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技巧的人,很难真正驾驭得了皇位——
“朕在踏上皇位之前,以为这皇帝乃是要治理天下,为万民谋福祉,为万世开太平,但真正坐上了这个位置,才明白,这治理天下不是皇帝的本职,约束、平衡与治理官吏,才是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其他的一切,其实都是此事的延伸……”
耳中听着这些,魏公公却不敢插话,甚至渐渐将头低了下去,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些事情并不是他能知道的,皇帝之所以说,除了信任的原因外,还是想要找人倾诉,同时想让魏公公将这些话记下来,日后点醒、提示下一任皇帝。
“而且,很多事情,想要做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更无法勇猛精进,反而要迂回、曲折,在各方的妥协中前进,朕刚登基的时候,看着那些因循守旧的大臣,觉得他们太过保守,但后来才明白,这些大臣或许也有私心,但也并非对大瑞漠不关心,这里面的度,着实难以把握。”
说着说着,李坤的眼神略有迷离,似乎陷入了回忆之中。
“可惜,当时并不了解,一意支持新党,如今却是让大瑞陷入了党争之中,即便有朕在其中平衡,异论相搅,但终究是留下了隐患,这些也不知太子能否明白。”
他微微叹气,然后笑道:“为君者当仲裁百官,而非被百官之言牵着鼻子去走,朕刚登基的时候,重德行胜过才干,但这为官毕竟不是为学,有的时候私德不应作为主要考量,更不应一人私德败坏,就拿那张厚来说,其人虽然风评不佳,但为官做事比许多清廉之官却要更胜一筹,况且这样的人更容易掌控,因为他们心中有着畏惧。”
想到这里,李坤话锋一转:“这些话,我也前前后后,或多或少的给太子说过,但他却没能明白深意,只是知晓了皮毛,而且流于表面,看不清实质。”
他看着魏公公,道:“前两年,我曾经对他说过,邱卿其人,志不在官场,但亦不该怠慢,当时时在意,是指望日后邱卿为太子之臂膀,大为倚仗,让他不可太过依赖,却没有料到,他被人稍加挑拨,就生出要敲打邱卿的念头来了,这邱卿是他一个孩童就能敲打的么?就算是朕,也只能以恩情待之,可他倒好,只是看了表面……”
说到这里,李坤心中有气,语气不知不觉就重了许多。
听到这里,魏公公却要表态了:“太子如今已经有所变化,如今更是对邱尚书礼遇有加,很是推崇。”
“哼!”李坤却忍不住冷哼一声,“他自然是要推崇的,他做的那些事情,以为能瞒过谁?想要让邱卿出丑,结果找的那些人,连邱卿的弟子都远远不如,最后连自己都被说的哑口无言,然后心悦诚服,只是前倨后恭,这样的人,邱卿如何能轻易原谅,现在是朕还在,若是朕不在了,这朝廷再也无法维系与邱卿的人情,那时他挂冠而去,一心为学,就是我大瑞天大的损失!”
越说,李坤越是来气,看得魏公公心惊胆战,有心要提醒,但李坤哪里不知,摆摆手止住其人,道:“大伴,刚才太医的话,你也都听到了,朕的这条性命,不知何时便要归去,朕自问无愧于祖宗了,但唯一担心的就是死后的事情,这些话今日不说,说不定日后就没有机会说了。”
听闻此言,魏公公越发悲伤,却也知此言不假,如今李坤的身子太弱,就连让武修之人给他过渡元气,用以强身健体、续命,都不可为,反而有可能刺激其最后一点潜能,成就油尽灯枯、回光返照之相。
这和当初不同,当初李坤魂归天外,魏公公与另外的武修高手,以气血补充,维持的是尸体的生机和活力,那人魂不在,就是死了,已经是最坏的情况了,当然不用考虑许多,但现在故技重施,就是害人了。
好在李坤随后喘息几息,将那气息理顺后,面色好转,就问道:“大伴,你可知道邱卿最近提的以战养战之策?”
魏公公点头道:“老奴知道,是南洋那边有人屠戮中土苗裔,当地的土王派人过来求援,邱尚书力主出兵,劫南洋土人之粮,供养天朝大军,为日后平定屋脊之地做好准备!只是朝中大臣认为此举有违圣人教化,大为反对。”
“他力主出兵是假,想要借机扩大水军是真,这话他从前也给朕说过几次,甚至还特地拿了几张图纸,上面尽数都是造船之法,但朕却没有准,大伴可知为何?”
