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帝国的觉醒-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

“在半年内调迁五十万人口,这对行省的人力财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况且……”王献民犹豫了一下,又道:“开往海外殖民地的船只多在江浙一带起航,虽说有黄河之利可直下南京,但毕竟路途遥远多有不便。要是中途闹出什么事来,恐怕大人也难以向内阁交待吧。”

“下南洋确实不太合适。”阎渔樵只是淡淡地回答道:“可我是要他们去东夷。”

“东夷?这更不可能!如此遥远的距离,又没有水运的便利可借,这……这也太为难了吧。”王献民眼珠子瞪得几乎要掉了出来,“带着这几十万人从朝廷眼皮子底下经过,要是有人借题发挥可不是说着好玩的啊!”

“这点你倒不用担心。”阎渔樵慢腾腾地从护手札甲下抽出一张帛书,顺手递给了王献民。“看看吧:帝国已经发布动员令,募招北方各省百姓移居辽东,应征者咸有厚赏。各地官员务必予以倾力协助,一应钱粮开支由户部专款补偿。”

王献民将目光从帛书上移开,神情中似乎还有些疑虑:“公文上确实已经写得很清楚,然而……大人,我想这无助于我们解决人民的饥饿问题。”

“你还没有弄明白吗,布政使大人?如果我们能办好这件事,让内阁对我们大为满意的话,朝廷对行省的看法将会大为改观。帝国将给予我们更多的褒奖和重视,以及更多的赈灾物资。更重要的是,它还关系到你我的政绩与仕途。现在,按我说的去做吧。”

七月,帝国陕西行省,宁夏卫,某地。

骄阳依旧毒辣如火,干涸的河床宛若一张饱经沧桑的老人脸,纵横交错布满了数不清的皱纹。农田里的土壤板结过后又慢慢龟裂,风化成一片毫无生气的滚烫砂尘。沟渠和池塘里里也早都见了底,可哪怕原本还剩下些什么,转眼间也会被干渴的土地吮吸个精光。

几十间略显破落的草房瓦屋在河道旁不远处组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此刻,各家农户都不约来到房门前,忧郁而略显麻木的目光一次次来回扫过不生寸草的田间。在他们身边,不知忧虑的孩童们尽管饿着肚子也不忘嬉笑着追逐打闹,全然不知父母心中的疾苦焦愁。

远处的乡道尽头,滚滚烟尘升起,一队红衣骑士手执节杖纵马向这边疾驰而来。急促的马蹄声引起了村民们的注意,令他们转过头去,以冀盼而又迷惑的眼神望向前来的官兵。自从去年收获的最后一粒粮食也消失在饭锅里之后,每隔一个月时间,都会有马车在军队的护送下运来赈济的粮食。然而现在距离上次分发粮食仅有十来天时间,况且这队人马简装轻骑并无车辆随行,这显然与往常的情形大有相同。

传令的缇骑不一时便来到村庄中央的空地上,为首的军官手中高举着顶端饰有鹰形徽章的铜杖,肩甲上嵌着银色的百夫长标志,他开始向村民高声宣读官府的敕令。

“……帝国当局已经宣布废弃这个村庄,自今日开始,方圆五里内所有居民必须全部转移!布政司已经为你们安排好了去处,那里有丰沃的土地、崭新的农具、肥壮的牲畜以及各色农产种籽在等待着你们!快收拾行装准备上路吧,不要再磨磨蹭蹭的了,帝国军队将护送你们前往希望的目的地!”

