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6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农闲的时节,可以组织人员进行工作,这样不耽误来年的春耕,同时,他也在做最后的梳理和抽调,虽然连续的失去人口,可是劳务派遣,已经成为了北宋最为重要的收入,这一点,没有人会放弃的。

    在去年120万的基础上面,今年又有所增加180万左右,这对于北宋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要知道,这个劳务派遣,可是一个长线的资金的,从现在看来,如果保证600万左右的劳动力在定海军,每年创造的利益,可能超过12亿,这个可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汴梁火车站人流量,就开始上升了,定海军外交部照会,让韩琦吃惊,真的会有这么多人回来么?

    可是他又不得不相信,派人到火车站调查一圈,回馈的消息,让他紧张了,一共就接受了4万人左右,2万人在附近的,都没有完全疏散完毕,差不多有1万人滞留在附近,另外的2万人转车的,只是转运了3000左右,还有一万七。

    记起来差不多2。7万,这不算什么,对于庞大的汴梁而言,这个数字不起眼,可是明天,后天,不但每天都有这么多,还会缓慢的增加,这可就要命了。

    真的到了高峰期,按照定海军的说法,百万人过来,那不是要出大麻烦的,汴梁的接受能力,根本就承受不了。

    有心告知定海军,可以不要这么多人回来,让他们留在定海军工作好了,可惜他却说不出口,过年回家,这是一整年的盼望,真的不让他们回来,这些劳工们,他们会怎么想。

    同时,定海军还告诉了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这些劳工,他们都是带着相当多钱回来的,他们来到汴梁,就肯定会在汴梁消费,哪怕是停留个一两天,以他们的手中的资金,肯定会有一个相当高的花费,这对于汴梁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钱,从定海军影响之下,北宋解决了经济问题,北宋的高层,对于钱的敏感程度也在上升,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而消费,带来的税收,整体的利益,还是让韩琦看重。

    虽然,定海军没有给出确切的数字,可是如果100万人,每人在汴梁花费10贯的话,那就是1000万贯,如果是20贯,甚至是30贯的话,那就更多了。

    别以为这些工人没有钱,经过一年的工作,对定海军那边,工资水平,有一个初步了解的韩琦,知道,这些人,最少是几百贯的拿回来。

    哪怕现在财政收入,已经非常高了,可是几千万贯,甚至更多的消费,落到了汴梁的头上,还是集中在半个月的时间展现,这个绝对不能错过。

    从韩琦重视这件事情开始,一切都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北宋的铁路网,无法承受这么多的旅客,可是还有公路,还有水运,只要统筹完成,组织好,100万人,在17天左右的时间,平均每天,需要转运的就是几万人而已,这个量虽然不少,却可以承受的。

    整个国家机器动用起来,最终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北宋甚至动用了一些漕运的船只,反正在春节这边,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只要破冰了之后,就可以开行了。

    滞留的人员很快就得到了梳理的,并且第一天的数字也反馈上来了,因为滞留的关系,还有转运时间的关系,这部分在汴梁的人员,大概在汴梁这边,呆了4个小时到6个小时不等的时间,在这个时间之中,他们并不是干等着,而是不停的消费。

    本身,他们就是回乡探亲,而且第一批前来的,还属于是高收入的,毕竟,工人们还没有彻底的放假,他们最少也是在定海军定居了2年,多的甚至最初的时候就来了,按照这个来说的话,家庭的收入,起码是万贯。

    穷家富路的,为了不锦衣夜行,为了衣锦还乡,拿个一两千贯,还是没有问题。

    这里是汴梁啊,曾经北宋的首都,在成为定海军的居民之前,这里是他们敬仰,想要来却不能来的地方,现在,哪怕是路过,花费一些还是可以。

    除了这部分人员,本身目的地是汴梁,他们哪怕回家了,也拿出了不少的资金用于购买,毕竟,衣锦还乡,从沈阳带回来的东西只是一个部分,还有一些就是在亲人们,或者是同乡们面前,展现一下财力。

    4万人,集中消费了200万贯的财富,平均每一个人花费了50贯,这让包括韩琦在内的所有人都侧目了。

    以往,整个北宋汴梁,所有人平均每天的花费,有没有这个数,这才4万人,想到后续还有100万人,如果都是50贯的话,那不是要花费5000万贯,虽然说,这只是花费,可是北宋的税收改革之后,营业收入,会有一定的增值税,这些,哪怕是按照7%这个水平,等于说,汴梁仅仅半个月,就收入最少350万贯。

