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适之有些迫不及待了,很想体验李安又做出什么有趣的东西来了。
在参加李安婚礼的时候,他是真切的体验到了李安府邸的舒适,所以,对李安发明的东西,都非常的看重。
“六阿翁,就是这个,您躺上去试试。”
很快,两张摇椅被抬了过来,李安扶着李适之,让其平稳的躺在摇椅上,并轻轻晃动摇椅。
“大郎,这倒是与秋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李适之闭上眼睛,尽情的享受摇椅的乐趣,片刻之后,发出了一句感叹。
“六阿翁说的是,这摇椅让人觉得舒服的地方,与秋千的确是一样一样的,您多躺会儿,好好享受一下。”
李安像伺候长辈似的,细心的伺候李适之。
李适之睁开眼睛,在李安的搀扶下起身,轻声道:“摇椅已经在这儿了,什么时候躺着都行,六阿翁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与你说呢?”(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六章 提出两税法()
李安在过来之前,就觉得李适之突然要见自己,绝不仅仅是为了叙旧,肯定是有什么别的目的,此时听说有重要的事情,连忙询问是何事。
“大郎啊!你不要着急,来,喝杯热茶暖暖身子。”
李适之并不急于说出自己心中的事情,而是让李安喝茶,并亲自为李安盛了一杯。
李安接过茶水,想哭的心都有了,这个时代的茶水,以茶饼为主体,加入了盐、酱、醋等各种作料,甚至还加入鲜奶,这些复杂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浓烈味道,而李安非常不喜欢这种重口味,喝这玩意儿比喝汤药还痛苦。
但这毕竟是李适之的一片心意,李安若是不喝,会让李适之非常不高兴的,所以,李安终究还是咬着牙,将这些汤药喝了下去。
“怎么了,大郎好像并不喜欢喝茶,这茶加了鲜奶,不好喝吗?”
李适之阅人无数,岂能看不出李安表情的勉强,疑惑的问。
李安很想说,这茶水比汤药还难喝,但为了不伤害李适之的一片好心,违心道:“六阿翁有所不知,孙儿不太喜欢喝太浓烈的茶,其实,清淡一些的茶水才是最好喝的。”
“清淡一些的茶水?大郎喝过?”
李适之好奇的问。
“六阿翁,这个孙儿的确喝过,不过,已经好多年没遇到这种茶了,日后有机会,一定泡一些给六阿翁尝尝。”
李安所说的淡茶,就是后世的茶叶,也可以说是炒茶,比这个时代的茶饼先进多了,也好喝多了,毕竟,刚才喝的茶,那简直就是让人难以下咽的咸汤,比汤药还难喝。
“好,若有机会,我一定要好好尝尝大郎所说的淡茶,哈哈!”
李适之刚被提拔为左相不太久,正深得皇帝李隆基的重用,甚至,有与李林甫分庭抗礼的趋势,所以,心情自然也非常好。
李安并不在乎炒茶的事情,他更关心的是李适之找自己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于是问道:“六阿翁,您刚才说有重要的事情,这茶也喝了,是不是……”
李适之点了点头:“其实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就是带你去见一个人,一个很重要的人,而且,这件事情不能往后拖,否则,很有可能就见不到了。”
“重要的人,晚了就见不到了,这到底是谁啊!”
