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枢密院是铁料的最大需求单位,可是他不是全部,甚至说,只是全部之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北宋各方面的发展非常大,有铁的地方也相当的多,以整个政坛的角度来说,会比枢密院更多。

    这部分的铁料,之前叶清臣是没有想到的,也就是走出了枢密院之后,这才意识到,还有这么一个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要吃下来,就不太容易了,这些跟枢密院不一样,这些铁料分布的更广,不但遍布到了北宋政坛的各个部门,还有遍布于各州府道,需要做的工作,远比枢密院更多。

    叶清臣却是干劲十足,他就是想要在这中间挤占一些。

    成为三司使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弄钱,钱几乎成为了叶清臣存在的意义,好容易找到了一个可能会大幅度节约钱项目,这可不同于之前做的那些整合,是一个基础的,涉及到整个北宋每一个领域的大的项目。

    不同于之前,从方方面面的环节入手,减少消耗,减少腐败,增加收入,才能够挤出的资金,有时候忙活了很多,最终减少的只是几百贯,上千贯。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笔钱依然算是很多了,可是在北宋这个层次看来,这只是微薄的收入。

    不是说,挤不出来,关键是这个挤出来的,就是官吏们的灰色地带,这也是之前叶清臣被弄的天怒人怨的根本原因。

    现在,同样这个伸向了灰色地带,却不是挤占那些边角地带,那是直入核心,虽然依然会炸的人仰马翻的,可是这样的做法最终会产生结果却是,方便快捷很多,而且每一个领域都是大量的收益。

    连贾朝昌的插手的边角废料都被炸掉了,其他人就更是如此,只要拿出了大义的名分,其他都是小事了。

    叶清臣之前想的较为基础,不过作为三司使,他只要抓住大方向就好了,细节方面,自然有人来完善。

    这些个铁料分布的方向,主要是工部,水利,农业等诸多的口,这些口非常分散,可是叶清臣的干劲非常的高,他想要在这个前提下,把这个铁料的使用发展到极致。

    叶清臣就是这样,一切都是出于对于财政的考虑,其他的一些东西,根本就不在他考虑的范围之中。

    首先确定的,就是数量,哪怕是身为三司使的叶清臣,也不可能知道整个北宋政坛,所有需要铁料的地方,这就需要找出来,而这个数量就是一个先决条件,以这个为基础算出一个大体的数字。

    可是这个遍布整个朝堂,各个地方消费,可不是一般的繁琐,下面的职员和属官们,这下子吃苦了,一下子被叶清臣使唤的鸡飞狗跳的,这是一些基础的数据,三司之前都储备的有,没有的,全部要弄一遍。

    三司在这方面虽然有些方便,却不可能把触角伸到朝堂上的每一个领域,甚至有些地方还必须避讳。

    在这样前提下,三司还是得到了足够多的数据,当所有的数据汇总到一起,拿到了叶清臣的面前的时候,叶清臣才发现,他有些小看了整个的北宋铁料消耗总量。

    本身,叶清臣只是想着,在枢密院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半,枢密院节约的数据,最终已经确定下来,一年可能在的400万贯和500万贯之间,这中间,会有一些波动,有些的节约下来的钱,可能会被用掉,或者是之前的缺口和赤字。

    可是,在400万的基础上面,再增加600万,整个北宋目前财政就不会出现赤字,甚至会出现结余,这才是叶清臣期待的地方。

    一个把赤字巨大大宋财政,变成一个健康的,甚至会产生盈余的,这对于叶清臣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成绩,同时,北宋目前的财政盘子巨大的,只要稍稍漏一点,一年节约可能就是几百万贯,当这些钱集中起来,就可以展现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说,一些北方的水利工程,还有政府推动的大型项目,看起来这些投资巨大的项目,实际上,却是对民生和减灾,有巨大帮助的项目,这是从根本上,增加整个北宋底蕴。

    这才是几年的三司使的生涯,总结出来的东西,成都为什么是天府之国的,地利只是一个方面,可是都江堰的存在,千年依然良好运转才是关键。

    可惜,在过去的几年之中,他看到了这个道理,却没有办法实行,原因就是没钱。

    从他入了仁宗的眼,依靠的,就是能够挤出钱的能力,可是现在北宋的财务状况,哪怕在他的腾挪之下,好了些,却还是有巨大的赤字。

    现在,一个铁料生意,几乎扭转了这一切,如何不让他欢欣鼓舞。

    一份份的报告,牵扯到众多领域,甚至还包括了一些估计的数额,三司不可能把手伸入到太多的领域,却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或者是道听途说,估算出来一些数据,这些数据聚沙成塔的出现在叶清臣的面前,数量极为惊人。

