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壤城中有多少人知道当中的真想呢。”
“嗯,城池易收,这人心,难啊。”苏定方感慨道。
“百济那边将军是如何处理的?”玄世璟问道。
“百济?义慈比较老实,大军进城之后,没有什么特殊的动静,而且,百济与高句丽的情况不一样,百济可没出泉家这样的权臣家族,百济王率领百济的高官投降,一个个的都老实的很,更何况,本将也没有与他们有什么约法三章。”
百济这么老实,完全是因为举国的兵力都集中在国都外面,想要抵抗苏定方,结果被苏定方和刘伯英联合起来一仗给打趴下了,再无兵可战。
玄世璟到平壤城的情况与苏定方在百济是不一样的,所以玄世璟为了降低损失,只能适当的妥协,将平壤城和平拿到手。
“时间也不早了,苏将军也去休息吧,等过两天,你我二人还要风风光光的去看泉男建出殡呢。”玄世璟笑道。
苏定方哈哈一笑:“侯爷说的是极。”
玄世璟与苏定方要在泉男建出殡的时候『露』面,这样的行为,也是要直接警告这平壤城之中仍旧抱着别的心思的人,若是还想生事,想想泉男建的下场。
如今平壤城即便是风吹草动,城中原本的那些勋贵也能够通过各方渠道去打听得知一二,虽说夜里宵禁,但是常乐带着两个锦衣卫抬着泉男建的尸体,没有任何掩藏,就这么大大咧咧出了王宫,走在城内的街道上,难免不会有人看到,有人传出去。
这街道上虽然没有百姓,但是却有唐军啊,玄世璟想要消息“一不小心”泄『露』出去,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今天夜里的事儿,足以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了,现在城内的那些人,估计一个个的都跟鹌鹑似的躲在家里。
第三百九十一章 归程()
薛仁贵带了一千人马从大行城赶到了平壤城,玄世璟将平壤城中的事务全都转交给了薛仁贵,让他赶紧提前熟悉,虽然仗是打完了,但是薛仁贵还是会留在这里,毕竟薛仁贵现在算是半个辽东出身的将领了,朝中武将,除却刘仁轨之外没有人会比薛仁贵更加熟悉这边,所以薛仁贵不会被调派回去,而且,薛仁贵是新贵,除却身上有些战功之外,其余的,除却与玄世璟相熟之外,在朝中没有任何背景和根基,短时间内绝对不会去长安任职。
薛仁贵到平壤城,将房遗爱和赵元帅也带了过来,至于辽东城和大行城,薛仁贵从军总简拔出一些人,暂且留守在那里,现在辽东这边儿突然多了这么多地盘,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单凭借从军中选人已经满足不了这边的需求了,所以到最后,还是要等朝廷往这边大量的派遣官员。
玄世璟送往长安的奏报之中也提起过这个事情,若想真正的将将士们打下来的地方纳入大唐的版图,多派人手治理,尤其是底下最基层的官员,不但不能少,从质量上来说,也不能派那些滥竽充数的人过来。
只有派遣过来的人在这块土地上扎牢实了,才能缓缓的治理,玄世璟觉得,高句丽这块地方,没有十几年的缓冲治理,早晚还是要回到高句丽人手中,任由他们继续成为苍蝇不断的『骚』扰侵袭中原。
这种感觉,怎么说呢?癞蛤蟆跳脚背上,不咬人,但是恶心人。
玄世璟与房遗爱和赵元帅两人来辽东,经过大行城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如今再次相聚,却是在这高句丽的王宫之中,功成名就之后。
薛仁贵与苏定方走的很近,两人之间的话题也很多,毕竟都是行伍出身,再加上如今共同处理平壤城之中的事务,共同语言很多。
薛仁贵到了平壤城之后,玄世璟便解放了出来,不用每天面对那么多麻烦的事情了,当天晚上,便与房遗爱和赵元帅在王宫的侧院之中喝的酩酊大醉。
仗打完了,该交代的事情也都交代出去了,玄世璟肩膀上的担子这才完全的卸了下来,心里一阵轻松,前些日子带兵的时候,他何尝不想轻松一番,可是他不敢,他必须时时刻刻打起精神来,没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他担着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肩膀上的这一颗脑袋,还有千千万将士的生命,他不敢醉。
这下好了,接下来就等着李二陛下的一旨诏书,他们哥儿仨就能班师回朝了。
“小璟,这一次平高句丽,这首功可是安安稳稳的落在你身上了啊。”房遗爱说道。
玄世璟笑了笑:“什么首功不首功的,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回到长安才刚刚开始。”
表面上玄世璟带着两三万辽东军在高句丽境内横行霸道,打的也不说困难,但是但凡打仗,一场场战争下来,凝聚了多少人的努力,玄世璟只不过是站在台面上出风头的那个人,饮水思源,这背后支持着这场战争的人,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功劳。