李安突然感到非常的好奇,看李适之的语气,这个要见的人,似乎快要死了似的,那这个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大郎啊!我要带你见的人,也不是什么外人,正是我大唐宗室名将,信安王李祎,说起来也算得上是你的阿翁,若是见了他,叫他大阿翁就是了,他一定非常高兴。”
李适之说起李祎,脸上顿时浮现出崇敬的神色,显然,他对李祎非常的崇拜和敬重,将其作为自己的偶像了。
李安对大唐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他当然知道,这个信安王李祎,是太宗三子吴王李恪的孙子,此人颇有才干,是大唐中期的一员名将,为玄宗一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患病死后,唐玄宗为此伤心了很长时间。
李祎不但军功卓著,而且,人品极好,为官清廉,在他做文官的时候,将辖区治理的井井有条,不论官员还是百姓都敬畏和信服他。
此后,由于他能力出众,被一次次提拔,在担任朔方节度使的任上,多次统帅大军大破吐蕃大军,尤其是千里奔袭石堡城,以极小的代价,攻取了这一战略要地,让吐蕃丧胆,夹着尾巴请求和解。
开元二十年,李祎奉命率军征讨奚和契丹,在唐军前锋战败的情况下,果断率领主力大军发起反击,并取得了抱白山大捷,大破奚和契丹,俘斩甚重,一举平定可突干叛乱。
如此优秀的大唐宗族人物,是大唐帝国的骄傲,更是大唐皇族的骄傲,李安对前世对李祎就非常敬重,来到大唐,敬仰之心不减,若能拜会李祎,也算没有白来大唐走一遭。
“六阿翁,我们什么时候去拜见大阿翁。”
李安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此事宜早不宜迟,就明日上午吧!你先来我的府邸,我们一同前往。”
李适之毫不迟疑的说道。
“是,六阿翁,那就明日上午。”
见李安如此爽快,李适之非常满意的笑了笑,并让李安吃点心,浓茶不好喝,这点心的味道还是非常不错的,吃在嘴里很有味道。
李适之在邀请李安的时候,就已经表明要叙叙旧,在敲定第二日一早前去拜访李祎之后,当然要继续挽留李安,并热情的与李安聊了起来。
话题最多的无非是夸赞李安的年少有为,并感叹自己小时候与李安阿翁之间的深厚感情,当年对二兄失踪的无比痛心,以及见到二兄后人心情的激动。
李安也是非常配合,每当李适之谈到李静的时候,李安总是做出伤感的表情,以显示自己对阿翁的思念,这一点让李适之非常满意。
要知道在古代孝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若是不孝,那么在整个社会基本都无法立足了,以至于很多当官之人,动不动就因为父母去世而守孝三年。
而在这期间,朝廷给予的俸禄是一分都不少的,也就是不干活白拿三年薪水,名义上是丁忧,实际却是偷懒了三年,这也算是一种福利吧!
作为当朝左相,关心朝廷大事是本职,在联络感情之后,李适之便高兴的谈起了朝廷中的各种大事。
由于刚刚得到皇帝的看重,李适之在谈论朝廷各种政事的时候,显得非常的得意和兴奋,仿佛整个大唐朝政,全都控制在他手中一样。
而李安也听出来了,李适之的确很有见识,提出的各种政策和建议,也全都是为了当前的朝政,只可惜,他似乎不太了解李隆基的内心,更不明白,如何在朝廷上更好的生存,只考虑对大唐有利,而不考虑这样会得罪多少人,这样肯定难以长期立足。
对于大唐的一些危机,李适之看的也很透彻,但却找不出解决的办法,这又让他有些忧虑,尤其是土地兼并问题,非常严重。
大唐在立国之初,让每一位百姓都可以分到足够多的土地,这样一来,老百姓为了保持自己的土地,必须踊跃参军,而当兵的一切支出,全都要依靠家中田产的收入,在失去土地之后,每户老百姓自然无法供养家中男丁从军,进而逃亡,从而让府兵制无以为继,朝廷不得不花钱雇佣军队,增加了朝廷的负担。
而且,大唐的税收制度是租庸调制,收税是按人算的,而不是按照实际拥有土地,这样一来,拥有土地少的和没有土地的人,就无法完成租庸调的任务,从而不得不逃亡,为了弥补税收损失,朝廷会让邻保代缴,这样又造成更多的人逃亡,进一步加剧危机。
其实,在社会生产力相同的情况下,社会总财富就是那么多,总量是不会发生太大改变的,而土地的兼并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一种财富的转移,贵族所拥有的财富急剧增加,老百姓变得越来越穷,而税收制度的一成不变,又造成了朝廷财政收入的锐减。
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空缺,朝廷不得不加重税赋,从而造成老百姓负担更重,不得不逃亡,为此影响到了社会生产力,导致整个社会的总财富逐步变小。
在这种情况下,国力的衰退是必然的,只是由于总量的庞大和财富的集中,让人感觉不到罢了。
看看长安城的繁华,有钱人的挥金如土,感受到的是大唐的国力和物力,却没人注意到,在更多的地方,上演着卖儿卖女,举家逃亡的悲剧。
大唐的土地兼并已经持续了百余年,均田制算是受到了彻底的破坏,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而解决他的办法,就是改革税收制度,按照拥有土地的多少来收税,而不是按照人头来收。
如此,贵族兼并的土地越多,所需要缴纳的税收也就越多,这样就不会因为土地兼并问题,而导致朝廷税收的损失和老百姓的被迫逃亡,以及沦为佃农和奴隶。
李安将自己关于税收改革的想法,一五一十的告诉李适之,李适之听后,顿时恍然大悟,以前,他只是一再建议皇帝,约束贵族兼并土地,以维护均田制,让老百姓都有田可耕,而李隆基也多次下旨,禁止贵族兼并土地,任何人不得违规占有超过规定的土地,但漏报和瞒报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按照官位只能拥有几百亩土地的官员,实际拥有的田地超过万亩,最厉害的贵族甚至一个人拥有几十万亩土地。
让这些贵族将已经吞下的土地吐出来,这个难度是可能而知的,也可以说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尽管李隆基多次下令,但并没有缓解均田制被破坏的趋势,反而越演越烈。
毕竟,在古时候,土地是最重要和最核心的资源,民以食为天,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有足够的食物,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贵族和官员,只要有了钱,总是要千方百计的获得土地。
世人对土地的渴求,让买卖土地变得难以制止,即便皇帝亲自下旨都不能改变这一趋势。
“大郎,这是你自己想到的吗?”
