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匠,全部提出来,分批送给马国主”
“可是,到时候以何种理由送给马国主呢?”李东阳问道。
刘大夏想了想,道:
“这样,此次朝廷就赏赐1000造船工匠给马国主。但是,宾之你想法子给弄个命令,允许马国主在大明境内自行招募造船工匠。当然,这只是打掩护的。那些个造船工匠也不会自愿被那番夷招揽,所以,我们派出的门下弟子,在江南为官后,可以哄骗那些工匠,就说朝廷有令,令他们去东番岛协助东番宣慰司造船。然后,把他们全家都送到宁波或福州,装船让马国主运走”
“这这不是欺上瞒下吗?”李东阳有些瞠目结舌。
“不,宾之,我们这是为了大明朝廷。要是重开下西洋,宾之你想想国库还能剩余钱粮吗?虽然手段不太光明正大,但我们是为了大明好,虽有瑕疵,但我等都是为国为民啊!”刘大夏慷慨激昂道。
此时,杨一清也站在了刘大夏这一边,一起劝说李东阳。杨一清敢出手扳倒刘谨,也是个胆大的狠人。他很赞同刘大夏的计划,于是和刘大夏一起劝说优柔寡断的李东阳
终于,李东阳叹了口气——
“罢了,为了朝廷,为了天下百姓,东阳就做一次欺上瞒下的恶事吧!”
三人达成一致后,纷纷串联清流大臣。而清流大臣们也纷纷赞同刘大夏的建议,认为此举利国利民。
然后,几天后,群臣一致同意了赏赐工匠给马林的决议。而且,大臣们一直决定——把南京龙江宝船厂的上千名常驻的造船工匠(真正造宝船时,江南各省都会派工匠前来支援,进行“大会战”)全部送给马林
正德帝有些犹豫,原本他想留下龙江宝船厂的一批骨干,以备将来的。但大臣们纷纷表示——马林马国主送来亩产这么高的神粮,我大明是礼仪之邦,也不能忘恩负义。所以,只有将整个龙江宝船厂的工匠们都赠送给对方,方能表达大明的诚意
正德现在没了刘谨这把快刀,张永等人又不堪大用。所以,正德只能败下阵来
同时,内阁还下令——允许马林在大明境内招募工匠,而朝廷,也会提供一些便利
这条命令马林在听到后差点乐死
为啥?因为这条命令上说的是“允许马林在大明境内招募工匠”,而不是只限定招募造船工匠。
以后,只要马林手段到位,贿赂到位,除了造船工匠,别的工匠也可以招募到。尤其是,官窑的瓷器工匠,那才是真正的大拿啊!要是会造瓷器,马林以后等于就拿到了印钞机
而且,马林分明记得,后世台岛上台北盆地西侧,新北市和桃园交界处附近,有个叫莺歌的地区,是著名陶瓷产地。也就是说,那边是有瓷土的。
只要马林肯花大代价,重金挖来几个景德镇的烧瓷器的大匠师,就能在台岛搞陶瓷基地。然后,再上马骨瓷这种连大明都没有的近代陶瓷,想不赚翻了都难啊
接到朝廷的旨意后,眼里满是小钱钱的马林,激动得只会说“臣谢主隆恩”这句话了
其实李东阳等人也没办法,因为他们不能明摆着说“允许马林在大明境内招募造船工匠”。否则,以正德的聪明,肯定猜出来这是朝臣在针对他了。以熊孩子的犟脾气,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所以,大臣们商议了一下,干脆就把“造船工匠”省略为“工匠”了。而且,大臣们认为,工匠都在百官掌控之下,马林就算想要招募,也得百官同意。
但是,他们忘了,大明的文官很腐败啊。而马林,恰恰很擅长用钱砸死人所以,他们也算挖坑埋自己了。不过,儒家官员本就看不上工匠,就算被挖走大量工匠,估计他们也不会心疼
之后,当李东阳私下找到马林,表示愿意私下配合,把会造宝船的工匠全送给他之后,马林激动得连续两晚上都没睡得着觉
天降馅饼啊,把马林直接砸晕了
当他听说这是“大明杰出贤臣”、“弘治三君子”之一的刘大夏出的主意后,开始还因为华夏的灵魂有些不高兴。但想到此举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马林瞬间就开心到爆棚,且忍不住想要大喊——刘大夏,我爱死你了!我感谢你八辈儿祖宗!
