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武夫-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啵蛔那突岣唷!闭越馐偷暮芟晗浮�

    实际上开始十几天;情况却是和赵进所计划的相反;每人限购五坛;实际上只有几家能够买到;往往是势力最大的几家买到;然后匀给知州、同知、推官和参将等人。

    此外还有一桩趣事;云山楼每天总能买到五坛上下;可酒楼只能供应一坛;其余的酒都送到云山寺去了;这等好酒;大师们也都是要品鉴一二;才能更好的参悟佛法。

    赵进在外面布置了眼线;本来是为了盯着刺探酒坊的人;可这些风吹草动的小消息也一样很快知道。

    飘香酒坊迅速的做出了调整;每家限购一坛;而且要拿号排队;每天早晨天一亮;飘香酒坊的一位家丁就会拿着二十个黑木牌子过来分发;拿到牌子的才能买酒。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家买手很快就想好了应对的法子;几文钱雇一个人过来拿个牌子;到时候拿着牌子买酒就是。

    各有高招;赵进也懒得管理太细;物以稀为贵;自家该做的做到了;其他的就由着外面来了;但是他一直让人放出消息;说接下来飘香酒坊就要扩大产能;产量就要增加;现在喝不到;马上就能喝到。

    这也是赵进万全的考虑;太稀罕导致喝的人少;等到产能扩大;价钱跌下去;这些放弃的人未必回来喝;那样就损失了客户群;赵进对这款白酒的定位本就是大众都能喝得起的好酒。

    不过那些黑木牌子倒是让大家感慨了一番;因为这正是当年货场比武时候大家用来抽号对打的牌子。

    “赵兄连小处都这么在意;怪不得能有这样点石成金的本领。”王兆靖笑着说道;其他人都跟着点头赞同。

    当然是点石成金;当初买高粱买酒坊雇佣人的时候;一共花了四五百两银子;现在完全赚回来不少;而且已经翻倍了;即便产能扩大;价钱稳定在四五十文左右;那也是结结实实的十倍利润;这不是点石成金是什么;稍微一算;一年进账居然能过万两

    “我也是灵机一动;却没想到有这样的效果。”赵进只能这么笑着解释;这件事再说是二叔教的;估计没人会相信了;不过赵进的笑容里带着些许自矜;好歹自家从前勉强算是商业精英;现在手里有一种包含“领先技术”的大众消费品;如果不赚大钱的话;那真是这么多年白活了。

    “能者无所谓不能”王兆靖又说了一句经常说的话;大家也都点头。

    王兆靖说完这句;不为人注意的观察了下伙伴们;发现没人异样;这才放下心来;王兆靖家教极好;也知道和别人交往的分寸;时常自省;自省的时候王兆靖发现自己对赵进太过“讨好”了。

第一卷 第一百六十四章 意想不到的

    王友山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和人交往要不卑不亢;不要自矜身份;也不要妄自菲薄;对朋友要堂堂正正;如果总是讨好;反而会让人瞧不起。

    自从认识赵进以来;王兆靖发现自己总是夸奖对方;这“能者无所不能”就不知道说了多少次;这么下去会不会被人看轻。

    但王兆靖有时候也不得不苦笑自嘲;真不是吹捧讨好;而是真的能者无所不能;做酒坊这件事他从一开始就不看好;甚至还私下串联伙伴们要给赵进凑钱救场;没想到真就酿出了连自己父亲这等见多识广出入过大场面的人都夸赞的好酒;好酒不愁卖;但赵进这一系列的举动;却让酒好卖了无数倍。

    明明看着赵进的法子是有钱不赚;比如说限购和拿号;结果这一措施实行出来;外面的顾客反而趋之若鹜;更加哄抬了热度。

    而且难得的是;在这样热火的行情下;赵进依旧冷静;想的是长远;想的是怎么卖得更多;王兆靖设身处地的想过;如果换成自己;看到这酒这么多人疯抢;名头这么大;肯定会准备将这酒做成上等名酒;可赵进却一直坚持那种做大路货的概念;仔细分析判断;这种理念才是正确的。

