟然让新科工厂门前这条偏僻的公路,每到晚上都车水马龙起来。
连带着每到晚上的吃饭时间,新科招待所里的一众服务员,都会忙的脚不沾地。
“秀英!”领班叫住了刚从包间上完菜的王秀英,抬手塞给了她一个餐盒:“这是经理吩咐给308号房客人的,你给送去。”
王秀英接过餐盒,利落的应了一声,转身蹬蹬蹬的向楼梯的方向跑了过去。
308房间,这个房间的旅客已经住下有两三天了,招待所里的人都在对他议论纷纷。
这三天时间里,如果不是还有人给他送饭。也能看到他的房间通宵亮着灯。简直让人怀疑这间客房是不是空的。
因为。从三天前起,就没人看到过这间客房里的人走出来过。
王秀英轻轻敲了敲308房的房门,里面传来一个有些嘶哑的声音。她推开门,只见夕阳之下,一个人正在窗旁的书桌上,拿着一本书静静的看着。从他那满脸的胡茬还有身上的味道来看,这人显然已经许久没有洗漱过了。
“客人,您的饭。”王秀英将餐盒放在桌子一边。然后轻声的问道:“您还有什么需要的,都可以和我说。”
桌前的人抬起头来,看了看她。然后将手上的文件做好折页放在一边,点头说道:“小姑娘,坐。你要是有时间,能不能回答我几个问题?”
王秀英有些踌躇,现在正是招待所工作最忙的时候。不过经理和领班都嘱咐过她,对于这位308房间的客人,要满足他的一切要求。想到这里,她只好点了点头。乖巧的在桌旁的另一张椅子上坐了下来。
“你家是哪里的啊?绣城市内么?”
“啊,不。我家是虹螺岘的。离绣城有些远,是农村。”
“农村……现在农村的日子怎么样?”付志恒接着问道。
“有好、有坏,我们村的条件不太好,因为大家都只是种地。不过也有好的,邻村有个昏酒沟村,人家有能人咧。村里书记带头办了养殖场和电缆厂,村里人都在厂里打工,听说连看病养老村里都包了!”
“哦?电缆厂?”付志恒话音里有些兴趣,农村办养殖场不奇怪,竟然还有人办起来电缆厂?
“啊,人家电缆的可好了。听说远的能到关内,俺们东三省好些地方,都有他们的电缆。”
“村办企业啊,这种集体经济,在农村多不多?”
“也不少吧?现在村里种地不赚钱,甚至还要赔钱!三提五统的,不交钱扒房子牵牛的都有。这事儿还是看带头的有没有能人,有的村书记就知道刮地皮,也有的真带着大家办厂致富的!像昏酒沟村,村书记是部队上转业回来的,八一年就带着一群穷光蛋办了砖厂。说起敢闯敢干,在我们家里那一片都有名气!这些年,学他的村子不少,很多都搞起了集体企业,不然也真是连地都种不起!”
“那你知不知道,这些企业的原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哪来的?嘿,这你可问对人了!”王秀英振奋起来,说道:“就拿电缆厂来说,这事儿也不是什么秘密。想从国家手里买是不可能的,昏酒沟村的人,一半倒是都在外面收废品。收回来的铜电解了给电缆厂,电缆厂赚大钱,村民们赚小钱。一来二去,这村子可就发了!”
“那电缆厂能吃饱么?光靠收废品的?”
“吃不饱,那也没办法啊,毕竟是村集体的企业嘛。国企不给原料,只好见缝插针了。”
付志恒沉默了一阵,像是在低头想些什么。王秀英等了十几分钟,见他始终不说话,只好自己小心的问道:“客人,如果没事的话我就先出去了,下面还有好些事情等着我去忙,不能在上面耽搁太久的。”
“啊,哦!”付志恒从沉思中惊醒,点头道:“你去忙吧,谢谢你了。”
“哪里的话,客人您趁热吃饭,我先走了!”王秀英伶俐的起身,将椅子恢复原位,然后轻手轻脚的走了出去。
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付志恒摸着手上的文件。
“两百亿,真的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吗?”
