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岫点了点头,走了下去。
在任何时代,任何时候,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李林甫这边忧心忡忡,而在杨家这边,却是欢天喜地。
第一批香水刚刚拿到长安城的市面上就被抢购一空,这让杨玉柔几人高兴的一夜都没有睡着,不过,在高兴之余,她们的心里也有一些担忧,那就是制造香水必须要以鲜花为原材料,可鲜花的开放是需要季节的,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菊花倒是不少,可一旦天气继续转凉,菊花就会凋谢的,冬季也不是没有鲜花,可种类和数量都太少了,而这会极大的限制杨家香水作坊的生产进度。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杨玉柔与两位姐姐聚在一起商量了起来,他们必须想出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唯有如此,才能让她们挣到更多的钱财。
“这才三日的功夫,我们第一批拿到市面上的香水,就已经被抢购一空了,还有好多夫人已经给了订单,催着要货呢?就目前的情况看,我们的产量连长安城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就更别提洛阳城和其它的城市了。”
“何止如此,天气越来越冷了,一旦菊花凋谢,大冬天的,让我们去哪里采购花朵,还有,就是随着香水的价格高涨,很多贩新鲜花朵的小贩也把鲜花的价格抬高了,我们收花的成本加大了不少。”
“鲜花收购价提高,这也不是坏事,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把香水的价格提高了,可以理所当然的卖更高的价格。”
“这还真是,不过,花朵原料缺乏严重,这个才是最大的问题,天气越来越冷了,京城和洛阳附近所能收到的鲜花越来越不够用,只能向南收购了,不过,南方太远了,若不能及时的把花给运回来,那我们的损失可就大了。”
“琼州,崖州一带四季如春,一年四季都不缺乏鲜花,从那里采购鲜花,是完全不用担心供应不少的,问题就是运输的时间和成本太高了,就算走最快的火车,也需要两三日的时间才能运到京城,可运费太高了一些,一车的鲜花运到京城之后,成本就增加了好几倍,太吃亏了,就算是把成本加到售价中,也是不太妥当的,尽量压低成本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看样子,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京城的香水工坊搬迁到广州一带,如此,在南方直接制作香水,然后,把成品的香水运回来,这样的运输成本就大大的减少了,是个好办法。”
“把工坊迁移到广州倒是不难,可如此一来,我们就不能时时刻刻的去视察工坊了,万一下面的人不可靠,那我们的香水产业岂不危险,很多事情只要掌握在我们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才能放心。”
“要不,我们三姐妹轮流坐镇广州,亲自监督工坊的日常运作,如此,便可杜绝这样的问题,毕竟,只有把工坊搬到广州,才是成本最低的。”
“这样我们姐妹,岂不是要长期分居两地了,为了多挣一些,让我们姐妹分离,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是啊!我们都已经被陛下册封为夫人,也不缺钱,为了这个轮流去广州,陛下和贵妃知道了,都会不高兴的。”
“如此,就只能多耗费一些成本,把鲜花从广州一带运到京城了,稍微把香水的价格再提高一些也并不不可,让顾客知道我们从广州运鲜花过来,如此,价格高了也能被接受。”
“看来只能就这么定了,沿着铁路线四处收购鲜花,统一运输到京城,工坊要始终放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就算工坊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也能及时的请李侍郎帮忙。”
“对对对,就这么定了吧!不要瞎折腾了,我们在京城已经过习惯了,去广州还真的有些不适应。”
杨家姐妹聚在一起商议了起来。
若是在大量老百姓都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发展香水产业自然是不合适的,可如今的大唐,已经是物产丰富的时代了,老百姓根本就不愁吃喝,很多有钱的富人都富的流油,如此,自然就到了该发展奢侈品的时代了。
另外,虽然这个产业是交给杨家了,但很多普通的老百姓都受益了,毕竟,杨家的工坊需要大量的新鲜花朵,而如此巨量的鲜嫩花朵,是不太可能由她们自己准备的,就算把她们几家的仆人全部赶出去采集花朵,那也是远远满足不了的,只有通过收购的方式,才能得到足够满足生产的原材料。
采集花朵是一项体力活,需要每一个采花人不懈的劳动才能获得,也就是说,杨家工坊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大量采集花朵的普通劳动者,没有这些努力采花的劳动者,就不会有市面上的大量香水产品,而同时,这些采花的劳动者也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报酬。
也就是说,在发展香水工坊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得利的,采花的普通劳动者,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负责收花的二道贩子也能挣一笔小钱,杨家挣钱就更多了,杨家工坊招收的工匠也有了收入,朝廷对工坊是有税收的,也可以获得一笔收入,香水需要特制的玻璃瓶,而这会让李安受益,李安家中的工匠自然也跟着受益,最后,前来购买香水的贵族夫人,也能获得让自己非常满意的香水产品,也是高兴的一方。
这么一算,香水产业几乎是讨好了一大圈的人,所有人都非常的高兴和兴奋,那究竟吃亏的是谁呢?