    叶清臣这才发现,他有些小看铁料了,枢密院6000万斤,只是一个基础,是北宋铁料最大宗的地方,可是不代表这是全部,整个政府,各个领域铁料的耗费,居然高达的17亿斤,加上军方的6000万,差不多就是23亿的总量。

    在叶清臣看来,这些都是钱,如果把这17亿斤的铁料,每一个都减少45文的话,这是什么概念,结余可能高达700多万贯。

    这中间,或许会有一些虚头,根据报告来说,叶清臣估计,虚头哪怕会有,却不会很多,这个总量代表着很多的东西。

    可是叶清臣此时此刻,还在犹豫,本来是见钱就上的风格,面对着每年数百万贯,甚至是千万贯这个体量,却犹豫了。

    没错,叶清臣真的是犹豫了,可是他没有犹豫多长时间,不就是跟整个朝堂上面所有的人作对么?他不怕。

    早就被钱给逼疯的叶清臣,根本就不管这样的后果如何,在稍稍犹豫之后,就开始拟定了一个个的方案,别的机构自筹的他不说,只要三司拨款,三司能够影响到的,全部都罗列出来,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包括到其中领域,这些领域,全部囊括其中。

    对于叶清臣而言,这可不是的订单,这是钱,这是可以节约的钱。

    从担任三司使开始,叶清臣就跟几十,几百,结下了不解之缘,别人只看到,他在担任三司使之前,借助这几年节约400万贯这个数字,成功的坐上了这个位置,可是没有人看到他努力,一个跟参知政事齐平,甚至在重要性上面,三司使比起一般参知政事还要高上一个级别,

    因为他是财相,控制着整个北宋的财权。

    钱和权,这两个最重要的方向,他所蕴含力量,远比很多人的想象更高,一个无法控制权和财长官,不用底下架空,他也没有任何的威信。

    一个掌控整个北宋,年收入2000万贯,拨款和日常投入巨大财相,他会涉足多少领域,影响到多少人,这么一个三司使,哪怕没有参知政事的名头,也不低于参知政事,更何况他还被仁宗所看重。

    可是谁知道,叶清臣为了这么一点点的结余,付出了多少的努力,有时候,会争夺几十贯,甚至是几百贯的的拨款,跟一些部门争吵,讨论,最终完成了节约。

    可是现在,单纯2个月枢密院的投入,就是56万贯,远景,在整个年度,可能会超过千万贯的时候,就算是叶清臣也坐不住了,他必须要把这笔资金纳入到他的管辖范围之中。

    在确定了差不多11亿左右的数量之后,就算是最少,也可以节约300万的时候,叶清臣开始坐不住了,以三司的名义,开始向各个部门进行了强制性的交涉。

    这就如同一个炸弹一样,彻底的引爆了北宋政坛,之前叶清臣也这样做到过,可是那时针对某一个部门,或者是某些官员,现在,就如同地图炮一样,无差别的向外攻击。

    无论是叶清臣所在的位置,还是他所冲击的领域,都是最为重要,叶清臣掌握着价格这个大旗,开始秋风扫落叶的时候,整个朝堂的热闹了。

第二百六十四章 满朝皆敌() 
强硬的交涉,还是来源于三司,这个掌控了很多的部门命脉,一些部门如果少了三司的拨款,直接就会停摆,这代表这三司巨大的权利,不代表着他能够插手很多领域。【。aiyoushenm】

    原料购买,对于任何一个部门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这不但是来钱的地方,还是很多灰色收入很密集的地带。

    灰色地带,这代表没有明面上反对的,可以操作的地带,这要么是官员们揽钱的地方,要么是部门的小金库,牵扯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

    就如同枢密院贾朝昌来说,他只用稍稍的介入了其中,就可以每年获得的12万贯的收入,在一些特别的领域,或者不怎么引人注目的领域,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关系。

