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6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礼监这边是天下政务的中枢,政令情报的汇总分发都是由此,抓住这边,方能控制朝政,进而掌控天下,魏忠贤知道轻重利害,每日里多少要抽出点时间放在这边,要紧的东西都要等他点头才能动作。

    关于徐州的消息都是第一等要紧,很多消息只能魏忠贤亲启,尤其是去往登州渡海登陆这等。

    魏忠贤很清楚赵家军渡海登陆造成的影响,莫说是地方上的士绅百姓,就连朝廷百官,京师清流士人,都会有很热烈的反应,毕竟这些年来,一场场大败,毫无翻盘的希望,每个人都憋着一肚子气,每个人心里都有隐隐约约的绝望。

    火漆完好,暗记完好,魏忠贤抬眼扫视了下值房,太监们面色肃重,气度俨然,办事宦官们口鼻观心,脚步匆匆,可魏忠贤心里也知道,他们很多人对赵家军渡海北进的做法颇为赞叹。

    这让魏忠贤时常心里暗骂,这都是读书读坏脑子了,总想什么华夷之辨,想什么根本大义,咱们是身子残了的内官,是万岁爷身边的伺候人,生死富贵都跟万岁爷息息相关,怎么能和外面的文官用一样的思路想事情,骂几句归骂几句,魏忠贤也知道这不可能,自从内书房请翰林教授之后,宦官和文官的思路就越来越接近了。

    打开这封密件,实际上这密件上的内容很多人都知道,如今北直隶只怕没有人不知道,但兹事体大,一定要一个确认。

    当看到确认无误之后,魏忠贤脸色开始变得灰败,那么愣怔半响,然后长出了口气。

    值房内的太监和宦官们看似在忙,实际上都在盯着魏忠贤的一举一动,送到魏公公手边的火漆密信一定是天大的勾当,自然要密切关心。

    等看到魏忠贤做出这样的反应,即便是就在中枢,养成宰相气度的大太监们也露出了惊慌神色,天塌下来了吗?

    掌印太监王体乾身份比其他人高些,急忙凑过去低声询问:“督公,出什么事了?”

    司礼监自有一套尊卑体统,不过历来是掌印太监最高,但有魏忠贤在时却是不同,所以掌印尊称排位次之的提督太监做督公,也是有明以来仅见。

    魏忠贤抖了抖手中的纸,本来想要说话,到最后却是无力的将信纸递给了王体乾,王体乾接过来一看,脸色也是变了,但随即严厉的扫视值房屋中,让众人收了眼神,这才急切的低声说道:“督公,这件事不能告诉万岁爷,万岁爷已经有些撑不住了,再看到这个消息,只怕。只怕”

    他这边恳切无比,而魏忠贤神色木然,在那里涩声说道:“咱们不说,别人不会说吗?”

    “督公,祖宗,万岁爷要是有个万一,信王那边可不喜欢咱们,外面还有一些恨不得吃了督公的,这消息一过去,万岁爷要是当不起,咱们就全完了!”

    王体乾已经急了,宦官的生死荣辱都系在自己伺候的皇帝身上,这一任在,荣华富贵不愁,这一任崩,轻则去职闲居,重则获罪身死,下场凄惨,而天启在位时候,魏忠贤所在阉党和政敌斗得不可开交,内廷外朝不知道多少人被打落尘埃,生不如死,如果现在被翻盘,可想而知会遇到什么样的清算。

    魏忠贤摇摇头,只是看了王体乾一眼,哑着嗓子说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吗?”

    王体乾愕然,这个消息根本没有办法封锁,现如今信王朱由检已经是确定的储君,****和天启皇帝见面,甚至连王承恩和曹化淳都已经在内廷有了位置,这怎么封锁消息,更不要说围在朱由检身边那些内廷外朝,企盼从龙的内官外臣们,这里面不知道多少人会把消息传过来。

    难道就这么完了,想到这个的王体乾只觉得手脚冰凉,看着面前绝望颓败,已经苍老无比的魏忠贤,心想这个时候是不是要反正,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他自己否掉,盘根错节,牵扯太深,想要抽身已经不可能了。

    正在这个时候,司礼监值房外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随着这脚步声响起,安静有序的紫禁城内开始变得嘈杂喧闹,在值房里的每一名太监宦官都是抬头,脸上都有漠然和悲戚交杂,但细细观察,却能看到有人绝望,有人震恐,有人则是兴奋喜悦。

    而王体乾的身体则是僵在那里,脸上表情比哭都难看,张开嘴想要说话却怎么都说不出来,最后才颤抖着开口说道:“魏公公,到此为止了”

    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声音突然间变得沙哑无比,魏忠贤撑着椅子扶手想要站起,手臂动作几次都没有办法,但也没有人过来搀扶,等他站起之后,表情和声音中已经没有一丝生气,在哪里佝偻着说道:“去乾清宫吧!”