有人觉得是花大价钱购买香水产品的贵妇,或者贵妇家里的相公,其实不然,都知道能买香水的是贵妇了,既然能买得起,那就说明家中根本就不缺钱,既然不缺钱,那么,只要能买到让自己满意的产品,那就是一件让人非常高兴的事情了,贵妇在买化妆品方面是绝对不会对自己手软的,而家中的相公,为了讨好自己的夫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况且,自己的夫人身体飘香,待在家里也更加的让人舒心,至于耗费一些钱财,这都不是事儿,有钱不花不就成了守财奴了。
所以说,李安在这个时代推出香水产业,是非常正确的,所有人都能获得好处,唯一稍微受到冲击的,应该是香粉行业,不过,受到的冲击应该不大,买了香水的贵妇,是不会放弃香粉的,一起用也不无不可,况且,香水是液体,除了气味之外,什么都没有,而香粉有一定的厚度,可以涂抹在脸上,让脸蛋看上去更加的美丽动人。
不过,尽管受益的人很多,受害的人几乎没有,但这个产业也并非让所有人都满意,尤其是心怀妒忌之人,内心是嫉妒不爽的,比如,花费巨大的代价购买电池技术的人,就非常反感杨家轻松的获得香水技术。
但这些人也只能在心里愤怒,因为这项技术是李安在自己的家中研发出来的,并没有动用朝廷的任何资源,技术完全属于李安个人,如此,李安是把技术献给朝廷,还是把技术送给别人,甚至留给自己,那都是李安说了算的,他们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就算闹到朝廷部门,他们也是毫无道理的,如此,他们心里有意见也只能忍了,并没有任何的办法,就算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
不过,所有人的心里都清楚,李安这个大人才,肯定还会研发出更多更好的东西,比如,让很多人感到神奇的万里传音计划,一旦这个计划获得成功,那简直就是划时代的意义,若是他们能参与其中,获得这个计划的技术,那就是天大的财富,所以,很多人都在注视这个项目,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能知道。
可惜,这个计划的难度不小,李安把制造电话机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拆散了让工匠去研究制造,如此,就算这些零件全部泄露出去,外人也弄不清李安到底要搞啥,看着这项奇怪的部件,只要是没见过电话的人,肯定都会糊里糊涂的,能看得懂就有鬼了。
李安心里很清楚,这个万里传音计划,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所以,李安也不着急,在研究这个装备的同时,也不忘研究一些小玩意,同时,也在不断的指导工匠,让他们把现有的先进机械进行改良,从而制造出更加精良的机械装备,为将来建造更加先进的装备服务。
努力永远都不会白费的,很快,在李安的全力指导之下,研发中心的各种成果都出现了井喷的态势,各种对现实生活有巨大帮助的产品被研发了出来,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以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需求,让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
第九百七十三章 杜主编()
各种成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井喷的态势,这与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分不开的,在南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之前,李安已经分配了很多基础技术的研发工作,并要求研发中心的工匠人才们努力的去研究。
因为这些基础的东西都没有太大的难度,所以,在李安离开的一两年时间内,这些工匠非常顺利的就把这些基础的技术给研发出来了。
表面上看,这些基础的东西,似乎没有什么用处,但这是对于外行而言的,而对于李安来说,这些基础的技术成果,是研发很多有用成品的必备材料,没有这些基础的东西,就不能研发出李安所需要的有用成品。
就比如最近研发成功的一些机械设备,里面的很多关键零部件和材料,都是这些工匠在离开离开的这段时间内,按照李安的要求研发出来的,若是没有这些至关重要的材料,这些机器是不可能一下子研究成功的。
