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将早就听说过诸葛连弩,不过,后来听说失传了,难道真的就是眼前这东西?”
众部将既诧异又兴奋。
李安自然也听说过诸葛连弩,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兵器,按照《诸葛亮传》的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又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这些记载都足以证明,诸葛连弩,也就是损益连弩,的确是蜀国丞相诸葛亮设计,并让工匠制作而成的。
“诸葛连弩应该是木制的,发射的弩矢也是铁质和木质的,这一个套弩和矢都是全铜的,造价肯定不少,看来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用来收藏纪念的,不过,若真是木质的,或许现在已经变成一堆粉末了,就像箭杆一样。”
李安笑了笑,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大兄,可刚才那边的几万枚铜簇头又怎么解释?全都是为了收藏吗?”
显然,在诸葛连弩出现的年代,铁质兵器已经完全取代铜质兵器,成为战场上的主力,箭头理应是铁质的才对,只有殷商时代才会出现铜质的箭头,而若是这些铜矢全都是用来收藏的,也不需要这么多才对,况且,木质的箭杆都烂掉了,这么大的数量,应该是备战所用,用铜矢箭头备战,这让李安难以理解,难道铜的价格会比铁便宜?
“将军,这箱子底部有数百支铜矢,应该全是为这张连弩打造的。”
“居然有数百支全铜弩矢,难道是用来作战的,”
李安摸出几支全铜弩矢,并试了试充满弹性的铜质弩臂,突然发现自己的判断失误了,这支全铜打造的弩,很有可能是用来作战的。
‘用铜矢作战,可真够土豪的,不过,这里毕竟有金矿,拥有金矿的主人肯定不差钱,而且,只有一张铜质诸葛连弩,也许是最高地位的人才能使用,作战意义倒是不大,象征意义倒是非常的巨大。’
李安始终觉得铜质连弩太过笨重,携带远远不如木质连弩,而且,铜质弩臂的弹性也还是不如木质或者竹质的,对弩矢的射程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将军,这里有数百张损坏的木质诸葛连弩。”
李安轻轻走了过去,拿起一张朽掉的诸葛连弩,点头道:“没错,这些都是木质的诸葛连弩,已经完全朽掉了,太可惜了,足足数百张啊!这下面是铜簇头木质弩矢,可惜矢杆已经腐朽了。”
“大兄,看样子,领头之人用的是铜质诸葛连弩,发射全铜弩矢,而剩下的人都用的木质诸葛连弩,发射木质弩矢。”
李安点头道:“没错,应该是这样,这里除了诸葛连弩,还有大量的环首刀、长枪枪头,腐烂的木质盾牌,是矿洞主人为了防御外敌而准备的,可这里终究还是被外敌攻陷了,外面的大量尸骨,应该就是搏斗留下的痕迹,只是,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只能根据这里现有的情况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众心腹将校皆极为认可的连连点头,非常肯定李安的看法。
“将军,这些兵器怎么办,就放在这里吗?”
“铜簇头全部运往辎重团,用来打造箭矢,这份铜质的诸葛连弩和全铜弩矢,也运往辎重团,招募可靠的能工巧匠,立即展开仿制工作,平南军非常需要诸葛连弩这样的杀敌利器。”
“是,将军,卑职明白。”
李安与麾下众心腹将校,在山洞之中继续搜索了一段时间,并根据所发现的情况,进行更加合理的推测,由于里面太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众人缓缓离开,向洞口行去。
当李安与麾下众将校走出洞口的时候,天色已经完全黑透了,不过,围观的辎重团将士却没有人离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直勾勾的看向洞口,并低声议论着什么。
“将军出来了,将军出来了。”
围观的众新兵将士,小声的提醒身旁的同伴,并一同向走出山洞的李安等人看去。
见新兵将士一直站在洞口,几乎没有人离开,李安愣了片刻,呵斥道:“怎么都还站在这里,你们不饿吗?全部回营。”
众新兵将士闻言,一摸肚子还真的饿了,并一个接一个的离开,向营地方向走去。
“这群新兵蛋子,好奇心倒是挺重。”
李安看了看天色,下令道:“立即调五十名龙武军将士守卫洞口,周围放上拒马,旁边这里搭建临时帐篷,一定要确保矿洞的安全,这里面的宝贝,对我平南军可是极为重要的。”
“将军放心,交给卑职了。”
一名校尉领命,立即前去调拨龙武军兵马。
“什么人,站住。”
李昆雄发现一个黑色的身影,正在快速接近,大声呵斥了一句。
“是我,是我。”
李安听出来了,是南霁云的声音,他在参加平南军之后,被分在特种团侦查队,驻地在西谷,而这里是东谷,他突然跑来干什么?