人一直都是群居『性』的动物,一举一动,都能牵扯到方方面面,更何况是大军出征打仗了,玄世璟身上的这份功劳,回到长安之后,受到的奖赏多是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分出去一部分的,不然,这估计也会成了他最后一次带兵打仗了。
平壤城泉男建搅闹出来的事情过去之后,便再次回归了平静,锦衣卫盯了一段时间,无论是明面上还是暗地里,再也没有人搅闹滋事了。
高藏对于他身份的转变接受的也很是坦然,不过他也没有别的选择,或许在百姓眼中,当年他坐上王位的时候,就没有把他看成好人,心里觉得他是与泉盖苏文一伙儿的。。。。。。。
左等右等,朝廷的信使终于带着李二陛下的旨意到达了平壤城。
圣旨之中主要的几个大将都得到了封赏,至于玄世璟,等到回到长安之后再另行封赏,以大同江为界限,北面并入安东都护府,南面及旧百济领土,重设为熊津都护府,朝廷派遣的官员已经在路上了。
如同玄世璟所预料到的一样,薛仁贵升官了,但是仍旧是在安东都护府任职,总领这安东都护府。
“侯爷,陛下的意思是,侯爷将这便的事务都交代清楚之后,即刻启程,返回长安,刘仁轨大人的水师已经在长口等候。”信使将圣旨交给了薛仁贵之后面向玄世璟说道。
“好,下午本侯便带人赶往长口。”玄世璟应声道。
刘仁轨这次也是要回长安的,正好和玄世璟一道,从海上坐船前往棣州,再由海船转贺船,逆黄河而上,整个形成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船上度过,虽说没有舟车劳顿,但是在船上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儿去,尤其是在海上。
现在的玄世璟倒是有些归心似箭的感觉了。
在王宫之中用过午饭,到了下午的时候,营地之中的五百府兵便已经收拾妥当,玄世璟带着自己的这些个家底儿,朝着长口的水师营地赶了过去。
七月底,八月初,这已经是过了三伏天了,最热的几天玄世璟都是在船上度过的,在海上的时候还好一些,至少有海风吹着,算是神清气爽,虽然海上的太阳也大,但是只要不出船舱,不直愣愣的站在太阳底下,不会晒黑多少。
但是比之年初刚出长安的时候,玄世璟还是黑了不少,不但黑了,本来就不是很壮实的身子,更是显得瘦弱了三分,看上去弱,但是在军旅之中,玄世璟还是觉得自己的身子骨可比以前要结实多了。
进了八月,虽然过了三伏天,但是还是有秋老虎,早晚的气候清冷,到了中午日头便跟发了疯似的,疯狂的燃烧着自己,烘烤着别人,这种天气下不注意,最是容易让人生病。
第三百九十二章 交好兵部()
玄世璟回来的急,在路上也没给家里人送信迎接什么的,也没有这个必要,送信的人说不定走的还没船上的玄世璟走的快呢。
长安依旧是那个长安,离开的时候是春天,回来的时候已经入了秋了,不过是四时变化罢了。
回到长安之后,需要派人进宫传信,等李二陛下派人传旨召见玄世璟,玄世璟才能进宫,因为一进宫,商议的,就是对他的封赏了,而这封赏,便是要在朝会上。
玄世璟带着庄子上的府兵浩浩『荡』『荡』的朝着东山县疾驰而去,不仅仅是玄世璟挂念家里,便是这些府兵,也是如此,都是出身东山县的汉子,家里都有妻儿老小。
玄世璟一行人的目标不算小,而且队伍打着玄字大旗,庄子上的人一见到这旗帜,便知道是出征在外的府兵回庄子上了。
玄世璟攻灭高句丽的事情八百里加急传到长安之后不久,这消息就从宫中传遍了整个长安城,继而传遍了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大唐,
玄世璟的队伍过了庄子的坊门,路边便已经聚集了不少百姓,出征归来的将士是要受到乡亲们的欢迎的,大唐崇文尚武,外出征战,得胜归来,那就是莫大的荣耀,家里有男子打了胜仗,一家人在庄子上走路都能一脸荣耀昂首挺胸。
庄子上有人去侯府报信,王氏和晋阳得到消息之后立马吩咐府上的人大开府门,,门前洒水,随后整个府上的丫鬟仆役都出府迎接。
玄世璟需要先将这五百人安顿到庄子上的营地之中,才能回去,而且,府兵驻扎之后,需要派人禀报到兵部,等候兵部下发的文书到达之后,这五百府兵才能解散,好好回家歇息几天。
安排好一切之后,玄世璟便带着常乐回了侯府。
到了侯府门口,看到府上的丫鬟下人在自己娘亲和晋阳的带领下在门口前的大道上等着。
玄世璟骑马近前,从马背上跳下来。
“儿子拜见母亲。”玄世璟走到王氏面前,单膝跪地行礼。
“快快起身,我儿为国征战,凯旋而归,乃是玄家之荣光。”王氏将玄世璟扶了起来:“平安回来就好,瘦了,也黑了。”
“但是壮实了不少啊。”玄世璟咧嘴一笑,转过头看向晋阳。
“夫君。”晋阳规规矩矩的福身一礼。
“我不在的时候,这么一大家子,你与娘亲,都辛苦了。”玄世璟温言笑道:“怎么不见冰月?”
