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风云人物汉武帝-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君公主去乌孙国时,带去了大量的钱财和几百位侍从服务人员。她安定下来之后,即开始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她仗着雄厚的经济实力扩大汉朝的影响。她在自己的毡帐中设宴招待乌孙国的上层人物,并广送金钱布帛给乌孙王左右的贵人。乌孙贵族得了细君公主的好处,感于汉朝公主的慷慨,都纷纷赞颂汉与乌孙之间的友谊。

可是到底是年龄相差悬殊,细君公主看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形如朽木的老头,言语不通,风俗习惯又不同……细君公主想到这些不禁垂泪伤神,自叹命苦。

细君公主心中难过,有时就做些诗来宣泄一下自己苦闷的心情,她看到有一只黄鸟欢快地啼叫着向东飞去,她的心也随着那只黄鸟回到了遥远的故乡。回到房中,做了一首歌,流着泪,自己吟唱着: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思土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返故乡!

歌末因有黄鹄一词,因此相传此歌名叫《黄鹄歌》。歌词流传到来往使者们的耳朵里,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听了这首催人泪下的哀歌,心中也黯然神伤,他垂怜他的这个孙女辈的刘家骨肉,就经常派人去看望细君公主。并且每隔一年,汉武帝都要令使者把中原地区最流行的罗帐、绸缎和锦绣等东西选出一大堆,给细君公主送去,让她使用。

乌孙王昆莫年老气衰,也知精力不继,死在眼前。他面对金枝玉叶般的细君公主也自惭形秽,就老实地对细君公主说:“我已老了。”他要求细君公主转嫁给他的孙子岑陬。

岑陬正值年轻之时,巴不得与细君公主为婚。而受到中原传统伦理道德熏陶的细君公主却认为这是无法忍受的事情。从祖母一下子到孙媳妇,在中原看来,简直是一项骇人的乱伦丑闻。

细君公主拒绝了乌孙王昆莫的要求,她写信向汉武帝求助,请求汉武帝将她召回自己的故乡。

西征楼兰姑师(2)

汉武帝一心要联络乌孙共同攻打匈奴,就不理细君公主的请求。汉武帝回信给细君公主,告诉她:“你既到乌孙,就应该遵从乌孙的风俗习惯。为了与乌孙结盟,共同对抗匈奴,只好先委屈你了。”

细君公主一看归国无望,也没有别的办法。再说岑陬年龄和自己相当,只好违心地嫁给了岑陬。

不久,乌孙王昆莫撒手离开人间,他的孙子岑陬做了乌孙王。细君公主成了王后。可惜好景不长,细君公主只生了一个女儿后便去世了。

因为细君公主只为乌孙王生了一个女儿,而女儿在乌孙国是没有继位的资格的。汉武帝一心想笼络住乌孙,就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岑陬。

又过了不长时间,岑陬也死了。解忧公主又按照乌孙国的风俗,改嫁给做王的翁归靡。解忧公主同翁归靡结婚之后,一共生了三个男孩、两个女孩。这些男孩和女孩,有的做王,有的成了将军,有的为王妻,有的为侯妻,在乌孙国的政治舞台上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从细君公主和亲开始,汉朝和乌孙王国一直和睦友好。到了解忧公主时,汉武帝的和亲政策的成效更大地显示出来了。

由于汉朝和乌孙和亲通好,汉朝的使者得以顺利地向西越过葱岭,到达安息王国(今伊朗)。安息王国派人带着鸵鸟蛋进献给汉武帝。黎轩(今罗马帝国)的魔术大师们也到汉朝宫廷中表演,获得了丰富的赏赐,发了一笔大财。其他的小国,如欢潜国、大益国、东师国(今新疆吐鲁番县)托弥国(今新疆于阗县东)、苏谢国等,都派人随同中国使节到达长安城朝觐汉武帝。

汉武帝亲自看到国家威力在他手中无远不届,万国来朝,不禁大为兴奋。

汉武帝在张骞的第二次出使报告中就听说大宛有一种宝马,跑起来流出的汗都是红色的,张骞之后派到大宛的使者对汗血马也赞不绝口,说要比乌孙送来的宝马更好。认为汗血马是天马的后代。汉武帝听说有比乌孙马还好的汗血马,急不可耐地要弄到手,所以汉武帝就不再称乌孙马为天马,而改成西极马,他把天马这个尊号加到了大宛国汗血马的头上。

