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看箱里的三十七支冰棒逐渐溶掉,他著急了,因此不时打开木箱查看溶化的程度,不料,因为多次打开木箱,外边热空气跑入,更加速了冰棒的溶化。
这下子把他急坏了,心想:'反正就要溶掉了,不吃白不吃'于是,一口气吃掉了所剩的三十七支冰棒。
原本就有点感受冒的张广博,吃下三十七支冰棒之后,病情转为重感冒。他迷迷糊糊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后,才逐渐康复。
由于舍不得冰棒白白溶掉,才一口气吃掉它,没想到引来一场大病,结果非但不能出去挣钱,反而花了一大笔的医药费。
这次惨病的教训,使张广博深深体全到,一件事在面临决择之际,有时要锲而不舍,咬住不放;有时却必须当机立断,壮士断腕,这样才不至于因小而失大。
张广博说:'克服困难是一种享受。'
赖孝义病中的收获
篮球赛的启示
'在球场上,一个神射手抵不过一队的合作无间。'
曼都发型美容公司全省共有四十二家连销店,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发型美容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赖孝义今年四十五岁,现任青年创业协会理事长,他是白手创业有成的典型人物。
赖孝义只有小学毕业。十几岁就在美容院中勤奋学习,从小弟干起。几年之后,他在二十岁时,就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美容师傅,月入万余元,在当时(民国五十一年),这已是一般上班族薪水的三、四倍。
他在二十四岁时,创设'上海曼都女子美容院',由于多年来建立的信誉,所以在开业之后,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为了以身作则,成为员工的表率,所以他拼命工作。他曾经一天服务八十余位客人;在年节旺季时,连续四十八小时的熬夜工作,成为家常便饭。
长年累月之后,积劳成疾,赖孝义终于病倒了。他发现一只眼睛合不上,泪水直流,医生诊断是因为疲劳过度,引起颜面交叉神经发炎的现象,医生并警告他,若再不休息,半边脸可能会终身麻痹。
他接受了医生的劝告,做长期疗养。就在休养期间,他看了一场电视所转播的篮球比赛,他发现某队拥有一位神射手,可是赢球的老是没有神射手的另一队。一位神射手抵不过一队的合作无间。
突然间,他觉得自己很像那位神射手,在球队场上,单靠一个神射手赢不了球;在美容院的经营,单靠一个'赖孝义'同样无法得胜。他顿悟了,他决定不再划'独木舟',而要把曼都变成一支拥有许多'赖孝义'的'龙舟队'。
病痊之后,他从三方面著手,首先训练人才,建立作业标准制度,以提升技术水准;再来废除分帐制度,采行包薪制以建立企业化基础;第三开始全省连销店经营。因为方向正确,策略成功,而后逐渐建立了他的发型美容的五国。
一场篮球赛的启示,就这么改变了他的一生。
赖孝义说'不景气淘汰不争气,不争气的人就是公司的罪人。'
李成家的经验
乒乓球的启示
'胜利往往归于有信心的一方。'
'美吾发公司'董事长李成家,是一位白手创业成功的知名企业家,他曾当选'十大杰出青年',现任'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与'台北市百货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
李成家最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桌球运动不但带给他强健的体魄,而且对他日后经营企业有下列四点的启示:
第一,信心。根据他多年参加桌球比赛的经验,他发现选手们的实力都在伯仲之间。参加比赛,每一个人都紧张,你紧张,对方可能比你更紧张。你怕他,他就不怕你;你不怕他,他就怕你,所马'信心'非常重要。经营企业,常遭遇同业的竞争,而胜利往往归于有信心,能坚持到底的一方。
第二,气势。在打乒乓球时,先赢二、三个球非常重要。先驰得点可造成自己旺盛的气势,常能有效地压制住对方。当对手一旦被你压制住时,那就胜券在握了。秉持这个原则,他在民国六十五年创业时,推出'VO5'洗发精,一炮就打响,奠定了他事业成功的良好基础。
第三,历练。他在念屏东县立东港高中时(民国五十四年),曾代表学校到台北市参加全省中上学校桌球锦标赛。凭他当时的实力应该可得冠军,但因怯场而把锦标拱手让人,最后得到第三名。从此他体会到'历练'的重要,而后他从不放过每一个磨练自己的机会。
第四,求胜。根据李成家的观察,在桌球比赛时,经常会听到有人赞叹,某边选手击球的姿势多美,但最后赢球往往是打球姿势不美的另一边选手。打球的目的在求胜,所以宁愿姿势丑而赢球,不要姿势美而输球。经营企业的道理亦同,不应只求表面的壮观与美丽,而忽略了稳固的基础与实力,如此才能赢得胜利。
李成家说'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
看不见自己错误的人
盲
'我们往往只看见别人的过失,却看不见自己的错误。'