另外,引起皇帝和举国之人关注的万里传音计划,也并非一下子就能搞出来的,也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其中,部分技术积累已经在李安回来之前被工匠们搞定了,但还有一些难度更大的技术问题没能解决,所以,万里传音计划暂时还无法获得成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半年之内怕是很难面世。
长期的技术积累,早就了短时间内的井喷,这在李安看来是这样的,也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但在这个时代之人看来,却完成是李安的功劳了,因为他们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
在李安离开的一两年时间内,整个研发中心的庞大工匠人群,耗费了朝廷大量的资源和财富,但却并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以至于当时有很多大臣要求精简工匠数量,甚至要求把工匠赶走,要不是李安离开之前,早就料到了这一步,并提前做好部署,估计,这一两年的技术积累就泡汤了。
正因为李安离开之前,成果不断的出现,离开之后几乎没什么成果,而回来之后又是一大堆的井喷成果,如此,你又能让天下人怎么想,让皇帝和大臣们怎么想,他们不把功劳贴在李安的身上,又能贴在谁的身上,至于这一两年之内积累的大量基础技术,他们哪里会懂得,就算李安亲自说了,他们也会觉得是李安谦虚,若工匠敢叫屈,那就免不了一阵臭骂了。
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不公平,李安的成果是建立在众多工匠辛勤劳动的基础上的,没有这些工匠的全力配合,就没有李安的大量成就,可所有人的眼光都看向获得巨大成果的李安,却完全忽视做了巨大贡献的大批工匠。
当然,这些工匠都是朴实的人,他们也不会更不敢与李安抢功,况且,他们的心里也觉得李安的功劳是最重要的,一切的思路都是李安提供的,而他们不过是干点苦力罢了,实在称不上有什么大的功劳,至少,他们内心也是这么想的。
就比如一场战斗的胜利,是所有将士的努力换来的,所有人都是功不可没的,可最终受到奖赏的是统兵的将领,而普通的士兵所能获得的奖励是非常微小的,因为所有人看到的都是在最前端的人,而难以去注视背后的人。
李安并不会过分在意这些,就算自己冒领了工匠们的功劳也没有什么关系,反正李安对这些工匠也是挺好的,并没有亏待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们的待遇不减,他们就会很高兴的。
大唐帝国的发展,在李安的干预下,进入了一个快车道,最近五六年的发展速度,比之前的一百年都要迅猛,在先进机械和各种技术的帮助下,农业产量获得了极大的提高,食不果腹的现象已经彻底的成为了历史,而且,以后的物产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在吃饭问题逐步解决了之后,不用挨饿的老百姓就开始把精力放在了提高生活上,从而促进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而随着农业效率的提高,农民的数量就显得太多了一些,而生产过多的粮食,其实也是一种浪费,还会造成农业产品价格的过低,从而损害种植粮食的农民的收入,于是,部分农民就只能选择放弃土地,进入工坊打工,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技术工匠,所得到的收入,比种地还要多,而他们就可以用在工坊打工挣的钱财去购买需要的粮食和各种日用品。
大批量的新工匠的加入,进一步促进了大唐帝国工业的发展,而有一些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进入工坊的失地农民,则尝试着进入了商业领域,从而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商人,挣钱比当工匠还要多。
在全民都在关注商业化和工业化的时候,对政治的关注度自然就会相应的减弱了,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关注太多的东西,任何事情都是一阵风,当新的重要消息出现的时候,原先的关注点就会被逐渐淡忘。
比如,当李安提出万里传音计划的时候,街头巷尾谈论的都是这个话题,而电池出现的时候,人们又开始谈论电池,彩虹面世之后,电池就没有人谈论了,而在香水出现之后,这个又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了。
