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绿巾、锦袄,号“黄龙兵“。迥弟勤帅众五万,自青州赴迥,以三千骑先至。
迥素习军旅,老犹被甲临陈。其麾下兵皆关中人,为之力战,孝宽等军不利而却。
邺中士民观战者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
乃先射观者,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
众复振,因其扰而乘之。迥军大败,走保邺城。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
这段话简单翻译就是两军打仗,一方失利,然后射杀观战的平民,再让士兵喊对方败了,结果鼓舞了己方的士气,然后就赢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在看来很智障的战斗呢?
因为古代打仗没有什么喇叭之类的,基本都是靠击鼓鸣金、变换旗号来指挥军队,而很多时候普通士兵其实并不知道战斗打得怎么样了,所以当你给你的士兵制造出打赢了的氛围时,很可能就会反败为胜!而对面很可能会被一波击溃,因为像岳家军这种真的是少数!三国时代估计也就像虎豹骑、白毦兵这一类的队伍能够抗住。当然,像于禁这种带兵风格和水准及以上的将领,带兵数量在一定限度内,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像于禁这般“毅重”的人也不多。
这只是不可思议战争的其中一个例子!当然,我还是会尽量避开这些古今逻辑盲点,多按照现代的逻辑写。
3:关于蔡邕。蔡邕有两个女儿,一个是蔡琰,一个是羊祜的母亲,这两个已经出现了。据推断他还有一个儿子,因为羊祜的传记中有描述,但我不打算写这个儿子,因为没用,所以我不会专门为了在小说中还原历史记载而去写一个只出场一面的龙套。这条专为考据党事先解释。
4:我原本的设想中,第一卷还有两个情节,但是后来实在没想好就改了,所以在才有了“走马观花”的事,以及回雒阳的简略描写。当然这样其实无伤大雅,也能更快地进入争霸的情节,倒也说不上好或者不好。
大概就这些吧,之后想到再补。
第35章 黄巾起义()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一人名叫唐周,自称太平道张角弟子,告密于朝廷,言张角蓄意谋反,又举报太平道贼人马元义身在雒阳。
朝廷一片哗然,遂抓捕雒阳城中太平道人,车裂马元义,先后株连,杀千余人。
太平道首领张角知事情败露,先发制人,太平道一时俱起。
贼人皆着黄巾,时人谓之“黄巾”。
叛乱迅速席卷全国,烧毁官府,劫掠聚邑,州郡失据,天下震动。
灵帝急召群臣议事。
朝堂上。
灵帝大怒,喝道:“如今黄巾贼席卷全国,从者数十万人,难道大汉要毁于朕手吗?尔等昔日不是自夸国之栋梁,兢兢业业吗?现在倒是说话啊!”
众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去触灵帝的霉头。
当然有些人倒是想说点什么,但是没有军事才能,比如说蔡邕这种文臣,不通军事,自然不好胡说。
蔡邕在回雒阳后不久,由于卢植的进谏,皇帝又把他启用了。
忽然,班列中闪出一人,身高体壮,气宇轩昂,出列即言道:“启禀陛下,黄巾作乱,神州板荡,然贼人不过宵小,多是普通百姓,战力低下,不足为惧!”
灵帝看到终于有个人站了出来,一看是皇甫嵩,听其言语,心中一定,说道:“朕知爱卿是武将世家,今日之事,可有良策?”
皇甫嵩之前任北地太守,刚被召入京师,准备委以重任、
皇甫嵩言道:“臣以为,黄巾声势虽大,然并非无能为力,今当解除党禁,宽党人之心,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之后选能征善战之人发兵讨之,必能克敌制胜,扫平群贼!”
其实这些话,他早就和皇帝说过了,这时只是再次当众提出来而已。
就连解除党禁的问题,灵帝也是考虑再三后,听从了中常侍吕强的建议,答应了皇甫嵩。
灵帝待皇甫嵩说完后,便说道:“爱卿所言有理,诸位可有异议?”
象征性地问一问其他人。
“臣等无异议!”
有人冒头,不用触皇帝霉头,哪里还会有什么异议。
于是灵帝当即下诏解除了党锢之禁。
然后又问道:“用兵之事该当如何?”
