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1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雾寨没了,收容田云山的石虎寨也被那什么官军攻破了,许多寨主的人头被砍下来示众,可是唯独少了那个田云山田寨主,然后许多站在官府那边的寨主便派兵四处,要把田云山捉拿归案。

    若是山外的官军这么做,山里的寨主们怕是会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对抗,可如今是一些山寨寨主自己派人搜寻,问题就不一样了,山中的寨子恩恩怨怨纠缠不清,局面变得一片混乱。

    因为有藏匿田云山的嫌疑,许多寨子被围攻,可邻近的寨子都觉得事不关,不肯派人相助,有的甚至加入到对方那边,四处找借口下手说要搜查疑凶。

    落鸦寨就是这样倒了霉,临近山头的红鸦寨和他们是世仇,祖祖辈辈斗下来已经不知结了多少怨,后来红鸦寨引来义兵,说田云山藏在落鸦寨,战斗随后爆发。

    落鸦寨和红鸦寨的实力相当,都是数千户人的大寨,原本是势均力敌,可对方引来义兵就不一样了,那些别处来的寨兵,装备精良用的箭全是铁箭镞,甚至还有人装备铠甲。

    他们寨子知道情况不妙,也联络了其他寨子来帮忙,结果红鸦寨这一边只用了一日就攻破了他们的寨子,没死的人全都被掳走。

    向八的父亲守寨时被流矢射中身亡,敌兵冲进寨子后烧杀抢掠,向八被破门而入的敌兵按倒在地,母亲和妹妹被拖进里屋,听着亲人不断的哀求声、叫喊声以及男人的喘气声,他如同做了个噩梦。

    山寨之间相互争斗是家常便饭,向八的母亲就是他父亲当年从别处寨子抢来的,如今落鸦寨被另外的寨子攻破,人都逃不了厄运。

    母亲和妹妹后来被人从屋里扛出来,和寨中其他女子一般被当做战利品带走,而侥幸没死的男丁则成了俘虏,那些老弱病残的结局如何他不知道。

    向八和年轻力壮的一部分人被红鸦寨等寨子分去做奴隶,一部分被带到山外来到这里,如同货物般被买卖。

    “把头抬起来!”一人用土话喊道,用棍子将他下颌抬起,而几名衣着光鲜的男子则仔细的打量着他。

    就像猎人在检查一只被射死的豹子,对方仔细的看了看他的四肢,检查身上有没有创伤,最后满意的点了点头,叽里呱啦说了些他听不懂的话。

    一根草标插在向八的衣领后,两名壮汉押着他离开队列,来到另一群人中间,每个人都是忐忑不安的看着四周,不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命运如何。

    不知过了多久,插着草标的人越来越多,挑选货物的那几个男子摆了摆手,和站在一旁的几个山民叽里呱啦的说了些话,片刻后有几人抬着一筐筐东西放在他们面前。

    一个山民从筐中拿出个竹筒,从里面倒出一些雪白的东西到手心里,向八睁大眼睛看过去,依稀认得那是山中无比珍贵的盐。

    那山民用手指沾了些盐放到嘴里尝了尝,满意的将手心中剩下的盐倒回竹筒,他向同伴点点头,随后大笑着和那些衣着光鲜的男子握了握手。

    是拿我们换东西吗向八如是想,心中悲愤不已。

    “走了走了,往这边走,要是不老实就有鞭子吃!”有人用土话吆喝着,将他们推到一处房子外,在那里他们被剪掉头发,身上衣服被脱光,然后赶到屋子里用气味刺鼻的水洗澡。

    还被人用大刷子在身上刷,就像即将被人用热水拔毛的野鸡,向八提心吊胆的熬了下去,最后换了身粗布衣服被人提了出来。

    穿着新草鞋,他和别人一起排着队走向河边的一艘大船,船舱后,向八发现仓里挤满了人,都是和他一样被剪了头发换了衣服的男子。

    “都好好听着,要是有谁敢闹事,绑了石头扔到河里喂鱼!!”一个满脸横肉的男子用土话喊着,舱门随后关上,只留下一些小孔通气。

    听着舱外传来的水声,向八和同舱人面面相觑,他们被人从大山里抓出来,又被关进大船不知会去往何方。

    那座熟悉的山寨已被人付之一炬,母亲、妹妹不知被带到何处,自己也不知此生还有没有机会回到故土,想到这里向八不由得潸然泪下。

    船舱里传出不知多少人的抽泣声,同船外浪花声融为一体,随着河水向着下游飘去。

    。。。。。。

    西阳城东北湖畔的新码头处,别驾许绍和治中郝吴伯正在监督卸货,货物是巴水上游弋阳郡用船运下来的俘虏,在这里交付官府。

    “别驾,卑职已经清点过人数,一个不少。”一名吏员禀报,许绍看着排成列从面前经过的“髡人”点点头,他仔细看过每一个人,没有发现断手断脚的,也没有看起来病怏怏快不行的。