……
刘局这段时间日子过得还算舒心,刺头胡胜利偃旗息鼓了,大款胡文海似乎也没有更多的动作。整个绣城铁路分局运转平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似乎能够永远这样以一套体制运转到世界的尽头。
呆在这样熟悉的环境里,刘局长本能的感觉到安心,并且希望永远这样保持下去。
任何打破这种平衡的人,都会承受他最激烈的反抗。老胡家还算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影响力只是局限于绣城和工业界,铁路这个封闭社会。哪是那么容易被人影响的?
一如往常。刘局坐在他略有些破烂的办公室里。熟稔的处理着毫无新意的业务报告。
只是突然,一阵脚步声在他门外的走廊里响了起来。过不多时,脚步声在他的门外停下,有人将他办公室的门一把推开了。
“哟,这不是卢处长吗?”
刘局抬头,看着打开的办公室大门外面,找到了一个自己熟悉的身影。
“卢处长今天怎么有空到我们绣城铁路分局来,快请进。这位是”
“咳咳。刘局长,这位是铁道部科技局的付总工。”
“是铁道部的领导来了,您请进,我给您倒茶!”刘局长一脸兴奋,连忙将卢处长和付志恒请进了办公室。
付志恒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坐下,向着卢处长点了点头。卢处长是盛京铁路局干部处的处长,相当于政府部门里的组织处,权力地位在铁路局里可是能排到前面几位的领导了。
“不知道两位领导今天来,是有什么事情?”
“是这样,我这里有刘局长的一份调令。”卢处长伸手。在文件包里拿出了一份文件,摆在了茶几上。
啪嗒。当啷啷啷。
刘局长手上的搪瓷缸子掉在了地上,响声格外清脆。
“卢处长,你说啥?我中午饭还没吃,你别跟我开玩笑。”
刘局长眼睛都有些发直了。
卢处长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默然摇头:“不是开玩笑的,十一工程局有一个非洲的项目,点了名请你过去。”
“我、我不去,我不同意!”刘局长瞪着大眼睛,几乎是怒吼而出,歇斯底里的喊道:“凭什么,我是绣城铁路分局的局长,让我去十一工程局,还要去非洲?开什么玩笑!你们这是迫害,我要向上级反映!”
“向谁反映都没有用,刘局长的调令”付志恒面若寒霜,指着茶几上的调令末尾:“是部长亲自签署的。”
“啥?”
刘局长抢过茶几上的调令,看向最下面的那个名字。一个丁字打头的名字,跃入他的眼帘。
“怎么会,为什么?”
刘局长傻了眼。
他实在是想不明白,他好好的做着自己的分局局长,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怎么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呢?
“刘局长前些日子,收到过一份通勤包干提案吧?”
“胡”刘局长愣了一下,随即脸色几乎是狰狞的从嘴里蹦出了一个字。
“和胡文海、胡胜利没有关系,你的调离,胡家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付志恒这话说的倒是实话,胡文海把他请到绣城来,给他看了一份计划书。然而从头到尾,对刘局长一个字都没有说过。
然而胡文海不说,不代表付志恒什么都不知道。他找了关系简单的打听两句,很容易就把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给弄清楚了。
胡文海是什么都没说,但他做的已经足够多了。
“我只问你,这份提案至少看不出对现行制度有害,反而可能解决不少职工家属的工作问题,为什么你不同意?”
“我、我现在就同意,我坚决拥护这个提案!”刘局长急的跳脚。
“晚了!”付志恒哼道:“会有其他人替你通过这份提案的。”
不管铁路上最后如何对待付志恒手里那份计划书,也不管刘局长现在再做出什么表现,显然他已经不适合留在领导岗位上。
刘局长冷笑,眼神充满怨毒:“你们都是收了胡文海的钱了吧?打击异己,报复同事,你们会有报应的!”
