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3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炫闻言无奈的笑了笑,他听说过房彦谦,其兄房彦询,年纪轻轻便任监馆,专门接待南朝使者,负责和对方斗文,兄弟俩才华横溢,他曾见过几面。

    想到当年往事,刘炫不由得感叹光阴如梭,房彦询英年早逝,而他也碌碌无为十余年,当年周国灭齐,身为齐人的他和一众友人,还以为周国会有大用,结果一切如故。

    今日酒席之间那位年轻的黄州长史郝吴伯,还有同龄的巴东郡守许绍,两人如同他和刘焯般是同窗好友,年纪轻轻却仕途宽阔,再想想自己,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光伯莫要气馁,郝长史和许郡守,其家族俱在山南枝繁叶茂,入仕多有便利,又遇到西阳王这般不拘泥规矩之人,当然就脱颖而出了。”

    刘焯所说刘炫有些期盼:“不知西阳王。。。”

    “时局纷乱,西阳王的心思如今都放在军政上,光伯莫要焦躁,这几年先安心做学问,来日方长。”

    刘焯知道对方关心的是什么,学而优则仕,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但是如今局势确实有些混沌,他和刘炫这几年仕途不顺,可不想随便掺和政局。

    这也是宇文温的意思,毕竟西阳王的名还不行,即便宇文温举荐他俩做官,大概也是人微言轻的小官,到时候才学无法施展,各种建言也没人采纳,这样的官当来有意思么?

    功名利禄谁不想,但他们已经尝试过,然而仕途实在是坎坷难行。

    他们有学问是不假,但是品秩上不去,那些才疏学浅的上官有很多办法压制他们,到时四处受气,郁郁不得志,还不如在西阳做学问逍遥。

    刘焯在西阳的这几年,已经名正言顺靠着学问挣了许多钱,学生越来越多,校对过的书籍四处销售,信都刘士元的名从来没在世人眼中消失,不用受气不用色,而名利两不误,又有什么不好的?

    听得好友这般分析,刘炫心中稍定,数月前他收到刘焯来信,对方邀请他到西阳走走,其实自己心中是有些期待的:莫非是西阳王以此理由,邀请他到西阳?

    来到西阳,却又犯了难,他既担心是自己想多了,贸然自荐的话会让西阳王错愕;又怕自己若是不主动,西阳王又不好意思开口,那不就是错过机会了?

    学而优则仕,刘炫当然想做官,先前周国灭齐,新刺史举荐他为户曹从事,但没几年就战事频仍,他不会领兵打仗,所以一直只是个寻常的州佐官。

    他的学问,本该用来编修国史整理历代书籍,或者和刘焯一道编制天文历书,亦或是在太学授业,然而根本这天到来的希望。

    刘炫的出身一般,没有世家大族的荫庇,虽然名声很响,但掌权者似乎也没打算提拔他,所以无奈之下辞官回乡,准备开学授业,靠着束脩养家糊口。

    此次好友刘焯的来信,如同久旱后的一场及时雨,黄州书肆的名,刘炫有所耳闻,这几年来焯托人送来的“一本本”线装书,中所述在西阳的舒适生活,他真的动心了。

    功名利禄,功和禄如今可以先不考虑,但是若能靠着学问正大光明赚钱,又能校对各类书籍天下文人己的成果,这又有什么不好的?

    刚到西阳,西阳王便赠了一座宅邸仆人若干,还有许多钱粮布帛,加上刘焯同样赠送许多礼物,足够他一家在西阳衣食无忧,这几年捉襟见肘的苦日子,总算熬到头。

    正交谈间,仆人送来一沓拜帖,刘炫拿在手上越讶,一旁的刘焯瞥了眼案上几放着的几张,随即笑道:“光伯,黄州的书肆东家们已经找上门来,你准备好了么?”,**,:

第一百零一章 如坐针毡() 
州学,讲堂内座无虚席,甚至连窗外都站着人,一个个踮着脚探头往里望,人人都屏气息声,生怕些许杂音导致听不清楚上之人的说话。.M

    名扬天下的二刘,今日在此讲课,说的是《尚书》,难得有机会听当世经学名家的讲解,错过了恐怕就再也遇不到了。

    许多人家境贫寒,求学之路坎坷难行不起老师,交不起束脩,甚至即便有些财力,想请老师都没地方请,更别说负笈游学。

    所幸黄州兴办州学来经学名家“二刘”之一的信都刘焯刘士元讲学,而黄州西阳城兴旺的产业许多贫穷学子有了‘勤工俭学’的机会,所以州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如今“二刘”中的另一位,河间刘炫刘光伯也来到西阳,同样是在州学讲学,这消息令广大学子激动不已,山南各地不光求学之人,连许多学者亦闻风而动,纷纷赶往黄州西阳,要来会一会“二刘”。

