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物欲到头来同样是一场空,故心境宜静,意念宜悠:心地常空,不为欲动,
让身外之物自然而去,才能保持身心自然愉悦。
一五五、心地平静青山绿水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有,触处见鱼跃鸢飞。
【译文】
心湖没有波涛巨谰,到处所见都是一片青山绿水;本性保存受心善意,
随时都像鱼游水中鸟飞空中那样自由自在。
【注解】
性天:本性、天性。
化育:本指自然蜀生成万物,此处指先天善良的德性。据《礼记·中庸》:
“能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鱼跃鸢飞:鱼跃萝飞比喻自由自在的乐趣,《诗经,大雅旱麓》:“鸢
飞房天,鱼跃于渊。”
【评语】
传统的修身养性之道,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心静,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
心杂念,无识无欲,心平气和。庄子看到鱼在水中游,很羡慕地说“乐哉鱼
也”。鸟跟鱼能逍遥自在,是因为它们除了生理上的欲望要求之外,没有像
人类那么多的情欲物欲。人生在世不只是为了活着,仅仅为了生存而来到人
世就大可悲了。也正因为有知有识,有理想,有追求,才会经常陷于苦恼。
有人认为,要想控制欲望消灭苦恼,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能知足,能知足就可
使精神愉快。知足是相对的,无止境的贪图是可怜的,但无条件的知足就变
成虚妄。好比心静,静至只看到自己的内心,而看不到外部世界,自我封闭,
孤陋寡闻,就谈不上真正的快乐了。
一五六、处世忘世超物乐天
鱼得水逝而相忘今水,鸟乖风飞不不扑有风,识些可以超物累,可以乐
天水。
【译文】
鱼有水才能优哉游哉的游,但是它们忘记自己置身于水,鸟借风力才能
自由自在翱翔,但是它们却不知道自己置身风中。人如果能看清此中道理,
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诱惑之外,获得人生的乐趣。
【注用】
逝:行、游。
【评语】
处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乐天”世上很多事知道了反而忧郁烦愁,忘乎
所以反而其乐融融。人因物质条件的保证而生存,人们以追求物价的最大满
足为幸福,人人都这么追求,烦恼便由此而生。人如果忘却这种物欲上的不
满,放弃贪得无厌的追逐,而寻救精神自修之道,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与安然,
就可以超然于物欲外,自会减少许多惊险处而增添一些开心的东西。人的生
活只有超脱些才不致欲不可耐、才不致被物欲淹没。
一五七、求心内佛却心外法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太平道人!若骑驴义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译文】
刚跳上竹筏,就能想到过河后竹筏没用了,这才是懂得事理不为外物所
牵累的道人;假如骑着驴又在另外找驴,那就变成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脱的
和尚了。
【注用】
筏:一种竹制的渡河工具。
无事道人:指不为事物所牵挂而已悟道的人。
不了掸师:六了掸师是不懂佛理的和尚。
【评语】
《传红录》说:“如不了解心即是佛,那真是骑驴而觅驴,”《涅粱经》
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见佛无须外坟,优在自己心中,人之内心
部有佛却不日知而向心外去求,这就等于已绘骑在驴身上还要另外去找驴。
以此喻世事人生也是有道理的,即人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
伏。做事的方法只是工具,最终的结果才是目的。
一五八、彻见真性白达圣境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
情立破;知其可东,是圣危自臻。
【译文】
终日被物欲困扰的人,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留恋于本性纯真的人,
会发觉生命的真正可爱。明白受物欲困扰的悲哀之后,世俗的怀怀可以立刻
消除;明白留恋于真挚本性的欢乐,圣贤的崇高境界会自然到来。
【注解】
羁锁:束缚。
夷犹:留连《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今夷犹。”
臻:到达。
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有吾身则烦恼
接踵而来,就难以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佛的批义在于消除所有的烦恼,
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所谓真性就是天
理,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
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
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一五九、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酋如何发忖?在世了世,徇欲
是苦,绝欲亦是若,听吾侪善自修待!