汉武帝喜欢大宛的汗血马,一心要一睹天马的风采,他派出一批批使者,带着丰富的礼物前往大宛国求马,使者队伍在通往西域的路上前后彼此相望。

自从博望侯张骞打开去西域的通道而获得尊贵的地位以来,跟随过他的官吏和士兵都竞相给汉武帝上书,大谈外国的奇珍怪异,以及通使的好处,要求汉武帝同意他们出使。

汉武帝一心想招徕西方,而且认为那些西域国家都与汉朝相距遥远,而且道路荒凉坎坷,是一般人不乐意去的。他正担心张骞之后没有谁能领头通使西域,现在一看到有这么多人上书求使,马上就同意了这些人的请求,授予他们旌旗和出使的节杖。

汉武帝还为这些人准备了一大批随行人员,广泛招募官吏和百姓中愿意去西域的人,根本不问其出身履历,这样做,主要是想扩大使者的来源。

汉武帝任用使节不是看谁有本领,应征者中,夸夸其谈的被优先录用。因而导致了许多官吏和士卒一再极力赞美外国的富有,使得汉武帝为之怦然心动。那些把西域夸得没边的能手被汉武帝任命为汉朝的正使,其他人就暂时充当副使。所以一些游民无赖都纷起而效仿他们。

正是这些低层次的使者败坏了汉朝的名誉。这些使者都是能说大话的亡命之徒,看到汉武帝赠送给西域的丰厚礼物,无不动心,所以总发生私自挪用礼物占为已有的现象。而且他们每次出使,都低价强买胡货,转手倒卖,以从中谋取私利。

西域各国也讨厌汉使们荒诞不实之词,讨厌他们仗势欺人。他们估计汉朝因相距遥远,不能轻易发兵西域,就开始改变了对汉朝使者恭敬的态度,时常断绝汉使的食物供应,汉使们又饥又渴狼狈不堪。

汉使们一向骄横惯了,由于西域的抵制,生活穷乏,钱粮断绝,因而心中咒骂西域各国,与这些国家结成冤家,不断拨弄是非,向朝廷报告西域各国的无理行为,这样双方的冲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了。

在通往西域的要道上,有两个小国楼兰和姑师,分别处在南北道的开端,每当汉使经过时,它们都要承担服务的义务,派人挑着清水和食物迎来送往。汉使前后相连,接踵而至,一年之内有十多支汉朝使团经过,因此这两个小国家不胜其烦。国内粮食也是勉强维持,又要解决这么多的汉朝使团的粮食,这两个小国感到实在难以坚持下去了。

细君公主嫁到乌孙去之后,汉朝的使者更加频繁,麻烦也随之增多,压得这两个小国喘不上气来。

当时匈奴人距西域较近,所以在西域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有时匈奴的使者拿着单于的一封信,就可以到西域各国中吃住不愁。

匈奴人也看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不满,就派出使者前去挑唆,说要替他们撑腰。楼兰和姑师人也实在是忍无可忍,反正汉朝离西域这么远,就是把这些无赖的使者教训一顿,也不见得会吃亏。他们开始对汉使不客气起来,不供应汉使饮食,而且多次派兵阻拦汉使前进的道路,杀害敢于反抗的汉使,抢劫汉朝使者的财物。

匈奴人也趁火打劫。楼兰和姑师都得到了匈奴的贿赂,当了匈奴人的眼线,汉朝使者的行踪在匈奴人的掌握之中,汉朝的使者遇到了匈奴人的骑兵,往往人财两空。

西征楼兰姑师(3)

由于姑师、楼兰的抵制和匈奴人的侵扰,汉朝使者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因而大宛的汗血马踪影皆无,汉武帝心中甚是恼怒。

受过攻击和抢劫之苦的汉使王恢两手空空,狼狈不堪地返回长安求见汉武帝。汉武帝大动肝火,责问王恢有什么办法。

王恢向汉武帝反映了情况,并说:“西域各国虽然设有军事防卫用的城镇,但各国家兵力弱小,很容易被击破。”其他的汉使们也争相议论西域各国对汉使的危害。

汉武帝权衡利害,认为通西域的道路对于汉朝来说很重要,如果通往西域的道路被断绝,那么,与乌孙的和亲关系就会失去作用。因此,汉武帝下定决心,维护通往西域的道路,以武力解决西域道路上的障碍。

汉武帝第一个拟定好的打击对象就是在西域道路上兴风作浪的匈奴人。匈奴人仗着他们行动迅速,而且比汉朝更靠近西域的优势,有恃无恐地在西域胡作非为,鼓励那些小国共同对付汉朝的使团,杀掠商人队伍。

为了保证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无阻和远扬军威,汉武帝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十二月派赵破奴和王恢率兵出征。

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居国骑兵和各郡征调的军队一共几万人,开赴匈河水,目标是寻找在西域骚扰的匈奴人。匈奴人听说汉朝几万大军前来寻战,心中无不震恐,他们还没能从前几次大失败的灰色情绪中恢复过来。匈奴人害怕汉朝的军队,早早就把兵撤走了。

