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盐灶这么热,可以暂时离开么?不行,煮盐时火候要控制好,到了关键时刻要投放盐母,不然错过时机会导致这一灶盐的产量下降,到时倒霉的还是全家人。
大热天煮盐,根本就没办法纳凉,对于路人来说,一个树荫不过带来些许凉快,而对于灶户来说,却是难得的清凉世界,犹如天上的广寒宫一般让人神往。
煮盐,当然要生火,那就需要的薪柴,数百年的煮盐盐场周边的树木几乎被砍伐一空,所以灶户们只能到内陆地区砍柴,收集枯枝干草,这也需要全家出动。
会走路的小孩儿,跟在父母身后在灌木丛中捡柴禾,年纪再大些的就爬树折枯枝,辛辛苦苦收集了一捆捆薪柴扛回去,烧不了多久又得再去收集。
全家一起煮盐,从年头忙到年尾,每日工钱近百,一个月下来有差不多三贯,一般人打散工每月有一贯就不错了,看上去好像不错,但问题在于,这是一个灶户的全部收入。
通常来说,一户按五口计,两老,夫妻俩,外加一个小孩儿,五口人正常情况下,每月消耗口粮都要有七石,即便按米价每石三百文计,三贯钱不过能买到十石米。
好像够吃,但一家人过日子除了吃还有穿,还有其他开支。
灶户住的是茅草屋,海边夏秋季节多飓风,风暴过后茅草屋就算没塌也快要塌了,所以要花钱修:煮盐那么辛苦,很容易头痛脑热,那要花钱买药治病。
衣服破了要补,孩子长高了原来的衣服不合尺寸,要换;水缸破了也得换或者补,到处都是花钱的地方,区区三贯钱哪里够花,更别说工钱还经常不能及时发放。
所以米饭是吃不起的,灶户们吃的是野菜根糙米粥,肉是没有的,最多是小鱼小虾做配菜。
海边有海产,为何不钓鱼吃?海鱼个头大,肉也多呀?
问题是鱼要煮到能入口的最低要求,需要油和简单的佐料,一贫如洗的灶户们哪里承受得起,即便清水煮鱼也很耗柴禾。
所以灶户们的日子过得和叫花子差不多,家徒四壁,连一床像样的被褥都没有,夏天闷热蚊子多,冬天又没有御寒衣物,冷得全家人只能抱团取暖。
如此凄凉的生活,却背上几辈子都还不完的高利贷,名为灶户实为奴隶。
宇文温面前的这个盐丁,年纪和他相仿,可看上去却像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婆娘瘦弱,看上去就像芦柴棒,有一个儿子,三岁左右年纪,极度营养不良,头大身小面黄肌瘦,说像豆芽算是好的,宇文温觉得可以形容为外星人ET。
杨济作为权广州刺史,这几个月可没有闲着,把广州境内的盐场整顿了一番,清除积弊,剔除硕鼠那些灶户
重获新生。
拖欠的工钱还没算清楚,新官府就先给每户发了一年的口粮,钱帛若干,还有黄州“名产”肉松、腊肠和咸蛋。
灶户们是第一次过上如此“奢侈”的生活,一家老小人人都有夏衣寒衣,崭新的被褥,吃上了白米饭,还有肉吃。
生活有了奔头,工钱翻了一倍并且是日结,灶户们煮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然而现在的盐场已经不需要他们煮盐了。
听完讲解,宇文温来到盐灶不远处的海边,那里有一片特殊的盐田,分成几级,有立轴风车抽水。
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提出了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制盐工艺,重获新生的灶户们,短时间内将这个工艺变成现实。
所以,盐业的游戏规则,要变了。
:。:
第八十三章 晒与煮()
自先秦以来,海盐的制取都要靠煮,通过人工加热的方式把海水蒸发掉,这种制盐工艺要消耗的燃料也就是柴禾。??·?K?A书NSH·
而同样是加热,却有另一种更省事、省柴禾的办法,那就是让海水晒太阳,相对于煮盐法,这就是晒盐法。
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海水引入一块块盐池组成的大盐田,借助强烈的日晒将海水蒸发,最后得到剩下的盐分,这个过程根本就不需要人工加热,所以能成本。
