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道德经讲义-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寄”者,暂时寄存之意。“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是说为人之君,倘若把自己看得高贵于天下百姓之上,虽可以暂时“寄立”为天下之主,但不能得民心的真诚拥戴,故不能长久。君王若能“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是说身为天下之主者,能自爱其身,洁身自好。以厚德爱民,为万民之父母,以道德教化人民,一切为百姓谋利益,必能得到人民的信赖与重托。这种以自爱之德为天下主者,才有资格托其身于万民之上,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姓安享幸福。 
  圣人住世,不以己身为贵,而以天下百姓为贵,以百姓之心为心,没有自贵之心。以公心为之于天下,不以自私之心占有天下。所谓“不自贵”,就是忘记自己的存在,心身与大道合一。以无为之德治天下,天下才能长治久安。若是以高人一等的“贵身”之心治天下,虽然有天下,也只不过是暂寄而已。以“爱身”之心为之于天下,虽有天下,亦只是权托而已。这好比别人以物寄存于我,我不过暂时保管而已,终非我之所有。 
  心为一身之主,治身先治心。人身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修“人心”。人心是识神的同义词,与人体同生、同存、同灭。人心识神动,也就是“欲主”动,此心一动必生欲念,所以人心又称为“欲神”。欲神一动,便生凡欲凡识,剧烈的人心燥动,必然产生大量浊欲,这种浊欲带有大量“毒素”、“干扰素”和“抑制素”,超过生理阈(yù)值范围时,就会严重破坏和摧毁人体内的先天系统、玄源系统,以及后天生理组织机能。 
  人体内的性体系统和五脏六腑各个生理系统,最惧怕这种“凡识浊欲”所形成的剧毒,可以说是“畏浊如虎狼”。这也是人体慢性疾病或突发性急症的根本原因。故前辈曾云:“生我者神,杀我者心。心生于物,死于物。心正则神正,心动则神离,心乱则万神废。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可见欲心凡识与道心之间的势不两立。识心是修真证道的顽敌,变识心为道心是证道的云梯。“凡心一颗日夜磨”的意义正在于此。 
  要修到无身境界,确实不易。但无“身”之患,也未必能进到“无我”的成就。修道者若偏重于实腹,大作身体上的文章,不在修心上下功夫,仍然是被有身之患所累。所以宋代南宗祖师便有“何苦抛身又入身”之叹!至于说如何才能修到无“身”之累?只能多从存神返观、内照形躯入手,然后才能进入“外而身先”的超神入化境界。故太上在上句中发出“吾患有吾身”的感叹! 
  人生在世,如过眼烟云,悠有悠无。纵然是贵为天子,“一身系天下安危”,富有四海,都不过如匆匆过客,终不是长久不去。能悟得此理,以虚静恬淡自处,忘却自身之贵,把自己置于众生中,把心身融于百姓中,一个心眼只为公,毫无个人私利。以爱己之心,来珍惜呵护天下百姓,发挥出对全人类的最大爱心,才能寄以“系天下安危为一身”的重任。这也是全民所望的重托。如此,怎会有累身害神的大患发生呢?   
