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我……”
高月露出羞怯之态。
“忘了他吧!李安这人深不可测,不是你所能驾驭的。”(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六章 朝廷的难处()
“父亲,我……”
“好了,明白自己的身份,不要痴心妄想,去休息吧!”
“是,父亲。”
高月撇了撇嘴,转身离开。
“高福,准备车架,连夜回宫。”
“是,大将军。”
虽说长安城的夜禁制度极为严格,但高力士的身份也极为特殊,没有谁敢拦他的车架。
李安目前地位还不算高,但却官拜右龙武军校尉,与夜禁巡逻的将士比较熟悉,就算碰到他们也不怕,况且,李安这次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加官进爵是免不了的,又有谁敢触这个霉头呢?
‘奇怪,子母道大破吐蕃边军,已经足有一个多月了,怎么封赏还不下来,大唐朝廷的行政效率也太慢了吧!’
李安内心吐槽不已,不过倒也不急,该是自己的永远都跑不了,不该是自己的,强求也没有用,自己在东女国立下如此大功,皇帝还能不给赏赐,慢慢等就是了。
至于放走刺客该如何向李隆基解释,李安也只能先承认事实,然后用宣扬大唐皇恩,感化五诏余孽的空言来忽悠李隆基了,他相信以李隆基的胸怀,应该不至于因为这么点小事,将自己在东女国立下的大功给抹杀的。
###
大明宫紫宸殿内,大唐皇帝李隆基斜倚在龙椅之上,一边翻看奏折,一边沉思。
这一次李安在东女国立下大功,让他非常高兴,但如今,接连几位大臣上书弹劾李安,说李安故意放走行刺于诚节的刺客,有与五诏余孽勾结的企图,这让他非常烦躁。
李隆基对李安还是非常器重的,毕竟,李安年纪轻轻就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只要好好培养,将来必是大唐栋梁之才。
而眼下,这些接连而来的弹劾说明了什么,是确有其事,还是李安风头太盛,让朝中众臣心怀妒忌?
“大将军,你相信这些弹劾是真的吗?”
李隆基看向高力士,轻声问道。
“大家,老奴不知,不过,李校尉就在京城,大家可以召进宫,亲自问清楚,以免有所误会。”
李隆基轻轻点头:“这个李安是个难得的人才,朕很喜欢,可他还是太年轻,做事不知轻重,时不时的总要犯一些错误,宝剑仍需多多磨练才能锋利啊!”
显然,李隆基相信,这件事情肯定是确有其事,毕竟,这么多大臣上奏弹劾,总不能是联合污蔑吧!若无最基本的证据,这些大臣哪有这个胆子。
“大家说的是,李校尉年纪轻轻就立下如此多的功劳,日后必是我大唐护国名将,年轻人嘛!的确需要多多磨练才能成才。”
李隆基轻轻一笑,突然想起章仇兼琼的奏折,昨日,在李林甫走后,他仔细的将奏折重新看了一遍,章仇兼琼在奏折的最后,痛陈将平定爨地叛乱交给南诏的严重后果,并极力推荐李安负责平叛。
刚开始,李隆基是在气头上,没有深入的去思考,待冷静下来之后,便意识到章仇兼琼所提出的建议,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只是章仇兼琼考虑的还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大唐朝廷目前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后突厥、吐蕃、契丹、奚族、震国,这些强悍的游牧力量,严重的牵制了大唐朝廷的有生力量,让大唐无力将更多的战略资源往南方倾斜,负责西南防务的剑南节度使,麾下不过三万精锐边军,而且,这三万边军主要是用来牵制吐蕃的,若将其全部拿来平地爨地叛乱,防御吐蕃的力量就显得不足了。
而若是在剑南道,大规模扩军备战,则需要动用囤积在剑南道的大量战备储备物资,甚至还要调用京城的力量,如此,大唐帝国的财政压力将变得更大。
最让李隆基担忧的,是爨地处在山区,地形非常复杂,在如此复杂的地形平叛,投入两三万人马怕是不够,而且,大唐兵马并不擅长在崎岖的山地作战,在山地的战斗力也将大大减弱,长期鏖战下去,对大唐的国力将是很大的消耗。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所处的位置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会一样,李隆基身为大唐皇帝,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自然与章仇兼琼考虑的不同,这是他想要依赖南诏帮忙平定爨地叛乱的根本原因。
‘李安南下东女国经过益州,与章仇兼琼是有过接触的,而章仇兼琼在奏折中推荐李安平定爨地叛乱,难道这是他们二人之间商量好了的,章仇兼琼对爨地的看法,已经在奏折中表达的很清楚了,李安的看法又是什么呢?’