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农民们茫然而麻木地瞪着眼睛,仿佛根本没听明白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只是下意识地,母亲们有些惊惶地拉住自己懵懂不知所谓的儿女,将他们往怀里搂得更紧。

帝国军官再一次重复命令,语气也越发生硬严厉。在他身旁,帝国骑兵布成散兵线呈扇形向两翼排开,一个个从背上解下强弓硬弩,作势虚瞄着眼前的人群。村子里的气氛开始紧张不安起来,好几个胆小的孩子忍受不了士兵们凶神恶煞的怒容,惊吓之余竟在大人的怀抱里哭了出来。

沉默又持续了片刻,帝国骑兵们逐渐失去耐性,开始用力拉扯起马缰,使得座下的战马也越发焦躁,它们打着响鼻,口鼻里喷溅飞沫,钉着铁掌的马蹄不耐烦地刨起地面。终于,有村民鼓起最大的勇气站了出来,朝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们怯声问道:“众位军爷,我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了好几百年,这有我们的家园、妻子、田地、牲畜、庄稼,还有祖先的祠堂与神主。我们祈求各位大人开恩……”

“抗拒是毫无意义的。”百夫长斩钉截铁地打断他的话,“你们所需要做的,只是乖乖地收拾好东西随我们上路!要是你拒绝的话……你已经拒绝了,对吗?”帝国军官冷哼一声,把手中的鹰杖朝下属们轻轻一扬,“烧掉房子。”

“不!”那村民惊叫一声,探着双手向前走了几步,惶然无措地看着两名骑士策马上前,扬手将蘸满油蜡的火炬抛上厚厚茅草结成的屋顶。转眼之间,两条火舌扭动着萌起老高,卷涌的热浪和浓烟旋即吞噬了整间草屋。

眼看着自己辛劳半生积下的财富顷刻间化为熊熊燃烧的火焰,听着妻儿老小扑倒在地的哭喊声,村民激愤地握紧了拳头,想朝着百夫长扑上去以死一拼。然而两支抵到胸前的长矛旋即让他“冷静”下来,被迫着向后步步退去。

“任何违抗帝国当局命令的人——都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百夫长高声向被震慑的人群宣布道,“现在,立刻去收拾你们的行李!半个时辰之后,整个村庄都将被付之一炬!如果你们还想抗拒这个命运,或者试图逃跑的话,他们——”他指了指身后顶盔贯甲张弓搭箭的帝国骑兵,以不带任何感情的语气继续说道:“将让你们明白什么是不可能。现在,开始动手吧!”

昏黄的夕阳将行进中的队列拉出一道长影,孩童与妇女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已经渐渐消褪,村民们垂头丧气毫无精神,推着装满行李包裹的独轮车在士兵们的呵斥下慢慢前进。不时有人转过头去,噙着苦涩的泪水远望着身后地平线上已显暗淡的火红,那已经化为火海的家园。

帝国武装骑兵在队列两侧来回游走着,他们挽着铁胎强弓,手里提着花梨木狼牙长枪,镔铁打造的枪尖油蓝铮亮。士兵们驱策着这些移民,像是牧羊人驱策着羊群,迫使他们勉强保持队形不致散乱。

“长官,前面是帝国的苍鹰旗号,友军来与我们会合了!”一名斥侯飞马来到百夫长面前,高声报告道。

“很好。”百夫长只是淡淡地点一点头,“命令部队加快行进速度,把这些家伙们交接之后继续向下一个村庄前进——今晚我们只休整四个时辰,明早寅时开拔!现在我们的成绩在全卫所排到第三,我希望到本月底的时候能够成为第一,明白吗!”

“遵命!”

同一时刻,辽东,赫图阿拉城。

李书林居高临下,以征服者的姿态俯瞰着这座城市。尖头木桩排成的围栅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大厚重的城垣塔楼,清一色全部由重逾千斤的青花条石砌成,砖缝间用糯米汁细细浇灌,依稀还能看出刀劈斧凿的新鲜痕迹。尽管是女真屯垦区最主要的城市之一,赫图阿拉城中却看不到哪怕一座泥墙草顶的典型女真建筑,反倒是华夏帝国高贵傲慢的飞檐山顶无处不在。萨满巫师们的神坛早已被砸得粉碎,遗址上矗立的是崭新的孔庙和书院。红漆雕棂间,宽阔平整的石板街道纵横交错井然有序,乍一眼看上去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于南方的文明世界,而非这极北关外的蛮荒之地。

