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到了这时,才对陈桂林的技术多了一些现实感。或许,中国人搞的这么正式,难道这个技术真的有效吗?
盛重这批压力容器的工期是三个月,然而在应用了陈桂林的焊接之后,假定有效,节省了一个月的工期。那么,粗略的计算也能得知,这让1压力容器的成本降低了至少十分之一。如果是人工更加昂贵的美国,缩减三分之一的工期,那么成本降低的又何止是五分之一?
以压力容器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确实是一个相当值钱的技术。
林宗棠的谨慎,绝不是无的放矢。显然,他已经在做好这项有效之后的准备了。
陈桂林并不清楚这一纸保密协议背后的打算,当他站在工位前拿起电焊,他的世界就只剩下了这一件事。
精灵一般的火星伴随着耀眼的电光四处跳跃,虽然陈桂林的周围站了一圈的人,但是谁也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有目不转睛的看着他操作着电焊,将两块钢板焊在一起。
两块下脚料虽然体积不小,但焊接的长度与真正的压力容器相比还是太短,难度自然也下降了不少。陈桂林没有用太久时间,就完成了焊接操作。
“完了?”
史蒂文放下护目镜,看了看手腕上的手表,有些不敢置信:“你焊接的方法似乎并没有什么,为什么你的焊接速度能这么快?这不合理,你这样焊接出来的焊缝是肯定有缺陷的!”
“有没有缺陷,你们可以检测。”陈桂林让开位置,做了个请的手势。
史蒂文看向旁边,向着戴夫和凯特点了点头。两个杜邦公司的焊接工程师走了过去,开始对陈桂林的工作成果进行检测。
无损检测、破坏性检测,超声波、x光,磁力,荧光渗透。好在盛重的这个车间设备齐全,破坏性检测的工具也一样不缺。拉伸、冲击、弯曲,一块钢板仿佛放进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经过一连串的“折腾”,用了比陈桂林焊接还久的时间,戴夫和凯特才有些费解的站回了史蒂文的身边。
“完全符合要求,甚至比我们之前的技术还好。”说话的是凯特,戴夫此时看着那块被破坏的不成样子的钢板,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史蒂文有些懵了,之前看陈桂林的操作,除了速度更快似乎和他们的技术并没有什么不同啊!
怎么同样的操作,到了中国人手里就好像变魔术一样,速度完全无法理解的快了将近三分之一?
要知道,这可不只是速度快、节省工时这一个问题。操作的速度更快,意味着工作效率更高,同时也意味着对焊工的技术要求更低。之前这道工序的工人或许公司必须每月支付五千美元,但是技术要求下降的话,公司只需要雇佣工资每月三千五百美元的普通焊工就能胜任,这样一来成本降低的可不就厉害了。
陈桂林指了指工位上之前钢板下面的一个附件,一个不起眼的很普通的陶瓷焊接衬垫。
“这个,是你们研发的高科技衬垫吗?应用了什么技术?使用了什么特殊材料?还是进行了什么处理?”
“不,它只是普通的陶瓷焊接衬垫。”陈桂林用手摸了摸尚有余温的衬垫,说道:“你们的技术要求,是把焊接衬垫尽量拉开,这也是普通焊接的要求。但是你们这个钢不行,衬垫和钢板要压实,一丝缝隙都不能有。你们努力的方向,原本就是错的。”
“压实?!”
史蒂文、戴夫、凯特面面相觑:“难道就这么简单!”
简单吗……
陈桂林嘴唇动了动,但最终他没有把肚子里的话说出来。或许,这一点点改动看起来真的是很简单,但这背后为了能够发现它的规律而付出的汗水又哪里简单了?
为了能够让焊接工作不至于拖了项目后腿,陈桂林那段日子里差不多吃喝住都在车间里。眼睛里只有电焊,为了追赶进度,尝试了各种办法都不成功。
焊接中正常的思路,从来都是把衬底拉开进行焊接。要经过多少次尝试,最后才能打破用了一辈子的惯性思维,能去想到把衬底压实呢!
很简单的一个改变,背后是陈桂林无数次汗湿衫襟的****夜夜。
可是这些辛苦,陈桂林不屑于去向美国人倾诉。他们如果觉得简单,那就这么想去吧!