午后就要召见南诏二王子于诚节了,届时要向于诚节表明自己对云南王请战的态度,而在这之前,李隆基觉得,有必要先见见李安,听听李安对此事的看法。
“宣李安进宫。”
“是,大家。”
大明宫丹凤门,李安跳下战马,在验过身份后,牵着马匹进入了大明宫,在下马桥畔,李安将战马拴好,并跟在一名小太监的身后,向紫宸殿方向走去。
“李校尉稍后。”
小太监说着亦步亦趋的奔向紫宸殿。
李安站在紫宸殿的外面,随意欣赏周围的风景,他已经不是第一次来紫宸殿了,对这里的环境还是比较熟悉的,不过,上一次来的时候,是大雪纷飞的冬季,而这一次却是炎热的夏季,时间足足差了半年,季节也完全颠倒了。
在冬季的时候,这里的花草树木,全都被大雪覆盖着,是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而此时,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
‘皇宫真好,环境优美,还有这么多人伺候着,难怪有那么多人想要当皇帝。’李安心下腹诽,却绝对不敢说出来。
“李校尉,陛下让您进去。”
李安闻言快步迈入紫宸殿,见李隆基眯着眼睛看奏折,身旁的高力士也是耷着眼皮,完全不看向自己。
“臣李安参见陛下。”
李安单膝跪地,向李隆基行礼。
李隆基轻轻放下奏折,看向李安:“李校尉这次东女国之行,保归昌王无恙,挖出东女国内奸,活捉吐蕃大论兀论样郭,子母道一战,全歼吐蕃两万边军,斩杀吐蕃王子郎支都,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朕却一直没有下令封赏,心里一定很抱怨吧!”
李安忙道:“臣身为陛下的臣子,为陛下分忧是本分,岂敢要求赏赐,况且,早一日受封赏和万一日受封赏,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臣相信陛下不会忘了臣立下的功勋,该赏的一定会赏的。”
“哈哈!李校尉倒是会挺会说的,认准了朕会按功行赏,不过,有些事情,朕要先问问李校尉。”
“陛下请说,臣知无不言。”
李隆基点了点头,随手拿起几分奏折,递给身旁的一名小太监,看着李安,问道:“李校尉还是自己先看看吧!”
小太监将几分奏折,小心翼翼的送到李安的面前,并放到李安的手中。
不用看,李安也知道奏折的内容,是有大臣弹劾他私自放跑行刺于诚节的刺客,这一点,昨日晚上,高力士已经告诉他了。
李安装模作样的将几份奏折看了一遍,低着头不说话。
“李校尉,你没有什么要跟朕说的吗?”
李安挠了挠额头,故作诧异道:“陛下,此事只有微臣和几名亲信知晓,这些大臣身在京城,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
“这么说,李校尉是承认了。”
李隆基脸色一冷,表情严肃的盯着李安。
“微臣不敢欺瞒陛下,确实有几名刺客活捉后,被微臣给放了。”
李安知道此事瞒不住,索性直白的说了出来。
“李校尉倒是够坦白,说吧!你为何要将刺客放走,他们可极有可能是五诏余孽,是我大唐的敌人。”
李隆基正色问道。
李安酝酿片刻:“陛下,微臣已经审过这些刺客,他们的确是五诏余孽,而且,对我大唐极为敌视。”
“既然如此,李校尉为何还要放走他们?”
李隆基佩服李安的坦诚和胆量,但同时也更加疑惑,不明白李安到底是怎么想的。
“陛下,以微臣之见,杀几名五诏余孽,并不能改变他们继续敌视大唐,更不能帮助云南王解决内部祸患,毕竟,微臣也听说了,云南王在统一六诏的时候,做了很不光彩的事情,松明楼一把火烧死了五诏诏主,但同时也点燃了五诏百姓内心的怒火,这才是五诏余孽,多年不间断与云南王作对的根本原因。
微臣若是将这些刺客押往京城,或者交给南诏,他们免不了要被处死,而这样一来,五诏余孽就会将这笔账记在我大唐的头上,并更加仇视大唐,这对大唐的江山社稷极为不利,为此,微臣斗胆,对这些刺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他们不要再做无谓的牺牲,回去劝劝同伴,安安分分过日子,不要再来行刺了,效果倒还真的是不错,在接下来的一路上,刺客行刺的频率明显少了很多,过了陈仓道,就再也没有遇到刺客。”
李安一口气说出来一大堆信息。
李隆基闻言,思索了老半天,捋了捋下巴的胡须,赞赏道:“李校尉思虑深远,倒是朕误解你了,哈哈!不过是几个小喽啰而已,杀之无益,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以后任何人都不许提。”
“是,陛下。”
“对了,李校尉,你从蜀中过来,对爨地的事情,应该知道不少,说说你的看法吧!”