“老奴不知。”魏公公岂会不知,只是有些事情不能由他来说。
李坤微微一笑,道:“半年前,马老相国病重,然后请辞了宰辅之位,那位置当时朕曾想让邱卿来坐,后来却让给了岑帛,就是考虑到朕命不久矣,将这样的机会留给太子,同样的,这扩大水军的事情,也要由他来做,朕本来还担心他心有抵触,但如今却对邱卿之学推崇备至,想来日后邱卿之议,他应会遵从些许时日。”
听到这里,魏公公又要再说,却还是被李坤抬手阻止:“你不用替他分辨,太子的性子我岂能不知,耳根子软得很,被人一说,很容易就会让念头有变,所以对邱卿不会永远遵从,等他心起他念之时,也就是邱卿辞官之日了,可惜啊。”
魏公公忍不住就劝道:“以邱尚书之才学,就算只留朝堂十年,也足以造福天下了。”
李坤摇头道:“朕自然知道,朕担心的不是朝堂留不住邱卿,而是邱卿归于田园之后,专心为学,那知行之道流传天下之时,怕是朝廷再也难以掌控了。”
言语之中,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暮气。
魏公公则是一惊,随即摇了摇头,明白了皇帝之心,只可惜若是皇帝还能再活些年头,或许还有办法,可现在……
………………
翌日,朝阳初升。
太子李炎就带着几名随从,匆匆出宫,去往城郊的一处占地不小的院落。(未完待续……)
PS:感谢“曲尽源”、“风逸酱”、“为我未见”的打赏!
感谢“绯色剑域”、“书ˇ龙”投出的月票!
第一千九十一章 太子不得师,转而筑其院
太子出宫,不是简单的事情,前文也提过白龙鱼服之险,即便是在京中,都不可掉以轻心,何况是京城郊外?
不过,太子依旧能够抵达,可见背后是有着皇帝的默认的,除此之外,更有侍卫随同,其中不乏高手,更不要说连供奉都有几人看护。
只是,在表面上,其实并无多少迹象。
太子来到这里,未立刻入院,而是迈着熟悉的步伐,在院外的一处空地上来回行走、跳动,最后猛然一跃,居然有几分身轻如燕的味道,显是练了功夫,但并不到家。
他这一跳,带着尘土,落在不远处,长吐一口气,身上顿时汗如雨下。
边上,两名白面无须的随从赶紧上前,为李炎擦汗,倒是对他之前的怪异举动,见怪不怪。
“行了,你们先退下去吧。”李炎从两人手中将布拿了过来,披在脖子上,让随从后退。
随从立刻遵从,他们可还记得,就在半年前,一直跟在太子身边的红人李英连,因为一件小事触怒了太子,没过多久就被接连贬落,如今已经去了宫中一角,再无音信,大好的前途毁于一旦。
从此之后,这太子也就有了些许威严,再加上眼下皇帝病重,京城难免有诸多流言,使得太子的地位一下子被推高不少,不要说这些随从,就算是些许大臣,这态度都渐有变化。
但话说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依旧能如愿来到京城之郊,里面的政治意味,早就被不少大臣和世家品味许久,对于这座院子日后的主人,越发忌惮。
之所以说是日后的主人,因为如今这院子。尚未真正启用——当太子走到院门口的时候,已然能听到从院子里传出的阵阵敲打声,那是用大锤敲打石块时的声响,显然是院子里还在动工,并未真正建成。
突然,一人从门中走出,登时给人以怪异之感,细细思索,才能明白,此人行走间竟是悄无声息。半点声响都不透露,偏偏一步一步踩在地上,每一步都给人以落地生根之感,仿佛高山崩于面前,都不会有半点动摇。
太子李炎一见此人,便正了身形,拱手为礼,说道:“邱师傅出来了,师傅觉得本宫之前的那几步如何?”
“在下可当不起这个称谓。”这男子一身普通家丁的打扮,但面容、神态却不同寻常,正是邱府如今的大管事邱安,“不过。太子之前的步法,已经颇具雏形,再用一个月,当能练成这套九宫步了。”
听得此言。李炎面露喜色,然后道:“那是否就是说,本宫已经算是小成了?邱先生可愿意见我了?”
邱安摇摇头。抬手一挥,就有无形气浪呼啸而出,在太子刚才行走跳跃的空地上一刮,将一层尘土掀起,显露出下方的一道道痕迹。
那竟然是一笔一笔墨迹,组成的两个足有一人高下的大字——
九宫!
