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4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宇文温在用兵打仗的同时,调集人力物力修整驿道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给大家机会,做出政绩方便“转正”。

    官军每到一处,任命权刺史、权郡守,除了恢复秩序、组织农事、保境安民,还见缝插针在农闲时组织人手修整驿道修葺驿站,在统一的调度下,进展很快。

    所以到了现在,从江州南昌到广州番禹的驿道已经焕然一新,而大庾岭道已经重修,便于大规模物资转运,这是沿线官民群策群力的结果,而其中也少不了商贾们的作用。

    黄州商贾跟随官军一路南下,而随着战事进展顺利,商队也开始活跃起来,往返于西阳和番禹的商路,由镖行构成的商队已经往返了数次,对于驿站的设立,从成本角度出发,总结出了极其可靠的意见。

    江州各地大户、豪强,被南昌城外人头阵震撼之后,不管心里服不服已经归顺了新朝廷,其力量被宇文温借用,为驿道的修整了人力物力。

    这样的,如今即将得到丰厚的回报,江州各地大族参与经营来自岭南的海盐、奇珍异宝等买卖,算是宇文温的谢礼,当然,这要根据先前各家贡献大小而定。

    基于各种原因,宇文温的地盘一直局限在黄州这个不上不下的地方,后来被人当做碍事者,安排去攻打岭南,殊不知这对于宇文温来说,就是一个极佳的机会。

    别人眼里的烟瘴之地,却是宇文温打开局面的一块黄金宝地。

    “寡人迟早要班师,朝廷应该会认可你为广州总管,若真是那样,在离任前完成西京古道的疏通,届时粤北和湘南的交通,会如同粤北和赣南的交通一样得到改善。”

    宇文温擦了擦手,将凉茶一饮而尽:“用不了多少年,寡人会让人知道,岭南,并不是一个鸡肋!”

第八十八章 骨干() 


    “傻瓜!傻瓜!傻瓜!”

    廊下挂着一个鸟笼,笼中一只白鹦鹉不断重复着“傻瓜”这个词,弄得廊下正在等候的几个人有些尴尬,一名侍卫赶紧解释道:

    “这鸟儿太蠢,大王本来想派人送回府里,给几个小郎君稀罕稀罕,结果怎么教都教不会它说话,后来骂了一句‘傻瓜’,居然就学会了!”

    “噢,这是林邑国的白鹦鹉吧,中原鹦鹉哪有这般纯白的?”

    “不是纯白,纯白的献给天子了,这鸟儿有杂毛,你们看看,它脑门上有一撮灰毛,大王骂它做‘一撮毛’。”

    “傻瓜!傻瓜!傻瓜!”

    “哈哈哈!”

    众人低声笑起来,虽然大家都很熟,但毕竟这里是西阳王行辕,隔壁院房间里西阳王正在会客,他们可不能没了规矩。

    张须陀看着这稍有杂毛的白鹦鹉,饶有趣味问起林邑国的风土人情,几名侍卫见着大家都是熟人,便低声说起自己的所见所闻。

    此次岭南道行军南征江州、岭表,其兵力构成以黄州总管府军队为主,有西阳王宇文温的虎林军,还有州兵和府兵,而因为作战范围很大,所以实际上是分兵进军的。

    一部分是由担任行军元帅的西阳王宇文温亲自率领,进攻江南陈国江州;一部分是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率领,有行军总管史万岁、樊子盖所部兵马听从调遣,进攻江北陈国晋州等地。

    两部分周军的攻势都很顺利,宇文温拿下江州之后,水军总管来护儿率领水军驻扎州治湓口外桑落洲,行军总管杨济、慕容三藏作为先锋一路南下,其余行军总管则在江州各地剿灭反对势力。

    待得周军突破大庾岭拿下曲江、浈阳,宇文温带着虎林军南下岭表,接着向广州番禹进攻,而已经拿下江北晋州等地的周军,策应江南道行军拿下江北、淮南之后,就无所事事起来。

    张须陀隶属史万岁麾下,己方军队一路东攻,将士们上阵杀敌还没立下足够多的功劳,战事就结束了,大家就只能羡慕自己那些南征的同袍,一路势如破竹攻入广州番禹。

    还渡海交州平叛,甚至又往南进军,突袭林邑国国都典冲,立京观而回。

    当年后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南征历程,仿佛又重现一次,只叫人为之神往,张须陀几人此次奉命南下到广州番禹公干,正好和同袍们叙叙旧,顺便打听打听南征的奇闻异事。

    “哎哟,典冲那鬼地方可真是热得紧,从早热到晚,汗是一身一身的出,蚊子又多。。。我跟你们说,那地方的太阳,在人的北面,故而以前唤作日南。。。”

    侍卫们跟着宇文温在岭表转了一圈,又去了交州和林邑国都典冲,所以有了很多谈资,说起经历来可以说上数日,张须陀等人正听得入神时,脚步声起,不一会一人出现在院门。

    原来是和西阳王议事完毕告退的杨济,张须陀等人赶紧行礼,大家都是熟人,所以没什么好拘束的,寒暄了几句后,杨济匆匆离去,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而侍卫便领着张须陀等人往里走。

    “注意时间,大王很忙,你们有一个小时向大王汇报,注意长话短说!”