李隆基单刀直入的问。
李安蹙眉想了一下,恭敬道:“陛下,恕微臣直言,爨地反叛是小事,若让南诏全权处置,则对大唐极为不利。”
李隆基微微一愣:“继续说下去。”
“陛下,爨地豪强足有十多人,各自为政,可谓一片散沙,各豪强拥兵不过数千人马,加在一起也不过数万之众,对我大唐构不成严重威胁,而云南王雄才大略,统一六诏后,拥兵超过五万,若让其全权负责平叛,一旦平叛之后,云南王据守爨地而不撤军,爨地将尽归南诏所有,我大唐将永远失去这一片地区。”
“李校尉怀疑云南王对朕的忠心?”
李隆基冷冷的问。
李安轻轻摇头:“陛下,俗话说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论云南王对陛下有多忠心,但他毕竟是南诏的一国之主,是我大唐的外臣,不可不防。”
“爨地是我大唐的羁縻州,云南王就算有侵吞的心思,他敢这么做吗?他就不怕朕的百万大军?”
李隆基微微有些自傲。
李安淡淡一笑:“陛下,大唐兵马虽多,但地域极为辽阔,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此次爨地叛乱,都指望南诏分担一部分压力,还谈何进攻南诏,若南诏真的占据爨地而不走,且表面极为恭顺,陛下会征发大批军队进攻南诏吗?”
“这……”
李隆基愣住了,若皮逻阁真的占据爨地而不走,并极为恭顺的献上部分战利品,恬不知耻的要求将爨地并入南诏,他还真的不好办,若同意了,则大唐利益受到损失,但若是真的翻脸了,则与南诏的战争将不可避免,如此,大唐就真的是四面受敌了,联合南诏共同对抗吐蕃的战略构想也将彻底破产。
南诏是大唐培养起来的小兄弟,李隆基是最不希望与南诏兵戎相见的,为了共同对抗吐蕃的战略构想,损失爨地的偏远羁縻领土,也在可忍受的范围之内。
见李隆基陷入沉思,李安接着说道:“陛下,爨地豪强本是一片散沙,互相积怨很深,此次却团结一心与大唐作对,步调一致的有些反常,似乎是事先商量好的,而让这些平时有积怨的人坐下来商量,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背后必然有一只黑手在暗中操控。”
“李校尉口中所说的幕后黑手,指的是何人?”
李隆基觉得李安的话,有那么些道理,并饶有兴趣的看向李安。(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七章 于诚节面圣()
李安没有确凿的证据,本不该随便乱说,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也顾不了这么多了,大不了惹皇帝不高兴呗。
“陛下,微臣现在并没有确凿证据,不过,以微臣之见,此事多半与云南王有关。”
李安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判断。
李隆基沉思片刻,看着李安:“李校尉也怀疑爨地叛乱,与云南王有关?那你是如何判断的?”
李安酝酿片刻,正色道:“陛下,微臣的根据有三,第一,云南王雄才大略,前几年已经将六诏一统,若要再次扩充土地,爨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二,爨地刚刚发生叛乱,云南王就迫不及待的让自己的二王子前往京城,这足以说明,云南王对爨地极为重视,而若是对爨地没有企图,又何必如此紧张。第三,据臣调查,云南王在半年前,秘密派遣一支人马进入爨地,意图不明,而这一支人马,极有可能与爨地叛乱有关。”
不论如何,李安所说的事实,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李隆基听完李安的汇报后,低头陷入了沉思,云南王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外臣,他是真的不喜欢爨地的叛乱,会与云南王有关,但爨地叛乱的确有很多反常的地方,而这些反常的现象全都指向皮逻阁,让李隆基不得不信。
“李校尉分析的倒是有些道理,不过,只要没有确凿证据,朕是不会相信的,李校尉明白吗?”