不过,这看似平凡的字迹,那每一笔每一画,似乎都蕴含着足以迷惑人心的力量,初看之时,只是觉得这一笔一划中骨血饱满,好似两个人躺在地上,但细细再看,却觉得目光像是要被拉扯进去,连心神都融入其中,然后在里面找到了些许玄妙意境。
“哎呦!哎呦!”
随后,就听到一连串的呼痛声,竟是随同李炎过来的那几名随同,在瞥了两字之后,各自惨呼起来,然后两腿发软,直接软倒在地。
而两名始终立于不远处的侍卫,也在看到这两个大字后,连连后退,跟着脸上浮现红晕,身上筋骨震颤,似乎承受着莫大的重压。
甚至连远方的林中,都传出几声闷哼。
邱安眼眸微动,视线扫过阵阵林木,知道发出声音的,其实是暗中派来,保护太子的供奉高手,并不说破,随后便收回目光,将视线投注在李炎身上。
此刻的李炎,也被这两个字那莫名意境所摄,但本身并未表现出多少异状,反倒是那身体表面浮现出阵阵气流,初看无色,但细观之后,则有明黄之感,正是显形的龙气——
这赫然是龙气现身,护持其形与神,方能使得李炎不受两字影响。
有此基础,李炎便能稍显从容的观看两字,品味其中妙处。
渐渐的,两个字在他的视野中迅速变化,那一笔一笔的墨迹,好似活过来一样,分离流动,在冥冥之中,投影其意念深处,构成了乾、坎、艮、震、中、巽、离、坤、兑九字,并各领一处,排列组合,构成奇妙痕迹,不时有阴影落下,就像一人行走,脚步不断落在地上似的。
“这九宫步当真玄妙,在那易理之中,潜藏人道精华,同时又贯穿武道玄奇,当真是一部奇功,却也只是邱先生随手写下,如此看来,先生当真可称为学究天人!”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两个字了,半年之前,李炎派去与邱言两名徒弟论道的人尽数失手,他自然不会甘心,就算知道自己是被李英连利用,也将那小人惩治,可事情已经发生,若是退去,他总觉得会被世人看轻。
于是,李炎遂豁出面子,去求助了一名当世大儒,言说厉害,并拿出知行之道不断扩张,吞食其他学派地盘的种种迹象和证据。
那名大儒自身并非坐镇书院,所以没有参与东华争夺气运一事,正是空闲,但他本人也有道统学说想要传承,便就心动,同时也是听闻了知行之道的名号,有心要去切磋,是以答应下来,与邱言论道。
这一次,邱言没有派出自己的弟子——这是为了表现尊重,亲自出面,双方论道来去,最后的结果,竟是邱言借机整理思绪,将那“事”部完善许多,并且爆发出惊人之能,辐射四周,使得在场观论的众人,沉浸其中,体会到诸多将领、战事、战役、战争的过往。
最终,邱言从中凝结出一点“战事”精华,归于心中,那诸多幻景也随之消散,可那位论战的大儒,却主动认输,接着二人又探讨起来。
与之相比,第一次有此经历的太子李炎,沐浴了典籍光辉,心中念头才有变化,并随后研读邱学书籍,慢慢有所明悟,这对待邱言的态度,自然是急速变化,最终显露出诚心求学的姿态。
不过,面对太子李炎的变化,邱言在其人过来致歉,并且求教的时候,却没有答应。
至此,李炎却没有气馁,居然显露出些许韧性,他见邱言一点也不给情面,同时经过这一段时间,不断网络各方去与邱言挑战,无形中增长了见闻,也知道了邱言如今的地位,并非是依靠官职,自然不会想要用强。
于是,这位未来的皇帝,居然选择了与那只猴子一样的做法——示之以诚!