李适之有些不敢相信的看向李安。
李安点了点头,违心的承认了,其实,这是大唐德宗时期,一个叫杨炎的人提出的税收制度,非常适合现在的大唐,但此刻杨炎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估计比李安还要小四五岁,当然不会有什么韬略,李安算是捡了个便宜。
李适之满脸激动,正色道:“大郎啊!你可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想我思虑多年,一直以为只有控制贵族兼并土地,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没想到还有更好的办法,只要采取按土地多少收税,百姓自然就不会逃亡了,贵族兼并土地的想法也会减弱不少,正真是个很妙的办法啊!”
在李适之感到欣喜之际,李安却蹙眉道:“六阿翁过奖了,此办法虽好,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坐拥几十万亩土地的贵族,肯定会全力反对的,所以,改革税制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把这件事情办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程可能会非常曲折和艰辛。”
李适之点头,赞同道:“大郎,你说的不错,那些吞并几十万亩土地的贵族,的确会全力反对税收改革,但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尤其是能充实国库,至少陛下和户部的官员是肯定会支持的,所以,也没有你想的这么难,关键是执行的细节,必须考虑的非常清楚才行,决不能留有破绽。”
李安点头道:“六阿翁说的是,很多贵族都隐瞒了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所以,执行税赋改革,首先要丈量全国的土地,摸清各人究竟占有多少土地,若是无主之地或无人承认的土地,则收归朝廷,这是执行税收改革的前提,若是有人阻挠,则立即抓住治罪,余者自然胆碎。”
李安这些年东征西讨,见过太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就连如今自己庄园所雇佣的仆人,也都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所以,李安能深切的感受到,大唐目前的税收政策有多么的不合时宜,是多么迫切的需要改革,而这个两税法也在李安的心中酝酿很久了,此时,借着与李适之聊天,正好是说出这一想法的时机,也好争取支持。
“大郎啊!关于税制改革,我们还要多多商议,尤其是具体的细节,必须慎之又慎,好了,豆芽和菘菜已经做好了,我这里还有上好的美酒,我们先好好的吃一顿,千万别跟你六阿翁客气。”
李适之满脸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和欣赏之色,而李安当然也不客气了,大口吃菜,大口喝酒,太客套反而显得虚伪。(未完待续。)
第二百六十七章 奸臣的无奈()
李安在左相府大吃大喝,陪着李适之聊一些互相都感兴趣的话题,场面非常的热烈和温馨,李适之更是强烈要求李安留宿,这样,第二日一早,可以一同出发前往信安王府邸,不过,李安挂念家中的颜如玉,以此为借口,婉言谢绝了。
“哈哈!是六阿翁糊涂了,你刚刚新婚,自然要多陪陪夫人,回去吧!回去吧!明日记得来我府上汇合。”
李适之当然不会做棒打鸳鸯的事情,经李安这么一提醒,立马就放李安离开了,他是过来人,自然明白李安的心思。
“六阿翁早些歇息,孙儿告退。”
李安恭敬行礼,转身离开李适之的府邸,策马奔回大业坊。
“这小子,比我年轻的时候猴急多了,这么害羞的话都敢当着长辈的面说出来,真不是一般的后辈啊!”