'严以责人,宽以待已'是人性的通病,我们在批评别人之时,往往只看见别人的过失,却看不见自己正犯了相同的错误。
有四个和尚为了修行,参加禅宗的'不说话修炼'。
四个人当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该修练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的修练'开始后,四个和尚就盘脚打坐,围绕著那盏灯,进行修练。经过好几个小时,四个人都默不作声,因为这是'不说话修练',无人出声说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负责管灯的那个和尚,见状大为著急。此时,突然吹来一阵风,灯火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几乎就快熄灭了。
管灯和尚实在忍不住了,他大叫说:'糟糕!火快熄灭了。'
其他三个和尚,原来都闭目打坐,始终没说话,听到管灯和尚的喊叫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立刻斥责他说:'你叫什么!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练',怎能开口说话。'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他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了。'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始终沉默静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就睁眼傲视别三个和尚说:'只有我没说话。'
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练'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开口说话了;最好笑的是,有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之时,都不知道自己也犯下'说话'的错误了。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您在我的作文簿上所批的字,学生愚昧,实在看不出写什么?请都师明示。'
老师说:'我只是告诉你,你的字写得太潦草了,以后要写清楚点。'
老师只看见学生'潦草',没想到自己也犯了'潦草'的毛病。
企业家陈永泰说:'我主张先学正派做人再学做事。我坚信人品好的人,必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巴黎艾菲尔铁塔的故事
为何而工作?
'每个人对工作看法之差异,就在人生观之不同罢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aw)把人类的需求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饥饿、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于恐惧、工作保障等)、社会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自我实现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这五项需求与'为何而工作'相互对照的话,'为生活而工作者'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为工作而工作者'满足了社会与自尊的需求;'为理想而工作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有一则真实的故事。
巴黎艾菲尔铁塔当年在打地基之时,有一位报社的记者去访问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人对此项工作的看法。
第一名工人说'当一天和尚撞一日钟,干一天算一天啦!我每天下班后,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满意足了。'这名工作神态懒散,对与建铁塔似乎没什么兴趣,是个典型的'为生活而工作者'。
记者走了几步,碰到别一名忙碌的工人,也问他相同的问题。
工人擦擦汗回答说:'我一家五口就靠这份收入,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工作,以养家活口。而且,我知道勤奋工作必获上级的赏识,希望不久之后就会升级加薪。'这是个'为工作而工作者'。