“是,陛下,微臣明白,微臣在返回京城的路上,已经留下多名属下,让他们前往爨地调查情况,相信他们一定可以查出重要的线索。”
李隆基一愣,指着李安道:“李安,你又自作主张,罢了,看在你一心为国的份上,朕就不计较了。”
“谢陛下。”
李隆基虽然依靠南诏共同对抗吐蕃,但他的确不希望南诏占领爨地,因为这样一来,南诏力量将进一步增强,太过强大的邻居,对大唐将会构成实际的威胁,这也是李隆基所不希望看到的。
“对了,李校尉担心云南王平定爨地叛乱后,会赖着不走,可我大唐的兵马都在西部和北部,暂时依靠云南王相助,是最妥当的办法,除此之外,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
李隆基看向李安,指出大唐朝廷目前所面临的困难。
李安正色道:“陛下,既然云南王愿意效忠朝廷,为陛下分忧,陛下理应给他尽忠的机会,但不能将平定爨地的主导权交给他,我大唐也要派遣一支兵马进入爨地,如此,南北夹击,才能更好的平定爨地叛乱,更可以防止云南王有侵吞爨地的打算。”
李隆基闻言笑了:“李校尉所言,与章仇兼琼奏折中所说的基本一样,看来在蜀中的时候,你与章仇兼琼早就商量好了,他推荐让你领兵平定爨地叛乱,这也是你的意思?”
“只要陛下给微臣这个机会,微臣愿意为陛下效力。”
李安没有正面回答,但如此回答也等于是承认了。
李隆基微微笑了笑,看着李安:“爨地山高林密,李校尉觉得,需要多少兵马才够用,朕先说好,我大唐主力暂时不能调往南部,能够动用的人马不会很多。”
“陛下,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三五千人马应该就够用了。”
李安略作沉思,给出了一个不大的数字。
“三五千人马就够了?李校尉可不能戏言。”
李隆基大为惊诧,严肃的看向李安。
李安的表情更加认真:“陛下,微臣只需三五千兵马,便可以为陛下平定爨地叛乱,陛下若有疑虑,微臣可立下军令状。”
李隆基又是一愣:“军令状就不必了,如何处置爨地事物,朕还要仔细斟酌,不过,朕真的很好奇,李校尉了解爨地吗?你为何能这么肯定,认为只需三五千兵马就可以平地那里的叛乱,是因为云南王的协助?”
李安轻轻一笑:“陛下,爨地豪强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平定他们并不困难,只有庸俗的将领,才会动用大批人马进行平叛。”
见李安如此自信,李隆基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当年,他也像李安这样,睿智而自信,可如今他老了,已经不复年轻时的锐气。
李隆基看向身旁的高力士,感叹道:“年轻人就是充满锐气,充满自信,就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大将军,宣读圣旨吧!”
高力士应了一声,从袖中摸出一份圣旨,高声道:“右龙武军校尉李安,平定东女国叛乱,粉碎吐蕃入侵阴谋,战功卓著,进封为右龙武军郎将,官位正五品上阶,加封定远将军,赏赐千金,绸缎千匹,粟米两千旦……其余立功将士,各有封赏。”
这一次的赏赐,可谓极为丰厚,除了金银绸缎等财富之外,官位也晋升了四阶,从正六品上阶,直接升为正五品上阶,定远将军的散号,预示着李安正式迈入将军的行列,从此,部下就可以正式称呼自己为将军了。
“微臣谢陛下赏赐……”
李安跪拜谢恩,心里大为高兴,这些都是他拼尽全力换来的,也算是他应得的赏赐。
见李安高兴的合不拢嘴,李隆基微微瞪了李安一眼:“李安,你现在已经是将军了,不能再赖在灵州进奏院了,朕给你的赏赐,足够你在京城买一套房子了。”
“是,陛下,微臣明日就去城内买房子。”
李安合不拢嘴道。
“大将军,把其它立功将士的赏赐也发出去。”
李隆基交代高力士一句,并看向李安:“李将军,快去京城看房子吧!货比三家才能买到最好的房子。”
“是,陛下,微臣告退。”
李安带着满心的欢喜,奔回灵州进奏院,并将皇帝大赏立功将士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心腹将士,众立功将士闻言,皆大为兴奋。
####
午后,南诏二王子于诚节,在大唐官员的带领下,前往大明宫面见大唐皇帝李隆基,这是于诚节第一次来长安城,对这里的规矩还不太了解,为此,要有大唐官员时时提醒,以免于诚节做出失礼和有损身份的事情。
“大家,南诏二王子已经到了殿外。”
一名小太监小步走入紫宸殿,向李隆基汇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