宇文温当然知道晒盐法,但他没有实际操作过,所以这种新颖的制盐工艺提出来后,是重获新生的灶户们想办法将其实用化。
简而言之,是在海边滩涂上挖两个池子,于潮水水位高时引海水入第一个池子,然后经过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后,将池水引入第二个池子晒。
此时的池水卤水咸度很大,晒上一段时间后池底渐渐就会有析出的盐分。
确实很简单,但要进行大规模晒盐,工艺就没那么简单,不过这对于灶户们来说不是问题,他们可能根本就不识字,但世世代代和海水打交道,已经积累了制盐经验。
因为债务全免,家境得到极大改善,灶户们琢磨新工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数个盐场都在同时琢磨晒盐法,相互间还进行经验交流,所以很快就整理出一套有效的晒盐工艺。
首先是建滩,在平坦的沿海滩涂上按一定的尺寸建造方形滩池,滩池由上而下逐级挖低,落差一般为数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引导池水向下走。
最底部的池子里筑平台,用以储备析出的海盐,暂称为盐台。?一看书???·?K?AN?SH??·
而滩池周围挖两面或者三面大沟,以备纳潮储水,暂称为盐沟,向海一面的沟堤防开一水门,设闸以便开关控制水流。
其外再开一道潮沟,直通大海用来引潮入沟,备盐沟纳潮所用。
盐滩池建成后还要整理,将池内泥土挖松、晾干,再放入海水中泡稀,用脚在池内将这些泥土踩均匀,再用刮板平池底,然后将池内海水排出,用石碾将池底压实压平。
盐滩池准备好后就能纳潮,涨潮时等海水达到最**位时开水闸引海水入盐沟,然后借助立轴风车或者人力水车将海水从盐沟引入盐滩池中最高的那一级。
晒了一日后将第一级池子里的海水导入第二级,晒一日后导入第三级,与此同时又引海水入第一级,逐日以此类推,利用日晒蒸发海水池中卤水浓度逐级变高。
待得卤水流入最低层的盐台上时,已经接近盐分浓度最大值,再晒上一段时间就会析出盐分,即为“出盐”。
当然,逐级日晒让卤水浓度增加的工艺需要技术操作,要靠人来判断其浓度是否达到“出盐”的地步,因为卤水流入最后一级的盐台上时,浓度不够会导致出盐量低,而浓度过高水量不足同样也会导致出盐量低。
这需要经验,但对于灶户们来说不是问题,晒盐和煮盐,其实除了蒸发过程有人力和非人力的区别,对卤水浓度的判断并没有区别。
数百年的煮盐经验灶户们对如何判断卤水浓度很在行,他们将卤水浓度分为十成,十成卤水就是浓度最大的卤水,达到了出盐的条件。
如何判断卤水的浓度呢?靠舌头去品尝不是不行,但缺点太多,所以灶户们有祖传的办法,那就是用卤水浮子。
这是一种特制的浮子,分为两枚,一枚为“五成浮子”,一枚为“十成浮子”,若五成浮子在卤水中抬头,那么意味着这卤水浓度大概是二到三成,若平浮在卤水面上即为五成卤水。
十成浮子若在卤水中斜浮,说明此水为七到八成卤,若浮子平浮于卤水面上,意味着卤水为十成卤,可以出盐了。
宇文温端详着手上那两枚浮子,心中想到了现代测海水盐度的一种装置:盐度比重计,看着面前一个个目光真挚的灶户,他不由得感慨万千。
这些灶户目不识丁,不可能知道海水有“盐度”、“比重”的说法,也不知道海水里有氯化钠、氯化镁等氯化物盐类,但他们就是靠着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做出了看上去很低端的卤水浮子。
没有理论依据支撑,没有什么科学巨著,纯粹靠总结经验而制作出来的卤水浮子,实际上是能测海水盐度的比重计雏形,就这么默默的出现在民间。
经验科学,父子相传,一逢乱世便戛然而止,卤水浮子还算是好的,毕竟盐业不会断绝,可又有多少萌芽于民间的科技,就这么默默无闻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杨济见着宇文温出神,其他人大气不敢出,场面就此僵持着,于是干咳一声对方回过神来。
“东西不错,然后呢?”