  【本章说解】   
  上章旨在教人要学会用物,而不要被物所用,更不要为物所累。若能利物,便能成就“为无为”的大用。本章进而说明人生庞辱的根本原由,是因为人有这个肉身躯壳的存在。 
  圣人之进退,皆顺应于自然之理,无论宠与辱、贵与贱、得与失,皆不动心,守当然之道。事至而不凝,事过而无迹。以大同之道,同于上下,以无私之德,普施天下。不以夷险而稍变,不以好恶而生心,惟以道德行于天下。不在功名富贵上计较得失宠辱,故无惊无辱,无大患加身之忧。如果能真知真行圣人之德,此章的经旨即可自得。 
  太上在本章警示世人,对于名与利、得与失、宠与辱,应当处之泰然,心静如水,不可心驰于外物,而自累心身,自找苦吃。受宠亦惊,受辱亦惊,得宠者怕失去宠而惊,失宠者怕大祸临头而惊,受辱者怕新辱再来而惊。宠辱皆惊,此乃世俗人的普遍心态。为什么会得宠若惊、受辱亦惊呢?只因为有“贵此身”之心。世人皆是以我为核心,一切以是否有利于我,作为价值取向的依据,判断是非的标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心地狭窄,易喜易怒,遇宠则惊,遇辱则恐,心如大海波涛,永无宁日。这是不明事理的表现。 
  人若能知雄守雌,清静无为,视宠辱为一体,观宠中之辱,守辱而不宠。看轻得失,看淡此身,淡泊名利,则无所谓“宠”与“辱”,何惊之有?世人贵宠贪得,不知持盈保泰,得宠时作威作福,以势凌人,恃贵傲人,忘乎所以,头脑发昏,颠倒发狂,则耻辱必随其身。名位之显赫,受宠之尊贵,世人皆视为荣。修道者却反而观之,知宠中有辱,贵中有贱。故明道者贵德不贵名,贵心不贵物,贵内不贵外。爱虚荣尊贵者,抱宠为贵,念念不忘,常为之动心,故才有此惊辱之忧。货财之贵,世人皆视为大利,有道者反而观之,视利为大患。故有道者不贵财,贵财者必害身,此乃自然之理也。 
  有关人生的得意与失意,荣宠与羞辱之间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场、商场、情场,都如剧场一样,是表现得最明显的地方。世情本冷暖。天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人们都是为了利害关系而往来。所以说:“锦上添花到处是,雪中送炭少而稀。”有钱有势时,人都趋之若鹜,门庭若市。当失势时,便是望望而他去,自是门前冷落了。这是世态炎凉的当然之理。《昔时贤文》云:“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正是堪破世俗常态的形象写照。 
  天下的真理,平常才是真,平淡最可贵,平凡最可爱。但谁又肯“知足常乐”而甘于淡泊呢?唯有修成大道的真智者。诸葛亮有一则名言,可作为修道者的最好左右铭:“势利之交,难以经远。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      
道纪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视之不见名曰夷”,“夷”者,无色曰夷。“夷”又为“易”,即大道变易之象。人的肉眼可见者,皆为有色之相,肉眼不可见者,称为无色之相,即夷也、道也。道虽无形无象,人的肉眼“视之不见”,但它却是真实地存在着,而且是天地造化之枢纽,生化万物之根柢(dǐ)。凡世间肉眼可见者,都是有色有象之物。道虽名曰“夷”,人虽不可见,但若能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物我两忘,内外皆空,其道则可见也。 
  在宇宙万物中,人体、动物、植物等一切有生命之物,都含有人肉眼不可见的生物质元光,只是含量差异较大,所表现的层次不同。凡肉眼可见的物质,其所含的光与炁的密度较少,饱和态低,所以往往以微量级气或炁的现象表现出来。光是气与炁的密度、浓度、质量的升华聚合状态。所以,凡是以炁态存在的物质,质元光的量级不足,肉眼便不可见。凡是质元光的量级高,饱和状态浓的物象,肉眼就能看见。例如一些修真者照相时,头上出现的彩色孤形光带和光斑,虽有当时肉眼不可见性,但在相片上却是一种生物光的真实记录。 
  光是修真质元领域的高质性、高能量物质。有隐态质元光与显态火电光。生物光并非“常道”之光,而是一种“非常道”之光。两者虽具有相似的特性,一显一隐,互为阴阳。显者肉眼可见,隐者肉眼不可见。故曰“视之不见名曰夷”。 
  太上有“观心得道”之训。“观心论”,是修证玄灵正道大法的根本途径,是直达彼岸的莲舟。进入高层修证阶段的修证重点,就是增强“心光”,使体内“法天”、“法道”、“法自然”的三元素,尽快与自然大道相合。 
  “观”字一字,含义博大,有智观慧观、显观隐观、宏观微观等不同质量层次的区分。现代人仅以智识分析研究圣人们慧观玄观中得出的超前科学结论,故往往将前人认识宇宙规律的科学,斥之为虚无的“唯心论”,这是极大的误解。 
  近代高科技的发展,量子力学、粒子学说的出现,才部分地验证了修真理论的科学性。但对于人肉眼不能及的三千大世界、银河系、太阳系,也包括人身这个小宇宙,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还相当有限。中华先祖的大智慧者,早已“望穿”宇宙,洞晓万物。人因有肉身的拖累,七情六欲的损耗,不能超越多维空间的制约,故不能窥见宇宙真貌,不知大道运化万物的规律。 