    刘焯刘炫,年少时一同求学,同受《诗》于刘轨思,受《左传》于郭懋,问《礼》于熊安生,这些都是前辈名家,而“二刘”却又青出于蓝。

    刘炫熟知《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相关学问皆能讲授,能得这位名家授课,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尤其今日所说的是《尚书》。

    《尚书》为六经之一,上古时期的一部历史文献,先秦时称为《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书》。

    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史事,因为当时“尚”与“上”通用,而“书”意指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所以《书》又叫做《尚书》,即上古史的意思。

    “所谓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文有六体,是为‘典’‘谟’‘训’‘诰’‘誓’‘命’六体。。。”

    “《尚书》所记,上起唐尧,下至春秋时秦穆公,按着年代先后,又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刘炫是今日主讲,刘焯在一旁补充,他们考虑到今日前来听课的学子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没有一上来就高谈阔论,而是先把《尚书》的概念大概说一遍,然后再慢慢切入主题。

    堂下听众鸦雀无声,个个都在侧耳倾听,西阳王府记室刘文静,提前几日请了假,和弟弟刘文起一道于今日听课,昨晚他俩通宵在讲堂外排队,还差点排不上好位置。

    因为有人已经从昨日下午起就在堂外守着了。

    刘文静刘文起兄弟身后不远处,眼圈暗的宇文理和萧瑀孔颖达坐在一起,三人昨晚来迟了一些,前排的好位置是轮不上了,只能退而求其次。

    此次二刘说《尚书》,为体现州学一贯以来秉持的公平原则,入场顺序只能靠排队,也不许他人替代排队,所以来得晚的人只能排在后面。

    宇文理不稀罕靠着自家权势插队,所以来晚了只能认命,不过讲堂的设计不错,听众席位是呈阶梯状由前往后渐渐升高,坐在后排的人也能清楚听到讲学之人所说,亦能样貌。

    宇文理的水平要比同学萧瑀差些,听着听着就有些听不懂了,而萧瑀的水平又比孔颖达差一些,听到后面也有些听不懂。

    与这两位一脸困惑的表情不同,孔颖达的表情是若有所思。

    如果以阶段来划分,宇文理是处于半懂不懂,但问题太多不知从何问起的初级阶段,而萧瑀是处于半懂不懂但能问出几个重点问题的中级阶段,那么孔颖达就是在纠结,纠结自己的不同对是错的高级阶段。

    当然还有第四阶段,那就是七窍通了六窍,还有一窍不通,譬如坐在第一排的某人,便是如此。

    西阳王宇文温,今日莅临州学讲堂,当然他肯定是不用排队的,连带着两个小伙伴:许绍郝吴伯也厚着脸皮沾了光,一起坐在第一排听讲。

    与某人不同,许绍郝吴伯可是正经“读书人”,受过良好的经学教育,所以如今他们处于中级阶段,听课听得入了神,正眉头紧锁,思索着一会该问什么问题。

    宇文温就不同了,现在的他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因为他完全听不懂,但又要装出饶有趣味认真听课的样子,毕竟坐在第一排,小动作都会让人清二楚。

    完全听不懂哎。。。魂淡!一会二刘请我说两句,我能说什么?大家吃好喝好?

    他有些悔不当初,听着刘炫讲《尚书》就如同听天书,听着听着居然倦意上涌,又不敢打哈欠,也没办法随意活动手脚施展筋骨,因为这是对讲课之人的不尊重。

    今日二刘说《尚书》,根据多方消息,宇文温知道今日必然人满为患,他知道山南许多知名学者今日都会在座,所以决定出席,其动机当然不纯。

    他根本就不懂《尚书》,之所以厚着脸皮出席,一来是体现父母官对于读书人的尊重,也是给二刘捧场,二来就是要刷声望,俗称装逼。

    剧本已经想好了,找个机会吟诗一,把什么唐诗宋词中应景的名诗拿出来,当场“即兴吟诗”,赢得满堂喝彩,声望值瞬间刷爆。

    听课的人那么多,许多都是山南文坛名人,回去之后在当地说起今日之事,那么‘宇文二郎’的名声在中层社会不就更响亮了?