    到了贾朝昌这个级别,会把握一个度,不会太过了,可是在一些底层的官吏那里,可不会管那么多,他们为了一些利益,可以说什么都做的出来。

    别说是一斤2文了,10文,20文都有可能,铁料这玩意,少则的几万斤,多则十几万斤,结合起来,就是一笔非常不菲的收入。

    现在,这笔钱拿不到了,还是那种明码标价的那种,彻底挤压所有的空间,让这个可能多达千万贯的灰色地带,彻底的不复存在。

    如果说是缓慢的,一旦点的挤压,温水煮青蛙的那种,或许这些官吏们不会反弹,可是这样,一刀切,面对着所有方向的挤压,这可是要了老命了。

    这一刀说实话非常的有用,但是这个有用,是针对整个北宋政局和财政上面,如果这些完成,会让三司减少初500万以上的资金,也会让这些部门,挤出来两倍,甚至三倍以上的自筹资金。

    公中的钱,永远是公中的,落不到个人的手中,看起来1500万贯很多,涉足区域众多,平均到每一个部门,可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这对于那些当事的官员来说,可是要了老命了。

    叶清臣之前也曾经涉足过这个领域,没有那么大的利益,他只是稍稍的涉足,让这些人收敛一点,让三司的资金,能够更多的利用上来,不是被浪费或者是吞掉。

    也正因为进入过那个领域,叶清臣才知道,这个领域到底有多么的可怕,涉及到可能成千上万的部门,数以十万计的官员,吏目的日常花费的黑色地带,一旦捅破,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这也是之前他犹豫的根本原因,这不是跟一个两个人为敌,这是几乎跟整个北宋政坛,所有人为敌。

    这中间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也清晨在想清楚了之后,他义无反顾,挤掉了这个毒瘤,或许很快,就会出现新的毒瘤,可是这个挤掉的过程之中,他会收获到大量的资金,而有了这些资金,他就有能力开启一些大型的项目。

    比如说,治理黄河的工程。

    黄河是整个北宋,永远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北宋的汴梁城,就在黄河边上,每一次黄河的决口和泛滥,汴梁都会首当其冲,作为首都,汴梁也是收到水灾最多的都城。

    在朝政上面,有各种治理黄河的流派,甚至为了治理黄河争论不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钱。

    叶清臣不懂治理黄河,但是他清楚一点,有钱的话,一切都不是问题。

    面对着越来越频繁的水患,面对着大雨就要倒流黄河,治理已经是迫在眉睫。

    北宋的黄河有南流,北流东流,三种方向,实际上,就是代表着三个决口,在此时此刻,黄河的商胡决口还没有出现,还没有后面南流和东流,就是以1034年决口之后,持续14年北流为主。

    目前争执的焦点在于,堵住商胡,让黄河持续北流,目前的六塔河等工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面开启的。

    原因很简单,没钱,目前阻塞河道工程正在进行,可是相当的缓慢的,只是依靠着劳力进行。

    有识之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两种方案都有可取之处,但是对于黄河决口,那是天灾,怎么防备都不为过。

    可惜,北宋只能够选择一条,甚至这一条,资金还不足。

    叶清臣是非常清楚黄河水患的害处的,整个北宋最精华的区域,就在于京杭大运河联络的这一片区域,可是最为精华的地区,却是以四京为中心的这一片广阔的区域,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工农业非常发达。

    一旦黄河决口,危害巨大的,不说人员,就说财产和税收方面的损失的,都大的惊人。

    这一点不但叶清臣知道,其他人都知道,之所以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原因就在于,没钱。

    没错,北宋连维持现在的资金都没有,从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钱,开挖河道,治理黄河,甚至是修建堤坝,都需要钱,可是其他方面就更加重要。

    如果有了钱的话,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甚至疏浚黄河,只要黄河在10年之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水灾,北宋的财政数字,会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增加。

    一个黄河,一个军备,甚至是整个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一个的项目,充斥在叶清臣的心中,也让他义无反顾的做出了这些。

    之前最多只是旁敲侧击,没有一个确凿的东西,最多是让那个这些人收敛一点,现在,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在枢密院就砸掉了贾朝昌的12万贯,其他人还用说,他们再怎么也比不上贾朝昌的。

    同样,之前对于铁料,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就是枢密院用的多,有一个标准,一些部门,甚至铁料的采购价格,超过了120文,现在,都一刀切定位为35文。

