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可以养活一家人,明显比在家乡种地划算。
所以,农民大规模涌向真定,乘坐火车去邺城务工,导致赵州各地许多庄园人手不足,庄园主们为了留住佃农、庄客,不得不降低地租。
但即便如此也很难雇佣到足够的人手,而庄园的收入大幅下降,又得按时、足额向官府缴纳租庸调,使得许多庄园不得不“转型”,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
或者开设作坊、工场,从事工商业,获取更多的收入。
随着人心思变,许多累世聚居的大族开始瓦解,因为朝廷允许“父母、祖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所以许多大族的族人各奔东西,沿着铁路、运河前往大都会和商埠,追寻自己的财富梦想。
李守素从亲朋好友的来信中,知道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道了许多庄园的衰败,知道了人心浮动,心中颇有感慨,却无能为力。
铁路开始改变赵郡李氏,也开始改变范阳卢氏,他在幽州公干期间,也听范阳卢氏子弟感慨“人心不古”,感慨原有乡里秩序的瓦解。
身处荥阳的荥阳郑氏,身处晋阳的太原王氏,身处陇右的陇西李氏,原有的生活,同样被经过家乡的铁路所改变,变得面目全非。
喷着浓烟快速行驶的火车,为沿线地区运来大量商品,摧毁了自给自足的经济,又带走了大量劳动力,大家在享受着火车便利的同时,却无奈发现时代变了,以前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而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所在地区靠近永济渠,早十几二十年前就开始面对劳动力流失、廉价商品的冲击,“受伤”程度比其他士族更严重。
大量庄园被迫转型,无数佃农、庄客涌向运河沿岸商埠,再也不回来,士族们的经济收入锐减,开始遮遮掩掩从事起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业。
这样下去,士族还是士族么?
李守素有些茫然,看着窗外景色,看着延伸到远处地平线的铁路,听着车轮压在轨道上发出的“况且、况且”声,仿佛看见了一条大河,听到河水的咆哮。
自己和其他乘客,就是大河里被激流裹挟的一片片树叶,旋转着、沉浮着,不由自主往下游而去,再也无法回头。
典籍上的一段文字,出现在他脑海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第七百一十三章 他山之石()
晋阳,并州州学,某教室里座无虚席,讲台上,教师正在讲一道数学题,不过这数学题的题目有些怪,是一篇墓志铭:
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
请计算下列数字,便可知他一生经过了多少寒暑。
他一生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童年,十二分之一是无忧无虑的少年。
再过去七分之一的年景,他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五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竟先其父四年而终,只活到父亲岁数的一半。
晚年丧子的老人真可怜,在悲痛之中度过了风烛残年。
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了多少岁?
这篇墓志铭十分有意思,问的是志主(墓主)“丢番图”的岁数,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一边写算式一边说:
“此题,问的是岁数,可设其为未知数某甲,即‘x’,然后列方程。”
“如此,方程等号左边,是其各阶段岁月,累加之后,等于‘x’,也就是方程等号左边为‘x’。。。”
“然后,进行计算。。。。”
“算得‘x’=84,也就是说,志主丢番图的岁数是八十四岁。”
一个完整的方程和计算过程出现在黑板上,学生们认真的看着,却没人做笔记。
这道题,校刊上登过,所以大家都很熟悉,教师并不是要教大家如何解这道题,而是要做个引子,引出“丢番图”其人,及其研究的学问。
“丢番图何许人也?为极西之地罗马国的学者,擅长数算,生活年代大概是中原魏晋时期,其名音译为‘丢番图’,并非姓‘丢’或‘丢番’,大家不要弄错了。”
话音刚落,学生们轻轻笑起来,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教师喝了杯茶润喉,继续说下去。
“大家应该都学过《张丘建算经》,还记得其中的‘百鸡题’吧?”
教师说完,看着堂下学生问:“谁来说说,这题目的内容?”
