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道德经讲义-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槠赵掠泄猓罩杏衅鹊龋际怯钪婀鉃胖拔蕖比胗谕蛭镏坝小钡难橹ぁ!�
  详究“无有”之义,本是“无而不无”之妙,因其“无不有”,所以万物之体充满着不可见、无形象的场性粒子流,亦即现代科学所称之“暗物质”,这种无形的物质,大而弥散六合,小至一粒沙石微尘,万物之体皆无遗。这种场性物质大小皆可入,巨细皆无间。先天先地而无不存,后天后地而无不具。这种物质的特性是自然无为,假若以“有心”、“有为”去运作,则此种物质便两不相受,难以入于无间,这便是大道同类相亲,异性相斥之理,与阴阳界的异性相吸完全相反。道至柔,物至坚,至柔之道炁,可以入于至坚的物体之中,故曰“无有入于无间”。 
  天下之物,坚者皆是伪体,因其坚性与道性相斥,虽至坚之极,但寿命不长,最终必然毁丧,而归于无。天下中和之气至柔,却能攻克天下至坚之物,如滴水能穿石,春暖能化冰,善德能化邪恶,谦让能化干戈为玉帛等等。损之德就是用柔,忍之德就是用弱,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就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性体现。损到极限,无可再损时,即是复归于道根之日。无之“真柔”,必能破有之“伪坚”,虽至坚之极,必归于无。故“无有能入无间”也。 
  人心也有此理,万里之远,一念可到;千古之事,一觉便知。虽有金石之坚,而精神可以穿透;事物虽隐微,而慧性可以贯通。天地虽大,我心之理同其大;万物无尽,我心之理未尝有尽,这便是天心之理,入于人心无间之妙义。人若能少私寡欲,心虚若谷,心如宇宙般宽广,能融天地万物,大道本源之理炁,自然会源源不绝地流入自性真心,自然会与自然大道合体。如此,我之性命,未尝不是大道之器;我之真性,未尝不是大道之元神,天下万事万物,何事不能入?何理不可得?这就是“无有入于无间”之义。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此句是承上句之义的引申。上文所谓“至柔驰骋至坚”,“无有可入于无间”,皆是不假作为,自然无为之道,没有任何后天有为的痕迹。“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即太上说:由此我才发现无为自然之道,知其守无为自然之理,得无为顺应之妙,能成就万物而无形,能生万物而无心,由此我才知道“无为之有益”。人若能知此无为之益,养此无为之体,则性自清,而心自正,理自顺,而情自和。万法之源,万物之本,一以贯之,则无为之道又有何难? 
  道之无为自然,包罗天地,养育群生,皆本于大道太和一炁。此炁流行宇宙,贯彻天人,无大无小,无隐无显,皆具足无缺。大道之无有,可以主宰天下之万有,说其主宰,亦不是有心为之,而只不过是混元一炁的自然周流。无炁则无物。大至三千大千世界,小至尘埃毫发,无不在元始一炁的包含之中;万物之实体,无不靠充入其间的真炁而活命。 
  天地无为而自化,圣人无为而自治,天下无一民一物不受元始一炁之恩泽。至柔而能育至刚,至无而能包至有,莫不是此一炁所致。此太和一炁,通行无碍,穿天入地,出入水火,或高或低,或刚或柔,皆能一通百通,一动群动。可空谷传声,声声相应;可随物付物,随性而应。自自然然,无尽无穷。其变化之神妙,难以言表,此即“无为之道”也。 
  道之至柔,可以撑持天下之至坚;假若是物体极柔,则变为无用。道之无有,可以生天下之万有;若是物之无有,即失去了使用的价值。这便是道体与物体本质上的不同。 
  水无处不可往,道气无处不能入,虽其体柔弱虚无,但却无所不通,至柔不可折,无形不可穷。至柔无有之道,能得自然大道“驰骋能入”之大益,其有益如此,是真无为之益矣。太上以此推之,故曰:“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此三句是综述上句等义。 
  上句所谓“无为之有益”,乃是天地自然的显露。“不言之教”,是说大道无言,其理都在它无为的运行规律中。天地之道能行不言之教,法道之不言,师道之以身。法道无为,以无为之道治心身,则有益于精神。以无为之道治国,则会有益于万民,无须有为有作的烦劳。能行不言之教,故有无为之益。天下一切万物皆从无为中生出,无为之道即“至柔之理”。此理弥散六合,流通无穷;贯穿无有,驰骋而入于万物其间。无声无色,无有言语,不可名相,默施天地自然之理,暗运大道造物之质。故曰“不言而教”。 