记者走到另一边,遇见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工人昂道回答说:'我正在兴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这件工程完工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将慕名来参观。能够参与这一件伟大的工程,我觉得很荣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为荣。'这是'为理想而工作'的典范。
三个领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对'工作'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观迥异罢了。
那么,请问你是'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还是'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
萧伯纳说:'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你自认有一个伟大的生活目标。'
卡耐基反败为胜的经过
演讲没有天才
'练习、练习、不断地练习,无事不成。'
戴尔·卡耐基(Dale Canegie)是一位传奇的教育家,他所著的《How To Win Friends and I Carnegie》《如何赢得友谊并影响他人》一书,曾译成五十八种文字,全球销售量达九千万册;他可能是历史上演讲次数最多的人,在他所举办的'口才训练班'中,他至少评论过十五万次的演讲。
卡耐基生平以演讲闻名,听讲者每每为他生动的表达与幽默的词句所折服,其实他的演讲技巧并非天生,而是历经无数次的失败后,逐渐摸索、体会出来的。
他十八岁时,就读密苏里州华伦斯堡的州立师范大学。他发现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不是校队里的明星球员,就是演讲会中的常胜将军。
他知道自己运动方面很差,于是决心在演讲会上出人头地他准备了好几个月,首先在谷仓中的稻草堆上,大声地练习;后来在挤牛奶与骑马上下学之时,都持续不停地练习。在充分的准备下,卡耐基参加了多次学校的演讲比赛,不料都杀羽而归。他灰心极了,痛苦得想要去自杀。
他虽然痛苦不堪,但也慢慢体会出一些演讲的心得。
——他发现,自己一次比一次讲得好。
——他也发现,自己一个人,只要他充满自信,而且心中有一股炙热的意念的话,即使口才笨拙,一样能说得生动感人。
于是,他从痛苦的深渊中站立起来,更加勤奋地练习,一方面修正表达的技巧,另一方面充实演讲的内容(累积炙热的意念)。不久之后,他开始获胜,而且囊括了学校所有的演讲比赛。
从卡耐基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启示'演讲没有天才';要演讲成功,只有一个秘诀——练习、练习、不断地练习。
波兰名钢琴家帕德列夫斯基说:'如果我一天没练钢琴,自己察觉到了;假如两天没练,音乐评论家便注意到了;倘若 三天没练,听众便听出来了。所以我每在都得勤练。'
发网与黑灰的故事
垃圾变黄金
'只要肯动脑,垃圾出能变成黄金。'
先说一则发网的故事。
在民国初年,有一位欧洲的神父到山东传教。他看到当地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引发了他的恻隐之心,他苦思良策想改善教友们的生活。
有一天,神父走过一户人家,看见妇人在门口梳头,有些头发掉落在地上。这一幕触发了他的灵感。
神父想起了他的家乡——欧洲,从工业革命后,工厂纷纷设立,厂内的女工都必须配戴发网,这么一来,不但可避免头发卷入机器中,而且也可做装饰品。如果把妇女们掉落的头发刷集起来,然后编织成发网销到欧洲去,岂不是可以改善教友们的生活吗?
于是,神父就告诉妇女们,在梳头时,务必把落发收集起来。另一方面,他告诉商人,拿些针线与洋火来交换妇女的头发,并教导商人把头发编织成发网,外销欧洲。
这就是发网业在中国的滥触。
再说一则黑灰的故事。
日本北海道冬季严寒,积雪的期间常达四个月。积雪对农作物而言,固然有防虫与防寒等好处,但积极雪期间太久的话,会影响农民播种的时间。
铲除残雪,得花大钱;等阳光来融雪,天公常又不作美。因此农民只好撒泥土来融解积雪,但泥土太重,融雪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几十年来,积雪的问题一直困扰著北海道的农民。
有一天,一个老农夫试著把炉中的黑灰撒在积雪上,没想到,效果非常好,一举、解决了数十年的难题。
黑灰不但较泥土易于搬动,而且热度高,融雪的效果倍于泥土,再说移出黑灰,等于把火炉消除干净,真是一举三得。
落发与黑灰原来都是无用的废物,经过神父与农夫的动脑之后,都变成极有用之物,这赶真是应验了一句话,只要肯运脑,拉圾也能变成黄金。
《实业世界》杂志有句箴言:不怕口袋空空,只怕脑袋空空。
吃苦就不吃亏
锻练吃苦的勇气
'老天要器重一个人,就先让他吃苦。'
台塑董事长王永庆曾说:'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
乍听这句话,无论谁都会楞一下,心想“'天下哪有这样的傻瓜,卖冰淇淋应该在夏天开业才对啊!为何偏偏选在冬天呢?'