许多人举手,教师示意最先举手的学生起来,说一下‘百鸡题’。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一百多年前,共三卷九十三问,涉及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计算等,是一部很有名的算数著作。
其中有一问,为全书最后一问,名为“百鸡题”,内容为:
鸡翁(公鸡)一,直钱五,鸡母(母鸡)一,直钱三,鸡雏(小鸡)三,直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这道题,开创了“一问多答”的先例,十分有名。
《张丘建算经》,并未给出这道题的解法,而是给出了答案,所以百余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这道题,给出了不同的解法,而研究“百鸡题”的诸多算法,也被称为‘百鸡术’。
后来,解这道题有了新的方式,那就是“西阳算术”的“列方程”和“解方程”。
其过程,在座学生应该都学过,所以不需要细说。
学生介绍完题目,教师继续讲课:“这‘百鸡题’,如今归为‘不定方程’,大家都应该知道,那么,罗马国的学者‘丢番图’,同样研究了这个问题,也推导出不定方程,并且做了详细研究。”
“现在,请大家将资料翻开,翻到第三页。。。”
“丢番图不仅研究不定方程,还提出了一个数学理论,这种理论,有司命名为‘代数’。”
“什么是‘代数’呢?我们知道,要用数学解决一些计算问题时,需要用未知数来列方程、解方程,未知数以字符x、y、z表示,也就是用字符代替数字,所以名为‘代数’。”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种理论很眼熟?没错,我们现在用的解题方程,其实就可以认为是代数方程,而这位罗马国的学者丢番图,对代数颇有研究,大家请翻到第六页。。。”
“今日要介绍的,是‘线性代数’,大家不要被这个名词唬住了,实际上,大家在学习《孙子算经》的时候,就接触过线性代数题目,那就是‘鸡兔同笼’。。。。”
“‘鸡兔同笼’,以线性代数的思路来解,就是一道简单的线性代数题,现在,开始讲解丢番图提出的一道代数题,大家请翻到第八页。。。。”
教师在讲台上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方程,学生们认真听着,时不时做笔记。
距离第一次科举考试(殿试)以来,过了十余年,期间,明算科(数学)的考题难度明显提升,不仅每年都有知名学者编撰的题目选入考试题库,又有来自罗马国的数学题,陆续选入题库。
皇朝和罗马国交好,有司派学者不远万里到罗马国收集各类工程、数学书籍,并且研究其历代学者的著作,然后加以翻译,在国内刊行。
所以这几年来,许多罗马国的数学理论为中原学术界所熟悉,相关知识点虽然大多没有列入考试大纲,但各大期刊经常刊载相关题目或者理论。
然后这些题目极大概率被乡试、会试乃至殿试用为明算科的“附加题”。
对于广大学子来说,但凡有点精力,就一定要关注期刊刊载的数学题,不然到考试时发现真有了这种题但自己不会做,那就悔之晚矣。
当然,有足够把握得满分的考生,可以不作这“附加题”,但绝大多数考生都不敢托大,因为没人嫌分多,所以,各地学子也开始学习起来自罗马国的数学题。
所幸,科举考的附加题还不算“天书”级别的难题,只要大家平日用心做练习,多听听州学教师的讲解,做起题目来不敢说拿满分,总是能得一些分数的。
而大家学着学着,对罗马国起了兴趣,通过看报纸、期刊的专题报道,发现罗马国历代以来似乎也是人才辈出,有着大量先贤。
也有着宛若中原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时代。
以数学为例,罗马国的数学家丢番图,就有很深的数学造诣,虽然其著作经过翻译后,看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但是中原学者经过认真研究,从其理论之中大受启发。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极西之地罗马国的数学理论,对于完善、发展中原的数学大有帮助。
而对于莘莘学子来说,各种新奇的数学理论、知识虽然加重了学习负担,但与此同时,士族子弟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如今的数学知识,可没有什么“家学”可以依靠,学子无论士、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数学,这个时候,谁更用功,谁就更有希望脱颖而出、金榜题名。
即便是太原王氏的子弟,只要想考科举,就得来州学读书学数学,因为只有州学的博士、助教,才会系统的教授数学知识,并且针对性的讲解题目。
所以,即便士、庶尊卑有别,但士族学子却只能和庶族学子共聚一堂,听教师授课,并且参与讨论。
室外,北风凌冽,室内,学习气氛热烈,教师见着上午的课程即将结束,向学生们推荐几本参考书。
这几年,许多极西之地的数学著作,陆续被有司引入中原,经由中原学者翻译并加以注释,配上题解,由各大书社印刷出版,各州学图书馆都有收藏,可供师生借阅。
教师推荐的参考书,有一本(实际是一套)其实算是罗马国的数学教材,其译名为《几何原本》。
又有两本(套)参考书,一为《抛物线(弓形线)求积》,一为《球和圆柱》,后者是前者的“续作”。
这两本书的难度有点大,教师建议大家量力而行,主要是看个大概以触类旁通,开阔眼界和思路。
教师看着学生们,语重心长的说:“解数学题,最主要的是解题思路,而罗马国的数学理论及解题思路,与中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多学一个本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想要金榜题名,就得多下功夫,考试时遇到附加题,做出来和做不出来,那就是榜上有名和无名的区别!”