    这样的谋划;怎么能不说是“点石成金”。

    出身军户;捕快刽子手的儿子;从小习武;却懂得很多天文地理、格物致知的知识道理;懂得生意;而且好像还偷偷的看过很多书;这样的人物;怎么不能说是“能者无所不能”。

    中秋过去;日子似乎过得快了不少;没热几天的徐州人迅速感觉到了凉意;大家都开始加衣服了。

    飘香酒坊的第二口和第三口蒸锅也开始出酒了;还有三口蒸锅在建造过程中;汉井名酒的价钱主动降到了五十文一斤;大家纷纷感叹赵进的仁义;却没什么人记得这酒刚卖的时候是三十五文一斤。

    但增加两口蒸锅产量翻了两倍稍多;因为大家技术熟练了些;可本来底子就不大;多了两倍;每天也就多了三十坛酒而已;结果价钱又缓缓的回升到七十文上下。

    赚的不少;花出去的同样多;飘香酒坊把附近几块地方都买了下来;将房屋宅院推平重建;好在酒坊位于城南;地皮便宜的很;而且原来是酒坊的地方周围也没什么人家;这个倒是简单。

    然后赵进又和城内粮行下了定金;通过董冰峰这边和徐州卫的人也打好了招呼;酒坊耗用高粱的量越来越大;如果断货可就是个大麻烦;粮行那边自然是收粮卖粮的;而徐州卫这边则是有粮可卖的大地主。

    指挥使和千户们占有卫所的屯田;驱使军户耕种;每年都能收上来大量的粮食;但如今是秋天粮贱钱贵;春天又反过来;卫所里的这些头面人物不愁吃穿;却总是在卖钱的时候吃亏;赵进这下定金大量订货;虽说价钱不高;但胜在量大;彼此都觉得很合算。

    赵进开了这酒坊;得利的不光是董家这边;烧锅蒸酒需要柴禾燃料;徐州城内没什么烧的;需要买柴禾煤炭来;这时陈晃家的炭场就接到了大生意;他们家本来就有相应的渠道;彼此两利;正是方便。

    石满强家里打造各种器械工具;如今徐州城内城外的工匠作坊;谁不知道城南石大爷门路广生意多;大家想要接活;都要好好去讨好这位。

    吉香那边也不含糊;吉家已经把货场和酒坊的后勤饭食包了下来;每日里操持几百人的伙食;这进进出出的也是好大生意和场面;吉香父亲想法不少;看到赵进坚持给手下伙计们吃肉;他索性在南门附近弄了个猪场自己养猪;之所以做这个生意倒不是因为肉能卖钱;而是喂猪的酒糟便宜;上下一算利润当真不低。

    酒坊的伙计扩充到八十多人;还有六个从前在酒坊做过;有手艺的师傅;里面人多了;外面的人也不少;有些人看起来就是生面孔;根本不是城内的闲汉;有事没事的想朝里面混;如果不是守卫家丁看的严;他们还就真进去了。

    为了防备这些人;也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外面的消息;刘勇手里的人越来越多;除却十几个核心得用的;也有不少只是拿钱打听消息的;这么下来;刘勇也算是管着百余号人的角色。

    有这样的场面;在城南已经是一号人物了;不知何时;城南混混泼皮对刘勇的称呼经历了几个变化;从小勇变成了勇哥;现在已经是勇爷了。

    王家倒是没有沾光;不过王家也不稀罕这些东西;王兆靖对酿酒这个生意除了写招牌题目什么的参与下之外;其余时间大多在读书。

    孙大雷家中就是生意人;对这些东西也算家学渊源;他在这酒做出来的时候就知道有大钱可以赚;自掏腰包买了几坛送到隅头镇去发卖;本以为能打开一条销路;没想到那边一直没什么消息传回来;这让他颇为郁闷。