    “好好安顿,但是守卫要加强,决不允许出现意外情况”许绍一项项的交代着,他陈军战俘大半年,已经非常有经验了,这些新到的山蛮同样是宝贵的劳动力,绝不能轻易出问题。

    押船的船老大在吏员的带领下走近,接过许绍签单的单子,点头哈腰的往城里去领运费,看着一条空船打道回府,郝吴伯有些感慨。

    “去年修排水渠时,使君特地交代要够宽,看眼下的情形,怕是还不够啊。”

    “只能是在闸口认真调度了,若是真不够用,再拓宽沟渠也说不定。”许绍无奈的叹口气,“谁知道才过不到一年,这码头就如此热闹了。”

    西阳城边本没有码头,城南虽然濒临长江,但是江水湍急导致大船靠岸十分麻烦,不适合设立固定码头,平日里水陆转运都是在东郊外的巴口码头进行。

    不过城东北处的大湖自从修建排水沟渠后,便和三台河、巴水甚至长江沟通,处于利用水运的考虑,排水沟渠修建伊始就很宽,为的就是方便货船往来,所以出现湖畔码头也是顺理成章。

    城东北郊的一官一民两座新法砖窑,烧出的砖就是在码头装船,运向巴口处的巴河城,亦或是运到三台河、巴水上游各处。

    而三台河、巴水沿岸采集的石料,也是经由水路湖泊,在湖畔码头卸货然后运进不远处的西阳城,与此同时湖内打渔的渔民也将鱼获从此卸货,越来越多的人在湖边定居。

    巴州水军也在湖边立了水寨,一来守卫码头二来操练水战技法,而西阳东城投入使用后,西阳城北郊的人气只会越来越旺。

    “走吧,下一拨人过来得数日后了。”许绍转身离去,与郝吴伯边走边谈,此处离城不远,他们懒得骑马干脆步行。

    宇文温对山蛮用兵,弄来大批俘虏做劳力,这种行为没什么出奇,因为江沔地区历朝历代都是这么做的,官府将蛮民收编,和酋帅之间频繁爆发大小无数次战争。

    江沔地区的称呼自古有之,“江”即长江,“沔”即沔水汉水,汉水为长江的一条支流,于江夏郡注入长江。

    所谓江沔地区,是指两晋时的一个地域:江夏、南郡、襄阳、义阳及南阳五郡,在汉水流域则为跨江夏、南郡、南阳三郡。南朝时局限于长江中游江汉流域一带,包含荆、雍、郢、司四州及邻近地区。

    在三十多年前的侯景之乱以及之前,江沔地区大部分时间为南朝治下,而历代南朝官军和蛮族的纠缠已经持续了百余年。

    蛮族,是为中原朝廷对南方民族的称呼,江沔地区的蛮形形色色,以荆州蛮、雍州蛮、郢州蛮、司州蛮为大类,下面又细分诸多蛮,无论是什么蛮都是让官府头痛的对手。

    江北的西阳郡及周边地域,在南朝时属于江南的郢州管辖,居于此地的西阳蛮五水蛮,亦是南朝官军讨伐的目标,从南朝宋时起到现在,各朝各代的官府经过努力终于将平地的蛮民陆续收编,剩下山中的山蛮。

    虽然被中原朝廷称为蛮,但居于江沔地区平原的蛮族却并不是想象中的不开化,南朝宋时雍州如今的襄州、荆州地域的许多蛮族早已经走出大山,在汉水边聚落成村开荒种水稻,还兴修水利得“水陆良田”颇多。

    又有蛮族制作手工艺品、布匹出售,亦或是在汉、蛮之间经商,还有的从事畜牧业,饲养了的牛马以及各种杂畜,对于这样的优良,从东晋以来的南朝官府自然是千方百计要纳入控制之中。

    历经百余年的讨伐,平原上的蛮民早已和汉民融为一体,后来的宋、齐、梁各朝,镇守荆、雍、郢、司的刺史、都督们都不断发动战争向山蛮要人,所以如今宇文温对山蛮用兵不过是“循例”。

    但是后来事情就发生了偏差,击杀了率部下山袭扰的罪魁祸首,官军收兵打道回府,可对山蛮的动作没有结束,许绍知道宇文温换了种方式向山里要人:买。

    讨伐山蛮是官府理所当然的责任,可许绍和郝吴伯对于上司能够把这种事做成买卖十分惊讶,这位宇文使君似乎是做买卖的转世投胎,几乎什么事都可以和做买卖联系在一起。

    大山中的日子很苦,基本上平原里州郡百姓许多常见的日用品都缺,山中的寨主若是运气好还可以探到小铁矿,可食盐却是没法在山上找到来源,所以用诸如盐铁之类物品对寨主们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山南各州自然是不产盐,但是宇文温做买卖却能弄到许多盐,至于铁倒还好办,但是防止养出白眼狼必须限量供应,所以巴州州衙用盐铁等必需品向山中的寨主“买”人。

    条件只有一个:人必须是山中的,不许掳掠山外官府治下百姓,只要不碰这条底线,什么都好说。许绍和郝吴伯对这个买卖的效果是持保留态度,可是如今的现实却出乎他们意料之外。

    山中的寨主竟然真就自相残杀起来了!