“大王,这是两种盐,一种是煮出来的盐,另一种是晒出来的盐。”
两个小碟子里各自盛着食盐,一碟看上去很白,是煮盐,另一碟看上去颜色不纯,这是晒盐。
宇文温分别尝了尝碟子里的盐,很明显煮盐的纯度高,基本上没有杂味,而晒盐的味道么,掺杂着苦涩,虽然不至于和黄莲一样,但能感觉得出来。
“大王,晒盐法省力省柴禾,可是晒出来的粗盐味道却不行,若是和煮盐一比,恐怕寻常人家若有的选还是会选煮盐。”
宇文温点点头,他明白灶户们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作为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他还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海水中除了氯化钠,还有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钾等盐类成分,晒盐之所以有苦涩的味道,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杂志在作祟。
如何排除这种杂质干扰?他不知道,灶户们原本也知道,但最后还是琢磨出来了。
“大王,同样的海水,煮出来的盐咸味比较纯,晒出来的盐咸味却有些苦涩,草民等琢磨了几日,想出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晒出来的粗盐再用净水溶了,放在火上煮干,如此所得的精盐,味道和先前的煮盐一样。”
又一碟食盐端了上来,颜色白净,品相明显比晒出来的粗盐好许多,和煮盐没有区别,宇文温尝了尝,除了咸味就没有苦涩的味道,论起咸味的纯度,比一般的煮盐稍好些。
同样是煮,二次溶解所得卤水煮出的盐,比用滩涂上天然卤水煮出的盐纯度高,所以,晒盐法所得粗盐,若不进行二次处理,其味道比不过常见的煮盐。
不远处有一排新起的房子,那是对粗盐进行二次加工的地方,里面用的是全新大铁锅,省柴禾不说,有房顶挡太阳,全新灶台隔热效果很好,盐丁们煮盐再也无需忍受高温烘烤。
晒盐再煮盐,其综合成本不比单纯的煮盐成本高,而按照宇文温的观点,粗盐和精盐,其实可以有很多花样玩法,其中利润最高的那种,当然是他的首选。
第八十四章 与民争利()
天下什么买卖最赚钱?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海贸,亦或是倒卖海外奇珍异宝,然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做食盐买卖。
盐有集中来源,井盐、池盐、海盐,而根据各地距离盐产地的远近、交通便利情况不同,盐的售价也不同,不过不管是哪一种盐,贩盐的获利肯定不少。
所以广州的盐场整顿之后,又开始大规模推广晒盐法,可想而知随着海盐产量的提高,会带来源源不断的盐利,不过问题在于这个盐利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番禹,官署内宇文温正与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详谈,今日他不是来找对方吵架,而是诚心诚意来请教问题,不为别的,就是预判未来盐政走向。
盐铁专营,又称盐铁官营,是一个为人熟知的名词,但实际上古代跨度那么长,并不是每个朝代都采用盐铁专营政策,而一个正常的朝代时间跨度数十上百年,不同时期的盐政也不同。
宇文温打起了盐业的主意,也知道目前周国实行何种盐政,但他对盐政未来的发展不太有底,于是不耻下问,向崔达拏请教起来。
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语境有限制,也就是说提问的人身份要比被提问的人高,所以日常生活里,一个学生敢把他向先生请教问题的行为说成是“不耻下问”,那将会惹来众人耻笑。
宇文温贵为郡王,又是上级,向崔达拏提问,用“不耻下问”算是合理,但毕竟有居高临下的意味,所以他当面是不会如此说的。
“大王,朝廷当年平定东夏后,盐政大致是官督民办,这一点大王是知道的,朝廷设有掌盐掌四盐之政令,那么大王可知何为四盐?”
“寡人知道,一为海盐,煮海以成之;二为监盐,引池水以化之;三为形盐,物地以出之;四为饴盐,于西戎以取之。”
“大王说得是,而朝廷当时的盐政,凡监盐形盐,每地为之禁,百姓取之,皆收盐税。”
崔达拏当年为齐臣,所以说到周国平齐时,用“东夏”这一地理名词替代了“齐国”,他所述周国平齐后的盐政,是对河东解池出产的监盐池盐、蜀地出产的形盐井盐进行官营,民间力量不得参与。
而对于需要从西域收购的饴盐岩盐,还有沿海地区的散盐海盐,是允许民营的,尤其海盐,有官督民办性质,除了官府的盐场,也允许百姓煮盐制盐,然后适量收税。
但宇文温想知道的不光是这些,所以崔达拏介绍起当年齐国的盐政,一来他当年作为齐臣,自然知道齐国的盐政情况,二来是因为他的父亲崔暹,参与过齐国盐政的定策。