【译文】
不受任向事物的迷惑保留一片纯真,心中却无示排除所有物象;执拗于
某种形象虽然不能得到其理,不可破除所有形象仍然不能得到真理。请问佛
如何解释?置身于世又想超脱世俗,拚命追求物欲是痛苦,断绝一切欲望也
皋痛苦,如何应付痛苦只凭自己的修行了。”
【注解】
真空:佛家语。真,实在;诸法无实体叫空。真空是不为任何事物所迷
惑但留一纯真。即佛教认为达到涅粱境界时,就离开了一切迷情所见之象,
故叫真空。而”“不空”是涅粱境界,是超脱世间一切烦恼的清净境界,是
对生死诸苦及其要源的彻底断灭。因为这个境界绝对真实,故称不空。《行
宗记》:“真实即灭谛涅粱'指不为情迷归真返本',非伪故真,离相故空。”
执相:执是执着,相是形象。执相,固执于个别形象。佛教把可以分别
认识的一切现象称作相。
世尊:佛家十号之一,此处指释迦牟尼佛。据(佛说十号经》:“天、
人、凡圣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
发付,发表意见。
徇:拚命追求。
【评语】
这里包含了一个很明显的辨证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么事
都不是绝对如此而不存在变化。放纵人欲固然是一种大苦恼,不过灭绝人欲
也未曾不是苦恼。置身火焰之中就会被烧死,但是如果完全跟火焰隔绝就会
被冻死,所中对火最好是不即不离善加运用。同理,假如从人欲陷入着相,
那弃绝人欲就会堕入杖相,两方都不免于苦恼,所以最好是不陷不弃不着不
破,努力修持,由浅入深。这里不去考究深奥的佛理,仅从做人待世的角度
来看,出世和入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绝对化,行事不宜走极端。
一六○、欲望尊卑贪争无二
烈士让千乖,贪夫争一文,人品星渊也,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
乞人号饔飨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译文】
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乘大国拱手让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
文钱也要争抢。就人的品德来说真是有天渊之别,而喜欢沽名钓誉和一个贪
得无厌的人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同。当皇帝治理的是国家,当乞丐为的是讨
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确实有天渊之别,但是当皇帝的苦思真想和当乞弓的
哀声乞讨,其痛苦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解】
烈士:重视道义节操的人。
千乘:古时以一车四马为一乖。
星渊:星星高拴在天空,渊是深潭,形容差别极大。
饔飧:饔,早餐。飧,晚餐。泛指食物。
霄壤:,霄是天,壤是地,比喻相差极远。
焦:苦。
【评语】
每个人处的位子不同,面临的矛盾不一样。一个为一日三餐而忙碌的人,
无暇顾及也无法想像一个富商蹦顿饭吃什么,而一个富人认为是很简陋的东
西对贫穷者来讲可能还是好东西。贫富有差距,但忙碌却是一样的。富商邑
贾痛苦,所愁的是资金怎样周转,所担心的是公司的把衰;穷人痛苦,所愁
的是一日三餐的有无,两者苦的性质与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讲完全相同。同理
好名之人跟好利之人,表面观之似乎好名之人品质较高,其实两者本质完全
相同。孟子说:“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人各有痛苦,追求有追求的失落,富贵有富贵的难处,安贫有安贫的烦恼。
去掉私心杂念,保持平衡宁静,确非易事。
一六一、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性天澄澈,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
播弄精魂。
【译文】
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吃渴了喝,无非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一个心地沉
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讨论佛经,谈论禅理,不过是在玩弄自己的精神和灵
魂而已
【注解】
性天“即天性、本性。
康济:本指安民济众,此处作增进健康讲,据《书经·蔡仲之命》:“康
济小民。”
演偈:偈在梵语是伽佗,又可译为“颂”,有一定字数,四句为一节,
是演法义赞佛德的一种诗句,演偈就是解释偈语。
【评语】
做什么事如果只求形式不讲实质不看结果就难见成效。一个真正信佛的
人不一定要落发为僧,出家修行的人也不一定是好和尚,所以凡事不要拘泥
于形式而应讲求实质,历史上达官人以至身为皇帝的人谈禅信佛乃至出家的
人不少,可其中很多人只在教义上理解研究佛捶,只在形式上每天上香磕头,
真的让他放弃应有地位去云游四方,让他行善而普狂众生是做不到的,他心
中的各种欲念是难以消除的,以此论推而广之,一个人肤什么事关键在方实。
在于结果如何,而不是看他说的想的怎么样。
一六二、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这。”氏云:“不如改身心,凝然归
寂定。”放者流为猩狂,改者入于枵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改放自
如。
【译文】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本如新放心大胆去作,至于成败一切听凭天意。”
晃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作,以期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
主张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沈于狂放自大,主张约束身心夺易使人用于枯福死
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注解】
晃氏:昂补之,宋野人,字无咎,善于书面,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
自号归来子。
寂定:断除妄心杂念而入于禅定状态。
【评语】
诗人的语言总是带有夸张性的。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
能完全让自己把持得进入死寐。故白居易所说的“身心任天造”,类似宿命
论的主张;而晃补之所说“身心会天造”,则带有深厚的绅家口吻。放身心
的如果能作到“磨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程度,那就实践墨子学派兼受的
救世主张;收身心的如果能作到“乇见自性体得真如”,也未尝不可以教化
世人,然而最怕的是走向极端而失度。操持身心同样需要适度,不宜忘却操
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应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不应小心而与世隔绝。操持定
于适度,而达到能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一六三、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
混合无同。
【译文】
在雪花飘落的月夜,天地间一片银色,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清朗明澈;在
和风吹指万物一片生机的春季,人的情绪自然也会得到适当调剂,可见大自
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的。
【注解】
心境:指心中的情绪。
意界:习意的境界。
造比:创造化育。
【评语】
人们修身养性,不可能脱离周围的环境。成其就常人而言,如果面对月
黑杀人夜,如果面对生死离别场,能总要求自己像老僧人定般用意念来控制
自己吗?所以自古骚人墨客。歌颂春而厌恶秋,因为春天一片生机而秋天一
片肃杀,人们欢迎万物的生长,原因在于人们的萧瑟凄凉中难以感受人间的
温暖。同样,人们歌颂白雪而厌恶炎夏。雪是冷天的产物,其性寒而色白,
喻人的纯洁的性格停雪一样白,像冷天一样坚硬而安宁,因此古人才有“梅
须逊雪三分日”的诗句。梅于文人是宠物,但于雪之纯洁又输三分。这实际
上是表达出人的一种愿望,用大自然的变化来喻人的性格、人的操持,在这
一点上人与自然是相融和的。
一六四、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贸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
聚膻却蚋。
【译文】
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执撤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
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齐境的干扰而想保留
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东西却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注解】
理:宇宙的原理。
遣事:排解、排除、放弃事物。
【评语】
静不能绝对化,空也是相时空。对于追求真理、执物不舍的人来讲,执
著事物的多半是俗人,而执理不舍的多半是学者。这里涉及一个哲学命题,
即“存在决定意识”或是相反。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存在决定意识,
意识反件用于存在。即没有。“境”,何谈“心勺对于求理、执事的人来讲,
达到心境绝对的空是不可能的。
一六五、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日“观心”重增其障;物木一物,何待于齐?