    这可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白捡的收入,也不用怎么费事,只要调集货源,服务号这些人,就可以了,很快的,以东府为主导,一场关于春节的攻坚战开始了,哪怕只有短短的10天的时间,可是为了钱,他们还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第二天,从沈阳过来的人数,增长了1万,达到了5万,同样的,消费又上升了一个级别,已经分流,离开的,暂且不说,他们就算是有消费,也花费到了其他的地方了,可是留下来的,在汴梁附近的2万人,又产生了120万贯的花费,在原有的基础上面,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同样的,新来的5万人,又产生了240万左右的花费,叠加之下,是360万贯。

    产生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些返乡探亲的人员,他们的购买力是相当的强大的,一些北宋的特产,一些消费性的花费,只要找准目标,就可以把这个购买力给释放出来。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之中,整个汴梁的人员都痛并快乐着,官府这边,需要分流人员,需要组织货源,并且找到销售的方向,同时,伴随着人员的急剧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也是在急剧的增加。

    本来,到了年底,辛苦一年的时间了,各方面的奖金都非常的高,跟着家人,舒舒服服的过一个安定的年,突然增加的工作,还是无休无止,不停增长的,都很有怨念。

    可是因为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开封府,这些收入之中,有相当的部分,是要交税的,扣除了中枢的,开封府也能够留下不少,更别说,在火车站附近,一些比较关键的地方,甚至是开封府自营的商店,这些可是全部是净利润。

    为了让人努力干活,无论是东府,还是开封府,都给了不菲的奖金,是平常奖金水平的好几倍。

    除了开封府之外,汴梁的民众,也收获了好处,这个商业景气,虽然只是在火车站,还有汴梁的特定地方,可是收入的增长,商业的景气,会带来很多的连锁反应,甚至有一部分个体的经营者,他们直接受益。

    以前,只是固定的客源,现在这些外来的人员,一下子让这个受众增加了一倍以上,哪怕是吃新鲜的,也会让他们多挣不少。

    商业,只有流通起来,才能够产生超额的价值,一百万,放在家里,储存起来,就只是100万而已,可是当用这个100万,购买了这个,购买了这个,流通的次数越多,产生的价值也就越大,经济就这么的平均分配,并且产生了更大的价格,让整个汴梁都为之受益。

    实际上,并不只是开封府收益,整个北宋,都因为这一场春运而收益,最少说750万的人员,从定海军回归,最终的数字是,每个人的平均花费是200贯左右。

    也就是说,单纯一个春节,北宋增加的收入就有16亿,这中间不全是利润,可是利润还是很多的,就算是北宋的财政收入,也因为增值税的存在,一下子增加近亿贯。

    高昂的收入,还有整一年的北宋发展,让整个北宋从上到下,都没有意识到危险,甚至他们还欢迎这个所谓的春运,如果春运能够持续下来就好了,他们丝毫都没有意识到,危机已经在这个景气之下,危机已经显现了,定海军的和平演变,在顺利的进行了。

    

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会() 
临风渡,这是一个位于汴河之上的小小渡口,曾经,也是车水马龙的,这里地处京畿,距离汴梁才40多里的样子,虽然不是主要的商道,却也是一个重要的渡口,十里八乡的民众,要想度过汴河,最近的就是在这里过去,这里面住了很多的船夫,巅峰时时段,渡船就有数十艘。

    可是伴随着铁路,公路,还有不远处10多里的一处桥梁的贯通,这里慢慢的没落了,只有偶尔,有一些来往的上船,有一些搬运的活,也不算很多。

    因为地处京畿的关系,开封府几乎把所有能够抽调的人都给抽调一空了,说是三抽一,实际上,那是指汴梁城,在这里,偏远一点的,几乎可以达到二抽一。

    临风渡附近一共有4个村落,一共有人口2800人,几乎抽调了300人,这对于临风渡而言,那几乎是噩梦一样的,家里面的壮年劳动力被抽调,立刻就影响了整体的耕种,好在,有大量的设备,开封府也不是之抽调,对于这些农耕器材的使用,减少了劳动力,到最后,临风渡种植面积,只是减少了1成,这已经算是比较幸运的了。