    。。。。。。

    “一个个白白净净的,是不是在江北闲得长膘了?史将军怎么回事你们这帮人偷懒?不像话嘛!”

    宇文温一边翻看公文一边说着,从字面意思来看他很不爽,但张须陀知道这是西阳王在开玩笑,所以大家都“嘿嘿”傻笑着。

    “不是寡人推销凉茶,这玩意确实有用,你们来岭表正好是夏天,多喝凉茶祛火,就没那么容易生病,苦是苦了些,你们连死都不怕还怕苦?”

    “大王,这凉茶末将等实在是喝不惯呐。”

    “喝不惯?你们要是去过典冲,喝了哪里的水,就觉得凉茶有多好喝了!”

    宇文温边看公文边说话,面前的书案上公文堆积如山,这里面不光有张须陀奉崔弘升之命带来的公文,还有江州各郡驻军及官署送来的公文,用堆积如山来说一点都不过分。

    “大王,番禹天气炎热,瘴气颇多,还请莫要过度劳累。”张须陀衷心的劝谏,他见着宇文温面容有些憔悴,杨济也是如此,觉得两位还是要适度休息,千万别累病了。

    “累?朝廷一日不任命江州、岭表各州郡的地方官,寡人就担着责任,也亏得大家恪尽职守,分担了许多事务,寡人不过是看看他们的公文,累些算什么?”

    宇文温放下公文,喝了杯凉茶后,不忘给在座几位年轻有为的将领打气:

    “天下迟早要统一,所谓出将入相,大家要做好准备,台辅什么的以后再说,郡守、县令,是迟早要当的,到时候劝农桑、断诉讼、教化百姓,可不能说累。”

    言下之意很明显,待得局势稳定,西阳王要按军功向朝廷举荐有功将领转文职,不过张须陀等人没有过于激动,他们相信西阳王赏罚分明,所以关心的是岭南道行军何时能班师。

    “班师?谁知道呢,朝廷那边何时作出决定,不是寡人能够预测到的,话说回来,崔司马此人如何?”

    “回大王,崔司马平日里不苟言笑,不过赏罚分明,行军打仗也不独断专行。。。”

    宇文温和几位聊起天,他作为行军元帅,是行军元帅司马崔弘升的直接上级,但实际上这位是“帮手”,协助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来掣肘宇文温。

    不过崔弘升被任命为行军元帅司马还有另一层用意,那就是刷战功,因为崔弘度、崔弘升两兄弟的妹妹,是蜀王妃崔氏。

    崔家两兄弟去年初还是隋臣,“反正”之后马上得重用,和枕边风吹得厉害有极大关系,崔弘度是平陈四行军元帅之一,而崔弘升也如愿独当一面刷战功,或者说是“戴罪立功”。

    因为兵分两路的缘故,宇文温对自己的下级崔弘升很少直接接触,对其人行事风格不是很了解,所以借着接见张须陀的机会打听一下。

    话题很快转到别处,大家天南地北的聊起来,宇文温看着这几位年轻将领,心中颇为感慨,因为苦心经营八年有余,他终于有了一支可靠的军队骨干力量。

    一支军队要想成为常胜军,除了主帅要有能力,还得基层将领给力,所谓基层将领指的是队将一级,可以称为“百夫长”,或者士官长。

    如果把一支军队比喻成人,那么主帅是大脑,普通士兵是躯干和四肢,而队将就是神经系统,作用不可小觑。

    强大的军队并不必然需要一个庞大的中高级军官群体,而士兵又由于流动性较大等各种原因,难以形成军队的中坚力量,所以军队需要骨干,那就是队将。

    兵力逾万,无边无际,在没有无线电通信的时代,要想指挥好一支万人规模的军队,就需要队将们协助,无论是行军扎营还是作战,靠着经验队将们帮忙组织士兵,主帅可以腾出手来战术、战略。