    酒坊扩建;工匠和伙计增加;看守酒坊的家丁也要增加;家丁也扩充到了二百人;其实合格的人还有很多;但赵进却没有全部招募;他知道要保持分寸;手里有几百号壮丁;而且还配有武器;每天大张旗鼓的训练;不管怎么说都会让人防备;如果做得太过分;肯定会被人猜忌。

    让旁人觉得奇怪的是;赵进如今最要紧的应该是酒坊;有这么个日进斗金;而且还能和各方挂上关系的聚宝盆;就应该全心全意的照看;而赵进不管多么忙;也要抽出半天时间亲自训练这些家丁。

    辛苦还是辛苦;不过比第一批来多少轻松些;因为第一批的那些家丁已经练出了点样子;可以传帮带了。

    随着天气变冷;汉井名酒的销量增速加快了;飘香酒坊门前的水牌上所写的价钱已经涨到八十文一斤;依旧供不应求;因为每月提供的总量依旧不大;而知道的范围越来越多;徐州地域一州四县的人都有需求;除了州城之外;丰县、砀山、萧县、沛县四处;已经有定期过来采购的马车。

    扩建的酒坊又圈进一个水井;不过按照卢向久的说法;城内最多也就是再开四口蒸锅;如果还要增产;就只能去城外寻找地方;因为大量的高粱和柴草运进来;运输和储存都需要成本;更不要说酒粮的晾晒需要很大的空场;发酵酒粮的酒窖也需要很大空间;冬天还要人工加热;这些都需要大地方;城南这块再怎么扩张;总是有局限的。

    而且按照目前这个销售的速度;大规模的扩建增产并不盲目;现在来买酒的买家们已经懒得品尝了;因为这么多天下来;每坛酒的口味或许有差别;却不会差的太多;大家已经相信飘香酒坊能持续的生产出这样的好酒;信任之后就是需求的扩大;很多店家商家都找到赵进;说希望酒坊扩建;他们愿意用出银子提前购买的方式来资助。

    按照陈宏大概计算;如果这些提前出的银钱能够兑现;那么修建比目前大一倍的酒坊;甚至不用赵进自己出钱。

    这是放在眼前的银子;不拿白不拿的;但赵进却克制住了;他心里明白;在这徐州城内自己差不多可以保护父母和自家产业;离开这座城池;恐怕就有麻烦;目前还是要谨慎为先。

    九月初七这一天;赵进刚到商行那边没多久;就有一名意想不到的客人来访。

    俊朗如玉;风度翩翩;比王兆靖更像是世家子的中年人;不过这人却是个和尚;正是先前代表云山寺和赵进讲和的如惠和尚。

    现在的货场周围已经围了一圈栅栏;很有营地的样子;如惠和尚一个人站在门边向内张望;在他身后不远处停着一辆马车;边上还有两个和尚闲聊。

    如惠和尚对赵进的家丁操练很感兴趣;别人看着枯燥的东西;他津津有味的看了半天;赵进开始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新来的这些家丁即便有老家丁的传帮带;但该分不清左右还是分不清;听到口令慌乱的毛病也还是有;赵进再怎么沉得住气;也是忍不住大声咆哮;挥舞着棍子狠狠抽打;还是过来传信雷财提醒才发现如惠和尚。

    赵进尽管对云山寺上下深恶痛绝;却对这个如惠和尚印象还不错;因为这位好似名士的如惠和如难、如定那种强豪做派的和尚完全不同。

    发现赵进看过来;如惠和尚笑着合十为礼;远远的打了个招呼。

    既然上门拜访;双方在之前又已经讲和;赵进也不会把对方拒之门外;直接将如惠和尚请进了货场的一处独院。

    原来货场周围的各处宅院都被买了下来;有的充作营房;也有专门改建成会客的;其实也说不上什么改建;只不过将原来的房间整理收拾下。

    如惠和尚落座之后;有人送来茶具热水;赵进自己起身给对方泡茶;如惠和尚笑着谢过;四下看了看简朴的会客室;悠然说道:“赵公子如今名扬徐州;偌大身家;没想到自奉这么简单;连个伺候的人都没有。”