    一年多没有回家,甚至因为路途遥远,连信都非常困难,这一切,在去年的5月份,得到了改观,3个人的到来,让临风渡发生了变化,他们带来了家人们的消息,同时,在临风渡开设了一个互助组,把整个村民们都组织起来,一起互助学习,一起耕种土地。

    在夏粮差不多减产2成的情况之下,秋粮实现了反超,一举增收5成,加上家人们寄回来的钱,让整个临风渡的变得蒸蒸日上了起来。

    腊月21,还有2天就是小年了,正是家家户户杀猪宰牛的日子,可是对于临风渡的300多个家庭而言,这是一个被刻在纸上的日子,按照3位老师的说法,他们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就在今天早晨,从沈阳到汴梁的车上,他们临风渡回来的人,绝大部分都在这一趟车上,三位老师安排了3艘船,应该就在下午时分抵达渡口的。

    本身,已经逐步废弃的,空无一人的小渡口,此时此刻挤满了人,一年多没有见,哪怕是有先生传回来家人的消息,总不如亲自的来见见。

    不过,这么大的一群人,在这里,却鸦雀无声,最前面,站着三个人,他们都很年轻,可是没有人不尊重他们,他们是临风渡的先生,是传道受业解惑的。

    正是他们的到来,才让临风渡从几乎崩溃的边缘被挽救回来,他们组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会安排村民们,编一些手工艺品,有人生病了,他们也会简单的救治,最重要的是,他们开设学堂。

    北宋对于知识的尊重,已经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科举这一条路,哪怕贫苦人家,走通的不多,可是只要考上,就是换了一番天地,最关键的是,读书识字,然后掌握一门手艺,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吃饭的门路,可以长长久久的生活下去。

    临风渡以前,只有一个秀才的启蒙学堂,因为这里太穷了,没有几个人能够交得起钱,渐渐的,就荒废了,三位老师到来,首先就是兴建学堂,免费的学堂,吸引了人,并且树立了威信,这才逐步的改造临风渡。

    这三个人,就是定海军派出来的,从和平演变计划开始执行了开始,定海军陆续派出6万人,按照村落的大小不一样,几乎都是800人左右,派一个先生,当然了,也不是每一个村庄都会派,一般而言,只要是有出外务工人员的,才会派。

    这些人深入民间,以教育和启蒙为切入点,实际上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的,这也是他们能够的迅速切入的根本原因,同时,通过定海军的手段,可以简单的传递一些消息,寄回来一部分的金银,这些都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的。

    6万人,能够影响最少3000万人,这个跟出外务工的现身说法,这才是未来和平演变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

    通过互助组,一方面,加强了的农业生产,让这些被抽调了大部分的劳动力的家庭,就算是没有壮年劳力,也可以过的比较的平稳。

    另外一方面,就是把人心收拢起来,大量出外务工人员的返回,心情不一样,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要走的,这中间,怎么走,如何走,这需要组织,没有一定的组织,哪怕是定海军配合,也容易被发现。

    这里面,就存在了一个工作方式的转变,在定海军成立初期,对于人口无限的渴求,这个人口获得的方式,是通过口口相传,用人的方法去引导,甚至偶尔涸泽而渔也没有问题。

    当时整个两淮,几乎都被抽空了,甚至转运使都不乐意了,可是还是没有什么所谓,这都是自己人,赵信的身份,最少说,在转运使这一级别,都是应该知道的,这种情况之下,最多就是嚷嚷几句。

    可是伴随着定海军拿下辽国,并且赵信还称帝了之后,就不一样了,两国虽然没有宣战,可是在整个东亚范围之中,唯二的大国,还是实力强大的,各方面都需要重视,如果还是如同之前那样,毫无顾忌的引入,必然会引起北宋的注意,必须要有所组织。

    在和平演变计划进行到现在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主动,而三条铁路的建立,等于是三条通道,只要定海军组织的好,完全可以在短时间,移民大量的人口,这一点,从春运就可以看出来,不足一个月的时间1600万,甚至更多,这已经彰显了实力了,如果换成转运人员,不用太多,只要每月1000万左右,两三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转运。

    定海军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把北宋人口一窝端,那是不可能的,人上一万,形形色色,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就算是曾经靠近定海军的海州,被定海军挖走了差不多八成人口,可是最终,还有人没有离开的。