“南霁云,你不好好在西谷待着,跑到东谷干什么?”
李安大声喝问。
南霁云一脸激动:“将军,我听说东谷发现山洞,所以就跑过来看看。”
“东谷有山洞,这与你没有丝毫关系,你的任务就是训练,明白吗?”
作为将领,李安必须教训南霁云,让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这我明白”
南霁云咧嘴一笑,看向洞口方向:“将军,这里面是一座金矿吧!”
“南霁云,你怎么知道这是一座金矿。”
自从走出洞口,李安与麾下将校,并没有透露这里面是金矿,南霁云怎么可能知道,难道是随口猜测。
南霁云想了一下:“将军,这或许就是五百年前的蜀国金矿。”’
“五百年前的蜀国金矿?南霁云,你到底知道些什么,都说出来。”
李安觉得南霁云肯定知道这座金矿的来历。
众龙武军将校,也全都好奇的看向南霁云,等待着答案。
南霁云道:“将军,若我所料不错,这座矿洞应该就是蜀国诸葛丞相下令开采的金矿。”
“接着说下去。”
“将军,据说五百年前,蜀国工匠童铁发现一处金矿,并上报蜀国诸葛丞相,诸葛丞相当时正在积极筹备北伐,听说发现金矿大为欣喜,并亲自召见童铁,见童铁器宇轩昂,是个难得的人才,当天晚上就册封童铁为司金校尉,负责开采发现的金矿,并调集一千矿工供他驱使,为了防止山贼捣乱,诸葛丞相从自己的卫队中调拨三百元戎弩兵,负责守卫金矿。”
“然后呢?”
李安与麾下众将校的胃口都被吊起来了,恨不得南霁云不喘气,一口气能将所有情况说完。
南霁云喘了口粗气,接着道:“童铁果然不负众望,在获得任命之后,立即带着一千矿工和三百元戎弩兵进入矿山,并为蜀国开采了大量的黄金,由此,诸葛丞相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财源,继续进行北伐中原的大业。”
“哦,原来诸葛孔明能够六出祁山,都是这座金矿的功劳,那以后呢?”
南霁云接着道:“后来诸葛丞相病逝,童铁继续为姜维效力,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金子,让姜维才得以九伐中原,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可惜,蜀国出了个付不起的阿斗,最终还是没能收复中原,倒是被魏国大将钟会、邓艾攻入蜀中,蜀国败亡。”
“蜀国败亡,的确很让人惋惜,然后呢?”
“由于金矿事关蜀国命脉,乃是蜀国的绝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金矿的位置,姜维不甘心失败,一心想要重振蜀汉,所以一直保守这个秘密,没让魏国将士知道这个金矿的存在。”
“还有呢?”
李安被吊着胃口,继续急迫的询问。
南霁云挠了挠头:“将军,我就知道这些,更多的情况,只有去问童铁的后人了。”
“童铁还有后人存在,是谁?”
李安迫切的问。
“将军,就是那个闯到军营的童三胖,有一次,他喝醉了,就将这些情况说了出来,他还说,只要找到他祖先经营的金矿,他就发财了,可他们找了几代人,将泸州的大山小山都找遍了,就是没能找到,没想到居然在这里。”
南霁云也乐了,这就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童三胖祖宗几代人一心想要找到金矿,结果却被平南军无意中发现,这也许就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吧!
“童三胖现在做什么营生?”
“回将军,他在泸州城开了三家酒肆和五家铜器店,另外,他在城外还经营一处矿洞,开采的是铜矿,矿工足有五百多。”
“童三胖?还是个土财主。”
李安嘴角笑了笑,看向南霁云:“南霁云,你立即回去睡觉,明日卯时出发,到泸州城将童三胖请来。”
“是,将军。”
南霁云应了一声,转身奔回西谷。
“大兄,真是没想到,此处山洞竟然是蜀国金矿,还是那个童三胖的祖先开采的,哈哈!”