    节约,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枢密院降低是枢密院的事情,他们可以用采购数量和标准不同来搪塞,枢密院跟他们之间的矛盾,三司又没有办法掌控铁料供应,很快就在扯皮之下,无法进行下去。

    可是现在,枢密院的铁料也是在三司的推动下的,完成的交易,强行的按照这个价格,在整个北宋政坛之中推动下来,一下子就如同程咬金的板斧一样,腾腾腾的三下,直接让他们找不到北了的。

    大名府的铁匠作坊是一个怎么回事的,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家伙,为什么能够拿到35文一斤的价格,为什么叶清臣会强硬的推动。

    在最初,下意识的前提下,他们就认为,叶清臣跟的这个铁匠铺有所牵扯,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钱权交易,会不会存在欺诈和以次充好。

    顿时,整个朝野愤然,挡人财路等于杀人父母,这可是完全不可忍的恶劣事情,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最终目标都直指叶清臣。

    弹劾奏折,如同雪片一般的飞向中枢,一一的落到了仁宗的面前。

    叶清臣受到弹劾,这是仁宗不愿意看到,还是牵扯到这种以权谋私的事情上面,仁宗是一个相当冷静的帝王,叶清臣做的很好,可是如果真的涉足到这个领域,那么掌管着整个北宋财政的财相,或许会变成的整个北宋的巨贪。

    这是仁宗不愿意看到,如果叶清臣真的是如此的话,就算之前他做的非常不错,也达到了他的要求,他依然会对他进行严惩,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仁宗不是听风就是雨的家伙,他还想要听听叶清臣的解释,作为一个呕心沥血,为了大宋的财政,不停的奔波,甚至得罪了无数人三司使,他有这个这个。

    仁宗单独召对了叶清臣,叶清臣对此也早有准备,拿着准备好的各种东西,单独走近了皇宫。

    所有人,都以为,在众说纷纭之下,叶清臣会完蛋,从来没有一个人在朝堂上,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弹劾,除了宰辅们,剩下的中低层的官员都出手了。

    甚至不是说宰辅们没有出手,而是他们在等待机会,这其中也包括了贾朝昌。

    贾朝昌是第二天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枢密院结余钱,大半都投入到了试验部队这个项目,剩下的,这里亏空,哪里赤字的,也没有剩下来,如果说有剩的,那就是白条了,还是之前他打下来了。

    忙活了半天,不但贾家的收益没有了,连小金库都没有了,贾朝昌心中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

    可他没有丝毫的办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正常途径,无论是铁料,还是这个实验性部队,那些白条也都是他签下来的,只能自己吞下苦果。

    现在,弹劾众多,几乎整个朝堂的弹劾,让他看到了希望,或许把叶清臣给弹劾下去,这个方案就不必这样下去了。

    不过作为宰辅,他不能贸然下手,必须要有明确的信号才可以,这不,仁宗的召对就是,只要仁宗表现出明确的态度,那么接下来就好办的多了。

    这一次召对,本以为是一场质问,一个很容易就结束的事情,可是谁也不会知道,居然长达3个时辰。

    整个下午,叶清臣都在仁宗哪里,也没有任何一定点的信息传来,对于底层人员来说,甚至是中层的三品左右的官员来说,这没什么,可对于贾朝昌和参知政事们,这绝对不正常,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认可() 
仁宗年富力强,可是单独的召对很少,每一次的时间也不长。

    召见叶清臣,目的也是训斥,不管这一关是过了,还是没有过,都不会持续多长时间的,可是这一次偏偏很奇怪,最少3个时辰,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叶清臣都跟仁宗在一起,没有任何消息传来。

    本身有些蠢蠢欲动的参知政事们,顿时偃旗息鼓,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甚至有可能,真给叶清臣过关了。

    实际上,叶清臣还真的是过关了,从下决心做到哪一点之后,就已经预见到了,肯定会有很多人弹劾,却没有想到会这么多。

    叶清臣能够担任三司使,就不是傻的,生猛和无畏也只是保护色,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有人说过,清官要想做好,要比贪官更加的狡猾才可以,说的就是叶清臣这样,他当然知道,以前的灰色地点,有多少的猫腻,之前因为不了解情况,也没有一个足够的介入的契机,只能旁敲侧击,效果还可以,但是没有触及到根源。

    他之所以被仁宗的看重,一定程度上面,就是有分寸,水至清则无鱼,在没有一个合适的替代方案之前,贸然的介入到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