    对于北宋,超过一半的人口损失,都已经是非常可怕的,会引起官府的注意,再多,很有可能会出现失败,趁着现在的功夫,拿下足够多的人口,3000万以上已经可以了。

    按照现在定海军接近5000万的人口,加上3000万的话,定海军的人口会达到8000万,人口已经接近一亿,最关键的是,定海军的人口结构会更加的完整和优秀,对于外来人口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然后,超过北宋。

    而少了3000万之后,北宋人口将会跟定海军换一下,从**千万,降低到5000万出头的样子,还可以维系一个大国基础,可是劳动力,特别是壮年劳力的减少,对于北宋会产生巨大的打击,甚至因为定海军逐步的宣传,还有各种的秘密手段之下,人口会持续的流失,一直到无法支撑下去。

    这种秘密的手段,实际上,还是取材于后世兔党的做法的,农村包围城市,北宋的政令不下乡,立足于县城,县城和城市,虽然也有一些布置,却相对较少,主要是自发的影响,广阔的,占据人口更多数乡村,这些世世代代过的非常的贫困,受到压迫的民众,才是定海军注重和要解放的对象。

    此时的北宋政府,还一点都没有发现问题,就算是春运,也被他们看做是利好,大量返乡工人和亲属,他们携带了大量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有相当部分是花在北宋的,这就让整个北宋的商业,相当的景气,各种的产品,就不愁卖的,加上各方面的,城市和乡村,都增加了收入,甚至在火车站广场,以前就抢手的商铺,更加的抢手了,开封府甚至在火车站旁边,生生的造出了一条商业街。

    商业的事情,跟临风渡没有太多的关系,他们距离汴梁有些太远了,40多里,快马的话,可以快一点,如果是不行的话,怕不是要走大半天的时间了,就算是有一些手工艺品,可以拿到汴梁卖,也没有人去。

    相对于赚钱,他们更加期待的家人的回来,几百人在寒风之中,站在渡口,这个滋味相当的酸爽,可是没有一个人会离开的,他们都希望第一时间看到亲人。

    “郑老师,应该快了吧!”秦大娘小声的对三位老师的其中一个问道,她跟三位老师认识的最早,当时,三位老师来的时候,就是住在她家的,甚至上课的房间,都是她儿子的宅基地,临时搭建的,后来,在新的学堂建好之后,才进行的搬迁,对于三个年轻的后生,她是又敬畏,又感激,多亏了他们,自己一家人才没有饿肚子,甚至几个孙子,都入学了,学习还相当不错。

    “大娘,别着急,应该还有一段时间!”郑宇和蔼的对秦大娘说到,他的身份,实际上,是外交部的外派人员,作为中学的积极分子的,在毕业之后,经过了外交部的紧急一年的培训,这才派出来的,一些方式方法都已经强调过,对于民众如律春风,那是最基础的东西。

    站在三人中间,岁数大一点,并且最稳重的那个,名叫韩林修,他不是学生,今年已经20多岁了,他是外交部的正式成员,是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外交部的,两年锻炼之后,才被派到这里的。

    临风渡是一个比较关键的点,除了周围4个村落,2800人口之外,还是辐射周围5里,最少十几个村落的核心,他也是这些村落的总负责人。

    船的事情,是韩林修直接安排,300多工人,最终回来了280人,其他的20人,他们或者是这样那样的原因,不选择回归,可是一些家书和东西,还是嘱咐同乡带了回来,280多人,加上行礼物品,很是沉重,他安排了3艘800料的大船,这才勉强装下。

    到目前为止,春运已经进行到了第8天,特别在16之后,人数大规模的上升,哪怕是北宋有所准备,还是产生了拥堵,一天百万人的发送,单纯到汴梁,都超过了20万人,几乎是汴梁的五分之一,再怎么,也无法全部疏散。

    这时候,定海军提前准备的一些开始排上用场了,大量的船只到来,通过水运分流了其中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五六万人,虽然还多,却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中。

    临风渡的也在其中,800料的船三艘,所有的人员,在火车上,都得到了通知,会有专门的人把他们引入到码头的,只不过,因为来的船,实在是太多了,一艘船也就是容纳个一两百人,十几万的人员,怕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