“不管这里以前是谁的,现在已经属于大唐了。”
“关于此处山洞被废的疑问,明日问问童三胖,或许就清楚了。”
很快,五十名全副武装的龙武军将士抵达洞口,并立即着手布置防卫,拒马和帐篷也逐步搭建起来。
李安摸了摸肚子,感觉到了饿意,在查看洞口防卫无任何问题,并亲自交代一番后,带着众心腹将校缓缓离开。
此处金矿的发现,对李安来说是莫大的惊喜,有了这个金矿和里面已经冶炼完成的金块,李安就再也不用为军饷问题发愁了,而且,还可以尽情的改良兵器,让平南军的战斗力能够变得更加强大,进而更好的威慑整个大唐的南部方向,让宵小之辈老老实实的接受大唐帝国的统治。
在吃饱喝足了之后,李安稍稍在帐外散了散步,思考如何开采金矿,在返回营帐后,给皇帝李隆基写了一封奏折,将平南军遇到的困难和发现金矿的事情汇报了上去,不过,由于没有仔细清点,李安并没有汇报金矿的规模和冶炼金块的存货,让李隆基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
对于开采金矿的利润,李安完全是门外汉,对开采过程中的管理经验,李安更是完全不懂,如此,必然不能最大效率的开采金矿,将金矿完全交给懂行的人,并直接分成,倒是个不错的主意,童三胖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不过,由于李安并不了解开采金矿的成本占比,为此,不知该几几分成合适。这让李安颇为头疼。
“实在不行,就诈一诈童三胖。”(未完待续。)
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七分成()
泸州山中有蜀国金矿这件事,除了童三胖祖宗十几代人之外,外人几乎都不知道,这是童家的秘密,当然不能随便说出去,若不是童三胖酒后失言,南霁云也不可能知道这件事。
卯时天还未亮,天空的星辰仍旧高高的挂着,南霁云骑上一匹快马,离开葫芦谷,向泸州城方向奔去。
三十里的路程并不算很远,但也不算太近,待南霁云策马奔至泸州城城门的时候,天已经开始发亮,城内也恰好传来钟鼓报晓的声音。
这意味着新的一天开始了,城门和城内各坊的坊门相继打开,等候在城门外的百姓,陆续进入城内。
南霁云无心欣赏这种景象,策马奔入城内,并直奔童三胖的住处。
此刻,童三胖也早已起身,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的,作为三家酒肆和五家铜器店的掌柜,他有太多的事情需要亲自打理,有些核心的事情,比如财务,交给任何人,他都不太放心,只有自己亲自掌握着才放心。
城外的铜矿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去了,也该过去监督监督了,另外,他还盘算着建一座酿酒作坊,这样,他开设的三家酒肆就不用到别人的作坊进货了,而这无疑可以省下不少钱。
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没钱的穷人想着有过有钱人的日子,有钱的富人则还想更有钱,每个人都在不停的追逐利益,生命不知不觉中就被贪欲绑架了,而童三胖显然就是这样的人,他满脑子都在想着如何发财,如何攫取更多的利益。
“阿郎,南霁云来了。”
正在思考如何开设酿酒作坊的童三胖,猛的一惊,诧异道:“南霁云?他来干什么?”
一想到前几日免了南霁云的五十贯债务,他的心就莫名其妙的疼痛起来。
“阿郎,南霁云好像很着急的样子,怕是有大事?”
童三胖又是一惊,心里感到有些惴惴不安:“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告诉他,我马上就到。”
作为一名注重形象的商人,童三胖必须整理好衣冠才能见客,穿着白色的内衣出去见客就太失礼了。
“南霁云,可真是稀客啊!上茶!”
童三胖心里忐忑,但表面却是满脸堆笑,客客气气的。
“童三胖,你起的倒是挺早的。”
南霁云性格比较直,见童三胖这么快就出来见客,显然早就起来了。
童三胖一脸无奈:“我这是天生的操心命,三家酒肆、五家铜器店都要我操心,没办法啊!还不都是为了生存吗?”
南霁云一脸不屑:“童三胖,你已经够有钱了,在我跟前就不用装穷了。”
童三胖抿了抿嘴,讪讪的笑了笑。
南霁云喝了一口茶水,单刀直入道:“童三胖,你经营这么多酒肆和铜器店确实够辛苦的,若是开采你祖上曾开采过的金矿,挣的钱肯定比现在多。”
“那是,金矿的利润远超这些,若能找到金矿,我童三胖何须如此辛苦的起早贪黑。”童三胖随口应答,突然猛的一怔,惊诧的看向南霁云:“金矿?什么金矿?我祖上何曾开采过金矿?”