第一卷 第一百六十五章 云山寺的高粱

    这或许就是理念的差距;赵进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动手;已经不止一个人提议要给赵进添置丫鬟侍女之类的。

    “一个人也没什么不方便的;如惠师傅今天来我这里;难不成就是过来看看?”赵进笑着回答一句;言语里直接催对方说明来意。

    如惠微笑着摇摇头;却开口说道:“这次来拜访赵公子;却是想来讨一口酒喝;贫僧在寺里曾经有幸喝过;至今回味啊”

    对方到底什么来意;赵进心里愈发疑惑;但汉井名酒别处紧缺;他这里却常备几坛;别人以为赵进有酒瘾;却没想到赵进是用这个酒当药;擦拭伤口用的;训练场上经常有人受伤出血;用烈酒消毒是比较靠谱的法子。

    这边取来酒坛和酒碗;给如惠和尚斟满;那边如惠和尚谢过;拿起酒碗抿了一口;白皙脸庞上顿时浮现红色;闭眼哈了口气叹道:“好酒。”

    如惠和尚只喝了这一口;放下酒碗说道:“赵公子;你这酒说不上是第一等的名酒;无非是比其他酒更像酒而已。”

    话好像在打机锋;不过赵进却能听懂;自家事自家知;这汉井名酒没什么奇香异香;没什么名人典故;更没什么精工制造;就是口味纯正的白酒。

    “酒不错;也能登富贵人家的席面;但奔波劳碌;经历风霜雨雪的;会更喜欢这酒。”如惠和尚继续点评说道。

    赵进笑着点点头;如惠和尚对这酒的点评还真是精到。

    “本寺僧众几千;又有多处下院;除了有德高僧在精舍静修之外;其余各位师兄师弟都少不得在外面辛苦;前些日子一尝到赵公子这酒;大家就都喜欢上了。”如惠和尚说得很是悠然。

    快要点到正题了;赵进心里明白;但听对方说的这么自然;赵进也有点别扭;出家人喝酒这么天经地义吗?

    “赵某是个粗人;师傅直说吧”赵进笑着说道。

    “赵公子若是粗人;世上又有几个有心的?”如惠和尚奉承了句;笑着继续说道:“这汉井名酒;云山寺每月要两千斤;本寺派人来运;先钱后货;不知道赵公子觉得如何?”

    说完这句;如惠和尚盯着赵进;云山寺和赵进矛盾极深;出了人命不说;里外还有几件事属于大家心里有数但没有点破的;重归于好这种就不必谈了;能做到彼此克制不再厮杀已经不错;如惠心里已经准备了几套说辞;要劝赵进这边;比如说“生意归生意”。

    “现在做不到;现在一月出酒一千多坛;也就是两万多斤;城南城外还有很多人做不到;不可能单独给云山寺备出来;但等年底就应该差不多。”赵进沉吟着说道。

    赵进根本不用提醒;想的就是生意;先款后货;这种生意没有风险;当然要去做。

    如惠和尚诧异了下;随即笑着说道:“既然赵公子能答应;那么贫僧就好复命了;不过还有一桩事要和赵公子商量;本寺家大业大;银钱周全的如履薄冰;按照现在的价钱;两千多斤也是近三百两银子;一年下来三千余两;这个数目有些大了。”

    赵进笑了笑确没有接话;如果连买酒的银子都拿不出;那还有什么可谈的;但云山寺也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肯定还有文章;那边如惠和尚继续说道:“城内城外都在传扬;说赵公子用高粱就酿出了这好酒;这酒是用高粱做的;本寺的田地上种着不少高粱;不知道能不能用高粱折抵酒钱;价钱方面本寺可以⊥一让。”