从骠侯赵破奴领着手下沿着商路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西域附近,匈奴人早早就撤走了,赵破奴扑了个空,心中很是不甘心,他想只要自己一撤兵,匈奴人又会卷土重来。赵破奴就在西域附近活动了一年多时间,想借机会解决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小国。

王恢原先是汉朝的使者,他被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小国劫掠过,心中怨恨这两个小国不识时务。这一次汉武帝令他随赵破奴出征,他自告奋勇地做了西征军的向导和先锋。

由于匈奴人避免和汉军交战,赵破奴也担心这一次会劳而无功。王恢就给他献了一计,赵破奴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赵破奴假装下令要班师回朝,汉军做出了要东归的迹象。正在为此事紧张得发抖的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国的国王这才放下心,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

汉军磨磨蹭蹭向东走了一段,天色暗下来,就地安营扎寨。赵破奴和整齐装束好的七百名精壮轻骑兵却悄悄地又向西急驰,消失在黑夜之中,随之,汉军营地也偃旗息鼓,向西方进发。

楼兰王听了探马报告说汉朝人马真的往东开拔回国去了,心中大喜,以为这下可没事了。为了防备汉军的进攻,他加固了楼兰国的城防;汉军如果真来强攻的话,也不会得到太大便宜,但楼兰王心里对于汉兵还是心怀恐惧,与匈奴人约定好,趁汉军攻击楼兰疲惫不堪之时,发大兵包围汉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汉朝的西征军。这时,他得知汉朝军队打道回国,还以为汉军粮草不继不敢久留,心中自然高兴,他吩咐手下设宴欢庆。

王恢是西域的常客,曾被汉武帝多次派往西域,对西域各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尤其他多次遭到楼兰和姑师两国的劫掠,就特意地侦察了这两个小国的城防和地形。在王恢的带领下,赵破奴和七百壮士驱马疾驰,走了一条捷径,清晨时分赶到了楼兰国的王城外面。

城中的士兵放松了警惕,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汉军能从天而降,赵破奴率领手下一顿砍杀,冲进城内,一路畅通无阻。王恢领着汉军一路向楼兰王的宫殿攻击。

楼兰王从睡梦中惊醒,他匆忙起身召集人马抵抗,但无奈仓促上阵,怎能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汉军。

楼兰王见手下被杀得七零八落,正想溜之大吉,谁知四周道路都有汉军把守,无路可走,被赵破奴生擒活捉。

汉朝的大军也连夜赶来接应,两军合在一处控制了楼兰国的局势。汉军在楼兰国休整补充粮食和马匹,下一个目标就是北道上的姑师国了。

姑师国王听说汉军中途返回攻破楼兰国,生擒了楼兰王,心中不由得惊恐万状,他马上派人去匈奴求救兵。但匈奴人也害怕与汉军直接冲突,没有答应姑师国的请求。

赵破奴和王恢一商量,对姑师国再采取奇兵突袭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了,因为姑师国一定是有了准备。但姑师国一贯与汉使作对,不给予它一个教训,不足以警诫其他的西域小国。他们决定这个仗一定要打,

汉军经过休整,军容整齐,粮草充足,而且上次楼兰国一战,只有七百人参予了战斗,并没有动用汉军的大部人马。这些大部人马一直在养精蓄锐,具有较强的攻击力,王恢和赵破奴决定采用大军合围攻击的办法对付姑师国,以求速战速决,免得陷入被匈奴人和姑师人内外夹击的境地,况且长途远征,粮草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

姑师是个小国,汉朝几万大军将姑师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次次发动攻击,姑师城的守兵顽强抵抗,但他们看到汉军发动连续不断的攻击,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汉军的士兵终于攻破了姑师国的城防,姑师王一看大势不好,不甘与楼兰王国为汉军囚虏,马上召集心腹卫士杀开一条血路,向北落荒而逃。汉朝大军又攻破了姑师国,取得了西征的第二次胜利。

西征楼兰姑师(4)

汉武帝得到西域传来的捷报,心中很是满意。他对北方连年用兵,打得匈奴人再也不敢放肆地入侵汉边郡。现在他第一次派兵西征西域,又取得了胜利,他心中怎能不高兴呢?