    说不得有更多的人慕名而来投奔他,这样就省得靠不着调的“虎躯一震,再震,三震”去震服人心,所以这种刷声望的最好机会,他哪里能错过。

    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宇文温越想越激动,昨夜连家里的极品良田都不耕了,一门心思编剧本,憋着鼓劲要在今日一鸣惊人,把自己在文坛的声望刷爆。

    他已经准备好了几诗,届时谁也别想阻止他装逼,结果计划赶不上变化,宇文温现自己太乐观了,因为完全不懂《尚书》,根本插不上话。

    壮胆,他特地把西阳王,也就是许绍郝吴伯这俩个凑数的王带上一起刷声望,原计划是这两个当开路先锋吸引火力,然后自己凑准空挡来个最大化火力输出,也就是吟出一绝世好诗,结果。。。

    黄州猪多,所以你们两个都成了猪队友!听得这么入神做什么?轻声解释一下行不行,我根本听不懂上面说的是什么啊!

    此时的宇文温,如同后世一个高考物理状元,信心满满的带着妹子去物理学研讨会装逼,顺便刷刷妹子好感度,结果一上来人家说的是高能物理。

    什么量子色动力学弦理论可积量子场论统计格点模型暴涨宇宙学等,一个高中生哪里听得懂?

    宇文温越听越觉得不妥,他装模作样当好学生滥竽充数当然没问题,可就怕讲课的兴致一来请他“说几句”,这丢脸可就丢大了。

    二刘不太会察言观色,否则不会仕途坎坷,宇文温觉得自己如今坐在第一排太显眼,两个王如今有变成猪队友的迹象,他有很大概率被讲课的刘炫问“大王有何见解”。

    轻轻咳嗽了几声,旁边的许绍郝吴伯都没回过神,眼见着两个猪队友开始卖队友,自己装逼不成反倒极有可能要出丑,宇文温心里那叫一个急。

    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宇文温不想坐以待毙,提前退场又不好,所以决定找救兵,装模作样往两边瞄了瞄,一个人,随即心中大喜。

    及时雨,就是你了!,,。请:

第一百零二章 尚书正义() 
寻了个机会,宇文温起身离场,在后排听众他是起身更衣,而宇文温也确实是打算起身更衣,和身边坐着的许绍便是如此说。.*M

    结果许绍听课听得入了神,只是点点头便没再多言,宇文温心中骂了一声“猪队友”,便轻手轻脚向讲堂外走去。

    更衣就是上厕所的婉转说法,其实上不上厕所对于宇文温来说都无所谓,他的刷声望计划必须及时做出,所以需要暂时离场,找到新的‘助攻’。

    虽然他不懂《尚书》,生怕被讲得起劲的刘炫来个“请问大王有何见解”,但他不打算临阵脱逃,这样不是自己的风格,所以在讲堂外旁听的杨济,就是他的希望。

    杨济本来说今日没空,所以不能前来听讲,不过方才宇文温瞥见这位在窗外探头探脑,所以才在睽睽之下离场,他觉得杨济肯定己出来,必然心领神会。

    宇文温从杨济身后走过时,特地咳嗽数声,因为对方正和一群人挤在窗户边,所以他不想那么张扬,结果走出几步开外,觉情况不对,转头一济居然没跟上来。

    还在那里踮着脚伸着脖子往里文温见状一股邪火蹭蹭蹭往上冒,示意随从去喊人,自己往前走,片刻后杨济匆匆赶来。

    “大王,唤下官来有何吩咐?”

    “杨司马,听课听得很入神嘛。”

    “刘光伯所说确实引人入胜,果然是当世经学名家。”

    杨济刚说完,见宇文温板着脸,心中一动便问:“大王莫非听不懂?”

    “是啊,寡人不学无术。”

    宇文温哼哼着,无所谓承认自己的弱点,反正如今就他和杨济在某角落嘀嘀咕咕,不怕被隔墙有耳听了去。

    “呃,不知大王唤在下过来,有何吩咐?”

    “《尚书》的门门道道是怎么回事?你大概说一遍,免得一会刘光伯说到兴头上,忽然请寡人说几句,届时寡人能说什么?”

    “啊,刘光伯再不济,想来不会如此没眼色吧。”

    宇文温闻言冷笑:“不会?杨司马方才的眼色去哪里了?啊?”