    到这个当口,传信的宦官终于跑进了值房,满脸不知真假的悲痛神色,扯着嗓子哭道:“万岁爷,万岁爷,驾崩了!”

    天启四年七月,有内官将奏报传递到了天启皇帝跟前,奏报内容就是赵家军汇集兵马准备渡海北征,天启皇帝朱由校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刻鲜血狂喷,随即人事不省,等太医赶到的时候已经气绝。

    本来天启皇帝的身体已经有些恢复,按照太医院的说法,这病是身子病也是心病,国家危难,天子心里压得东西太多太重,承受不起崩溃,才引起的这个病症,所以一定不能操心,实际上宫内和外朝也都是这样的安排,可莫名其妙的,这个奏报就送到了天启皇帝跟前,信王朱由检想要拦都来不及了。

    对这件事的传闻有很多,不过追究已经毫无意义,不管从法统还是什么来讲,都是信王朱由检继位,现在是新君当国,一切都要围着他来转了,内廷外朝对这个也早有准备,信王朱由检即皇帝位,年号崇祯

    相比于把魏忠贤摆上前台,自己躲在后面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崇祯皇帝朱由检就稚嫩很多,不过身为大明皇帝,对赵家军渡海北伐,民心大意开始变化的事情怎么也没办法宽心,有人说他继位之后就要调集兵马南征,崇祯皇帝还在朝会上算了一笔账,京营十二万、宣府八万、蓟镇八万,山西十一万,这四十万兵马倾巢而出,足足是那徐州贼的十倍,怎么也能大胜。

    只是他说出这个倡议之后,即便是被他重新启用的东林大臣们都磕头阻止,首辅孙承宗和诸位内阁大学士则是准备辞官对抗,但崇祯皇帝觉得自己没什么错,下面的人之所以这般,是因为胆怯贪鄙,但出兵征伐这件事还是无疾而终,原因也很简单,当得知这个传闻后,京营上下都开始不闻,开小差的逃兵增多,甚至有人密谋兵变,其他边镇也有些暗藏机锋的奏报送上来。

    这些反应直接给崇祯皇帝浇了凉水,再怎么热血沸腾,这兵变的威胁可是实实在在的,以文驭武,文贵武贱,这些规矩已经开始变化了,一场场战斗打下来,文官身份再怎么贵重也不管事,还是要靠武将军兵拿刀子去拼,朝廷为了让人卖命,也不敢随意处置武将,这让武将军方的势力愈发坐大,很多事都只能捏着鼻子装看不见或者认了,彼此间维持个体面。

    既然一时间对反贼奈何不得,那就要清理奸邪,对魏忠贤一党的清算开始了,只不过这清算说不上怎么酷烈,倒不是政争中大家要留手,而是魏忠贤这边所做没那么过分,若没有赵进自徐州起兵,魏忠贤和阉党的行事或许会走向一个极端,可因为徐州赵家军的一步步行动,魏忠贤步步应对,反而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当时大喊魏阉祸国,行事荒唐,包藏祸心,可事后看来,这些做法都很有道理,完全是为大局着想,更有趣的是,东林清流还在这其中掌权数次,还对赵家军发动攻击,然后大败亏输,其中责任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京城被炮轰,朝廷被迫求和割地,这桩事却是在东林当政的时候发生,清流领袖杨涟和左光斗都没办法否认,只能说贼人势大,不得不如此,这是为了江山社稷的不得不为。

    这么算计起来,魏忠贤这边的罪过也说不上那么大了,只能说他败坏国政,坐视徐州贼人壮大,其余的就是些构陷贪墨的罪名,以及朝着三大案上攀扯,这些在明眼人身上都是靠不住的,也只能拿出来罗织。

    本来很多人咬牙切齿要把魏忠贤活剐了,其他人也是万劫不复的重罪,可算计下来,根本没办法重判,即便崇祯皇帝对魏忠贤同样厌恶,还有人说魏忠贤曾经想要谋害他,也同样没办法下重手。

第1355章 是不是太托大了

    因为此时不光是东林党还朝,京城的中流砥柱是孙承宗和王在晋这种手里有兵的实力派,他们的观点就比较持重,就连东林清流领袖杨涟和左光斗都是如此,他们之所以这么想,就是因为见识到赵家军的强大后,就愈发觉得魏忠贤当日那些看似荒唐的举动多么正确,甚至有些顾全大局的意思。

    有这些人的意见在,就连崇祯皇帝都没办法追究太深,所以阉党大多数人都得了善终,无非是降级罢黜,发配远地,手上沾血的做得太过的自然要有报应,其他人甚至还留了一线再起的机会。

