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面上看就只有秦凯和王烨两个人在门外待命,至于更外面还有多少人在,那就是不可知的事情了。
不过对于这些,胡海只要知道在他思考问题的时候,绝对没有人能进来就好了。
胡海面前的书桌上摆着一个笔记本,然而笔记本此时已经被撕掉了至少一半的纸张,剩下的那部分也眼看着摇摇欲坠,不能称之为“本子”了。
在书桌的周围,一个个纸团被他扔的到处都是。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中,纸和胡海双方都经历了一个相当不愉快的过程。
“有什么办法能逼着美国人让步……”
胡海手上的笔,无意识的在纸上随手写了两个字。但这并不是他已经有了办法,而是他根本没有把意识放在这里的表现。
雷神和休斯公司,这是美**工联合体的两个巨无霸。他们对美国政府的影响力,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办成什么事情不容易,但搅黄了什么事情却轻而易举。他们拿不下美国国内的许可,但却绝对能封死中国接下科威特订单的可能。
那么,既然正面对抗不行,选择让出一部分利益是否可行呢?
恐怕,并不是太可能……
胡海这个方案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原本用于f…14的凤凰,成了用于舰队区域防空的海凤凰。然后又把海凤凰搬到了6地上,结合荷兰的守门员近防炮系统,形成远中近的梯次防空体系。
这套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凤凰的通用化。那么凤凰是谁的产呢?答案就是雷神和休斯这两家公司的产。休斯公司是凤凰的主承包商,雷神公司则设计了它的电子系统。
换句话说,胡海的这个方案,本来就是在从这两家公司嘴里抢肉吃。
凤凰增加一个6地射程序,这对休斯公司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丁点技术难度都没有。这么一个现成的方案,凭什么要让中国企业大把赚钱,而原版厂商却要在旁边看着眼馋?
至于说中**工企业生产成本更低……
对不起,这个恐怕还真不太容易。休斯公司从194年开始生产凤凰,十三年的时间里已经生产了多少枚?这个数据只有休斯公司自己知道。
但有一点,休斯公司在规模效益上一定已经做到了极致。
可对于中**工企业来说,凤凰却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国内要建立新的生产线,还要克服早期的成率问题,的雷达更是不那么容易生产。这种产,恐怕很难通过降低人工成本而获得竞争优势。
所以只要休斯公司想压低价,中**工企业未必就能拼得过对方。合作共赢的基础,也就荡然无存了。
除非中**工企业愿意把自己放到从属附庸的位置,赚上一些并不比手工费多多少的代工差额。
而科威特对美国人来说,又不像伊拉克那么桀骜不驯和亲近苏联。不能给伊拉克的3,却是可以对科威特和沙特这些坚定盟友放心的。
休斯和雷神公司完全可以拿着胡海的方案,只需要把中翻译成英语,这笔生意根本没有中国企业插足的余地。
怎么办?硬的不行,软的也不行。
胡海的能力,并不比为高层的其他智囊们更强。他的优势,在于他的见识和对未来的洞察力。
但问题是,他曾经经历过的未来,或许能够将军工武器的数据姗姗到来,但却极难对军火交易的内幕有所了解。
在这个领域,他的能力并不比其他人更强。或者甚至可以说,他连这个领域的真正专业人士还差的很远。
对于国家大势,他或许能够一针见血、针砭时弊。但要说国家大势是如何形成,私下里经过了多少交易和妥协,这就更不是他能够知道的了。
雷神和休斯这两家公司,他实在是有些老鼠拉龟无从下手。
眼看着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已经把天边染红成了一片火烧云,胡海仍然是一筹莫展。对于重生以来一帆风顺的他来说,这样的经历还是第一次。
“胡总,要不要吃点晚饭。招待所的同志送过来的,我让他们把饭放下先回去了。”
冷不丁的,外面秦凯敲响了他的房门,有些担忧的隔着门大声问道。
胡海摸了摸肚子,恰巧这时竟然腹中咕噜噜的响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自己从中午到现在,竟然是米水未进。
“吃点,总不能饿着想东西。”