啪的一声,付志恒一手拍在了茶几上,丝毫没有回避与刘局长的对视。
“报应?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报应,但我知道,这是你的报应!”
“你们这些懒政的昏官的报应!”
“昏庸无能、尸位素餐,惧怕改变,遇事最喜欢一刀切。不讲原则,只讲权柄官位。”
“有麻烦,虽然是职责所在也避之唯恐不及。有利益,虽然是刀山火海也敢冲锋陷阵。有问题就牺牲属下,有功劳就归于自身。”
“东北的土地上,只要像你这种人一天还占据着领导干部的位置,就永远没有出路!”
第三百一十五章 工人万岁()
“嗨,我还真是没想到,原来这个技术还能这么用。”
郭文这个绣西造船厂的军代表今天也跑到了民船这边,啧啧赞叹的看着绣西造船厂的工人们,实现一个工程学上的奇迹。
巨型总段造船法总段合拢,这是关系到中国造船业未来命运的一次尝试。虽然之前绣西就做过一艘船的分段合拢,但那毕竟只是应急建造的两段合拢,复杂度和现下正在进行的六段、每段五百吨的总段总合拢,难度增加了何止是十倍?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建造一艘三万吨巨轮的船体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不过当然,如果换成五千吨的小船,其实这个速度也没快到哪里去了。现在国内能够承接分段建造的船厂还不算多,只有中船系统内比较出类拔萃的一批船厂才能达到要求标准。
除此之外,这些船厂还要培训人员和增添设备。每天的建设进度和施工数据,都需要通过电话网络传送到绣西造船厂这个总装厂。用绣西造船厂的银河1号仿真机,对各分段造船厂的分段进行模拟检测,以确定最后合拢的时候精度不会出错。
也真是多亏了中国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家底毕竟还是有些积累。三万吨级的船舶所用材料,各种材料特性研究的都已经非常清楚。否则单是一个热胀冷缩导致的精度误差,放到三万吨级的船板上,说不定明明建造期的数据都是合格。但合拢的时候却发现精度误差会大到让人无法容忍的程度。
这种“低级”的错误。当然不会真的在这第一艘巨型总段造船法建造的轮船上出现。中船各地能够承接总段建造任务的船厂。无不是业务能力极为精干,全厂上下将这项任务当成是政治任务来做。厂长下工地,总工程师操电焊,工程师彻夜住在工地,食堂和劳保都用最高标准保证工人工作状态……
国企或许是经济利益不敏感型,但却绝对是权力敏感型。当中船上下,将这个工程当做孤注一掷的豪赌的时候,国企的员工们总算是找回了一些当年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和牺牲奉献精神。
而厂长、工程师们在涉及到自己位置的前提下。也是谁都不敢在技术上打马虎眼。但凡是还有点追求的管理者,这时候身先士卒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上班的时候要站在所有人都看得见的地方,下了班要亲自去慰问已经加班许久工人的家属,然后还要关心后勤的问题……
很多船厂,甚至将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工人、老工程师找了回来,重新拿起当年搞工业会战的经验。红旗展展、彩旗飘飘自不用说,很多船厂甚至自觉的恢复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作模式。
好些场面,甚至看的一些老工人热泪盈眶。事实证明,两三一改三结合,和所实行的社会体制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种高效的工厂管理方式。当年的鞍钢能用,资本主义的波音、洛克希德等其他工厂能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厂一样能用。
这里的关键是实行这套管理方法的人的素质,所以当一个系统发了狠劲,要上下有力一处使的时候,自然也就“复活”了。