zwqiushu
第七百一十四章 他山之石 续()
建筑工地里,一个接近完工的高台状主体建筑顶部,建筑工人们正在搭建一个巨大的半球体木架,这个木架看去就像一个倒扣在建筑物顶端的大碗,亦或是个巨大的穹庐,远远看去十分显眼。
半球体木架底端,工人们以木架为依托开始砌砖,有官府吏员在现场监工,看着工人给砖块抹水泥,又有人专门监督工人搅拌水泥。
工部官员钱诜看着眼前这巨大的半球形木架,又看看手中的设计图纸,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巨大的“穹庐”,耳边回荡着对话声:
“请问,期货交易所怎么走?”
“看那边,看到那个大穹庐了没有?那里就是了。”
“喔,多谢,多谢!”
他收回遐想,看着眼前这“丑陋”的穹顶结构,又看看隔壁不远处那屋顶有着明显修补痕迹的期货交易所,叹了口气。
这哪里是什么穹庐哟,分明是坟包。。。。
钱诜对砖石砌起来的穹顶结构没有好感,认为这玩意的形制和陵墓差不多,更适合逝者“居住”,活人居住或活动的场所,不该有这玩意。
但是,想想日后都是些市侩商贾在这新的期货交易所里进出,他心情好了许多。
并州州治晋阳,有期货交易所,其主体建筑和各交易大厅均为木结构,自开业以来就热闹非凡,随着期货交易量的快速增长,交易所变得人满为患。
而木结构建筑容易失火的隐患,也在一场意外失火之中暴露出来。
所幸,因为扑救及时、人员疏散及时,那场大火没造成太大的人员、财产损失,但是心有余悸的当地官府和商会,下定决心在新建一座更大的交易所时,采用砖石结构。
正好,有司从罗马国引进该国特有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与中原这三十多年发展出来的砖石结构建筑技术糅合,开始了别具一格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就用在并州新的期货交易所上。
届时一个偌大的“穹庐”出现在晋阳城里,绝对会格外显眼。
从各地涌入晋阳的外地客商,将很容易找到交易所所在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问路都要问个半天。
钱诜满怀恶意的想,等这丑陋的新交易所建成,晋阳百姓一定会把这建筑称作“坟包”。
再看向眼前半球形的木架,他觉得颇为遗憾:若是按照“正常”(中原)风格修建,新并州期货交易所一定会成为晋阳的新地标。
奈何,朝廷要推广砖石建筑,说是加强建筑防火能力,也省得隔三差五就要替换腐烂、虫蛀的木梁。
所以钱诜等坚持“正常建筑结构”的官员,只能放下成见,开始研究砖石建筑中的“穹顶”、“拱券”等建筑结构。
砖石结构建筑大量采用“拱券”结构来承受建筑重量,不会用到大量木梁,所以没有防虫、防火的问题,这就是新期货交易所看中的优点。
又因为穹顶结构能够在采光、内部空间上取得合理平衡,加上后期会在穹顶内壁刷白色腻子,甚至可能贴上金属箔,反光效果不错,所以成了新期货交易所建筑的一大“看点”。
但想要将“看点”变成现实可不容易。
如今正在施工的这个半球形的穹顶,施工难度较大,设计难度同样不小。
穹顶就像是一个倒扣的碗,碗底(穹顶圆心)有圆洞,以此采光,这种建筑结构还需要拱券结构来支撑,设计起来十分麻烦。
穹顶结构施工前必须要作精密的数学计算,整个结构体内大小部件的受力要能达到“平衡”,不然沉重的穹顶会造成底下支撑它的圆形墙体开裂,然后整个“碗”就会砸下来。
所以穹顶结构施工时,是先用较轻的木材做成半球形的支撑结构,然后从底部砌砖。
等砖结构稳定之后,木架子就可以移走,然后在穹顶内部进行结构加强,并且抹上灰浆、腻子,再在内、外部进行装饰。
穹顶从设计到施工,都要容不得差错,所以无论是设计方还是施工方,都不敢有一丝马虎。