“冰月那丫头还在长安城呢,你今儿个回来的太突然,都没有接到信儿,准备的也是匆忙,已经派人去了长安,一会儿人就回来了,你这一走,连带这房家的小子和赵家的小子一并去了辽东,长安城偌大的神侯府,没个主心骨哪儿城?之前冰月在神侯府也待了不少时间,都走了之后,她便去那里坐镇了。”王氏说道。
玄家的规矩也没有那么森严,女眷不得抛头『露』面之类的,且不说大唐本身就是开放的、包容的,便是王氏自己,不也是军营行伍里厮混过的吗?所以当了婆婆,也没那么多『毛』病。
“娘,夫君,都别在外头杵着了,咱们回府吧,妾身已经吩咐下去,让厨房开始准备,晚上给夫君接风洗尘。”晋阳说道。
“好,咱们回家。”王氏笑道。
“走!回家!”玄世璟拉起王氏和晋阳的手,进了宅子,身后的丫鬟下人跟在后面。
房遗爱和赵元帅在长安城外便与玄世璟的队伍分道扬镳了,两人都要在天黑之前回长安,去跟家里人相聚,至于东山县这边,等到明天,他们才会到庄子上的营地之中,与这五百府兵一同听从天子旨意。
玄世璟回到东山县的行文不仅仅会送到兵部,兵部的人会写奏折,送进宫中。
当然,玄世璟也可以自己派人将奏折送往宫中,但是他依旧选择了走兵部,虽说可能比自己派人送慢了些,但是这也是交好于兵部,做人不能太独,玄世璟回京之事,一切安排经兵部之手,给足了兵部面子,到时候朝堂上,无论玄世璟和他手底下的将士得到如何封赏,至少兵部,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大家和气生财,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才是人脉,这才是关系。
临走之前玄世璟与兵部的人说过,此战过后,兵部的功劳,少不了,现在仗打完了,人回到长安了,该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玄世璟当初的一番承诺也是帮了他不少忙,在打高句丽的时候,朝堂官员鲜少『插』手玄世璟军中之事,一是李二陛下在背后支持,二来则是兵部的官员在朝中周旋了,再加上朝中的几员老将对玄世璟的信心,所以玄世璟在辽东才这般自在,要粮草有粮草,要人手有人手。
原本说是四万辽东军攻打高句丽,刘仁轨协助,到了最后,灭了高句丽,灭了百济,苏定方率领五万府兵驰援,刘伯英率领水师从扬州到辽东。。。。。。。
玄世璟派遣的人到了兵部,将玄世璟已经回东山县的事情告知了兵部的人,送上了玄世璟的亲笔信。
“东山侯从平壤城回来了,如今就在东山县庄子上驻扎,只将他那五百精兵带回来了。”兵部的侍郎说道:“走的时候什么样子,回来的时候就是什么样子,往常咱们还是小看了他训练出来的那五百兵员啊。”
“这可不是重点,重点是,东山侯回长安,直接回了庄子,而没有进长安城,差人给咱们送信,看来是想一切都按照正儿八经的流程来走了。”另一侍郎说道:“眼下最主要的是先签发东山县五百府兵休沐的文书,赶紧送到庄子上,这件事情由我来『操』持,至于你,赶紧写奏折,将此事上报给陛下,趁着现在宫城还没有关门,将奏折送进宫中,此番征战高句丽与百济大捷,看东山侯这意思,这当中的好处,少不了咱们兵部,咱们也得知趣才是。”
“说的不错。”另一人点头同意。
第三百九十三章 李二陛下的思量()
如今的兵部尚书是李靖,李靖在府中闭门不出,如此,兵部无需李靖裁决的事情,都是由两个侍郎来决策,除非两人拿不准主意,才会去见李靖,当然,这样的局面,有好有坏。
兵部给东山县的文书和送进宫的奏折同时出了兵部,一个往皇宫之中送去,一个则是被快马加鞭的送往东山县。
现在已经是傍晚时分,兵部的官员前往东山县,即便是晚上回不来也不必担心,大不了就住在东山县庄子上,那儿可比住自己家里舒服多了。。。。。。