总之,若想让老百姓忘记一个焦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一个新的焦点的出现,只要新的焦点出现了,那么,原先的焦点问题就会被覆盖,至少,谈论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毕竟,人都喜欢谈论最新的消息,吃饭也喜欢吃最新鲜的食物,这个是永远也改不掉的毛病。
大唐报这类报刊,也非常会迎合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每一期报道的内容,都是当前最热门的消息,而且,都被排在最靠前的位置,而先前的消息,当然也是会持续报道的,不过,要排在稍微靠后一些的位置,毕竟,老百姓喜欢看最新的新闻,如此,可以极大的增加销量。
尽管大唐报属于朝廷发行的报刊,人员也都是领固定俸禄的,不过,只要销量好能挣钱,平时也会野外发点福利啥的,慢慢的福利比固定的俸禄还要高,如此,这些人自然会更加的卖力了,而负责这个项目的官员,也更能得到上级的赏识,便于日后更好的升官。
因为经过了太长时间的发展,目前的大唐报销量已经基本上稳定了,还处于小幅度增加的阶段,但增加的幅度非常的有限,而这份报刊最大的收入并不是贩卖报纸本身,否则,哪里来的利润,不贴本就不错了,这份报刊最大的利润来源是夹带的广告,这些广告收入才是大唐报能够利润丰富的最根本原因。
而广告费收取的多少,自然取决于大唐报的实际销量,只有大唐报销量增加,覆盖的范围足够广,广告费用才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
李安每天都会看大唐报,而且,很多时候都要让人先把重点圈出来,这样李安也好节约一下时间,毕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大唐报的分量和内容是越来越多了,各种内容和广告混合在一起,显得非常的混乱,若要很好的把这一份报纸全部看完,没有一两个时辰的时间那简直就是休想。
不过,在看完重点内容之后,李安也会随意的乱翻,说不定还能看到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说不定。
“不错啊!杜甫这小子都当上主编了,李白大诗仙是怎么混的,居然还是一个小小的自由撰稿人,每天东奔西跑的。”
李安随意翻看的时候,看到了杜甫和李白的名字。
对于这二位大神,李安是很佩服的,他们的文学水平很高,在后世的名声实在太高了,几乎人人都知道他们,不过,在大唐这个时代,他们的名声虽高,但地位却不怎么样,收入也是捉衿见肘,虽然比普通的老百姓强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也就半斤八两罢了。
而对于他们的职位,李安思考片刻之后,倒也明白了一些,杜甫性格沉稳,责任心很强,能够耐得住寂寞,确实非常适合做主编这个职位,而李白喜欢游山玩水,若是让他一直待在办公室内写稿子,他会被闷死的,还是到处跑到处写稿子,比较符合他的性格,也更容易让他产生灵感。
如此一算,他们的职位倒也不奇怪的,主编确实是杜甫理想的职位,同样的,自由写稿人也是李白最喜欢的职位,他们能干这两项职位,比做官要好太多,就他们那个性格,实在是不适合做官。
“哎呦,屠龙记,这还连载着呢?”
李安翻到最后,看到了自己剽窃的作品,这一两年的功夫过去了,这部作品居然还在连载,实在让李安大为惊讶,这事儿他都快要忘记了,不过,仔细一看,不得了了,还有三五十章就要完本了,而李安记得很清楚,这应该是他南下之前留的最后一部作品。
“哎呦呦,后面还有名家的评价,这边还有改编的内容,以前还真的没有注意过。”
李安再次大吃一惊,自从返回长安城,李安只是偶尔浏览大唐报,很少会看最后的乱七八糟内容,比如诗歌,文章,还有连载小说啥的,只看前面的政策和重大新闻。
搁在后世,那就是只看新闻连播,不看广告和电视剧等其余的内容,以解决自己的时间。
不看倒是无所谓,可既然已经看到了,那就要关心一下才好,李安仔细的把最后的好多内容都浏览了一遍,惊诧的发现,自己的作品居然出现了跟风,居然有人也开始写连载小说了,而且,看样子写的还不错,像是那么回事儿。
不过,这些家伙的思路太狭窄了,所写的内容与李安的思路差别不大,不过就是换个名字和时代罢了,内容真的有很多雷同的地方,看的李安尴尬症都犯了。
就好比后世看翻拍的电视剧,那感觉真的是非常的不好,因为之前别的演员已经拍过了,这在人的心里已经形成了非常重要的第一印象,情节啥的也都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