双方都有监工在工地值守,官府也派出吏员现场监督施工,三方见证这座建筑从无到有,倒不是因为无聊而打发时间,而是防止出现意外、穹顶垮塌后,能够分清楚责任:
穹顶垮了,是设计上的问题,还是施工不当导致的问题。
施工确实有难度,但为了采光和拥有广阔(相对)的室内大厅空间,建筑者们不得不“铤而走险”。
不过一旦顺利建成,穹顶式结构建筑,远远看去十分漂亮。
当然,在钱诜看来这种结构很丑陋,与其说是穹庐,不如说是坟包,不过也有许多人却觉得非常好看,觉得穹顶结构有异国风情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并不奇怪,因为穹顶结构建筑本来就罕见于中原建筑,这种在极西之地罗马国十分流行的建筑样式,是砖石建筑的代表结构。
中原的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罗马国的建筑多以石结构为主,所以各自发展出不同的建筑技术体系,罗马国大量运用穹顶、拱券结构以及水泥,其建筑技术被有司引入中原后,让中原的建筑家们颇有感悟。
尤其是水泥在建筑施工中的用法。
水泥,是一种新的建筑粘合剂,大概是在三十多年前出现于山南安州、黄州,然后慢慢普及开来。
但是,罗马国早就有类似的建筑粘合剂,因为其国内有大量火山,而火山灰就是很好的水泥主料(主要成分)。
罗马国的石结构建筑技术炉火纯青,据说早在中原还是前汉时,就已经开始用“混凝土”修建大型建筑,这可比只有不到四十年“水泥使用史”的中原要强,所以值得学习、借鉴。
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钱诜知道这个道理,但他认为罗马国的石砌建筑技术再精妙,也只是“石头”,还是中原的建筑技术最好。
木结构建筑确实容易失火,如今随着砖瓦、水泥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砖结构或者砖石结构建筑拔地而起,建筑结构越来越迫切的防火需求,使得工部不得不考虑设计、修建更多的砖石建筑。
那么,两者结合,让建筑有木结构那飞檐走壁的漂亮外观,又有砖石结构的坚固内在,不就两全其美了?
所以钱诜认为,罗马国的建筑技术适当借鉴即可,绝不能喧宾夺主。
而且穹顶建筑太丑陋,一旦建起来其风格和周边建筑格格不入,甚至在堪舆上也可能有负面作用,所以这种结构学学就好,偶尔修一两座建筑,点缀些异域风情即可。
想着想着,钱诜的思绪越飞越远,他想起工部前不久收到的命令,要设计新式结构的殿堂建筑,这样的建筑要考虑防火、耐用,不能用木料做承重梁,限定在砖石结构。
不用木料做承重梁,意味着要大量用到拱券结构,这样的建筑,统称为“无梁殿”,若设计成功,各地官署都要陆续改建。
朝廷有如此考虑,是省得各地官署隔三差五就闹出雷劈失火、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事情来。
若此事为真,对于钱诜等工部官员来说,倒是不错的扬名机会,不过万一搞砸了。。。。
钱诜看向眼前的工地,再次腹诽:这么丑的坟包,就让商贾们去用吧!
第七百一十四章 他山之石(续)()
建筑工地里,一个接近完工的高台状主体建筑顶部,建筑工人们正在搭建一个巨大的半球体木架,这个木架看去就像一个倒扣在建筑物顶端的大碗,亦或是个巨大的穹庐,远远看去十分显眼。
半球体木架底端,工人们以木架为依托开始砌砖,有官府吏员在现场监工,看着工人给砖块抹水泥,又有人专门监督工人搅拌水泥。
工部官员钱诜看着眼前这巨大的半球形木架,又看看手中的设计图纸,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巨大的“穹庐”,耳边回荡着对话声:
“请问,期货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