    被官府大力扶植的寨主们,拿着精良的武器向着深山中的山寨发动攻击,抢来的户口自己留一部分,大部分送出山卖掉。

    这还只是开始,因为的采石场、伐木场、石灰窑、炭窑以及采矿场需要廉价的劳力,所以各路东家开始涌入弋阳郡的人力市场去进货,更有甚者在州衙登记后,和寨主们合作组织义兵进山捉拿祸首田云山。

    田云山早就被捉回来砍了头,但对外一直宣称未能归案,所以这就是个进山捉劳力的借口,官军没有参与行动,而人却被寨主们源源不断的从山里运出来。

    这买卖看起来很划算,用做买卖的方式一举两得,不但解决了山蛮作乱的问题,还连带着弄来许多劳力,看上去是皆大欢喜,可许绍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承业,你说再这样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子?”许绍有些担忧的问道,在一旁的郝吴伯听出了言外之意,他看着不远处被州兵押解的俘虏们陷入沉思。

    许绍问的是“会变成什么样子”,似乎是漏了个“山里”,但郝吴伯知道许绍想的是什么,他们的上司宇文温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可以发动战争去捉陈国俘虏,也可以用东西去和山里的寨主买俘虏。

    这种方式有些剑走偏锋但还能理解,他在意的是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看看那些东家弄到廉价劳动力,对于发动战争趋之若鹜的表情,郝吴伯觉得事情有些不对头。。

    。。。

第十八章 纺织() 
今日一更

    巴河城外,‘著名’的地标——大风车下,宇文娥英正抱着弟弟看着风车,南风吹来带动十字形的风翼,见着风翼缓缓地转动,宇文娥英和弟弟鹊哥高兴得手舞足蹈。

    小鹊哥两岁都不到当然什么都不懂,只是见着抱自己的人高兴他便高兴,还在咿呀学语的小家伙一个劲的说着“抱”,当然他是眼巴巴看着不远处的母亲说的。

    杨丽华见着宇文娥英手舞足蹈,怕她一下子抱不住弟弟,便上前将鹊哥抱起来,宇文温在一旁见着大风车在不停的转,心中按耐不住唱起开场曲:

    大风车吱呀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呀真好看。。。

    这首歌的现代风不适合如今的时代,所以宇文温只能在心中过了一遍‘名曲’,看着大风车和四周的景象,他心中产生出时空错乱的感觉。

    这两日他难得有空,所以继昨日带着夫人尉迟炽繁和儿子棘郎出游后,今日带着杨丽华以及宇文娥英还有鹊哥出来‘放风’。

    湖畔庄园的建设还没完成,他便带着家眷来到巴河城走走,顺便看看地标,这座投资不下千贯的风车如今运转正常,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费舂米了。

    这种仿制于荷兰风车样式的风车很少见,所以宇文娥英很好奇,不断的问出各种问题,见着小丫头“既然诚心诚意的发问了”,宇文温便“大发慈悲的告诉她”。

    首先这风车塔顶能转动,以便当主导风向变化时进行风翼始终对着风吹来的方向,当然下暴雨刮大风时是不能用的,风翼要收起来免得损坏。

    只要有风就能转,当然是不分昼夜的转,风翼一转那么舂米的碓就不会停,一昼夜下来能省去很多人力,风车当然怕火,点着了就会烧个精光直接扑街。

    扑街是什么?呃。。。和死差不多吧。。。

    看过了风车,宇文娥英的兴致依旧很高,带着弟弟在风车工坊外玩了一通,很快就发现了新‘玩具’:纺车。然后问题又源源不断的冒出来了。

    首先一个问题: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宇文娥英当然知道衣服是用布、锦、或丝绸做的,所以宇文娥英的问题其实是布是如何做出来的,宇文温正在想如何把二十一世纪的思维用六世纪的语言说出来,杨丽华却‘挺身而出’开口答疑。

    布是织出来的,而织布需要纱线,纱线的来源分为蚕丝和葛、麻,蚕丝和葛、麻变成纱线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纺,纺即为纺纱,织即为织布,两者合称即为‘纺织’。