当年魏分东西,一番大战之后西魏控制了河东解池,也就是控制了池盐的来源,不过对于东魏来说,因为国土东面有漫长的海岸线,有了充足的海盐来源,所以无所谓。
盐是必需品,而盐铁官营古来有之,如果国家对食盐的制作、贩卖销售全程控制也就是专营,所得利润可以补充国库开支,所以东魏以及后来的齐国,总体而言是对盐进行官营专营。
不过在东魏初期,盐业官营的同时也存在着民营,到了武定年间,崔暹奏请对海、沂盐业也由官府经营,另一名大臣崔昂表示反对。
崔昂认为,盐场煮盐要用的盐灶,官府虽然可以征调人力煮盐,但总不如民间自发煮盐的人力广,所以不如允许盐业民营。
一来能够保证海盐产量,二来官府只需要计灶收税,同样也能获得不菲的收入,算是皆大欢喜。
当时的朝廷采纳了崔昂的意见,只对民营盐业进行征税而不是禁止,所以东魏齐国的盐业是官营、民营共存,但盐业官营也确实为当时的国库了充沛的财源。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魏周国,对河东解盐以及蜀地井盐实行官营专卖,原因很简单,西魏周国国力比不上东魏齐国,国库收入紧张,只能想办法扩充财源。
不但盐业官营专卖,连赋税都比东魏齐国重差不多一倍,这就是国力对比明显处于劣势的西魏周国无可奈何的选择。
至于为何是国力处于下风的周国笑到最后,那是政治、军事问题,不是经济问题,周国一统北方后,国力大增,自然就放宽了盐政。
开池禁允许民营,但要在官府的监督下经营盐业,是为官督民营,而对于故齐境内的海盐盐场,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
后来周隋两国对峙,填补巨大的开支,邺城朝廷对于海盐虽然允许民营,却增加课税作为财源。
而南朝的盐政,自宋以来都是沿袭魏晋旧制,对盐业主要实行官营,但也允许盐业民营,加以课税补充国用,简而言之,自魏晋以来,天下盐业大多官营为主,其间政策出现反复。
盐业官营,即源自当初有名的“盐铁官营”或“盐铁专卖”,这种制度相传源于春秋,齐国名相管仲提出“官山海”,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为齐国富国强兵创造了巨大财源。
到了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实行类似的政策,增加国库收入;汉时,攻伐匈奴导致开支大增,为筹措军饷,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
不过到了汉昭帝时,实行修生养息政策,大臣们讨论“盐铁官营”的政策该如何,是为著名的“盐铁会议”,从那以后,朝廷对盐铁的控制渐渐放松。
自魏晋以来,历代朝廷对于盐铁的经营政策多有,以盐业来说,朝廷开支巨大急需用钱时,会收紧盐禁,若财政盈余,则会放宽政策。
当年崔达拏的父亲崔暹加强盐业官营,是增加财政收入,而反对者的观点之中,最的看法是盐业官营弊病丛生,而且朝廷“不能与民争利”。
“与民争利?寡人的看法,这‘民’可不是谁都有资格做的吧?”
面对宇文温的发问,崔达拏没有回答,他觉得没必要为这种显而易见的事情起争执,实际上世家大族和权贵们,不会放过盐业经营,无他,利润丰厚。
“大王方才所问,朝廷未来的盐政会如何,下官以为,待得天下一统,朝廷恐怕会完全解除盐禁,甚至连盐税都不会收了,是为让利于民。”
天下一统,税源充足,当权者没必要区区盐税,弄得个“与民争利”的恶名,毕竟权贵和各地豪强们也要“利益均沾”。
所以宇文温之前的判断即是如此:周国平陈之后,盐业迟早要放开,盐税会调低甚至取消。
不过能从丞相身边亲信崔达拏那里听到同样看法,他心里还是颇为兴奋的,对方消息灵通,对一些政策的预判很有优势,没必要为这种事情骗他。
所以,宇文温今日的“不耻下问”,总算是圆满结束。
看着宇文温离去的背影,崔达拏摇了摇头,对方想靠广州盐场发财,他已经看出来了,这倒没什么,不过。。。
宇文家恐怕没几年好蹦跶,你还折腾个什么劲呢?
第八十五章 岂曰无盐()
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KANSH·说的是扬州十分富庶,而扬州为何会如此富庶呢?水陆之便是其一,但最的是盐业。
扬州繁华以盐盛,明清之际的徽商,其“真身”就是盐商,许多人不理解为何盐会有如此暴利,其实很简单,利润和总量。
一般而言,盐的零售价不算高,但盐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资,所以需求量极大,即便利润再低,薄利多销一样能赚大钱。
那么盐从产地到各地店铺销售,成本价和销售价的差别有多大呢?
以这个时代而言,淮南盐城出产的盐,盐商从灶户手上收购时价格大概是二十文左右一斗,这样的盐如果没有掺杂石沙泥土,在西阳的售价不低于三百文一斗。
斛石米斗盐,一斗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