胡海走到门边,拉开门向外面看去。秦凯站在客厅的桌子旁,正和王烨将招待所送来的饭菜挑选出一部分他平常喜欢吃的,装到一个餐盘里。
“胡总,池秘书说如果一时间没有办法,也不用太着急。先散散心,别把自己憋坏了。”秦凯端着餐盘走到门边:“今天好多人想见你,不过池秘书都拦下来了。但是有个事情,他特别让我转告你。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屠老来了,请你有空到帝航去一次,像是有事找你。”
“屠老?”胡海接过餐盘来,若有所思:“我知道了,你帮我问一下,一会儿吃完饭就过去行不行。”
“对了。”胡海叫住要走的秦凯,突然想起来说道“先给我找个火机来。”
胡海自己不抽烟,周围的人也不敢在他面前抽烟。突然要找火机,一时还真有些措手不及。
直到胡海自己一个人在房间吃饭,过了许久,秦凯这才送来了个打火机。
胡海将自己到处乱扔的纸团都重新找回来,然后扔在铝合金的纸篓里,最后用打火机将这些写满了不知所谓字的纸全部烧光。
那是他能想起来的雷神和休斯公司的全部信息,很多项目和规划甚至还没有出现在当事人的脑海里。如果流传出去,结合他的事迹,肯定不会有人觉得纸上的东西是在胡言乱语。
晚饭之后,秦凯找来了一辆车,将胡海送到了帝航的研究所。
还是原来那个小楼,还是几十年都没有变过的陈设。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这里正孕育着中国第一种重型三代战斗机。
“屠老、吴老,对了,没见到王老呢?”胡海一一和熊猫国产化项目组里的负责人握过了手,却现自己遍寻不着负责雷达方面研制工作的王小谟。
“老王可是了不起啊!”吴大观竖起了大拇指,有些感慨的赞叹道:“说起来,项目组里压力和任务最重的,除了整机设计就是电子系统了。老王去年当上了38所的所长,一大堆的事情等着他忙。但就是这样,现在熊猫进度最快的,就属他负责的…9雷达了。这不是今年国家有个活动,请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去北戴河疗养,我们项目组把他给报上去啦!”
“中青年科学家?”胡海一脸懵逼:“我没记错的话,王老都五十出头了?”
“刚五十,哪有五十出头!”吴大观满脸笑意:“在我们科研界,这个年纪也就是个‘中青年’!”
“好。”胡海想想,对科研工作读到博士就要十年,三十岁刚开始事业生涯的人来说,五十岁也能勉强算是中青年了。毕竟未来中国评审的青年科学家,年龄上限还是四十五岁呢四十五岁的青年,其他行业也确实不好找。
吴老看起来身体和精神都不错,和胡海兴致勃勃的聊了半天。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最近这两年国内航空动机技术的进步,确实让吴老颇为欣慰。
从美国进口的大量f…41动机翻新工作,让国内仿制f…41和增加加力段的研工作进度很快。大量上马的大化工工程,更是催生了航空动机企业进入燃气轮机市场的能力。
最后最重要的,当然就是胡海满世界找来的/29动机成和图纸,就更让人喜出望外了。/29动机在设计上的出色虽然有借鉴意义,但国内七十年代末就以涡喷1的编号已经完成了测绘和试生产,只不过因为没有装机对象而转入了技术储备。
但实在是没想到,胡海当初提出的论“斤”买资料,让干脆搬空了图曼斯基局的备份资料室,装满了一整架飞机。
这些资料里面,可不光只是的设计工艺啊!
第四百一十六章 水压机()
“要说起来,胡总那一飞机材料,可真是一座大宝库啊!”
吴老现在真是有越活越年轻的架势,虽然头发白了不少,但走路却是虎虎生风。 要看书 书 ·1 sh·
一个简单的欢迎仪式之后,等人走散了他连忙拉着胡文海的手,双目炯炯有神的问道:“胡总,你手里还有没有其他航空发动机的全套资料?像/29这样全套的最好,不然能够有一部分更详细的工装夹具资料也好,或者发动机的设计思路。”
吴老摩拳擦掌,期待的看着胡文海:“你不知道,这套/29发动机的全套资料,全套到什么程度!不仅是用来生产发动机的设计图纸,甚至连生产的具体工序和数据资料都应有尽有。很多文件,甚至让我们能够窥见到一些苏联航空发动机的特殊生产工艺。而最可贵的,则是它第一次让我们如此直观的了解了苏联发动机设计的整体思路,这对我们彻底掌握涡喷发动机设计实在是太宝贵了!”
胡文海被吴老说的一愣,当时他不过是怕b干活不认真没动力,才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吃亏”的论斤收购的办法。谁能想到,竟然会有这样意外的收获!