  天何曾言?但春夏秋冬,寒暑交替,四时顺序自然而行,动植飞潜,胎卵湿化,万物皆随性而生。天地以不言之教,妙化万物而无穷,善养万物而不弃,贯入万物而无间。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动而信,不劳而成。不见其生长之功,不显其变化之能,各遂其生成之理,各得其造化之妙。这正是“无为之益”之妙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万物赖之以生,万物依之而成,都是大道至精至微、至极至柔的光炁等道性物质所运化。天下一切有形有象之物,皆从此一炁中而生;天下一切万法,皆从此一炁中而出,再没有其它任何力量可以如此。故曰“天下希及之。”“希及”,即比不上、无法相比的意思。 
  《易》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思”,是说不可起心动念。形而上的道体,它是无思的,也是无法思议的。人心若要合道,就要像道体那样,虚极静笃,无思无欲,这就是道境。如果念头一起,便是离开了那种境界。无思、无为就是道之体,同天地自然万物一样。道体不分阴阴,浑然一炁,寂然不动,但又不是僵死之体,却能“感而遂通”,有感即通,一感万通,可通天下万物。人若处在静止无为状态时,宇宙万物的一切功用、能量都包含在心中,这好比人用肉眼观天空一样,似乎无一物,但其实却是万有无穷,譬如其中的风、云、雨、雷、电,以及空气中所含藏的无尽元素等;还有人看不见的事物隐存其中。这个虚空平时寂然不动,但如果发生阴阳交感,就会打破这种宁静,产生新的物质运动。 
  自古圣人修身治国平天下,皆是因物付物,不恃法令,契合天理,顺应自然之道,故能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修真人处在凡尘闹市中,在火宅中考炼,应事接物,要养成非常从容的心态,先学炼“以无驭有”,凡事不起心动念,不得已而为之,随缘而遇,随遇而安,动静自如,顺其自然,进而修养到从容悠逸,“无为而无不为”。 
  修炼有素者的“无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未有作为,平时不动声色,似有所愚,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灵敏,感而遂通。凡事既有先知,或在遇事举手投足的刹(chà)那间,一切自明,心中有数,考虑周详,当应即应,应处得当;应过即静,不留痕迹。若肯放下世情,虽身处万事之中,心却在体悟大道之无为,处事也必能“无不为”。能如此静养性命,必能“驰骋至坚”,“入于无间”,成为“天下希及之”人。   
  【本章说解】   
  本章再次申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是谓微明”之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好处。 
  天下最柔弱之水,却能贯穿最坚硬的金石。道虽虚无,却能使天地万物无不受益。不言之教诲,却能使天下不教而明,不令而行。这是大道所独有,天下再没有能比得上它的。大道之妙,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体。“体”,就是无极、太极之实理;“用”,就是阴阳造物之元机。假使有体而无用,则大道之实理不能显露;假使有用而无体,则万物成为无根之木。故体用不能分离,互为根柢。五行之气行之于天,五行之质具之于地,这皆是乘大道体用之机。 
  至柔者,大道之用;至坚者,万物之质。物之质虽坚,道却无所不入,穿金透石,融会贯通,妙变妙合,浑沦无间,这些都不是大道有意所为,而正是大道的“无思”、“无为”、“无言”之益。人能悟透大道这种无为之妙,则有言有为者,皆属于多事。只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坐听无弦曲”,而又何须自作多情、自找多事,而庸人自扰呢?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为圣。一者,元始一炁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元始”与“老母”,“无极”与“太极”,可谓一体两面,皆是天地万物的大父大母,共同承担着生养万物的神圣天职。尊圣人为教父,承天之理,行天之道,此乃作为宇宙自然之子的本份。称其为老母,是众生对天地生养己身生命的亲密之情。母亲视众生为赤子,怜之爱之,遥望呼唤着久久不归的失散原儿,望眼欲穿,何时能团圆?但世道浇漓,人心昏昧,导致老母所赐的先天混元灵炁渐失。物质享受无尽,但人性沉沦,道德滑坡,故流浪生死,回天无日,让老母痛心疾首! 