    魏忠贤、王体乾以及一应人等被发往凤阳洒扫皇陵,现在大家都以为那是死地了,因为凤阳那边是孤城,四周都是徐州的地盘,魏忠贤和徐州敌对如此,凶残如赵进,怎么可能留他活命,这么一去,就是要去送死了。

    而且大家心里都有数,这发往凤阳洒扫,这一路实际上就是死路,这些年得罪的仇家肯定要半路下手,这老货必死无疑,现在是考虑京城内的局势,现在管着司礼监的王承恩,管着御马监的曹化淳,以及那些在信王时候就巴结上的幸运儿,以后朝政该围着他们转,那些已经注定败落的老货还理会什么。

    不过明眼人能看出来,新君登基后的发展和从前那些次不太一样,按说新君登基必然要在内阁任命自己亲信的人,而且孙承宗是天启皇帝的老师,和崇祯这边关系不太大,更不要说孙承宗对魏忠贤的态度没那么明确,这样的人自然要换下来,而王在晋数次大败,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过,这样的人不能用,可这二人还稳稳的呆在内阁内,从上到下,没什么要换他们的声音。

    原因很简单,孙承宗手里抓着蓟辽边军,而王在晋手里则是有会剿赵进的残部,别看是残部,也是各处集合起来的数万兵马,因为曾被王在晋统领过,又被留下来拱卫京畿要地,后来要靠着在内阁的王在晋调度供应,自然就有了统属的关系。

    手里有兵,谁敢轻举妄动,这些丘八大爷动不动就要拿着刀子闹事,你把几位阁老换了,就算他们安心听从王法,万一那些军爷借机闹事杀进京城怎么办?

    更不要说,崇祯皇帝很不喜欢如今镇守辽西的熊廷弼,可怎么也没办法换掉,甚至还给加了兵部尚书衔,为何如此,就是因为这熊廷弼和孙承宗以及王在晋都不和,要是有什么制衡,也只能这么来制衡了。

    因为赵家军渡海北进,崇祯皇帝也催促辽镇和辽西将门东进,务求在徐州贼之前取得对鞑虏的一场大胜。

    旨意一出,除了几个为博幸进的清流跟着跳,连东林党自己都是反对,内阁六部更是不会通过,崇祯皇帝非但没有他兄长天启的手腕,反而执拗异常,既然这边不过,那就直接把旨意下到熊廷弼手里。

    但这样的旨意被称为中旨,没有经过外朝的副署,严格来说没有效力,或者说这么多年来,朝臣有过很多次不听中旨的先例,熊廷弼更是毫不留情的驳了回来,熊廷弼的性子同样不好,直接在奏疏中说明,若逼辽镇兵马东进,恐怕要满盘皆输,甚至会酿成大祸。

    所谓大祸,无非两件事,一个是辽西全部丢失,建州女真逼近山海关,另一个就是所谓的关宁铁骑翻脸不认人,毕竟现在选择多了,不愿意担上投降鞑虏的污名,还有徐州人那边可以去。

    又有传说崇祯皇帝在宫内砸了茶具,杖毙了几个不长眼的宦官,可所有人都知道,这位新君登基初始就丢了大脸。

    最近京师里的风向又有变化,没有人明着说,甚至私下里饮宴的时候也不怎么见人谈起,可莫名的传开一个说法,说是徐州贼妄自尊大,渡海北进定然要吃个大亏,那建州鞑虏在关内眼线密布,这些消息怎么可能瞒得住他们,到时候一方在海上飘摇,一方在岸上严阵以待,胜败肯定很分明。

    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这说法倒是暴露了一件事,最起码有人这么想,而且很希望如此,至于传说崇祯皇帝在宫内焚香祝告的事情,那就未必是为此了

    **********

    大明京师盼着赵家军渡海出事,而天下间其他各处属于不知所措但又隐约兴奋的状态,但登州府不同,登州府城的港口更是不同,所有见识到赵家军渡海场面的人都是不同。

    很多人也见过大明自山东向辽镇输送军资兵丁,百余艘船满载物资浩浩荡荡的运送过去,看起来颇为壮观。

    但那时的壮观景象比起现在所看的,就什么都不是了,登州府的士绅百姓不是没见过大兵过境,也不是没见过大批的粮草过境,可却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

    这徐州兵马看起来人数不多,据说也有近万,可近万官军行动声势浩大,却不是眼前这个样子,若是经过一个县城,恐怕一天两天都走不完,而且会沸翻扬天,滋扰地方,四下不得安生。

    赵家军过境的时候,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地方各州县虽然听过赵家军的规矩森严,可还是做好了防备,财货粮食都是藏好,年轻女眷躲远或者上山,务求万全,然后还是按照从前的经验,由地方上的豪强牵头,大家凑出一笔劳军的银子和物资,等大军经过的时候送上去。