    如今见到的纺车,即是将蚕丝、葛、麻纺成纱线的工具,有了纱线后用织机将其织成布,有了布就能裁剪缝纫做衣服。

    “那纺车和织机是怎么动的呢?”宇文娥英又问道,杨丽华解释说都是靠人力驱动,而蚕丝得靠养蚕结茧缫丝,葛、麻要靠种植,纺成纱线后由织娘日以继夜的织才能得到布。

    见着宇文娥英似懂非懂的“哦”了一声,宇文温倒是颇为佩服杨丽华,若是换成他来讲解,怕是要从植物纤维说起,那就不知道小丫头能不能听懂了。

    杨丽华出身贵族家庭,和其他贵族女子一般其实不需要懂这些知识,作为锦衣玉食的女郎只需要人服侍,除非家道中落或者被罚没为奴,纺纱织布一辈子都不用碰。

    宇文温的夫人尉迟炽繁亦是和杨丽华般出身贵族,但是杨丽华却有些特别:她曾是皇后,所以必须知道一些养蚕织布的知识,以便母仪天下。

    农耕社会,男耕女织是经典生活场景,对于州官来说劝农桑是州务职责所在,而对于皇帝来说劝农桑事关国本,所以每年春天皇帝和皇后这一龙一凤就得举行仪式进行亲耕和亲蚕。

    皇帝亲耕的仪式早在周天子时就开始了,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下扛着锄头下地还得扶犁耕田,当然这田也有来头叫做籍田。

    籍者借也,谓借人力以理之,劝率天下使务农也。春秋传曰“郊而后耕”,遂籍人力以成岁功,故谓之帝籍。

    与此同时皇后也没闲着,要领着内外命妇进行躬亲蚕事的典礼。

    皇后乘翠辂,率六宫三妃、三弋、御媛、御婉、三公夫人、三孤内子至蚕所,以一少牢亲进,祭奠先蚕西陵氏神嫘祖。礼毕,降坛,令二嫔为亚献终献,因以躬桑。

    此即古语所谓“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种桑养蚕纺纱织布一条龙表演下来,杨丽华对纺织熟悉再正常不过。

    当然宇文温身边还有一位更熟悉这一套,那就是梁国公主萧九娘,她从小在舅舅家长大,家境不好时不时得做农活,和杨丽华那种表演性质的行为不同,萧九娘纺纱织布可是糊口马虎不得。

    宇文娥英就是那么一问,待得母亲做了解答后注意力很快转移,她听母亲提到了养蚕,所以要拉着弟弟去看蚕宝宝,宇文温和杨丽华相视一笑,无奈的跟在后面,看着熊孩子即将去祸害蚕室。

    。。。。。。

    三台河畔,西阳郡公府邸的‘黑工坊’内一处院子,一台纺车正在运转,和这个时代寻常可见的纺车不同的是,这台纺车是用水力推动,而锭子数量也大有不同。

    农户家中用的纺车为人力驱动,锭子通常为二到三个,最多不超过五个,以纺麻为例,人力纺车每日最多纺纱三斤,而这台用水力驱动的纺车共有锭子三十个,每昼夜可纺麻接近百斤。

    前提是运转正常,而就在宇文温带着杨丽华现场观看时,水力纺车运行到一半便出了故障,有几锭纱线断开无法正常运行,一旁的工匠赶紧切断动力,开始断线的纱锭。

    “一架水力纺车一昼夜就能纺麻接近百斤。。。”杨丽华喃喃自语,她看着眼前的这台水力纺车有些失神,这样的数字很惊人,照此说来一架这样的纺车能顶上三十户人家的产出。

    “这架纺车只是试运行,工匠们还在调试,若是调试好了就能接连数日运转下去,掌握了工艺之后能够做出更多的纺车,若是一百台水力纺车同时运行一日,抵得上三千户人家一日的产出了。”宇文温在一旁说道。

    “锭子还能增加吧?应该不能无限制增加吧?”杨丽华又问道,宇文温点头说是,水力纺车能带动的锭子自然还能增加,但是达到一定数量后故障率就大幅上升,还不如新添一台。

    见着杨丽华欲言又止的样子,宇文温带她到隔间观摩,此次见到的同样是水力驱动的装置,和隔壁不同的是这个装置是织布机,也就是水力织布机。

    水车将河水打到高高的蓄水池,蓄水池的出水管有水涌出,落到下方水轮的辐板上将其推动,被水推动的水轮不停转动,驱动织布机运转。

    杨丽华目不转睛的看着织布机,很快从最初的震惊中回过神来,首先注意到其中一个不同之处:只需要一人控制的梭子,而那不停穿梭的梭子看起来有些特别。

    “此梭上有滑槽内有小轮,穿梭起来十分灵活,唤作飞梭。”宇文温解释,“平日里织布用梭需要两人配合,而这个织布机只需一人便可完成织布,并且织布速度极快。”

    “也是昼夜都能运行么?”杨丽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