中船上下都知道,如今所有人都是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巨型总段造船法不成功,那从日本贷款的采购、船舶超期建造的赔款,以及中国造船业的国际声誉,那就是全都毁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说中船这个国企,既是权力敏感的驱动船厂管理层的是上级领导的权威,也是利益敏感型的中船上下都是明白,不赚钱大家就一起死吧。
在这样的双重加持下,中船这个体系还真是有些浴火重生的架势。
说真的,若非是充分调动了中船上下整个体系的积极性,哪怕有胡文海开挂,烂泥始终还是烂泥,扶不上墙的。
当然,事实证明中船一旦振作起来,班子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一艘三万吨散货轮在国际市场上算不了什么,然而第一艘通过巨型总段造船法建造的轮船,则是跨越时代的一刻。
在场的除了中船的高级领导们,国内各大造船厂的主要领导也纷纷到期,绣西造船厂的一干领导干部自不用说。然而还有另一群人站在绣西造船厂的船台上,心情是说不出的复杂。
日本人和中船现在还是合作关系相当紧密的盟友,中船进行技术升级改造的资金,绝大多数倒是都来自于日本财团的贷款。
中国想要隐瞒自己在造船技术上的突破,到开工之后基本就已经是不可能了。不提正在不断抵达的日本设备,和日方协助的工程师,就是船东的监理工程师,也不可能对这种新式造船技术不闻不问。
当然,从理论上来说,巨型总段造船法并不会对质量产生不可测的影响。毕竟在巨型总段造船法之前,造船业就已经广泛的应用了分段造船法,只不过那时候的分段体积没有这么巨大,对精度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高了。
监理只要确认拼合之后的船舶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具体建造方式是无所谓的。造船这个技术,早就已经进化成了搭积木一样的工作,只要把积木搭起来,并且风吹不倒、水冲不倒、人推不倒,那就算是齐活。
在这方面,只要能通过船级社的验收和测试,监理是挑不出什么毛病来的。
但另一方面,这些外国船东派来的外国监理,却没有为中国人保密的义务。
就像后世中兴将自己和朝鲜交易的流程文件竟然开放给公司内的洋大人雇员看,结果人家随手就举报给了b,中兴分分钟登上了美国的制裁名单不说。那份文件还挂在了美国商务部的网站上鞭尸……
体制问题也好。中兴自己作死也罢。除了国内这一等洋大人的软骨病,也是中国公司对洋人雇员实在没有什么有效的处理手段。人家举报完中兴,拍拍屁股回国,换个公司继续赚大钱去了。
而国际船东们的监理,中船就更是没有约束他们的任何办法。巨型总段造船法,不仅是中船的人在看,可以说全世界的造船业都在万众瞩目之中。
作为中船当前最亲密的伙伴,日本人更是没道理不近距离观看这个技术是否能够实现。
日本人既希望巨型总段造船法成功。这样中国人就能更有力的牵制韩国人。而又有些不希望中国人成功,担心中国人跳出五指山,也有点接受施舍的小弟突然爆种的五味陈杂。
“激光经纬仪就位!”
“顶升液压系统就位!”
“联动总控良好!”
“三维调整机自检完成!”
“总控电脑已经连线!”
胡文海点头,看向郭文道:“接下来还得拜托军工方面的专家了,胜败在此一举!”
“胡总放心!”郭文看起来胸有成竹:“对你们来说这是第一次,可我们造潜艇的,这些工作可没少做过啊!”
“嘿,那我就拭目以待了!”
郭文扶着栏杆,向着旁边正在等待信号的工程师们点头。绣西造船厂的军工方面太过敏感,好在和民船区域相距甚远。这次专门派出了一个小组,帮助民船方面解决工程问题。
“电缆拖车?”
“电缆拖车供电!”
“液压泵。顶升动力启动!”
“顶升台车电力正常!”
郭文竖起大拇指,站在总控台前的工程师按动按钮,巨大的船舶总段开始以每分钟半米的速度行进,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套船舶总段平移的技术,并非是来自日本或者其他国家,而是来自中国自己。
大黑鱼的建造技术中,中国早就已经掌握了巨型构件平移的技术。目前这套系统,就是从大黑鱼的车间平移技术扩展而来。
与普通船舶的建造方式不同,水面船舶的建造是在船台进行的,哪怕是航空母舰也一样要露天建造。
但大黑鱼的建造却一开始就是从车间开始的,核潜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