  虽然人类已有卫星、宇宙飞船上天,以及电子射电望远镜,对星系进行探测,但也只能在太阳系这个小小的港湾里游弋,更难谈到了解银河系和诸多大银河系了。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以自己的全息元系统(即身外身),坐在家中,神游宇宙太空,自由穿梭多重空间之天,出入于显隐两态,故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见。】   
  世间万物,皆有显形和场性(隐态)的双重特性,皆含有许多全息因子。这些基因都是先以隐态场性而存在,在它没有展现以前,人的肉眼不能观察其踪迹,故只能是一个“盲人”。人由父母极小的受精卵子而孕育成胎,长大成人;苹果籽入种后方可成苗生长、开花结果……。举一反三,世间无物不是如此。大道亦是如此。虽然它的本体质性人不可见,但天下万物,却都是大道所生,都遗传着大道的先天因子,具有大道的质性特点。所以说大道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它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和身边,俯拾皆是。只是人们不注意观察和实践它,生活中许多常见的道理,人们往往常见而不觉,与道擦肩而过。 
  人心藏世界,大道就在人心中。人有本性之心、细胞核心、本因之心、内因之心、隐态形质之心,内含着无限的玄元信息和物质世界,在未达到空明之境,未具一定光质量级时,它不能展现这些客观规律。一旦与道相合相融时,心中所潜藏的大宇宙的整体全息图象,将会一揽无余,尽收眼底。那时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何有“视之不见”之“夷”呢? 
  世有“观光”二字,人之肉眼只能借光才能见物,无光的黑暗中,即不能见物。“观光”就是向光明之处观看人生的真理。当今世界交通方便,生活幸福,人们到处旅游观光。然而是否能从自然美景和光明世界中“观”出点什么?全在各人自心了。苍蝇逐臭肉。世间也确有人避光逐暗,钻进暗室干亏心之事,去色情场所“观暗”,这无疑是毁灭自我人生。实是可悲又可叹!   
  【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曰“希”。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所以命名它曰“希”。 
  “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能听到的大音而已。道本无声,听无所听,闻无所音,故为“希声”。耳通肾,耳主听,耳识为六根之一。人的肉耳可闻者,皆是有形有象的物质音声,而难闻大道妙音,不能听天音希声。大道之妙,唯有先天之耳可以听到,后天之耳不可闻。若人能得性命之真闲,心静神清,无闻而闻,内道场能量到达天耳通的层次,即可以闻之于三界内外,无听而听,可听之于六合十方。 
  “于无声处听惊雷”,便是无声无听中之大音。《清静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就是说人能虚静至极,心身合道,感而遂通,即可深入大道希夷之妙。 
  修真者意守丹田,返观内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体内环境玄元系统的变化。精神内守,耳不外听,凝炼聚集先天能量。耳常外听,眼常外视,必然损耗肾炁与肝炁,说到底消耗的都是体内的光质能源。所以修炼人要“眼不外视,耳不外听,心不外想”,三心归一心。 
  当修真进入上乘境界后,就没有后天语言声音之类的相互交流,也不是以神道层次的“神通”进行沟通,而是“以光当语,照心而明”。换言之,也就是以心光为音,心心相映,心领神会,心知肚明,不用言语之音,心耳一切皆通。这一点许多修真者出神进入极高维空间时,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佛祖统记》中说:“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名义集》曰:“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传统上所讲的“拈花一笑”,就是一种以光为音、以心为音的上乘心会过程。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曰“微”。大道无形,不可捕捉,不可触摸,不可执持,太无虚妙。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充满宇宙而无穷,变化微妙而不可见,此谓之“微”。若是可以用手执触摸,那已是后天显态有象之物。既有形体,已落入后天低维空间,岂能役使阴阳,只能受阴阳的制约而变化。 
  “搏之不得,名曰微”,是以显态可摸的实物,而对无形大道的反衬比喻。是说大道无形无象,无色无状,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不象显态的物品那样具有实体,可以拿到手上触摸,可以为人实用。 