    就这么提心吊胆的等着,甚至还集合民壮乡勇做了万一的预备,但过了几天却是纳闷,心想着赵家军未免走得太慢了些,怎么大队还没来,找人一问才知道,赵家军已经过境了

    大伙不是没看到军队过境,可看着那规模,看着那行进,还以为是打前站的前哨,等县里支应的人一说才知道,敢情他们觉得规模小的前哨,就已经是大军本身,那样紧密有序的队列,那样行进的速度,他们根本没有见过。

    当然,地方上同样没见过这等不敲诈勒索,不骚扰打搅的过境军队,等听到这赵家军是照价购买了部分物资,大家都是瞠目结舌,觉得这根本不可能。

    更让大家感到纳闷的是,这赵家军没有携带太多的军资,那官军携带五日或三日耗用的行粮,等到吃光用尽后就去洗掠地方或者全军崩溃,这徐州如此富庶,怎么也做出这样的蠢事来,难道这一路就靠着银子买?在关内你还能靠着银子买,或靠着刀子去抢,可去了辽东地方你怎么办?

    所有这些疑惑在到达登州港口后都烟消云散,这么多大船,这么多物资,如山如海,有了这些什么都足够,而且这些大船还不住的向下卸货,因为要腾出舱位来装运士兵和装备,据说还有些船只没有出现在港口,从长山岛到大竹岛再到隍城岛,自登州军港到辽东金州,海上岛屿密布,这岛链就是天然的道路和兵站,那些很少在登州港出现的巨大海船,将满载的粮食运送到一座座岛屿上,然后不停的转运。

    登州府这边的士绅百姓知道赵家军在海上有关系,却没想到有这么大的关系,比起登州军港的官船,赵家军调集的船只都可以称得上巨大,漂浮海上,如同城池一般,更有渔民从海上回来,说还有番人的大夹板船,那上面全是火炮,只不过没有入港。

    全是火炮?看着港口这些大船上就有不少火炮,那全是火炮是个什么概念,大家想都想不出来。

    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士绅百姓和关内不同,他们是知道海的,知道这广大洋面上到底有什么,到底意味着什么。

    登莱两府的士绅百姓并不把海洋视为绝地,他们也知道从前军粮海运的“倾覆漂没”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看到赵家军的海上力量之后,他们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从建州女真入侵辽东,辽镇军民逃向山东,辽地和鲁地的民众第一次这么团结,大家都为赵家军的渡海北进鼎力相助,尽管赵家军不需要他们帮什么忙,有人想要出钱,有人想要参军,大家都踊跃的想要参与其中。

    说什么新旧鼎革,说什么新朝气象,在这个时候完全可以看到了,这就是民心所在。

    除了暂编第一师的人马之外,山东云山行和农垦田庄的大批人等也云集在登州军港,云山行在本地采购军资,雇佣民船,甚至还要和那些顶尖豪商敲定辽货将来的供应,甚至还有大商人过来询问辽东田地的价钱,他们也知道建州女真的强大,但这时候是下注的时候,愿赌服输是底线,万一赢了怎么办?

    而农垦田庄的人则是抽调出大批辽民出身的庄头、管事、军兵,甚至还有普通的庄户,他们将来要做什么很明确,就是在辽东建立起相同的体制,将辽东的汉民甚至女真人、蒙古人组织到这个体系里,为赵家军输送粮食,输送兵员,为赵进巩固和加强对那里的统治。

第1356章 金州

    抽调优选的时候,也有些悲喜剧,很多辽民被编入农垦田庄后只是在混日子,而有些则是努力上进,这些上进的还总是被那些混日子的嘲笑,说是这边是徐州人和山东人的天下,咱们这些外来的根本没有出头日子,老老实实做牛做马不好吗?

    结果到了现在,大家都是傻眼了,没想到赵家军真的要反攻辽东,真的要渡海征伐,这个时候回去,那可就是新朝从龙的功臣,可是要在将来被重用,要飞黄腾达的,而且这还是回到辽东,又能把受苦受难的亲朋好友救出来,又可以风风光光的衣锦还乡。

    凡是在农垦田庄里待过的辽东庄户们对赵家军都是信心十足,只有亲身参与其中,见识过这样的组织和效率,见识到能动用的力量,才知道他能做到什么,那些没有努力的,风言风语的,也只能暗地里说鞑子如狼似虎,这一去不知道多么凶险,好不容易逃出来还要回去,搞不好就把命丢回去了。

    但凡是有心上进的,这些人心里就都存着回去的心,就有不畏艰辛,报仇雪恨,收复故土的心思,他们有自己的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