这可是惊天大捡漏啊!有了“大明忠诚”们提供的几千名祖传手艺的造船工匠,马林的造船速度肯定大大加快。而有了那个充满漏洞的招募工匠的许可,马林就有机会获得更多其他行业的工匠了
第1175章 坐镇武昌,广收药材()
得到了刘大夏为首的大明清流的倒贴支持后,马林终于志得意满,打算南下大采购了。但在南下之前,马林特地让孔泰联络了京城的各地会馆。
所谓会馆,就是各省的士子进京赶考或者各地商人进京后,集中落脚的地方。这种地方一般由财力雄厚的商人们集体出资兴建,但对同样的读书人开放,甚至给予食宿优惠。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当然是人情投资啦!前来京城赶考的士子,起码是个举人,本身就是预备官员了。而一旦中了进士,起步最低就是七品县令啊。所以,修建会馆(也叫试馆),是一个很不错的人情投资买卖。
当然,除了优待那些同乡士子,做人情投资外,会馆本身也是各地商人在京城的联络中心。
而能够混到来北京会馆做生意,肯定是生意做大了,地方容不下了,所以来京城这个“龙潭虎穴”来试试水了
另外,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在京城开会馆的。一般而言,都是些富庶地方,或者有特产要卖到京城的地方,才会在京城开会馆。而穷困地方,是没什么商人有资本在京城开会馆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景德镇要卖瓷器到京城,湖州要卖丝绸到京城,这两地在京城肯定有会馆。另外,江浙一些富裕州府,也会在京城开办会馆。
反正,只要找到相应地区的会馆,肯定能联系上这个地区来京的商人,而且都是大商人
而且,这些会馆,多半聚集在前三门(正阳门、宣武门和崇文门)外,以宣武门外居多,比较好找。
马林要南下采购物资,没有熟人是不行的。否则,会像没头的苍蝇一般乱撞,浪费时间。
所以,想要去各地采购特色商品,找个本地人合作是最好的。而到哪里找本地人?自然是相应的会馆啊所以,孔泰被马林派去联络各地驻京商人去了
南下前,孔泰去练习的第一批商人不是马林要去的南方的商人,而是张家口的北口商人
为什么找张家口的商人?因为他们手里有马林很需要的商品——口碱
口碱就是食碱,也叫碳酸钠。因为大明多半的食碱都是蒙古商人卖到张家口,再由张家口商人专卖往内地,所以又被称为口碱。
大明的食碱很便宜,口碱只需10文钱一斤。为啥这么便宜?因为这些碱都是蒙古牧民从盐湖边上随便捡的,不花成本
说起来,蒙古高原上也是有不少盐湖的,但悲剧的是,高原上的盐湖,大部分都不是食盐为主的盐湖,而是不是产食碱,就是产芒硝(硫酸钠)。所以,古代蒙古牧民也很心累啊——明明有盐湖,就是不产食盐只有少部分盐湖产盐,然后成为各部族你死我活地争夺的目标
至于产食碱的盐湖,则被蒙古各部所嫌弃。好在,大明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发面需要用到食碱,需求不小。所以,蒙古牧民于是就去产碱的盐湖边上随便捡,或者冬天再冰面上刮碱霜(纯碱容易结霜),然后由草原上的行商拉去张家口卖给汉人商人。要不是,陆上运输成本高,恐怕口碱5文钱一斤都卖不到。而事实上,行商向蒙古牧民收购口碱时,价格就不到5文钱一斤
而纯碱的作用是如此多,不管是玻璃制造,还是造纸,或者制造肥皂,都需要用到大量的纯碱。
虽然马林现在能够从埃及收购到产自开罗附近的碱旱谷的天然纯碱,但埃及人要的价格很贵,起码是大明价格的好几倍。而且,马林一直担心埃及被土耳其人攻占。到时候,供货肯定断绝。所以,马林提前想法子,打算开辟从大明进口纯碱的途径,避免被埃及人卡脖子,或者防止埃及那边因为战争断货
本来,马林还打算大量订购硝石的。但是,商人们却表示——因为硝石是制造火药的主药原料,商品交易需要受到官服的管控。没有官方许可,不能所以大量订购。
无奈之下,马林只好去找正德和众大臣,寻求订购硝石。对此,大明君臣倒也没啥意见。反正,硝石在大明真不算什么稀罕物。而马林现在也算自己人,卖点硝石给马林真不是问题。