庄生日“齐日“方物”方,自的共同。
【译文】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
观内省”,实际上又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万物本来一体,又何必等待人
来划一平等呢?庄于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等于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
物性。
【注解】
心无其心:第一个“心”字指心的本体,后一个“心”字指一切思考与
忧虑。心无其心是心中没有任何邪念或思虑。
观心:即哲学上所谓的“内观”,也就是自我省察。
庄生:庄子,名周。
剖其同:剖是剖天,万物本为一体,而“齐物一却是分割本来相同的事
物。
【评语】
“拿着苕帚不扫地,深怕扫起心上尘”,这句富于禅机的偈语,是说人
心本来清净,可用扫帚一扫,虽说目的是在扫除尘埃,反倒会把心中的尘土
给扫起来。佛家的“观人”,庄子的“齐吻”,原来都是为了说明心空物一
之理。六祖惠能禅题就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一尘不染,也就是像佛僧应有的四大皆空。以佛理来喻人事是
同样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本性善良,就木应邯郸学步,而应从其他方面夹锻
炼自己,保持品性,加强修养。就象一个才涉世的人,有许多纯真的品德,
关键是保持下去,而不是为学习、为修养自己却丢掉本质上好的东西而拣来
世俗的恶习。
一六六、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笙歌正浓处,便自指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
不休,笑俗士沉身若海。
【译文】
“当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
广阔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猛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夜深入静仍然忙着应酬
的人,已经附人无边痛苦中而不自觉,说来真是可笑。
【注解】
笙:乐器名。
拂衣长往:毫不留恋。
更漏已残:古代计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漏是古代用来计时的仪器,更漏
已残是形容夜已深沉。
夜行不止:此指应酬繁忙。
苦海:据《法华经,寿量品》说:“我见诸众生没在苦海。”
【评语】
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适可而止,恰到好处最
为理想。生活上也该如此。“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才能享受到其中
的真正乐趣。反之假如酒喝到烂醉如泥,不但不是享乐反而是受罪,生活中
不可整天酒山肉海,整天忙于交际应酬使自己隐于庸俗,而是要学会控制自
己的欲望以免乐极生悲。
一六七、修行绝尘悟道涉俗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本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
即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意志还没有控制把握之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让自己看不见
物欲就不会心神迷乱,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色;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自我
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即使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心神迷
乱,借以培养自己成熟质朴的灵性。
【注解】
把握未定:意志不坚,没有自控能力。
澄悟:澄是形容水清而静,澄悟就是静悟。
静体:指寂静之心的本性。
风尘:风起尘扬,喻人世扰壤。
圆机:佛教语,谓因机为圆顿的机根,一念开悟即得佛果的根性。
【评语】
修养自己品德,要有一个良好的处部环境。教育与环境之间,自己的品
德修养与环境之间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思想没有定型品性还不成熟的青少
年,最容易误人歧途而堕落,所以这时肩负教导责任的师长,必须对他们严
加管教,尤其是为他们所创造一个利于品性自我修养的好环境,制造一个首
先自律的氛围。面对一个品性已定思想成熟的人来讲,却必须学会适应各种
环境,以磨练自己。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个品德高尚、意志坚定的
人,做人有自己的准则,就难以迷失方向。
一六八、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
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欢清静讨厌喧器的人,往往离索居来求取安宁,却不知道远离人君只
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一旦遇到喧器就会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
是一体的,只知整洁味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境界呢?
【注解】
我相:佛家语,是佛教四相之一。
动根:动乱之源。
人我一视:我和别人属于一体。
【评语】
修身养性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以能控制
自己的物欲情欲,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求得内心的宁静在于心静,环境在
其次。否则把自己放进真空罩子里不就真静无菌了吗?一些清修的人喜欢远
离尘器隐居山林,以求得宁静。其实,这样环境虽然宁静,假如不能忘却欲
世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