新任大将军的何进,此时站了出来,说道:“启禀陛下,臣以为,今黄巾虽为祸天下,然而最为严重的地区乃是颍川。颍川乃是雒阳脚下,自是不可轻视。臣以为,可发两路兵,一路前往冀州,讨伐太平道首领张角,一路下颍川,先战颍川贼人,破其大军,之后分兵讨平余党。”
卢植出列言道:“黄巾贼既遍布天下,陛下可令各州郡募集义勇,以作抵御,之后如大将军所言,发北军五校、三河骑士同时再募集精勇,以此两路主力,分别破敌!大将军屯兵都亭,以作后应,想必平乱不是难事!”
灵帝听得几位大臣的条分缕析,顿时觉得事情似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大,心情是一片大好。
灵帝说道:“言之有理!那带兵之人,如何安排?”
何进言道:“臣举荐前北地太守皇甫嵩、谏议大夫朱俊为将,皇甫太守武将世家,精通韬略,朱大夫昔日定交址,斩梁龙,颇有才略,以此二人为将,发兵数万人,各统一军,共讨颍川,必能克敌制胜。”
何进待灵帝反应一下后,继续说道:“之后由二人分兵讨贼,以平关东。如此,不出一年关东必危而复安!”
这些话其实他和幕僚早就商量了不知道多少遍了,自是分毫不差。
灵帝听后,想了想:“两位爱卿,可愿为国出力?”
只见又一人出列,与皇甫嵩一同言道:“臣愿领兵破敌!”
灵帝欣喜,说道:“好好好,令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持节,朱俊为右中郎将,各领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这次连象征性问都不问了,灵帝算是知道了,危难之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指望得上的。
“遵旨!”
之后灵帝又言道:“那北上讨伐张角一路当由谁来担任领兵者?”
何进见状又言道:“臣以为,卢大人深通韬略,文武双全,可为主帅,至于副将,可命护乌桓中郎将宗员担任。领北军五校为主干,同时并三河骑士、精勇,同样数万人,北讨张角,必能成事!”
何进每一次进言都说得斩钉截铁,仿佛已经赢了一样。
其实他就是刚刚当上大将军,出来刷存在感的,如果输了当然是打脸,当然,最后自是赢了。
他推荐这三人,除了才能之外,其实也是想要刷这三个人的好感。
毕竟一个武将世家,一个天下大儒,一个有军功在身的文官,三个人都是值得拉拢的。
不过这些都无可厚非,谁还没点小心思呢?
灵帝闻言,有些犹豫,虽然一直听闻卢植文武兼备,但是毕竟没有真正带过兵,之后转念一想,盛名之下无虚实,况且有宗员为副,想必不用担心。
于是灵帝问道:“卢爱卿文韬武略,当世一流,可愿担下此重任?”
卢植躬身一礼,郑重地说道:“国家正值危难之际,臣岂敢不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臣愿意领兵出征!”
大儒就是大儒,和皇甫嵩这些人还是有些区别的。
灵帝又问到宗员,说道:“爱卿以为如何?”
宗员出列,说道:“臣愿辅佐卢大人讨伐张角!”
灵帝心中计议已定,又见卢植身担大任,便下诏道:“令卢植为北中郎将,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领北军五校,并三河骑士、精勇,北讨张角!”
宗员与卢植一同言道:“臣卢植(宗员),领命!”
之后又说道:“具体军队数量,后勤事宜,皆由大将军何进主持议定,大军择日出发!诸位爱卿,当尽心竭力,以平叛乱!”
“臣等遵旨!”
见诸事议定,灵帝正欲下朝,让大臣们下去办事。
卢植再次上前,进言道:“陛下既已诏募集精勇,臣想保举一人,随臣出征,讨伐张角。”
灵帝一下就来了兴趣,他是说募集精勇,但是具体操作是下面人的事,卢植对他提出来,不由得他不好奇,甚至在场诸位大臣也是如此。
灵帝便问道:“卢中郎保举者何人?”
卢植说道:“臣保举,沛国谯县人,许烈!”
何进一听就笑了,说道:“在下听闻这许烈是卢中郎的弟子啊。”
灵帝也是一乐,他没想到卢植回保举自己的弟子,也问道:“卢中郎,大将军此言属实?”
卢植回道:“回陛下,大将军之言属实,此人却是臣的弟子。”
一脸郑重,丝毫没有不好意思。
灵帝又问道:“那卢中郎为何保举此人啊?难道不怕他人言你任人唯亲?”
卢植依旧面不改色,言道:“《吕氏春秋》有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臣只知为国荐才,哪里管他是否是臣的弟子?”