    杨济干咳一声,今日他临时起意来旁听,听着听着就入了神,确实没注意到宇文温出来,见着这位‘不耻下问’,便介绍起《尚书》的一些基本常识。

    《尚书》又称《书》,为六经之一,记载的是上古时期至先秦时的历史,其有的是言辞,有的是宣言,有的是命令,有的是谈话记录。

    其编撰者不明,故而有许多说法,不过两汉学者认为,秦汉之际的《尚书》应当是孔子根据原版《尚书》精简而成。

    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崩坏,孔子有感于此,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鲁国,开始把精力都放在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上面,还为《尚书》做了序。

    孔子在收徒讲学时,把六经当做教材,所以六经是儒学的典籍,后来秦王嬴政扫**,一统天下成了始皇帝,开始禁止民间藏书,《尚书》当其冲被列为**,民间藏书一律焚毁。

    当然,皇宫里的官藏是有《尚书》的,结果秦末楚霸王火烧咸阳,许多只有官方书库才存有的古籍付之一炬,《尚书》便是其一,至此就从世人眼中消失。

    后来汉朝建立,待得局势稳定,有个博士伏生,将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藏起来的《尚书》取出来,因为是竹简,又藏在夹墙中多年,所以他收藏的《尚书》已经散乱不堪,整理之后只得二十八篇。

    伏生带着这二十八篇残缺的《尚书》,在齐鲁之间讲学,因为这些篇章使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而称为今文《尚书》,朝廷列为官学用书,因为经过许多学者的考证,认定这套书是真的。

    到汉武帝时,相传鲁王刘余扩建自己的宫殿,把隔壁孔府旧宅给拆了,结果在旧宅的墙壁里现了许多蝌蚪文汉以前的大篆或?文所书写的竹简。

    这是古文所写的《尚书》,由孔子的后代学者孔安国整理,送到京城官方书库之后,那些古文几乎无人能够“翻译”,结果束之高阁。

    后来好容易经有识之士辨别整理,再与通行的今文《尚书》一校对,现多出了十六篇,人称古文《尚书》。

    然而古文《尚书》并未被朝廷重视,未列为官学用书,也没人教授,直到王莽时才将其列于学官,还引了著名的今古之争。

    而东汉初年,学者杜林曾在西域边疆得古文《尚书》一卷,爱不释手总是随身携带,生怕保管不当导致古文《尚书》失传,当时的大学者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但即便如此,古文《尚书》还是不如今文《尚书》受重视,东汉末年后的乱世,古文《尚书》渐渐散失,再无人问津。

    后来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古文今文《尚书》全部散失,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尚书》,自述为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东晋朝廷将梅赜所献《尚书》列于学官,故而后来的南朝学者学的都是梅赜所献《尚书》。

    到了隋国平陈天下一统,又经隋末乱世,到了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诏令孔颖达等学者编制《五经正义》,确定了《尚书》的官方标准版本。

    杨济作了总结:“大王!刘光伯推崇的,是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后来孔颖达在其义疏基础上,编纂了《尚书正义》,后世数百年都被认为是《尚书》正源。”

    说到这里,他忽然激动起来,其兴奋程度让宇文温都吃惊。

    “大王!自唐以后,天下学子所学《尚书》,便是以梅赜所献孔传古文《尚书》为基础的版本,大家都认为是真书,然则两宋时质疑之声渐起,南宋朱熹便觉得此书可疑。。。”

    “到我皇明之世,正德年间,时任国子监助教的梅致斋,著有《尚书考异》,不才曾经熟读,觉得书中质疑颇有道理!”

    ‘到我皇明之世,到我皇明之世,现在是一千年前的南北。。’宇文温正腹诽着,忽然心脏“嘭嘭嘭”剧烈跳动起来:

    杨生,你现了盲点!

    宇文温欣喜若狂,他不关心《尚书》的真伪,什么今文古文,什么孔传古文《尚书》杜林古文《尚书》,他从杨济的讲述当中,现了一个商机。

    二刘都认为古文《尚书》是真,在黄州州学讲堂之上,却被人当面驳斥得无言以对,这种消息一旦扩散出去,那将让天下读书人为之哑然。

    什么经学传家的世家大族,什么成名已久的大儒,还有无数莘莘学子,要想一探究竟就得来西阳,届时杨济摆下擂台舌战群儒,他宇文温光是卖门票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别说西阳的住宿饮食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届时西阳城将“客似云来”!

    谁能当面打脸?杨济!

    宇文温觉得既然南宋朱熹有过质疑,而明代那位梅助教编纂了《尚书考异》,想来考证十分严谨,所以读过此书并颇有心得的杨济,就是最好的打脸之人。

    尚书正义?尚书正义在我们这里!,。请:

第一百零三章 怼他!() 
掏出怀表,宇文温,按照今日的安排,距离刘炫对《尚书》答疑还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