“史蒂文先生,如果技术是在衬底上,那显然不会对焊接质量有什么影响吧?刚才你们的检测,应该也已经说明了问题。”
何仁明和莫高文两人对视一眼,都压不住对方眼中的欣喜若狂。
“我觉得,现在暂时先不用考虑我们的认证资格了。咱们还是先来说说,杜邦公司有没有兴趣,我们的这个技术呢?”
“这个!”
……
陈桂林家里传出一阵激昂的钢琴声,那是《命运》的声音。
陈小元的手在琴键上仿佛蝴蝶般舞动,激动人心的乐曲喷薄而出。
张小菊神色有些复杂的看着倚门而立的陈桂林,想要说些什么,可最终只吐出了一声叹息。或许,她和陈桂林一样,都是一个不习惯于把心中的话语向对方吐露的人吧。
“桂林,我走了,照顾好小元。”张小菊转过身,迟疑片刻,脚步沉缓的向筒子楼的楼梯走去。
“小菊!”
陈桂林忽然站起身来:“我不知道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不是错的,但我更愿意让小元,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指望别的什么人。”
“你总说我抱着铁饭碗不思进取,但真正的铁饭碗,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我把这句话,也送给你。”(未完待续。)
第四百二十章铁饭碗:
第四百二十一章 投资()
“这个陈桂林很不错嘛,没想到美国人疏忽的地方,他能发现问题,还解决了这个问题!”
林宗棠哈哈笑着,一脸满意的笑容在会议桌前坐了下来。『≤『≤,
陈桂林的这一个小小的改进,只因为林宗棠当初多了一个心眼,要在场的美方人员签了一份保密协议,结果真是让人完全想象不到。
耐高压容器的钢铁材料当然不会是普通钢材,特种钢的另一个含义,也就是应用范围小的钢材。
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就好像渐冻症的研发资源投入极少,除非有“冰桶挑战”这种吸引眼球的事件,否则很难有爆发性的投入,也就很难有值得一提的技术发展。
而特种钢也是一样,因为产量少投入小,很多处理技术都是从普通钢材的技术上搬过来,于是难免就带了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
好在特种钢附加价值高,提高技术指标也一样有相当可观的利润,企业自然也就没有了改进的动力。但这并不是说,有节省成本的办法也不会去应用。
陈桂林的这个“发现”,能让压力容器制造成本减少至少10%。至于应用这种特种钢材的其他领域,能减少多少成本就更是不好说的事情了。
杜邦公司为了获得这项改进的授权,不仅取消了盛重对压力容器制造技术的授权限制,还不得不向盛重支付了三百万美元的技术授权费。
自打胡文海亲身示范了出售技术究竟应该怎么定价以后,现在国内好多企业也开始不那么“傻”了。
放在过去,如果有国外考察团来国内考察,有外事部门的协同,再加上对外国人节操的过高估计和对国内技术的“自卑”,可没少有这种被人把自家看门绝技“考察”走的事情发生。
再加上两步发酵法维生素的案例在前,国内现在多少也知道技术在国外是个很“值钱”的东西。技术的出售,不是按照开发过程中支出成本进行定价,而是根据技术在市场上能够获得的利润进行定价,多少算是此时国内研究所和企业的共识。像参考消息和工人日报甚至是新华日报,都有连篇累牍报道过国内技术在国外卖出高价的事情。
像这种能大涨国人心气的报道,报社们总是只有嫌弃不够多、不够大的时候,冷嘲热讽冒酸水的论调绝对说不上是主流。
三百万到了盛重手里大概能剩下一百二三十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也不过是四五百万罢了。对三万职工的盛重来说,大概也就是一个月的工资支出。但帐可不是这么算的,有了这笔生意打响招牌,盛重再运作一下,很快国内企业界都知道了,盛重是能把技术卖出国去的单位。
由此带来的品牌效益,可就不止是四五百万人民币能够衡量的了。
厂里当然对这样的结果相当高兴,连带着作为技术的发明人陈桂林也落了好处。一万三千块的星海钢琴,以盛重厂办乐队的名义买来,后脚就送到了他家早年分的筒子楼里。
这钢琴当然不能说是送给陈桂林的,但就说是让他暂时保管并作为厂办乐队培养的后备钢琴手,厂里也没有哪个敢嚼一嚼舌头。
还有厂里准备建的新家属小区,八十块钱一平米的价格早就给陈桂林预留了一套六十平米的两居室南北通透不冷山,连装修都是现成的。
前脚不等张小菊出国,后脚给陈桂林介绍对象的大妈们就已经上门了。虽然陈桂林表现出暂时没有这个方面的想法,但消息传出去,厂里很多年纪不小还在打光棍的工人却偷偷的、或者是光明正大的捧起了技术书籍。
事实早就不止一万次的证明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陈桂林改进焊接虽然名义上是职务发明,但盛重这么大的厂子,决不至于要克扣他的功劳。不能发钱,但发起奖励和福利来,那真是一点也不手软。
看到好处和奔头的盛重工人们,也都憋着劲儿,想着有一天能想陈桂林一样来一次胜利逆袭走上人生巅峰。
哪怕不求能卖出三百万,就是三十万美元放在一般的企业也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啦!