顿了顿,卢植又说道:“臣之所以举荐此子,乃是因为次子天赋异禀,武艺惊人,更可贵的是文武双全,实为真正的气运所钟,上天降下为陛下所御之人。在他那般年纪,就是臣,也是自愧不如。”
大殿之上,瞬间一片哗然。
卢植是什么人?
那可是天下大儒,当今天下,能言胜过他的人几乎没有。
但是他现在却说相同年纪时不如他人,纵使卢植谦逊,也不由得令人一震。
灵帝也是被震惊到了,他知道卢植不会为了推荐个人就说假话,一时之间竟更是好奇万分。
灵帝说道:“此子可在雒阳?”
“正在臣家中学习。”
“传这叫许烈进宫见朕,告诉他马上来,朕和诸位大臣都在这里等他!”
皇帝一言既出,大臣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只好在这里等着一个毛头小子,不少人已是心有不快。
而灵帝没下朝,也就顺便和大臣们商议起出征的具体事宜了。
内侍慌忙传令而去,他可不想让殿上这些人因为自己而多等。
第36章 金殿问答()
雒阳,卢府。
通过卢植,许烈等人虽身在高墙院内,但皆已经知道了黄巾起义的消息。
此时的许烈却并没有什么异样。
卢植上朝去了,许烈照旧该练武练武,该读书读书。
因为他知道这次卢植是一路主将,要跟随卢植去战场上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卢植会当众举荐他。
直到内侍的到来。
“宣许烈速速进宫上殿,不得有误!”内侍迅速地跑到卢府来传旨。
许烈却是有些一头雾水,没明白缘由。
这时候倒是卢方先反应过来,向内侍询问道:“内官可知陛下突然召阿烈上殿所为何事?”
内侍当然知道朝堂上的情况,也知道若是许烈真得了灵帝的欢心,必定前程无量,而且他又不像十常侍这种和士人对立的成员,所以内侍也是和颜悦色地解释道:
“今日大殿上,卢公被任命为北中郎将,即领兵讨伐张角,而卢公举荐了许公子,且多有赞誉,于是陛下便想见见许公子。”
说完后,或许是想留下一份善缘,又补充道:“许公子最好有心理准备,上殿肯定会有考教,文武百官都在,切莫让卢公丢了脸面啊!”
许烈听完便反应了过来,原来老师是在为他某前程啊!
许烈对内侍说道:“多谢内官告知,今日之恩,在下必不敢忘!他日必有厚报!”
内侍本是结个善缘,哪里当真,只是洒然一笑。
他却不知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将来让他感慨不已。
内侍说道:“许公子是否可以走了?陛下和文武百官都在大殿上候着呢。”
许烈想了想,说道:“可以走了,劳烦内官引路了!”
内侍点点头,说道:“请随我来!”
两人随即出门,同乘坐内官来时的车驾,径直向皇城而去!
……
大殿上。
灵帝与大臣刚议定了大概的出征人数,便有人来报许烈已经候在殿外了。
灵帝此时兴趣不减,忙说道:“宣!”
“宣许烈金殿!”
传到殿外后,许烈连忙脱下鞋子,踏进大殿,便小跑着上前,跑到一定距离时方才停下,然后跪拜行礼,说道:“小民沛国谯县人许烈,拜见陛下!”
说罢,便一直跪着,不敢妄动。
灵帝从许烈进来就看到了他,只觉得似乎还是个小伙子,待他跪拜后,也不苛责,直接说道:“平身吧!”
“谢陛下!”许烈这才站起身来,但也未曾抬头。
没办法,封建社会就是规矩严啊!
“抬起头来。”灵帝想好好看看这个被卢植保举的人物。
许烈听到传令,这才缓缓抬头。
灵帝及站在前面的大臣这才看清楚许烈的长相,只见其人身着劲装,姿态挺拔,浓眉大眼,面容刚毅,令人一见便觉得是正道人士的气势。
灵帝见他面容还是有些稚嫩,便问道:“你今年几岁啦?”
“我今年十八岁。”此时既是正常问话,许烈便从容镇定,不卑不亢。
“卢中郎说你文武双全,保举你随他出征,你有什么话说?”灵帝好整以暇地等着他的回答。
许烈躬身一礼,说道:“回陛下,我虽年幼,然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今日天下黄巾乱起,百姓深受苦楚,神州板荡不安,我辈之人,岂敢不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莫说老师不举荐我,纵使一介白身,我亦当凭一己之力,为我大汉而战!”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言语掷地有声,殿上诸公尤其是武将,皆是心中激荡,气血上涌!