  虽然大道微妙,搏执不得,但它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物不包。天下万物,大至日月星辰,山川河谷,小至一草一木,一滴水,一粒沙,一只昆虫,以及生活日用的桩桩件件……,无不是大道所生,无不具有道性。只不过所含道性的质量与层次不同而已。 
  “形而上者谓之炁,形而下者谓之器”。大道造物,离不开精、气、神这“三元(源)”,离不开“一元四素”的象数理气。自然大道的本源就是太虚之体,充满了肉眼不可见的道性细微物质。其中混合着精、信、神、光、炁等多种高能量物质,但又处在无物无象的状态,故不可搏得。《太始经》曰:“昔两仪未分之时,号曰洪源,溟涬(xìng道家所谓的自然之气。)蒙鸿,如鸡子状,名曰混沌。”混沌就是一种无极态,是一种具有质性而无形象的状态。故《易乾凿度》中说:“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 
  由混沌状态的无极态,经过太易、太初、太素、太始阶段,这种形成、演变的过程,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是一种无极性的演变阶段。这“五态”都是道的本质现象。进入第六态“太极”阶段,才分阴分阳,产生有形的变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从此才产生千姿百态的万物万状。 
  自然大道宇宙的隐显层次,都是由宇宙本源的混沌态演变而成,其演化的规律,就是轻清者上升为炁,重浊者下降为器,故才产生了不同的级次,形成大道包容下的形质各异,层次分别,充满太空的三千大千世界,以及五彩缤纷,种类万千,形状万殊的无色世界和有色世界。对于大道虚无的本体以及隐态的无色世界,处于低维空间的人类不可见、不能听、不能摸,故曰“搏之不得名曰微。” 
  人若能修性炼命,修心养德,除去人心之私,洗涤身中阴浊,一尘不染,心空无物,则小中自然可以见大,无中自然可以生有。当由后天复返到先天虚无状态,回归到大道本源之时,即能知微、明微、见微的深义,就可以成为一个拨弄太极之人。   
  【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是指“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 
  “不可致诘”,“致”者,极尽之义。“诘”者,问也。此句是说:大道无色无象,无声无形,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书不能传,手不能摸,语不能答,只能意会,只能心悟。就像鸭子浮水,冷暖自知。别人无法替代,也无法回答。人若修证大道,处之以静,求之于自我真性,体悟大道个中三昧,自能心知肚明,但又不是以语言问答所能说明白的,全在于以真如自性去体悟。 
  “混而为一”者,“混”为合。即眼不能视、耳不能听、手不能摸,将这三者合而为一去理解。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炁,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或曰“混元一体”、“混元一炁”。三者所求的形式虽不同,但所求的对象都是大道。其方式虽然有三,但所求之理相同为一,故曰“混而为一”。 
  夷、希、搏这三者,都是言的大道实体。大道之体本为一,没有彼此,但表现在大千世界之中,却是形态万千,各各不同。俗有“百人百性,千人千面”之说。即使孪生兄弟,也有不少差异。综观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星体,没有完全相同的物状,皆是同类而不同形,大同而小异。即使聚拢天下的所有树叶,亦没有完全相同的纹络,即使不计其数的石子、沙砾、小草,也都存在着物性元素的含量多寡不一。可见大道造化万物之妙! 
  “夷”即是希,“希”即是微,“微”又是夷。三者即一,一者即三,三一之妙,无始无终,混然一体。故曰“此三者不可致诘”。三者没有彼此之分,没有名相之别,其实都是“混而为一”,都是在道体未分判时的混沌状态。 
  细想在鸿蒙未判之始,道之本体,无方所,无形状,耳目不可及,言问不能到,如云出山颠,拿捉不住,似月映潭,触摸不得。是故大道放之可弥六合,敛之又无征兆。这便是自然大道的玄妙之处,也是难以被常人理解,不被今人诚信的原因。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就以自己的先天大智慧,并以自身为实验场,揭示了宇宙大真理的规律,洞晓天人合一的奥秘。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人体生命科学的奥秘,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整体的强大生命力,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亦是人类未来道德文明的基石。 
  世人只信眼见为实,以眼不见为虚。现代科学虽已繁荣进步,但也只能在有与无的边缘上徘徊,难以跨入大道本源去窥探其本质。现代人认为,凡是可以重复试验的,才是科学真理,凡是不能重复验证的,就是虚妄假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