没看陈桂林自打出了名以后,外面的乡镇企业老板们请他做私活的价格,都已经涨到一小时两百块了吗?当别人一个月赚两百块的时候,人家已经是赚“时薪”的金领了。
好些乡镇企业的厂长,不,是整个厂子的收入,恐怕都没有陈桂林一个人多。通过这件事,技术的价值,早了十几年在盛京人的心里扎下了根。
能够长出什么样的大树和果实,就很值得人们拭目以待了。
而新科在这批百亿美元的大投资下,能催生出多少“陈桂林”,能让对技术的崇拜深入多少人心,实在是比这些项目本身更让人期待的结果。
林宗棠作为重大技术装备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本身就对这笔投资有着强烈的期待,还有什么比目睹着这些期待变成现实更让他满意的?
如果有,那就是更多的期待变成现实吧。
眼看着林宗棠笑容满面的坐了主位,何仁明和莫高文两人也一脸自豪的坐到了他的下首。在他们的对面,颜永年旁边坐的则是中铁建投这次的投资负责人楚江。
“楚科长,你看呢?盛重的技术底蕴还是很不错的。如果能拿下三万五千吨级的水压机,相信能够填补国内很大一块空白吧?”
林宗棠有些期待的看着楚江,作为中铁建投投资部的融资经理,楚江的大名随着中铁建投投资的一步步放出,可以说间接的在中国工业界拥有了不小的名声。
这个曾经在中建香江有过不短工作经历,还曾经在日本和美国做过短暂进修,毕业于中财大学的高材生本来是中银内部真正的未来精英。
虽说当初中铁建投成立的时候,国内确实是声称要调集精兵强将来支援的。但如今已经是八十年代,不再是那个国家一声令下,支援三线建设就能把自己当家台柱拿出去的时候。
虽说不会拿些歪瓜裂枣的给中铁建投对付事儿,可真正的精英也不至于就那么无私的放手出去。
楚江走的是先上班再办手续的方法,彻底断了自己的退路,同样也断了中银的念想。斩断了这么多年来自己在中银体系中的所有付出,这才让中银不得不答应放人。
这么激烈的手段,说实话很少能在银行体系里见到。这年月用这种手段的,多数是在单位里实在混的没滋味,想着要下海闯一闯的那些人。像中关村里早前饭都吃不饱的研究员,像各地只发基本工资、甚至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工厂里根本没有生产任务的国企工人,或者是去了南方开了眼、留过学、出过国,不甘心蹉跎一辈子的那些人。
但楚江并不是这些人。
他拥有的是可以预期的美好前途,同样也不会面临生活的匮乏或者无法施展的抱负。在银行系统内,以他的资历和能力还有出身,在同龄人中绝对是金字塔尖的那部分。
吸引他能够用这么激烈的手段,也要调到中铁建投的原因,除了是想做“开国功臣”以外,更是他看到了中铁建投的自由度。
和国有四大行不同,中铁建投是投资银行。也就是说它只需要对投资者负责。
或者说在中铁建投,楚江可以拥有自己的见解。决定是否将一笔投资、或者贷款放给企业,他能够扶持他认为需要扶持的企业,不管它是乡镇小企业,还是渴望重生的大国企,并且对那些根本不值得拯救的企业大声的说“不!”。
如今的国有四大行是个什么状态?楚江自己心里有数,那就是坐在一大堆炸药上面。由于在贷款政策上的不自由,四大行受到各地政府很大的影响。为了挽救无法挽救的国企,放出了太多的死账、呆账,再加上已经渐渐露出预兆的三角债问题。一旦爆炸,问题不是四大行自己就能扛下来的。
而中铁建投并不依靠散户的储蓄,不需要看地方政府的脸色,它的资金来源是投资者和大客户。这从根本上,避免了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干扰。
简单的说,中铁建投的投资部融资经理才是真正的融资经理它根据项目的前景来进行判断,而不是根据当政者的意志。
中铁建投银行在国内工业界的名声,很大一部分正是它的这种态度带来的。简单的说,中铁建投银行的放款对象,现在正在逐渐变成一份国内投资的“白名单”。
上了这个名单的企业,与其进行交易的风险就被极大的降低了。以至于很多企业,甚至将拿到中铁建投的投资当成了一种“认证”。哪怕没有资金需求,也一定要在中铁建投拿到一小笔贷款。