皇甫嵩等人亦是觉得就凭这一番话,就能证明卢植言语不虚啊!
大多数人看向许烈已是没了之前的等人的不悦,反之带来的是一分欣赏。
“好,好一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当为万世之言也!”灵帝首先开口赞赏,那八个字简直说进了做皇帝的他的心坎里了。
之后趁着高兴又说道:“许烈,我今日便考教你一番,试你文韬武略,若你能令朕满意,我便破格命你为校尉,以为大汉四百年首次封官的先例!”
灵帝话音刚落,群臣皆惊!
校尉秩比二千石,自古以来,也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卢植慌忙出列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啊!许烈不过是一介白身,且尚未加冠,怎么能许下如此之言啊!请陛下务必收回成命!”
灵帝其实一开口就后悔了,他也意识到了严重性,刚刚只是心情激动,一时口快,便说了出来,但是现在要他反悔,他又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何进看到灵帝的神色,大概知道了他的意思,于是进言道:“陛下,卢中郎此言有理,万不可开此先例啊!”
随后紧接着说道:“但陛下金口玉言,话已出口,自是不好收回。因此臣建议,若是许烈答不好便罢了,若是许烈答得好便封他为军司马,同时赏以他物!”
众人一听,方才心情稍有平复,虽然军司马也是秩比千石,但是他们知道何进的方法已是较为妥当的了,谁让皇帝张口就来乱说话呢!
灵帝也觉得何进的方法好,于是便说道:“许烈,既然大将军和你的老师都劝谏朕,朕自是从谏如流,便采大将军之见,你可有不满?”
许烈自己都震惊了,谁想到这个地主家的傻皇帝,一激动就说话不经脑子,张口就来,如今他这般说,自然是没有意见,装作慌忙地回道:“陛下隆宠,岂有不满!”
经过这事,许烈倒是心中对何进这个屠户的评价上了一层。
果然能权倾朝野的人怎么可能是傻子嘛。
他是真不相信,一个光靠妹妹的人能权倾朝野!
灵帝听到许烈的回话后,点点头,甚是满意许烈的态度,说道:“如此,我现在便出两题考你,你尽管使出你的本事,当朝诸公都看着,今日之后,你是何样子,就有操之在你自己之手了!”
“是!”许烈恭敬地答道。
其实许烈也是心中有些忐忑,毕竟这么多人在场,也不知道灵帝会出什么样的题目考他。
灵帝整了整衣袖,说道:“第一题,我便问你,今黄巾乱起,你有何看法?有何良策?”
这个问题就是现在大汉最紧急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好了,便足以证明许烈有被卢植保举出征的资格!
所有人都在看着许烈,想看看这个十八岁、还未及冠的少年,到底有何见识,要如何作答。
许烈沉思片刻,组织了一番语言,说道:“黄巾之乱刚起,便席卷全国,声势浩大,甚至兵锋已经逼近颍川。然《易经》所谓:‘剥极而复,否极泰来’的道理令人深思。”
顿了顿,又说道:“第一,黄巾贼乃是太平道妖言惑众,迷惑万千百姓,因而才有如此声势,但是其并非国家,也非诸侯,并没有自己真正的根据地,所有的实力如今都显露了出来,这就是他们的全部!我们要做的也只是消灭这些明面上的叛乱!”
灵帝点点头,示意许烈继续说下去。
“我大汉四百年基业,早已根深蒂固,底蕴之深厚其实黄巾贼可比?两军对阵,就算败了,我们还能打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而黄巾贼则永远只有一次机会!”
“第二,黄巾贼军队虽多,然大多都曾经是普通百姓,军队从来不是拿着武器就叫军队的,且不说黄巾贼军制必定混乱、调度难一,就说战斗力,又哪里是大汉正经军队以及三河骑士的对手,两军对垒,大汉之军至少能以一当十!”
“而且自武帝采纳桑弘羊之策,盐铁官营,黄巾贼所能获得的铁质武器必定有限,大部分人估计都拿着木头棒子,若是把武器、军阵的因素算上,大汉之军甚至能以一当二十乃至三十!”
“第三,我大汉的将军皆是文韬武略、闻名当世,而黄巾贼众的将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