  众生皆来自宇宙本源,灵光具足,只因迷失太久,在万劫轮转中逐渐丢失,使原灵之光黯然失色,变成残缺不全,故曰“众生”,此灵仍是轮回种子。若能明理知法,重修性命,使灵体重新生光,则种子无芽,轮回路断,灵种圆明,则可返归本来之地。故经云:“凡外具有形有质之体,其内着有色有相之迹者,合还本返原,均化为乌有。” 
  自古以来,仙佛圣真皆是经过苦修苦证,方才达到无为自然之境,返本归源,成为大智慧者。所谓修道,就是修心修德,修圆收圆,收复自己丢失的灵光原炁,使心灵德性圆满无缺,恢复到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灵光归于母体之后,再经三清净化,使灵体洁净无杂,混元一体,才算圆满功成。 
  世间一切万物,外形皆是假,内心方是真,认理真修,才能得真道。修真者若是不以“观心得道”为纲,纵有千经万典,即使苦坐顽强,哪怕有什么功能神通,也只能是画蛇添足,仍是噬(shì)吃道皮,难以尝到道的内仁滋味,到头来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难以成就无极大道。修道犹如积沙成塔,要按照建金字塔的程序,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积修。建塔初期,塔基宽厚,无甚难处。塔身像尖形的天梯,由下而上,垒到最高顶端处,必然风大险多,此时此境,若真能站得住脚跟,才算究竟,才能登天有望。一旦脱去假幻躯壳,即可飞升大罗胜境,复归无极大道。 
  天下众生,来自一炁,同呼一气,气盈则健存,气断则身亡,故言“众生皆一炁所化”,此乃至理也。愿世人明理识真,不可迷恋假幻,抱着虚假不放,而迷失了本性,忘记了自己的真主人。愿众生解开迷惘,挣脱色相,放下私心,苦证心道,性命双修,修善累德,自可得证无极大道,回归道乡。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名”者,人的名号或名誉、名声等。人之在世,有此身便有此名。故吾身之名,就是一个代号、符号而已。名如吾身之过客,必然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其来无所加,其去无所损,只是虚幻不实的东西。人应当重其身而轻其名。怎奈世间人颠倒行事,贪其虚名,而不顾其身。或图虚名而丧其实,或为名声而害其身,不知名为轻而身为重,不明身较之名更为可贵。故曰“名与身孰亲?” 
  人未生时,混混沌沌,本无一物,视听不得,与真常会,无有名相,无人心私欲,故曰“真人”。既生之后,种种形相,虚名伪装,俱为虚假,丧失天真,故曰“假人”。迷此幻身,七情六欲,妄作妄为,造业不断,累罪万千,称为“罪人”。若明道理,诚修大道,犹如铸剑,熔入炉中,煅炼滓(zǐ)秽,始见金刚,闪光无滞,方成妙器,重德轻凡,重身轻名,精心苦行,绝世虚名,诚心求证,炼至合于自然,万法归于一身,以一身而化万境,不滞有无,永绝生灭,复成真人,方不枉来人世一生。 
  大道无名无相,寂然不动,空无一物,自然而然,所以即使修道者,也不能执着“得道”之名。若还有想成仙作佛之念,存有得道成真的执着心,那就是心中有尘物,尚未真清静,也难以得道成真。《清静经》曰:“虽名得道,实无所得”。道是大自然的真理,天地森罗万象,皆具赋道性,每一事一物,都会给人以道理的启示,万象万物各具假身假名的特殊符号,却是道的外在显象而已,而道的本质特性,皆包含在外壳里边的内核中,全靠一颗诚心的感悟。 
  只有忘记后天的一切,放下一切物象的虚名假象,用一颗真心去体验万物之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我之真性即可自由地与宇宙万物合一。到此境界,心明如镜,吾身处处是佛记,心性念念即道性,出口句句是真言,举手投足皆法印。至此,虽名为得道,以凡眼去观,仍是两手空空;以慧眼去看,只是一个“一”而已。故修道为众生,得道为众生,无论“修”与“得”,只不过是一个名词而已,何须重名而轻真呢? 