    一旦大战时主帅亲自突阵,命令无法及时下达各部,队将们至少可以稳住士兵本阵不散。

    将门或者世家大族都有精锐部曲,这些人军伍经验丰富,认得旗帜听得懂金、鼓,知道如何行军扎营,知道如何根据旗布阵。

    所以精锐部曲可以作为骨干,协助郎主短时间内掌握一支军队并形成一定的战斗力,即便吃了败仗,只要骨干还在,再招募士兵加以训练,最迟一年左右便能恢复基本的战斗力。

    然而宇文温一开始并没有精锐部曲,所以只能自己培养,而他的虎林军这八年多以来,培养了许许多多的老兵。

    这些老兵全部识字,上过战场杀过人见过血,有行军、作战经验,其中佼佼者具备过硬的组织能力,这就是宇文温需要的骨干,在座的张须陀等人只是其中数员。

    有了这些骨干,再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宇文温的军队就不会是“一次性军队”,辛苦了八年多,终于有了些许家底,宇文温怎能不信心满满。

    “你们难得来一次番禹,好好到海边走走,看看大海,拾些贝壳回去作纪念,也好和自己家人说道说道。”宇文温说完,露出凡是男人都能看懂的表情:

    “今晚,寡人让周将军安排安排,大家高兴高兴!”

第八十九章 决定() 
终于结束了一连串的会见,但宇文温却没有就此清闲下来,今日收了许多公文、卷宗,足够他看到精力耗尽,晚上便无暇多想,不过有些公文要马上批复尽快让人处理,所以耽搁不得。

    他此时要做的,是对一项工程做出决定,这项工程耗资不菲,比翻新大庾岭道所要消耗的钱粮多得多,不过若是修成,对改善岭表和江州之间人员、物资往来情况有很大帮助。

    大庾岭南端,有横浦水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流淌,经始兴后在曲江注入溱水,溱水一路向南流淌,过浈阳等地,最后与西来之郁水汇合,最终在广州番禺附近入海。

    溱水的流向是自北向南,所以广州前往江州的通道,无论水路、陆路都和溱水紧密相连,因此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人员和物资从北往南走,可以借助溱水来个顺流而下,省时又省力,不过一旦反过来是自南向北走就十分吃力。

    水路不好走可以走陆路,但问题是这条南北通道是沿着溱水展开的,那么就避不开浈阳峡。

    浈阳,位于浈水入溱水口处,溱水经过浈阳后,会有一段水域位于峡谷之中,这段峡谷绵延数十里,两岸都是陡峭山壁,名为浈阳峡。

    既然两岸都是陡峭山壁,那么陆路就无从谈起,所以往来浈阳峡只能走水路,区别是从北往南走为顺流,而从南往北是逆流。

    逆水行舟费时费力,若果只是载人的客船倒还好,问题是载重数百甚至近千石的货船,要逆流而上就很吃力,需要船工奋力划桨、纤夫拼命拉纤。

    东南风起时,还能借助风力货船穿过水流湍急的浈阳峡,可若是没有东南风时,就只能纯粹靠人力来让船只北上。

    人力相对好解决,无非是多募集人手,可如此一来,成本就会大涨。

    官府或者军队的人员、物资往来,可以不考虑这个因素,但对于大规模运输货物的商贾来说,成本大涨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成本的增加,当然可以通过涨价来解决,但这会影响到商品的竞争力,对于别人来说无所谓,但对于宇文温来说就不能忽略。

    数千里的长距离运输,每个环节的成本小幅度上涨,累积起来总额就很可观,当然这对于垄断贸易来说不是问题。

    但大部分商品,诸如食盐、布帛、米等生活必需品,不存在垄断贸易,考虑到要尽可能降低平民百姓的生活成本,就得想办法把物流成本降下来。

    岭表东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所以出产海盐,江州出产的稻米,南盐北米可以互通有无,如果物流成本过高,倒霉的是百姓,所以宇文温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就绕不开两个瓶颈。

    首先是大庾岭道,原本的古道年久失修又狭窄,不过这个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是水路逆行的问题。

    大庾岭北江州地界的赣水、章水,有些河道蜿蜒曲折又有乱石浅滩,所以要进行整治以方便船只航行,岭南的溱水,水较大,所以要解决的是浈阳峡的通行问题。

    赣水、章水河畔至少还有陆路,所以有时间慢慢整治,而浈阳峡如今是没有陆路的,宇文温要想办法解决,只能修栈道。

    栈道有两种,一种是往来建筑之间的空中通道,譬如邺城铜雀台和另外两座高台之间的空中通道;另一种,就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通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提起栈道,大家就会想起蜀地往来关中的栈道,而据说当年秦军攻打岭表百越时,就在浈阳峡修过栈道,方便粮草运输和人员往来。