王永庆所持的理由是,冬天顾客少,必须节省费用,严格控制成本;同时必须倾全力推销,加强服务,使客户乐意来购买。如此一点一滴努力建立基础,在冬天的困境中度过难关,并培养自己的实力,等到夏天时,发展的机会到来,一举便能成功。
王永庆那一句'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其实就在阐述先苦而后才有甘的道理。
世界上每个人的聪明都相差无几,可是,为何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呢?其关键就在能否吃苦而已;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下苦工夫才会有好结果。
时下的年轻人大都希望做有意义而又容易做的工作。其实,容易做的工作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怕吃苦的人,到头来不但一事无成,反而一生吃尽苦头。
王永庆还以'吃苦'来解说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第一代,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最后成功了。
第二代,多少受第一代言行的影响,还知道吃苦用功,但其努力程度已比第一代差多了。
第三代,不但没吃过苦,甚至见也没见过,自然而然就松懈下来了。
人一旦养尊处优,松懈下来,久而久之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能抵挡任何横逆,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所以说,富不过三代。
和成董事长邱弘文有一句名言:'吃苦就不吃亏。'有一位老禅师说过:'老天要器重一个人,就先让人吃苦。'对于怕吃苦的人,这二句话可说是一生受用不尽的金玉良言了。
王永庆说'追求舒适与快乐的代价就是刻苦耐劳。'
麦当劳创业的经过
不怕慢,只怕站
'只要下定决心去做,什么事都不嫌太迟。'
速食的王国麦当劳到一九八五年年底为止,总共买出了六百亿个汉堡,如果一个接一个排在一起,从地球排到月球,来回可绕七圈。
一九八五年,麦当劳在美国地区的营业额高达一一О亿美元,这大约是台塑关系企业当年总营业额的三点五倍。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庞大企业的创办人雷·克洛(Ray Kroc),他在一九五四年创业时,已经五十二岁了。他非但年过半百,而且一身是病:他割掉胆囊,罹患糖尿病与关节炎,甲状腺还有肿大的现象。
当时雷·克洛正到处推销一种奶昔拌合器,此种机器可同时做出六份奶昔。有一天,一个酒吧老板告诉他,在加州圣贝纳予奴(San Bernardino)有一家麦当劳兄弟汉堡店,一口气订了八个奶昔拌合器,也就是说一次必须供应四十八杯奶昔。雷·克洛心想:'哇!一次供应四十八杯奶昔,生意真好,真是闻所未闻,我一定要去看看。'
不久,他就去参观麦当劳汉堡店,他不只看到了这家店的作业流程,而且看出了这门生意连锁经营的潜力。当时麦氏兄弟在加州已有十家连销店,但无意再扩大。雷·克洛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们让他去推销连销店。
六年后,麦氏兄弟有意退休,雷·克洛以二百五十万美元买下了整个麦当劳企业,而后逐步扩大,乃建立了今天的麦当劳王国。
俗话说:'不怕慢,只怕站。'对一个慨叹时不我予的人,雷·克洛是个最好的榜样,只要下决心去做,什么事都不嫌太迟;年龄,对一个有勇气的人来说,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真正的衰老不是白发皱纹,而是停止了学习与进取。
石滋宜的顿悟
培养人才是农业
'成功者永远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失败者永远有一个逃避的藉口。'
工业工程博士石滋宜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所以他在民国七十三年十一月接掌'中国生产力中心'之后,即不断努力培养诊断与辅导等企管顾问师的人才。
他原来打算把员工个个培养成顾问师,而后像成熟的种子,把管理的知识与技巧,散播到民间的企业上去。一年后,因为他发现苦若干部属不成器,他大失所望,气馁极了。
他虽然经常以'成功者永远有一个解决的办法,失败者永远有一个逃避的藉口'来勉励别人,可是这时他不免著急、傍徨,心灰意冷,他甚至怀疑自己留在台湾的意义何在。
于是,石滋宜闭门谢客,苦思了好几天,结果他在书本上找到了答案。
书上说,只要用相同的原料,都能制造出相同的产品,这是工业;培养人才不是工业,是农业。主管就像是个果农,把种子撒在土壤里之后,他的任务是:浇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