看着童三胖那游离的眼神,南霁云一脸鄙夷:“童三胖,你就不用瞒我了,这些都是你亲口告诉我的,在你喝醉的时候。”
“喝醉的时候?”
童三胖一脸哭相,双手合十,祷告道:“列祖列宗在上,不肖子孙……”
“好了,童三胖,收拾一下,随我去葫芦谷,李将军要见你?”
“李将军要见我?”
童三胖略微思考了片刻,恍然大悟,双眼冒光道:“金矿,是不是金矿找到了。”
南霁云也不隐瞒:“没错,找到了,而且就在葫芦谷。”
“居然在葫芦谷,这里以前一直住人,有好几百住户,怎么就没人发现金矿呢?”
童三胖大为懊悔,因为葫芦谷一直有人居住,他从来就没想过那里会是金矿所在,也就没有前去勘探过,此刻,金矿虽然重见天日,但却不是他发现的,至少,他想独吞是不可能了,这多少让他感到有些遗憾。
带着颇为复杂的心情,童三胖跟随南霁云离开泸州城,向葫芦谷进发。
“南霁云,李将军找我,是不是要让我负责开采金矿?”
在行进的路上,童三胖忍不住问道。
“将军只是让我来找你,别的什么都没说,不过,你可以努力争取。”
童三胖点了点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金矿的开采权,这可是金矿啊!开采出来的金子,可比铜值钱多了。
三十里的路程,对骑马来说,根本就要不了多少时间,很快,他们就进入了葫芦谷,并直奔东谷的山洞方向行去,南霁云知道,李安此刻肯定就在矿洞附近。
“将军何在?”
南霁云看向守在矿洞外的龙武军将校,轻声问道。
“南霁云,这么快就回来了。”
李安带着几名将领,正向矿洞外走来,正好听到南霁云的声音。
“将军,童三胖带来了。”
“草民童三胖见过将军。”
童三胖满脸堆笑。
“童三胖,你真名叫什么?”
童三胖愣了一下:“将军,草民就叫童三胖,耶娘从小就这么叫我。”’
“呵呵!这个名字也挺好。”
李安笑了笑,看向童三胖:“听说你的祖上是蜀国的司金校尉,在泸州一带开采金矿,是不是确有其事?”
“将军,此事是草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绝对错不了。”
童三胖拍着胸脯保证。
李安点了点头:“有些事情,南霁云已经告诉本将了,但他知道的不是太多,本将还有很多疑惑不能解开,希望你能将此金矿的全部情况告诉本将。”
“是,将军,草民不敢隐瞒。”
童三胖不敢拒绝,将关于金矿的所有故事都说了出来。
作为蜀国的司金校尉,童三胖的先祖童铁可谓极为称职,他认真开采金矿,为蜀国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从而确保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有足够的资金基础,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随着蜀国的覆灭,他们的命运就此改变了,姜维投降魏国之后,一心想要重振蜀汉,并隐瞒了金矿的事情,让童铁继续加大开采力度,从而为他重振蜀汉提供财富基础,童铁也照着姜维的要求,并幻想着蜀汉帝国能有重新振作的那一天,但姜维并没有成功,他的努力失败了,并死在了乱军之中。
姜维一死,蜀国便再也没有重振的希望了,囤积的大量黄金该如何处置,矿洞怎么办?是投靠魏国,还是从此落草为寇,继续与魏国作对。
一时间,三百元戎弩兵、一千矿工全都人心惶惶,什么样想法的人都有,但谁都说服不论谁。
有的忠心派认为,作为蜀国子民,应该为蜀国尽忠,不应该投靠魏国,誓死维护蜀国的尊严,但也有投降派觉得,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先帝刘备和诸葛丞相已经过世多年,后主刘禅亲小人远贤臣,蜀国气数已尽,完全没有必要为蜀国政权赔偿,毕竟连皇帝刘禅都跪地投降,到洛阳享福去了,他们这些子民还瞎折腾什么?
人都是爱国的,但同时也都是怕死的,这是人的天性,在蜀国政权已经完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为蜀国陪葬,他们更愿意投靠魏国,继续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三百元戎弩兵,只有不足百人是蜀汉的死忠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