至于送进宫的奏折,需在宫门关闭之前送进去,不然就只能等到明日早朝过后了,别看就差这么一天晚上,实际上能将许多事情提前。
奏折被送到了甘『露』殿,这会儿李二陛下还在甘『露』殿中批阅奏折,外头的小太监将兵部的人带进了甘『露』殿。
“启奏陛下,东山侯玄世璟自平壤城回长安,今日已经到达东山县,微臣就此事特来禀报陛下。”兵部的人说着,双手将奏折送上。
德义从台阶上走下来,来到兵部的官员面前,将奏折接过来,送到了李二陛下的书案上。
李二陛下拿起奏折,打开来浏览了一番。
“东山县的那五百府兵,都安排妥当了?”李二陛下问道。
“回陛下,兵部得到消息之后,文书已经快马加鞭的送往东山县去了,将士出征归来,酌东山县情况,给了五天的休沐。”兵部的人说道。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还算妥当。”
原本士兵休沐,不过三天,三天之后立即归营,但是东山县的那五百府兵情况比较特殊,本身就是庄子上的兵,几乎随叫随到,大战过后,又是攻灭一国,且还是外府兵,休沐时间长一些也无妨。
府兵本身有内府、外府之分,相沿称内军、外军。内府指五府三卫及东宫三府三卫,内府的兵纯属势官子孙。
像东山县这种民征府兵,便是为外府。
“德义,明日差人去东山县送信,着玄世璟,后日进宫早朝。”李二陛下说道。
“诺。”德义在一旁躬身应声。
“此外,既然东山县那五百府兵跟着东山侯一起回来了,兵部便派人去东山县庄子上,与府兵军中司马交接,制定与这五百府兵的封赏吧。”李二陛下说道。
“是。”兵部官员应道。
李二陛下知道玄世璟的那五百宝贝疙瘩是什么样的精兵,这样的兵员在大战之中要夺取功劳几乎是轻而易举,而且他们还有玄世璟这样一个直属上司,想要发达也是简单,因为东山侯玄世璟,就是他们的门路,只要他们能拼、敢拼,敢豁命去,荣华富贵少不了。
兵部的人离开了甘『露』殿,李二陛下想起东山县的那五百府兵,心思也逐渐的活络开了,那样的精兵,五百之众,合在一起,便是一柄锋锐的匕首,但若是分调到各个军营之中,那便是上好的磨刀石了。
玄世璟练兵的方法固然不可全取,但是部分优点,还是可以吸收的,那是一种全新的练兵方法,虽然耗损极大,但是成效也是喜人的,若是像东山县府兵那样的兵员,有数万之众,那大唐兵锋,则无可抵挡。。。。。。。。
李二陛下作为一个君王,从来不曾缺少过居安思危,在享受过了天可汗的荣光之后,日子久了,那份沾沾自喜的心态也逐渐的消退了,曾经亲于突厥可汗对峙的李二陛下心里清楚的明白,现如今四方臣服于大唐,但是边陲小族,其本『性』终究是反复无常罢了,一旦他们自己本身得不到满足,便会想着法儿的从中原夺取。
崇文尚武,两者齐头并进,这才是强国之道。
天渐渐的黑了下来,德义站在李二陛下身旁,轻声提醒着:“陛下,该用膳了。”
“派人去立政殿传个信儿,今儿个朕去立政殿用膳。”李二陛下说道。
“诺。”德义应声,走出甘『露』殿,差遣殿外守着的小黄门去立政殿传信。
李二陛下去立政殿,也是想与长孙皇后说说话,一般在朝政不决,心中犹豫的时候,李二陛下喜欢到立政殿去停留一番,找长孙皇后说说话。
约莫两刻钟之后,李二陛下才放下手中的奏折,带上德义,朝着立政殿走去。
立政殿这边长孙皇后听说李二陛下要来立政殿用膳之后便差宫中的太监宫女准备,无需准备的多么丰盛,几盘清淡的蔬菜加一道肉食,再准备些白粥,简简单单的就好。
往年大唐穷,国库里都能跑老鼠了,宫中帝后两口子崇尚节俭,如今大唐的国库充盈了,但是这习惯,仍旧保留了下来,按照长孙皇后的意思,人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