在李安离开之后,李适之感叹的笑了起来,他更加觉得李安是个性情中人,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
李安有令牌在身,自然无人敢拦,很快就顺利的返回大业坊,并直奔自己的府邸之中。
毫无例外,赵六管家仍旧等在大门口,见李安回来了,面露喜色的上前牵马,伺候李安回府,而女仆李小尹也没有睡下,正端着一碗醒酒汤等着李安。
这二人似乎已经形成习惯了,只要自己没有回府,他们就会一直等待,直到自己回来为止,作为一名仆人,能有这份心,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李安很想告诉这二人,以后自己回来晚的时候,他们不用每次都亲自等待,但他知道,这二人已经形成习惯了,尤其是赵六,说了也是白说,好在这些奴仆的任务就是伺候自己,并没有什么重要的大事可做,睡多睡少都是一样。
喝了一口醒酒汤之后,李安让这二人回房休息,并迈步直奔主宅,他知道此刻颜如玉肯定在屋内看书,以等候自己的归来。
颜如玉有一个特点,每当空虚寂寞的时候,总会找来几本书,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观看,仿佛只要她的思维进入书中,就会忘却所有的烦恼一样。
李安经常在想,颜如玉就是书中的精灵,她的灵魂就是书,只要在看书的时候,她才能找到自我,所以,她特别喜爱看书。
果然,在主宅的窗纸上,映出了颜如玉那绝美的身姿,以及她手中握着的那本书。
每一次回来晚了,李安总能看到这窗纸上的绝美一幕,而他也每次都尽可能的多看一会儿,这种独特的美,让李安非常的舒心,仿佛原本一颗浮躁的心,瞬间就安定了下来。
在得知自己回来后,颜如玉总会第一时间放下手中的书本,那轻轻放下书本的柔美动作,一看就是有修养的大家女子,没有丝毫的慌乱和急迫,永远都是那样得体和娴静,让人为之迷恋。
白天答应下来的宠爱当然是要兑现的,李安说的话从来都是算数的,在听了一番关怀的动人话语后,李安将颜如玉抱在怀中,美美的宠爱了一番,即便第二日一早有正事要办,也拦不住李安宠爱自己的夫人,谁让李安年轻呢?
这一夜,李安过得是美滋滋的,有温柔细嫩的颜如玉在自己怀中,那感觉还用细说,而有的人却是一夜都没有睡好。
这个人就是右相李林甫,他一整夜都端坐在府邸的月堂之内,右手托着下巴,陷入深深的思虑之中。
让他心里感到不安的是左相李适之,前几年,牛仙客当左相的时候,对他是服服帖帖,在朝廷的很多大事上都能与他步调一致,这让他非常的满意。
可自从牛仙客病重之后,李隆基便提拔李适之为左相,这个李适之自持颇有一些才干,总是自作主张,在很多大事上与他作对,给他带来不小的麻烦,也让人的威信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加深了他内心的危机感和恐惧感,他非常害怕失势。
要知道,在古代的官场上,失去势力往往意味着丢掉性命,甚至连累整个家族,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有很多失势的官员都落了个家破身亡的下场。
而李林甫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曾经做过很多不法的事情,更是得罪了很多人,仇家还是非常多的,他现在的地位还算如日中天,当然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可一旦他失势了,这些仇家可能就会一起扑过来,将他撕的粉碎,所以,李林甫是没有退路的。
自从选择当宠臣,他就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了,退路是绝对没有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李林甫拼尽全力的维护自己的地位,当然也就得罪了越来越多的人,仇家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死局,李林甫注定只能拼尽全力的维护自己的位置,让自己不至于倒下。
后世都把李林甫想象的很厉害,仿佛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将反对自己的大臣构陷致死,但却没有人明白,李林甫为了构陷这些反对者,在自己府邸的月堂之中,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烧死了多少脑细胞。
这就犹如后世的歌星,随便唱几首歌,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百万元的收入,实在是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但却有谁想过,这些歌星为了唱歌,练了多少个寒暑,吃了多少苦头。
李林甫的构陷的确一次次的成功了,但他所付出的精力也是很大的,在构陷一个对手之前,他必须将方方面面的情况全部考虑一遍,任何一个小的细节考虑不周全,就有可能导致构陷失败,甚至反噬自身。
充分了解皇帝,充充分了解对手,充分了解自己,这三个充分是非常必要的,李林甫有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