    “你们准备怎么折抵?”赵进淡然说道;看着不太满意。

    “一石高粱市价二百四十文;大宗的话;二百文或者一百八十文就能拿下;一石换四斤酒怎么样?”如惠和尚心算的很快。

    “高粱这东西是喂牲口的;根本卖不上什么价钱;我这酒翻手却能加价倒出去;这生意贵寺未免太赚了。”谈生意归谈生意;明明深仇大恨;却用上了客气的称呼。

    如惠和尚笑着摇摇头;眼神里却有迷惑;眼前这年轻人已经没了那杀伐果断;看起来倒像是个精明的商人;没听说商人和武夫都能做好的;想归想;如惠和尚还是笑着说道:“一石三斤半如何?”

    “一石两斤”

    “赵公子;本寺这高粱也是辛苦种出来;也有账目的;真要这个价钱卖了换酒都可以;何必以物易物呢?”

    双方讨价还价起来;到最后定在了一石高粱换三斤酒的价钱上。

    按照当下的规矩;生意场上口头定下;那这件事就要执行下去;也就是说谈定就算说定;不过赵进却坚持云山寺方丈住持和监寺都要在契约文书上签字;如果云山寺有自己的印鉴也要盖上。

    如惠和尚虽然觉得奇怪;但也没和赵进争执;生意都已经谈成;这些就属于细枝末节了。

    对这个结果双方都觉得很满意;现在汉井名酒的价钱是一斤八十多文;将来产量扩大肯定会跌价;但即便如此;大家都觉得五十文是个底线了;一石高粱卖到二百多文;这个价钱也不离谱;奈何有价无市。

    云山寺几十万亩的田地;可除了那些上好水浇地之外;也有为数众多的下等田地;这些田地废弃可惜;又种不了太好的庄稼;只能种植高粱;每年大量的高粱收上来;只有下层僧众才吃;消耗不了那么多;想要卖出去也不容易;就算买给牲口吃;又能有多大的量;所以大量的高粱积存耗费;卖不出价钱;如果再考虑到粮多钱少这个因素;那就更雪上加霜了。

    这次能换来好酒;云山寺喝酒的不少不说;还可以加价卖出去;怎么算云山寺都赚了不少;当然是合算的生意。

    但对于赵进来说;这以高粱换酒的生意更加合算;他一石高粱能酿出五十斤到六十斤酒;扣除人工和各种耗费;单纯以价值来算;一石高粱等值于三十五斤或者四十斤汉井名酒;而他跟云山寺达成的协议;是一石高粱换三斤酒;两下一减;等于赵进卖给云山寺一斤酒;就能赚回三十多斤;换句话讲;这一下子就有三十多倍的利润

    当然;如今这世道粮食和银钱是脱节的;一石高粱卖二百多文;并不代表就等于二百多文;但这利润依旧极为丰厚。

    而且这个生意还解决了赵进的一个难题;他酒坊扩大;耗用的高粱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原材料的供应是命根子;赵进一直想要找到一个稳定的供货商;云山寺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么一来;高粱不愁了;最起码短时间内不愁了。

    接下来的闲谈都是敲定细节;让如惠和尚惊讶的是;赵进对这些细节丝毫不含糊;而且把握的极为精确。

    生意谈定;双方的心情都是不错;要说赵进和云山寺就此化敌为友也不可能;但目前来说的确是个两利的局面。

    “不瞒赵公子说;原本贫僧以为赵公子身后有什么高人指点;才能做出这么大的局面;这两次交道打下来贫僧才发现;原来赵公子自己就是那个高人;少年英杰;真是了不起。”如惠和尚笑吟吟的说道。

    他这话说得虽然直白;却让人听了很高兴;赵进笑着说道:“如惠师傅过奖了;不过赵某有些纳闷;云山行、云山楼都在城内;要谈这等事;何必师傅你这边亲自出马?”

    如惠和尚听了一愣;随即微笑着说道:“本寺这么多僧众;各有源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