  修道之人,切不可执着名相,尤其是进入高层境界之后,更要心中纤尘不留,“绝学”方无忧,放下后天一切欲念凡识,求得真主人出山主事,才能与道合真。对于初修者而言,尚在学步阶段,没有一个名相给他,没有一个拐棍相助,他反而无从修起。但到达彼岸之后,当立即弃舟,不可痴而不放,固执不通!一旦悟透真理,就该解脱一切束缚。当年五祖黄梅向六祖慧能说法,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大悟。所以说,修真者既要坚定地进入道的领域,又要能从容地走出来,不受道的包袱拘束,进入自然无为,那才是真正的“得道”者,那才是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 
  大道无形,大德无名。自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不少,皆是广积厚德,广累善行,为天下万民造福,为世人所难忘,故而代代相传。此类盛名并非侥幸贪求而得。因其功德昭著,福荫子孙,所以名扬天下而不朽,流传万世而不掩。身在世时名已立,身去后而名长存。譬如太上圣祖著《道德经》五千言,有万劫不坏之德名;释迦佛宏扬宇宙大真理,有天下尊崇敬仰之祖名;孔子教五德伦理,有传留万世之圣名。当时三圣何尝有心去求名,皆是不求而名自有,不扬而名自扬,故永留存在中华子孙后代的心中。 
  今人不知名与实的辩证哲理,只求华表,而不讲实际;只求名声,而不顾德行,追求虚荣而不遗余力;甚至弄虚作假,沽名钓誉,不惜损德败性,而害其心身。到头来,身败名裂,名身双亡,一无所得,岂不悲哉?修真者当以此为戒,勿求修真之虚名,当讲心性之实证,切实在修心炼己上下功夫,才能不虚度时光,得到性命双修之实效。   
  【身与货孰多?】   
  “身与货孰多”,此句河上公注曰:“财多则害身也。”身有真假之分,寿有长短之别。佛家论形体之身,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等称谓。就其性体而言,见真性、成大道者,谓之“法身”;法性成就应感而化者,谓之“应身”;人之肉身,则是一手携着福报,一手提着业力来到人世间,谓之“报身”。性命双修大成者,其身万古不灭,谓之“道身”;仅一世之暂寄者,谓之“幻身”。 
  “道身”乃是得天地之正理,备万物之造化,贫贱富贵皆不累其心。自知天所赐的性命之宝,千百倍地贵于身外的一切富贵,岂肯去贪世俗之财货,而败害身中之富贵?惟这个假幻之身,既有妻子眷属之牵缠,又有衣食口体之累赘,所以七情六欲派生。争名夺利,爱货贪财,虽爬山涉水,不以为苦;虽披星戴月,不以为劳,为贪财利,于性命而不顾。 
  世间一切财货,皆是大道所生,皆含有道性;其性在于流通,利益天下众生。财货的这种道性特征,其属性与公最亲,与德最近,与善最和。财货之力像流水一样,流向千家万户,为天下人所用;同时它又具有平衡法则,多者损之,缺者补之,随缘就性,各该其得。 
  今之世人不明此理,崇尚金钱至上,视道德为虚无,将财货奉为至宝,视身命为儿戏。所以不顾性命去拼搏,虎狼之穴敢入,为取不义之财,不惜铤而走险,敢闯法网刀剑,死亦不悔。此等“轻身重财”之人,以身与财相比较,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其理已经完全颠倒。 
  自古以来,修真界的先辈们,明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故能正确对待身与财货的关系。淡泊名利,重修身心,视财货为粪土,视道德为至宝。即使穷困潦倒,亦不丧其道志。北七真中邱祖在十多年的苦修中,曾断食七次,最长一次达七天之久,饿得昏了过去,但其心却如如不动,自知这是磨炼心身的考验,自觉吃苦受罪,终而得道成真。孔子的弟子颜回,苦修心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只知他肉身所受之困苦,而不知其心中自有至富至贵之乐处。这便是“能见其大而忘辱,不求有财而自富,不求有爵而自贵”的典范。学道之人,当求此等富贵,方是重其身心、修行有素之人。   
  【得与亡孰病?】   
  “得与亡孰病”,“得”者,如得名得利。“亡”者,有舍损、丧失、消亡之意,如亡名舍利。“病”者,害也。今之世人,贪名者,用尽心计,绞尽脑汁;为利者,日思夜虑,挖空心思。为名利两事,费尽平生机智;为得失两字,耗劳无限精神。或损人而利己,或舍死而忘生;或功名显世,仍追求不已;或金玉满堂,仍贪之不足。倘若不知“满则损”之理,不能适可而止,必然适得其反,走向反面。因利而生害,求荣反遭辱,此皆是不知“舍与得”、“存与亡”的辩证之理。 
  世人大都是心胸不宽,点滴计较,斤斤计较。宁可我亏人,绝不被人亏,不愿吃亏,只想占便宜。宁做一个看财奴、小气鬼、吝啬鬼,也不愿献出一点所得去帮助困难的人。人常说:“聚财如聚祸”,这是有道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