除了在资金上享受这些好处,中铁建投还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促使客户之间的合作。如果你能拿到中铁建投的大笔投资,恭喜你,至少铁道部的车皮不用担心申请不到了。如果你生产的产品需要海运,中船总公司竭诚为您服务。如果你是塑料厂或者化纤厂,至少不用担心有钱也买不到p原料了。
这让中铁建投的投资相当有分量和性价比,被投资的企业拿到的不仅是一笔资金,更是一个正在逐渐成型的商业网络。能够加入到这张网络的编织之中,对楚江来说,实在是一件让人激动人心的事情。
在国内还不成熟的市场上,当交易一方拿出中铁建投的贷款证明,起码能说明它的财务相对健康、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企业的负责人还算靠谱。
这样的保证,就好像淘宝集市里冒出来的天猫店铺。虽然仍然难免有假货、水货、二手货,但毕竟是比一张身份证就能开业的集市店铺要靠谱一些。
而据一些小道消息透露,中铁建投投资部九科,甚至在制作一份国内地级城市的投资环境榜单。只是露出这么一点风声,国内好些久受“上级领导”之苦的挂靠和集体企业,就已经在打听如何能够得到这份榜单了。
最让这些挂靠和伪装起来的私企不寒而栗的,就是万宝公司邓韶深、远东公司蒋锡培,还有一个未来名声大振的人,吉利公司的李书福他们的经历。
李书福这时候还只是一个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厂长,但这个厂只是一个非定点厂。简单的说,就是生产冰箱没有“出生证”,需要的时候他的企业随时都会被停产甚至被没收。
远东公司的蒋锡培甚至几次将自己的企业捐给了“集体”,当风声过去之后才能再收购回来。而李书福未来也同样会把北极花捐给政府,只不过他并没有将北极花拿回来,而是带着一笔钱去大学读书了。至于说万宝公司的邓韶深,那就只能说是无能官僚们导致的一场彻彻底底的悲剧,翻手之间就葬送了这个曾经的国内家电业巨头。
这些提前了时代半步的经营者们如今的心情可想而知,实在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随时准备着断尾求生,没有那么一丁点的安全感。
但是,中铁建投或许能够给他们一丁点的安全感,因为这是国内唯一能愿意对乡镇企业、集体企业、挂靠企业进行投资的银行了。
可想拿到中铁建投的投资并不容易,这些企业对政策太过敏感,当地政府一念之间就能决定他们的生死。因此,对这些非国企的投资,当地政府的政策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要满足几点,首先是当地政府不排斥这些非主流所有制企业的发展,这需要极大的魄力。其次是当地政策稳定至少要在未来五到八年里主政官员不能更换,否则人走茶凉继任者谁知道会不会杀猪过个肥年?最后则是当地经济相对有优势,西部大开发还要晚二十多年呢,现在投资西部可没什么好处,所以投资地点起码也要是交通发达或者沿海城市。
可想而知,满足这几点在八十年代是多么的珍稀。可另一方面,一旦真的有一个这种地方,对这些企业的吸引力将会有多么大,简直就是一处圣地。
虽然不知道中铁建投银行内部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份榜单,但如果中铁建投在某地投资了某个非主流所有制企业,当地立刻就会多出很多闻讯而来的外地人进行考察。
中铁建投银行不过成立一年时间,就已经逐渐在工业界和企业界书里起了自己的招牌。
像是投资万吨水压机这样的项目,别说,似乎还真的只有它能够去做了。
楚江在林宗棠和其他三人热切的注视下,轻轻的翻开了自己手上的文件,将四份复印件送到了其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