但马林要的是数量太大了,开口就要100万斤每年,把大明君臣给吓住了。倒不是说大明每年硝石产量没这么多,而是大明本身硝石消耗也很大啊。而且,还不是因为军队消耗大,而是做烟花爆竹消耗太大
因此,大明内阁在和兵部商议后,同意每年卖给马林40万斤,也就是200吨,单价25文一斤。虽然和马林的预期有些差距,但是,也够马林用了。而且,未来马林会开发智利硝石,倒也不一定需要从大明购买太多硝石。
而且,从大明大规模购买硝石,除了价格便宜,也有为智利硝石的开发打掩护的意思在内。当欧洲各国看到北海国从大明大量进口硝石的事情后,就很难注意到智利那边大量出产硝石的问题了
谈好了硝石和口碱两种大宗货物的供应后,马林就安心南下了。
而此时,孔泰也和前三门外的各地会馆里的各地商人商量好了,表示愿意出大价钱大量收购各地的稀罕货物和药材
除了北方的一些特产草药外,其他草药,马林要求各地会馆的商人回乡准备大量货物,集中送到华夏最中央的武昌。
之所以选择武昌作为收购草药的中心点,除了武昌的确位于华夏中间核心地区外,方便的水运交通条件,也是马林首选此处的重要原因。
这次收购,马林需要大量收购的黄连,主要就产自蜀中、湖广(明代没有福南、福北之分,到了康熙年间,湖广省才被分为南北两个省的)、黔省和陕南。
而从蜀中收购的黄连,则完全可以装船,顺江而下,抵达武昌。陕南收购的黄连也是,可以顺汉江而下,运抵武昌。福南也有湘江便利的水运条件,运抵武昌很便利。
在这个年代,路上运输主要靠马车,运货量小,成本还高。而水运则运货量很大,成本也低,很符合马林的要求。
此外,重一庆的酉阳青蒿收购后,也很方便通过水路运抵武昌。而福南的安化黑茶,也比较容易通过资江,水运进入洞庭湖,然后入长江,顺水而下抵达武昌
所以,马林把草药收货地点放在武昌,实在是很正确的选择。
只不过,貌似产自滇南的三七,也就是滇南白药的主药,这玩意水运很不方便。而且,在滇南采购三七,貌似需要和当地的土霸王沐家打招呼先。
马林想了想,决定暂缓三七等滇南特产药材的收购,先雇佣掮客去滇南跟沐家打个招呼,然后和当地有实力的药材商合作,收购三七。然后,通过珠江支流南盘江,水运过珠江,运抵广州。然后,再由孔泰从基隆派出商船来广州收购
而马林自己,则准备直接去武昌坐镇,坐等各地药材商人把他需要的药材和药材种子送上门。反正他给的价钱够高,不愁那些逐利的商人不肯卖给他
第1176章 完成收购和返航()
事实上,马林压根不想去游览大明的锦绣河山。为啥?因为后世他都看过啊!虽然基本都是在网上看的图片,可也算看过。
而且,马林后世也不喜欢在黄金周出门去旅游。那哪是旅游啊?分明是人挤人去了。稍微名气大点的景点,一到节假日,就人山人海,光看人头了,根本没法好好看景色。所以,还不如在家看图片呢。
更何况,这个年代,没有高铁,没有飞机,连大客都没有,出趟远门根本就是要命啊。尤其是骑马,看着帅,可那颠簸程度,体质差的根本受不了。马车更不用讲,都没防震弹簧,人坐在车厢里遇到不平的路面,基本都是坐在座位上上下跳。
所以,大明的文官,携带家眷出行时,往往都是选择坐船。比如,走京杭大运河路线。速度虽然慢点,可坐船胜在平稳啊。至于晕船什么的,没那么夸张。能晕船的船,一般都是海船。因为海船的风帆在海风下严重倾斜,然后导致船体晃动得厉害,体质差或者不习惯的当然晕船。但坐小船走大运河不同,像那种摇橹的乌篷船,其实是很平稳的。只要不遇到恶劣天气,一般比陆地上坐马车要安稳多了。
不过,马林不是那些大明体虚的文官,并不在乎马背上的颠簸。所以,再请示了明廷后,是有权使用大明驿站系统的。也就是说,他可以沿途不停换马赶路。如此一来,马林每天可以赶路四五百里,不用等马恢复体力。从京城到武昌,陆路不过两千多里,马林和一帮手下走驿站系统,不停换马,几天就到了。
但这几天不停换马赶路,也让马林累个半死。好在,他之后不再到处跑,只要坐镇武昌,等待各地商人送货上门即可。
可那些商人传消息回老家比马林赶路速度还要慢,加上筹集货物,并水运往武昌,倒也很耗时间。所以,马林干脆就在武昌慢慢等了。反正,他是不想再体验那种马背上颠簸的日子了。尤其是,现在已经是冬季,骑在马背上到处奔跑,实在不是个好的选择,非常难受。