战争已经远离这座城市有一段时间了,然而帝国士兵的身影依旧在街道上时时往来。他们执盾佩剑身被重甲,每五人一组在伍长的带领下来回巡哨,严肃冷漠的神情就好像始终置身战火纷飞的战场。

城中的居民约有一半是从辽东迁移来的汉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将有更多的同胞从帝国各地赶来这里——剩下的则大多是女真各部族的土著。此时此刻,在帝国的强令之下,所有土著都必须蓄起汉人发式,身着大明服饰,按照华夏人的方式和习惯生活。虽然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举手投足间也颇有些别扭。然而刀剑的威胁战胜了对传统的遵从,越来越多的女真人开始习惯这种恐怖统治下的生活,

“注意!”一队帝国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城市中央的广场,在他们的队列当中夹着一长列被绳索捆成一串的囚犯。这些可怜人无一例外作女真打扮,个个都是衣衫褴褛绝望无助,裸露的脸颊和手臂上隐约可见条条暗红色的新鲜伤痕。

“这些该死的罪人们!他们违反了大明的法令,也背弃了女真各部大酋长们与帝国当局的约定!”士兵们推搡着迫使女真人在广场正中站成一排,一名校尉面无表情地挥动着手中的藤杖,高声宣读着他们的罪行。巡逻的士兵也聚了过来,驱赶着街道上的平民前来围观。

“帝国皇帝已经表现出了最大的仁慈,他体察女真人缺少粮食布匹和铜铁用具的艰难,并决意给予你们无上的恩赐!”校尉继续说道:“你们有了耕种的田地、制衣的布帛,以及日常所用的陶器和铁器,难道这样你们还要不满足吗?”

人群中隐隐有些咕哝,但很快在士兵们的怒视下平息,在帝国统治的土地之上,蛮族语言正如他们的习俗一样被严厉地禁止。“看看这些人吧,他们拒绝了帝国的好意,放弃了皇帝陛下赐予的田地和房屋,甚至要远离文明,逃入深山过那与禽兽为伍的野蛮生活!这是背叛、这是亵du、这是污辱!明白吗,你们这些残忍的种族!以皇帝陛下和帝国忠武王殿下的至高名义,我判处这些野蛮人——死刑,就地处决!”

惨叫声接连响起,撕心裂肺直冲云霄,继而伴和起一阵低低的号哭声。就连高高立于城楼之上的李书林也不由侧目不忍直视着这血色的场景。几个月来,敢于逃亡的人越来越少,也许过不多久,便再没有人愿意用自己乃至全家的性命去换取一个注定破灭的执著。或迟或早,但新任辽东总兵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只是那一天到来之时,这个民族便再无希望。

一个裹在重重黑袍下的身影快速走过昏黄烛火摇曳的殿堂,把一卷蜡封的密报小心呈上那张麒麟吞口的乌木几案。他旋即退后两步,恭谨地俯首等待着下一步指令。

沉吟良久,一个低沉缓慢的声音终于响起:“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两人还算能干,就放任他们去做吧。”

黑衣人略一颔首,以来时同样的沉默和迅速转身离去。当他推开房门的那一瞬间,一缕阳光穿过幽深的殿堂映出端坐在几案后的憧憧阴影,也照亮了他身后中堂上的一幅古篆:

君有不察不闻不为,吾将察之闻之为之。

第七节 光影无间

姑息一人的罪过,就等于鼓励众人犯罪。

——帕布里留斯

正午的阳光凶狠地炙烤着早已近乎焦土的大地,热浪卷涌着蒸腾直上,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日头毒辣如火,却也还有人无所畏惧地站在旷野中央。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十个、百个,而是成千上万的人聚在一起,他们年龄不同身份各异,头上的凉笠和手里的木铲却别无二致。这一大群人站成略显散乱的队伍,静默却止不住焦虑的神情,似乎在等候着什么。