    数百年风雨过后,浈阳峡已无栈道的痕迹,而若现在开始修筑栈道,便能很好解决人员和物资北上的交通运输问题。

    栈道的修筑方式为先沿石壁开出宽丈余石道,上横铺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横向凿孔,以插入粗木梁并下加斜撑,梁上再铺厚木板,又于路旁外侧加构铁链或木栏。

    如果舍得投入,可以修建宽度超过三丈的栈道,可容车马并行,在栈道路面距山脚较近的情况下,梁下斜撑改用直柱支承。

    这种措施对结构有利,但若爆发山洪,支柱极易被摧毁。

    栈道建好之后,只要用心维护,其使用寿命不短,秦人在蜀地修建的栈道,即便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亦有使用。

    如自关中通往汉中之子午道,以及其西之褒斜道,通大散关之故道,以及自围谷往傥光之骆谷道,均为商旅往来及军事运输的必经之途

    当然这些栈道必然经过不断地维护,其木料已经换过许多遍,虽然通行能力比不了平地上的平坦道路,却能够克服地形险阻,在河谷等地方形成一条交通线。

    宇文温需要这样一条交通线,来克服浈阳峡的北上交通问题,所以浈阳峡栈道迟早要修,无非是何时完工罢了。

    以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要在悬崖峭壁上修一条长数十里的栈道,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所以此事本该由权广州总管及刺史的杨济头痛,但因为涉及到资金问题,需要宇文温来做决定。

    栈道的长度基本就是浈阳峡的长度,但宽度却可大可小,可以是仅供一人背着包裹缓缓而行的羊肠小道,也可以是让人挑着货物从容走过的小道,更可以是让骡马拉着车走的宽阔栈道,无非是看修建时投入的资金有多少。

    宇文温的要求,是浈阳峡栈道能通普通二轮马车单向,看起来很合理的要求,可吏员们实地勘察了数月,根据地形和建设难度估算了一下人力物力成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种尺寸栈道的造价,每一里成本折合成铜钱超过一万贯,再考虑征发百姓服劳役至少得伙食,数十里的浈阳峡栈道要修完,差不多要花一百万贯。

    这么贵的栈道,之所以耗资不菲,是因为要赶时间,如果慢慢修上十来年,倒是可以省很多钱。

    在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专业的大规模建筑队伍,官府若要搞大工程,就得征发普通百姓服劳役,这是徭役的一种,官府不需要付工钱,但若有良心得包吃包住。

    还不能影响到农时,否则当年庄稼必定歉收,直接导致交不上赋税,所以官府只能趁着农闲征发百姓搞工程,加上往返路上消耗的时间,一年里实际上没多少时间可以施工。

    若是官府够狠,不恤民力强征百姓从年头忙到年尾,倒是可以赶工期,但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会导致许多百姓家破人亡,进而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宇文温不想留下千古骂名,又想在短时间内把这栈道修好,还要兼顾名声,所以只能多花钱粮,若真要开工建设浈阳峡栈道并在大概一两年内完成,必然要给被征发且超期服劳役的百姓发工钱、减免赋税。

    开支增加,赋税收入减少,所以七算八算下来,就有了差不多折价一百万贯的费用,刚现雏形的广州总管府无法承担这种巨额开支,所以只能宇文温来做决定。

    换句话说,得宇文温来想办法筹措钱粮,完成自己规划的这条浈阳峡栈道。

    但此时此刻,宇文温纠结的不是弄不弄得到一百万贯,而是在权衡利弊,因为如果他能弄来这笔钱,拿去练兵养马可划算多了,同样是一两年时间,至少又能练出数千人的强兵来。

    这只是问题之一,另一个至关的问题,是这折价一百万贯的栈道,涉及到一种新的建筑材料,这玩意到底用不用,必须宇文温来决定。

    他拿出一枚铜板,犹豫着是不是要抛个几次看天意如何。

    正面,修栈道;反面,不修栈道。

第九十章 收买() 
水泥,建筑业的神奇粘合剂,以水泥为胶、砂石为骨,按和水混在一起搅拌,凝固之后便是混凝土,如果加上钢筋,就是坚不可摧的钢筋混凝土。?壹????看书书·?K?A?N?SH·

    钢筋混凝土之中,钢筋承担拉力,能够保证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建筑业出现质的飞跃,若钢筋产量不够,还可以用竹筋代替,是为竹筋混凝土。

    穿越时空的灵魂,在这个时代用钢筋混凝土建起无数宏伟的工程,黄河大桥、长江大桥、水泥驰道,坚不可摧的混凝土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