“既然吴老有需要,那我就再试试看!”胡文海振奋的点着头:“不过短时间里恐怕不行,咱们往长远了看。用几年时间铺路,然后来一笔大的!”
“也好,也好。”吴老眉开眼笑:“这些资料足够我们消化一段时间了,几年时间还等得起。”
胡文海忍着笑,一本正经道:“正好,过几年吴老您可就要退休了。我如果弄到了什么资料,您做了新科动力院的院长,到时候自然怎么处理都听您的。”
吴老被胡文海惫懒的样子弄的哭笑不得,指着他无奈的说道:“好小子,原来在这里等着我呢。好好,我这一把老骨头,看来最后还能个好价钱。”
“瞧您说的,我这可真是一片公心来的!”
“好好,一片公心!你小子说是就是。”吴老作势踢了他一脚:“行了,快去屠总师那边吧,他的事情可比我这里的麻烦多了。”
胡文海嘿嘿笑着,一副占了天大便宜的样子,向吴老摆了摆手,转身向着屠基达的办公室方向走去。
屠基达站在门边,早就等着胡文海过来。他今年的年纪也已经不小,比王小谟大了十岁,堪堪迈过了耳顺之年。粗看起来,他和普通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什么不同。一件干净整洁的半袖白衬衫和布长裤,只是应了那句“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却意外的让人觉得竟然秃也能秃的这么帅气。
“胡总来了,快进屋坐吧。”
屠基达推开办公室的门,老旧的门扇发出嘎吱的声音。胡文海连忙快步走了过去,两人前后走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不大,大概也只有六七个平米的样子。一张办公桌、椅子和沙发,门口摆着一个铁丝弯出来的脸盆架子,这就是里面的全部摆设了。
胡文海左瞧右看,显然这栋楼的年纪已经不小。墙上有不少裂开的痕迹,地脚上的墙皮涂料也已经斑驳剥落了。
谁能想得到,国内最重要的三代机仿制项目,竟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推进的。哦,也不对。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反而是可以想见的。
“我这条件不好,胡总多担待。”
屠基达给胡文海倒了杯水,他连忙双手接过来,笑道:“屠老给我倒的水,我喝着倒是比茶还香的。”
“胡总对我们熊猫项目的支持,我就不多客套了,见外!呵呵。要看书·1sh·”屠基达搬了把椅子,坐在了胡文海对面,开门见山道:“多的话我就不说了,这次确实是有个重要的事情请胡总过来。”
“屠老您说。”胡文海坐正了身体,满脸正色。
“是这样,对…14战斗机的仿制任务来说,我们现在的进度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国家也很重视,各方面的配合应该说都很到位。尤其是在…41发动机的进展上,可以说是解决了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我们能有今天的成果,离不开胡总的支持啊!”
说到这里,屠基达突然叹了口气:“不过前面的肉吃完了,现在到了啃骨头的阶段,困难一下子就多了起来。其他的困难倒还好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变通的方式来解决。但有一个技术难题,却是始终绕不过去的。”
胡文海心中一动,作为一个…14战斗机的粉丝来说,他对这款飞机的了解应该算是水准之上了。当然比不了专业人士,但后世的分析文章至少能做到烂熟于心。
屠基达说到国内迈不过去的技术门槛,他立刻就想到了指的是什么。
“屠老说的,是翼匣的真空电子束焊技术吗?”