人群当中最显眼的自然非阎渔樵莫属,此刻这位陕甘最高军政长官身穿牛皮札甲头戴虎头钢盔,一手把着腰间的镏金宝剑,昂首傲立在队伍的最前列。尽管身旁的护兵竭力想用大红锦团流苏伞盖将长官的头顶罩个严严实实,被暑日烘烤了整个上午的空气还是令伞下像蒸笼一般闷热,只不过帝国总督戎装肃立的身影始终不见半点动摇。

阎渔樵眯起眼睛,穷尽目力注视着远方天际那一缕淡若青黛的烟柱——那是烽火台上点燃的狼烟,它预示着来自北方的威胁正在侵入帝国的疆土。而身为封疆大吏的首要职责,就是倾尽全力与之一战。

地平线在热浪的蒸腾下扭曲模糊,空旷的荒野上看不到半点人马踪迹。阎渔樵仰起下巴,脸色阴晴不定地注视着眩目刺眼的天空。

然而暴虐的骄阳似乎突然失去了光彩,总督注意到空中飘动着一片土黄色的云团,以不同寻常的速度滚涌前进。天色突然暗淡了下来,接连成幅的暗黄云层几乎掩蔽了半壁天穹,甚至令烈日也褪去它毒辣的炽焰,只余下点点金线透过云层致密的缝隙,在大地上投下无数金色的斑点。

此时几乎所有人都已注意到了空中的异像,人们死盯着头上那片急速扩张的阴云,扭动的嘴角吐着恶毒的诅咒,眼中紧缩的瞳孔却显露出深切的惊惧。他们下意识地握紧手中的木铲,却不觉手心里早已汗湿。

厚重的云幕突然炸裂开来,仿佛一千万颗黄色的冰雹从天而降,一阵嘈杂之声不绝于耳,令人无来由地感到烦躁不安。只见阎渔樵几个大步向前走去,一把抽出腰间的配剑指向天空,朝着人群高声下令:“放箭!”

人群中原本就有不少身着便装的士兵,此刻他们立刻解下肩头的强弓,将特制的火箭连珠射上天空。

数千道火光拖曳着刺鼻的硝烟腾空而起,迅疾如同闪电一般直没入那片阴郁的昏黄,最终在一声炸响中化为绚丽的蓝色火球。密集的爆炸撕裂了云团,点点黄色雪粒纷扬而下,只有当它们更加接近地面时,才能勉强辨认那是无数兀自挣扎扭动着的蝗虫。硫磺烈焰舔去了它们的翅翼,烤焦了它们的皮肉,使得它们再也无法兴风作浪为祸人间。

然而甚至在此之前更多的飞蝗已经群拥而下,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整个地面、枯黄的草丛中、零乱的碎石间甚至人们的身上都覆盖了一层活生生的地毯。数以百万计的蝗虫爬动着蹦跳着,带着难以平复的渴望寻找并试图吞噬一切可能的食物,而与仍旧在天空上下狂舞的虫群相比这个数字不过是十之一二。

现在任何指挥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人们挥舞着手中的木铲,推涌着奋力践踏向前,竭尽全力扑打着眼前跳跃的小小恶魔。眼前的蝗虫是如此众多,几乎每一下挥击都全无落空的可能,地面上很快便积起厚厚一层由昆虫残碎肢体与腥臭体液混合成的浓浆,令得不少人脚下生滑跌倒在地。

可是蝗虫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它们千里迢迢南下早已是精疲力竭,决不肯再放过眼前这块歇息之地。刚被横扫一通的地面转眼又落满了虫子,它们对人群的呼喝乃至挥舞的木铲置若罔闻,只顾张口大嚼地面干枯萎黄的草茎,甚至同伴的残肢碎尸也不放过。