不过,猴子的心思没有多少弯弯道道,有如赤子,最后只想到了在山门外长跪不起,可李炎到底经历众多,再加上他的地位摆在那,真要是给邱言下跪了,立刻就要风起云涌,牵扯出一大堆事情,更会让邱言的政敌欢欣鼓舞,再展雄风。
所以,李炎所选的,是迂回路线,算是一种投其所好,他知道邱言打算建起一座书院,来传播邱学,便主动接过了这差事。
邱言因在朝为官,能抽出的时间不多,加上种种原因,书院的地址虽然定下来了,可这工程的进境一直颇为缓慢,原因就是这书院的构造颇为繁杂,各种布置都有讲究与深意,单纯去看设计图纸,普通的工匠很难领会里面的奥秘,须得有人在边上点醒。
这个人,除了邱言,也就还有他的两名弟子,至于其他有着类似水平的人,邱言就算能叫动,也不会这么做——你让一个有着不错文道造诣的人,整日里去那工地上来回,在大部分人的眼里,就显得大材小用了。
就算邱言的知行之道,其实倡导这种身体力行,从细微之处见真章的事情,可如今的京城,正处于各方角力的关键点,委实不便于节外生枝。
这个时候,太子突然出面,接过了差事,更是透露出自己要拜邱言为师的架势,然后拿着图纸,找到了工部,直接调用起王朝之力。
一个王朝,何等广博,人才济济,就算邱言的图纸很是深奥,但只要每日过去请教一刻钟的时间,也足以维持一日进度。
而太子出面,也和臣子出面不同,若是邱言动用工部之力,自然是弹劾的奏章连绵不绝,可太子李炎既然说要拜邱言为师,而不久前皇帝,也正式给邱言加上了太子少师的头衔,这样的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况且,皇帝重病,变天在即,这种时候谁又去触太子的霉头?
可即便由工部出马,进境依然不快,好在大的轮廓很快确定,只是细微处要多花功夫,是以这书院的院落,早已成型,正是李炎眼前的这座。(未完待续……)
第一千九十二章 五修寻墨
随后的时日中,李炎几乎每隔几天就会过来一趟,查看这工程的进度,并且试着与邱言联系,让他收下自己,但收效甚微。
不过,李炎到底是帮了邱言的忙,邱言不可能真的一面不见,所以在这期间,实际上还是有所接触的,并且每次都要被那李炎纠缠,说是从前少不更事,才会犯下那些错误。
只是,在邱言看来,这太子的性子着实异变,不可能轻易就被对方说服,但被缠的多了,难免还是要拿出一点办法的,遂在这院外的空地上,拿笔虚划,在地上留下了这“九宫”两字。
两字一成,异象顿生,但凡观字之人,无不被其中的种种变化所染,无论是心念又或是五感,都备受冲击,但稍微有些修为的人,都知道这两字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李炎这样,天生就有龙气护体的,才能无视其中种种异象压力,拨开云雾,细细观察,然后窥得一丝奥秘。
只是,在邱言询问李炎从中看到什么的时候,李炎回答的乃是“其中似有一人踏步行走”,邱言一听,就道“既然如此,那太子不妨就当这两字乃是一部步法,就叫做九宫步吧,若是能有小成,邱某便与太子细言。”
这番话中的潜意,李炎自然也听出来了,只是既然自己没办法看到更深层次的事物,自然也就不能奢求太多,也就顺着邱言的话说下去,说是要学会这九宫步。
不过,李炎身为太子,从小便是锦衣玉食,而今看似成熟,其实年龄还是不大,从前最多是舞刀弄剑,连正式的武学都没怎么修行过。现在骤然间要掌握这九宫步法,实乃不易。
但李炎倒也有些韧性,又有皇宫藏书中的些许武道典籍作为引导,这些天下来,终究还是有所成就,再加上时而向周围侍卫、大内高手请教,进境倒也算不上缓慢。
而且,邱言也知道太子的大概情况,就派出家中的邱安过来,偶尔指点一下。以示公平,当然,这邱安其实也是在监工,时时注意书院的建设,因为他虽然没有成系统的学习知行之道,不能主动指点工匠,但只要感悟过邱言所需要的境界,那么只要稍有偏差,就会察觉到意境的扭曲。从而加以制止,待邱言过来修正。
时间长了,李炎和邱安也熟悉许多,对邱安的态度也就有了变化——邱安时常都是家丁打扮。开始的时候并不为太子重视,只当是一般的家丁,只是李炎碍于邱言的面子,才表现出一定的尊重。
但很快。他就注意到邱安非凡的身手和修为,在京城这样的龙气镇压之地,都能有这般程度。那么实际修为如何,李炎虽然估算不到,但也知道非同小可,便就真心结交起来,更时常请教他有关武学与九宫步的道理。
如今,听到李炎所说,邱安沉吟了一下,就道:“太子殿下,我家老爷留下两字,您虽然从中看到的是九宫之步,但若想真正掌控习得,还是不能将思绪单纯的停留在步法与武道之上,当开拓视野,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看,或许能有意外收获,也能帮助您更好、更快的掌握。”
“原来是这样,”李炎听了,若有所思,“多谢邱师傅的提醒,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这邱安的话中含义,李炎从前并非没有察觉,但这些事情,要一步一步的尝试之后,才能有所领悟,进而加以探究。
邱安见了李炎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