抵达武昌后,马林拜会了湖广布政使司的两位布政使和湖广巡抚后,就窝在驿站不出门了。因为,其他官员不值得他出马接触了。毕竟,他也算大明内部的从三品的宣慰使了,除了左右布政使和湖广巡抚,没必要鸟其他人。只有京城不同,那边大佬太多,马林不得不放低姿态。但在湖广省,马林除了两个布政使和巡抚外,真没必要鸟其他人。
实际上,马林是真心不愿意走这一趟。但是,正德和大明内阁规定了——以后贸易,东番岛的船只准停靠福州、宁波和广州三个港口,不准深入内地。
所以,马林只能接着这次机会,以游玩为名,深入内地走一遭了。要不然,孔泰他们也得不到深入内陆地区的授权啊
除了收购各种药材外,马林当然也没忘了收购毛竹的种子、油桐的种子和漆树的种子
上次孔泰在广州收购的毛竹种子太少了,根本不够。额油桐和漆树的种子,也是多多益善。因此,马林在离京前,就跟各地商人打过招呼,请他们帮忙收购毛竹、油桐和漆树的种子,一并送到武昌。尤其是毛竹的种子,这东西60年才开花结果,非常难找。
这次马林坐镇武昌,广发帖子,邀请各地商人携带毛竹种子来武昌换钱。马林给的价格可不低,虽然没有上次孔泰在广州开出的20两银子一斤的天价,但也有3两银子一斤。
可别小看这3两银子每斤的价格,要知道,大明的珍贵药材,除了人参等几种顶级药材外,就没超过一两银子一斤的药材。而名贵的檀香,在大明也不过才0。55两银子每斤。马林开出的3两银子每斤的收购价,绝对是高价了,所以不愁没人送货上门。
不过,在坐镇武昌的同时,马林也让孔泰在武昌城里高价雇佣了几名掮客,并安排他们分别赶赴安化和景德镇两地去挖人。
去安化主要是马林想挖茶农,毕竟,马林虽然能花钱收购安化黑茶的茶树种子,却没有种植茶树和炮制黑茶茶砖的技术。所以,他需要挖几名茶农跟着去台岛,指导下如何种植安化黑茶树,和如何制作黑茶茶砖。
而派去景德镇的掮客,则主要负责挖掘几名陶瓷工匠,跟着去台岛。然后,寻找台北盆地西部的莺歌地区的瓷土矿区。然后,建立陶瓷生产基地。
因为时间紧迫,马林只要求他们挖几个民窑的工匠跟船去台岛。其实马林最想挖的,是景德镇官窑的大匠,奈何官窑的陶瓷工匠都是由官府严格控制的匠户。马林倒不是不能通过贿赂的方法获得官窑的陶瓷工匠,但是,这需要很多时间。急切之间,马林也无法搞定当地官员,并让他们配合弄来官窑的大匠师。所以,这次马林只能先高价挖几个民窑的工匠了。而且,他们的任务也只是寻找到莺歌瓷土区,为以后建立陶瓷基地打好基础,倒也用不着官窑大匠师那种水平,普通的民窑陶瓷工匠即可。
除了这些动作外,马林也根据大明朝廷的许可,在武昌附近招揽了一批无地的游民和乞丐,并买了几十个奴婢,打算带往台岛。毕竟,开发台岛,也是需要人口的。
但事实上,马林在武昌附近招揽的流民、乞丐和购买的奴婢,全是给招揽的安化茶农和景德镇的民窑陶瓷工匠打掩护的。
马林在武昌一共招募和购买了两百多无地流民、壮年乞丐和奴婢。有这么些人打掩护,到时候往里面塞几个茶农和陶瓷工匠,就毫不费力了。
事实也是如此,三个月后,派去安化和景德镇的掮客,分别带回了6名茶农和4名陶瓷工匠。不过,他们都是只身前往台岛的,而没有拖家带口。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些茶农和陶瓷工匠都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民,没必要举家迁往台岛。他们虽然被马林支付的钱财打动,可也没打算带全家冒险。所以,他们都选择了只身前往,且把马林给的银子全留下给家人。这样,就算他们遭遇不测,家里人也不至于啥都没捞到。
而此时,从蜀中和湖广、陕南等地收购的大量的黄连、酉阳青蒿等需要的药材和相应的种子,也都运抵武昌。且马林原本停泊在长江口的10艘500吨级战舰,也从长江口逆流而上,抵达了武昌。
没说的,马林直接下令将各种药材和种子,以及招募的人口,一起装船,然后顺江而下
到了镇江府附近的京杭大运河河口,张彩已经带着收购来的两千头太湖猪,以及几麻袋吓煞人香(碧螺春)茶种等候在此了。
而让马林惊喜万分的是,张彩不但带来了太湖猪和茶种,还带来了两名当地茶农,好指导吓煞人香茶树的种植,以及茶叶的炒制。吓煞人香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