更多的士兵也加入了对抗天灾的战斗,不同于那些乱哄哄一拥而上的农民,他们猎杀蝗虫的技巧与效率与猎杀敌人一样可观。步兵们手持巨盾接连成墙,将蝗虫们分割包围在一个个巨大的圆圈当中,骑兵们驱策烈马在翻涌蠕动的虫毯上来回践踏,同时将大捆沾满雄黄和樟叶等药材碎末的干草抛进那黄褐色海洋的中央。虫群如同炸了锅一般,疯狂地四散蹦跳鼠窜,仿佛平地里卷涌起一片尘雾,甚至战马的腰腿上也密密麻麻停满了飞蝗,远看竟好像套上了一层黄铜锁甲似的。

抛完手中的草捆,骑兵们片刻不停,立刻又纵马冲出重围。早有接应的步卒跟上前来,奋力为他们扑打身上的蝗虫;与此同时,弓箭手们拉开手中的硬弓,将火箭连珠不断射进虫海。裹着燃烧油布的箭矢一落上草堆,便有明黄炽烈的火焰升腾直起,飞舞的火舌边缘流动着一抹碧蓝的毒焰,避之不及的飞蝗哪怕沾上一星半点,便往往化为一簇小小的火花,挣扎着翻滚坠下。

烈火无情。

仅仅过得小半个时辰,火场上已再看不到半个跳动的活物,人们头顶那层土黄色的浓密积云也稀疏了许多。剩下的飞蝗尽管是力有不逮,却慑于那浓烈刺鼻的草药味不敢造次,盘旋良久,空中仿佛响起一阵沉重的叹息,一阵黄色疾风从人们头顶一掠而过,消失在了南方热浪蒸腾的地平线上。

“总督大人,南方传来讯号,绥德方面的军民已经准备完毕。阴阳师预测那里是蝗群的下一个落脚点。”

“很好。”阎渔樵略一点头,翻身跨上副官牵来的战马,踌躇满志地回答道:“留下一个百人队指挥平民打扫战场,其余各部随我一路南下。”

半月后,北京,天相殿后厢,内阁议事房。

蹇尚面无表情地将目光从五位同僚脸上逐一扫过,终于仿佛不情愿一般开口说道:“这份文件你们都看过了,大家来说说想法吧。”

吴若秋慢慢将手中的几页报告放在红木桌上,表情有些迟疑不定,“今年九边各省都报告了飞蝗大面积入境的灾情。自古以来大旱之后多有蝗害,我看倒不足为奇,只是这来自陕西的报告格外不同。嗯,格外不同。”

“仅延安、庆阳、平凉三府,即扑杀飞蝗三十万石,择肢体完整者凡十万余石烹之以赈灾民。”靠在黄柳木圈椅中似是闭目养神的慕容信光突然冒出一句报告上的原话。“这么大规模的行动,不仅需要动员可观的人力物力,事前的周密计划和布置、现场的协调指挥都是一大难题,可以说绝对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

“你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对阎渔樵加以公开表彰吗?”舒时德问道。

“为什么不呢?”于庆丰也开口道:“虽然阎渔樵到任只有短短一年时间,我看可没有第二个行省总督做得和他一样多,不是吗?陕甘地方多年来饱受马贼流寇之害,现在不是一劳永逸清除干净了吗?河套谷地与河西走廊新辟了两万顷良田,不仅安置了五万五千户无地流民,还向辽东输送了三万户移民。虽然这两年陕西气候恶寒酷旱,各地农田都出现大面积歉收,但总督府却有效地保证了大部分公民的粮食配给——至少,没有让我们从原本紧张的粮食储备中拿出太多。”

“问题是我们已经拿出太多了,还有剩余来嘉奖这位能干的总督吗?”

“这对蹇尚大人来说并不是个难题。”于庆丰立刻地回答了舒时德的疑问,“三十万石谷物、五万石西洋抗旱作物的种籽,我想帝国的粮仓里还是有这点剩余的。”

“没问题。”蹇尚粗声粗气地回答,“得益于多年黄河水利治理之功,河南、山东的收成还算不错,通往南京的漕运航线也还顺畅。这笔赈灾物资会在下个月调往陕西——如果各位大人没有异议的话。”

“慕容大人,您掌管着刑部在全国各地的情报网络,这份报告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