汉军西征,攻破两个不友好的小国楼兰和姑师,生擒楼兰王,不仅直接打击了与汉朝作对的势力,而且给西域各国中一些动摇不定的势力以一个警告,远扬了汉朝的军威。就连大宛、乌孙一类的大国,也被汉军的威力所慑服,从此不敢轻视汉朝。

汉武帝等到西征军班师回来,就封赵破奴为浞野侯。王恢屡次出使,吃尽了楼兰的苦头,他能把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并说服汉武帝采取军事行动,先就有了一份功劳。而且在西征过程中,王恢辅助赵破奴只用七百人击破楼兰,再立奇功,汉武帝封王恢为浩侯。

汉武帝用武力教训了两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之后,觉得总不能经常派兵维持通西域的交通,还要想一些别的办法。

最初,汉武帝接纳了匈奴来降的浑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所居的故地河西走廊成了一片真空地带,汉匈双方都想插手。后来汉武帝联络乌孙,想让乌孙搬到河西走廊来居住,也好作为汉朝的盟友和屏障,共同抵抗匈奴。但乌孙王并没有东迁,只是和汉朝结成和亲关系。汉武帝又不想让匈奴再次占领河西走廊,阻隔西域交通,就在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故地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郡,从此汉朝防线又向北推进一些,解除了一些边郡的压力。同时,武威和酒泉两郡的设立,也是张骞两次成功地凿通西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这两郡的设立,使得汉朝前往西域的使者生命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一次用兵西域取得胜利之后,为了加强汉朝东西交通要道的控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秋天,汉武帝又从武威和酒泉两郡之中分出一些地方,增设了张掖和敦煌两郡,又把防线向西推进了不少。

河西四郡的设立,使得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完全在汉朝的控制之下,加强了汉朝西部的边防。

汉武帝看到了西北地区的重要性,便在河西一带增开田地和水渠,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对于西北边郡的粮食负担。汉武帝还在河西地区修建了不少的烽燧,这是一些军用小据点,可以预先报警,加强了汉朝边疆的警戒系统。

汉武帝在河西一带修建烽燧,先从令居城(护羌校尉置所,今甘肃平番县西北),一直到玉门关,亭障前后相望,后来亭障继续向西发展,一直伸展到今罗布泊湖畔。

这是汉武帝在西北地区实行的重要的军事措施之一。

汉武帝在河西开垦农田大修亭障的时候,匈奴新遭重创,元气没有恢复,所以对于汉武帝派人迫近他们的边境修建亭障一事无力加以干涉。

贰师将军李广利(1)

汉武帝整肃了河西,教训了姑师和楼兰两个小国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更加畅通无阻了,汉朝使者们又成群结队地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从西域来的使者也络绎不绝。只有大宛以西的那些小国,都自以为远离汉朝,还有些骄傲放纵,若无其事,没把汉朝放在眼里。汉朝也没有来得及凭借外交手段加以牵制,让他们听从驱使。从乌孙以西到安息的那些国家,因为紧邻着匈奴,所以对匈奴人唯命是从。匈奴的使者只要拿着单于的一封信,这些国家就要轮流供应食物,没有一个国家敢为难匈奴的使者。

但是汉朝使者们到达这些国家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汉使们如果不拿出财物就别想吃上饭,不出钱购买牲口,就没有骑用的工具。汉使在这些国家受尽白眼,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离汉朝很远,不惧怕汉朝的使节。二是这些小国贪心不足,知道汉朝财物丰庶,一心从中揩些油水,所以汉使一定要自费购买,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尽管这样,由于有利可图,还是有不少汉朝使者愿意去西域。这些人只顾自己赚钱,并没有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他们回国之后,怕在汉武帝面前不好交差,就一齐编好了借口,准备推卸责任。

使者们见到汉武帝之后,用一些虚构的言辞来搪塞,他们对汉武帝说:“大宛国有好马产在贰师城,臣等奉旨前去求购,无奈大宛人认为汗血马是他们的国宝,他们把马藏起来不肯给我们看,反而骗我们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汗血马。”

汉武帝盼望着使者们带回来汗血马,他一听这些人的报告,心中不但不对大宛生恼,反而更加觉得大宛汗血马才是真正至宝。汉武帝想得到汗血马的欲望更加强烈地膨胀起来。

汉武帝派出壮士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带着黄金千斤和一个用黄金铸成的马匹塑像,出使大宛国,专门为了购买大宛国的汗血马。汉武帝心想,这回大宛王该满意了吧。

汉使团一路吃尽千辛万苦,半年多后抵达大宛国中,车令求见大宛王毋寡,他说:“汉天子令臣等专程以黄金千斤,金马一匹请求交换贵国的汗血马。”大宛王毋寡一时没了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一个大臣说:“我们现在也得到了汉朝不少的货物,对于这一点东西不希罕。”另一个大臣也附和说:“汉朝离我们相距遥遥,途中还隔着盐泽(罗布泊),以及无数流沙,这条路上草木不生,附近的水源又咸又苦,根本不能供人马饮用,就连后备物资充足的使节们,也屡屡死在道上。如果汉朝人想绕道走沙漠之北,有匈奴汗国的军队对他们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