屠基达没想到胡文海竟然一口叫破了他还没说出来的话,略微愣了一下,无奈的点了点头:“没错,正是真空电子束焊技术。我早年在格鲁门公司参观过,他们为…14翼盒开发的真空电子束焊技术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一般来说,人们似乎有一种误区,那就是美国的产品总是“高精尖”,而苏联的产品则是“傻大黑粗”。这高精尖虽然是褒义词,可潜意识里人们就会觉得解决问题总是很“巧”、很“精致”,东西自然不会做的很大。
不说这种认识的对错,但在格鲁门的真空电子束焊技术上,显然并不是那么符合人们的传统印象。 …
14飞机之所以能够在全飞行包线都取得很不错的表现,归根结底就在于它的可变后掠翼能力。而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实现,就在于…14战斗机拥有一个机身上最为坚固的翼匣。
所谓翼匣,顾名思义,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它的功能…14可变翼尾部用于“收纳”机翼的结构,就是翼匣。
而之所以…14能够控制机翼的角度,就在于翼匣拥有对机翼进行控制的功能。
在飞机进行超音速飞行的过程中改变机翼角度,这对传动结构提出了堪称**的机械性能要求。固定翼飞机可以将压力分散到机身,但可变翼飞机在飞行中,压力却集中于翼匣。
为了能够出这种堪称苛刻的产品,格鲁门在翼匣的焊接中采用了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电子束焊并不是什么新的技术突破,原理也相当“简单”。
用电子发射高动能的电子,去轰击工件的焊接处。动能转化成热能,焊接处融化形成熔池,这就是电子束焊接技术。
它的优点就在于热变形量相当的小,而且不需要焊料就能实现焊接。这样一来,可想而知原本是工件薄弱处的焊缝,实际上和工件的其他部位并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采用了这种技术,…14的翼匣浑然一体,焊接之后的工件受力均匀。而且因为热变形量小,保证了工件的精度不受影响,这种特性对翼匣传动受力可以说是意义非凡。 …
14在历史上几次失事,飞机打捞出海。要看 书 ·1书sh·机身其他部位摔的惨不忍睹,但翼匣却从来没有损坏过。甚至在飞机坠毁爆炸之后,工作人员在现场找到的唯一一个完整的零件,就是翼匣中的主承载结构。事后经过完整的射线和浸泡超声波检测,电子束焊的钛合金工件甚至连裂纹都没有。美国海军甚至戏称,…14翼匣的性能,可以说是严重过剩的。
胡文海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记忆,疑惑的问道:“如果是电子束焊技术,我记得国内有几条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不知道能不能满足需求?”
屠基达苦笑着说道:“国内虽然有几条生产线,但技术上完全无法满足…14翼匣焊接的需求。普通的电子束焊接生产线,需要处理的都是一些小而精密的产品。但是你可知道…14的翼匣的体积有多么大?…14的翼匣由33个精密的钛合金部件组成,它的主承载贯穿结构,体积长七米、宽一米、高半米,重量在一吨以上。需要的焊接长度高达46米,进行七十多次**焊接操作才能完成。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相当于用1微米工艺,一个有雨伞那么大的芯片一样。”
“格鲁门的能够焊接翼匣的真空电子束焊设备,光是真空室就足有三十立方米这么大。全套真空电子束焊接设备,干脆就是一个专门用于焊接的车间。整个车间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车间相差不大。要求无尘、恒温、恒湿,而且工作中必须穿着防尘服。可以说这么一套焊接设备,放眼全世界也只有格鲁门有这么大工件的电子束焊能力。”
胡文海听到屠基达的话,不由深吸了一口气,有些不敢置信的摇了摇头。
格鲁门的巨型真空电子束焊接技术,可不只是把电子束焊设备放大那么简单。将一立方米的真空室抽真空是一回事,将三十立方米的真空室抽真空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前者找个变电站上个低功率的液环泵就能满足需求,但是后者需要的扩散泵功率大的足够推动一艘航空母舰。
格鲁门的这套设备不仅是功率巨大,控制难度就更是可怕了。翼匣工件的精度是000英寸,这是多少呢?12微米。相对于翼匣主承载结构七米的长度,屠基达比喻的雨伞那么大的1微米芯片恐怕还是往多了说的。
而且别忘了,12微米的精度,是完全依靠数控系统进行的自动焊接。传说中的八级工精度能够达到10微米,也就是一丝,但那是在工件至少能拿上机**的前提下。
请想象一下,这个数控系统是在举着一个七米长、一米宽、半米高,重达一吨的工件,将精度保证在了10丝的级别上。
这一点,绝非人力所能及。而这个过程,是完全不可视、不可控制的。操作人员唯一能够做的,就只有相信这套设备的可靠性。
更不用说这套设备运行中的防尘、恒温、恒湿条件,与晶圆厂的光刻车间要求都是相差无几。
格鲁门这套设备是不是“傻、黑粗”不好说,但大那是真大的让人心旌摇曳了。
这套设备的要求,确实是超过了当前中国的工业最高水平,不是单纯堆钱就能堆出来的技术。哪怕是胡文海,他也不过是钱多的不完,又不是重生带了个红警基地车。
胡文海苦笑道:“屠老您真是太看得起我了,我和格鲁门的关系再好,这种要命的技术也不会出口。如果是钱的问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