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4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贩盐是暴利,行开中法,官府解决了边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而商人得以进行食盐买卖所以获利颇丰,可谓是皆大欢喜,但随着时间流逝,开中法慢慢就“变味”了。

    具体原因,杨济之前已经说过,主要就是参与开中的商人“困守支”,天长日久,开中法的吸引力越来越低,最后无以为继。

    种种弊病,连身在明末的杨济都知道,那么明朝中期的朝堂诸公会不知道么?他们难道没有采取措施补救么?

    当然采取了措施,然而收效甚微,原因很简单,开中法的败坏,最大原因是统治者不守信用。

    把开中比作一场交易,那么交易双方就是官府和商人,官府招标解决边军粮食问题,商人中标后赶在期限到来之前将粮食运抵目的地。

    商人完成了交易,官府便支付盐引,但这笔交易还没有结束,因为只有当商人拿着盐引支取到食盐,整个交易才算完成。

    而开中法败坏的原因,就是商人无法在短期内支取食盐,出现数年甚至数十年都支不到食盐的“困守支”,交易没有完成,有人赖账了。

    所以开中法出现困守支的情况,实际上就是官府在耍赖皮,拿一张纸忽悠商人白忙活。

    这种情况,即便在现代也很常见,以餐饮业为例,最出名的就是政府官员就餐后打白条,然后数年甚至十余年都不结账,硬生生拖垮一个个饭店。

    同理,盐引变成了白条,参与开中的商人到盐场无法支取食盐,资金链断裂欲哭无泪,而官府却言之凿凿:本官没说不给盐啊,只是食盐产量不够,明年再说吧。

    当交易变得极度不公平,当交易一方开始无底线的耍赖皮,傻瓜才会和他做交易。

    那么,是因为食盐产量不够,才导致困守支的情况越来越多么?

    不是,这只是其中较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无底线赖账,肆无忌惮的通过盐引获取最大利益,吃相越来越难看,导致开中法崩坏。

    当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带头破坏规则,这个交易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开中法的规则,就是必须参与开中才能获得盐引,理论上说,盐场年产多少盐,那就发行多少盐引,以确保完成开中的商人,凭借盐引到盐场能及时支取食盐。

    结果呢,第一个带头搞破坏的就是皇帝。

    盐引谁都想要,所以成了皇帝的最佳赏赐物之一,今天赏幸臣数千引,明天赏国戚数千引,后日又赏某人数千引,直接让不参与开中的人获得盐引。

    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带头搞“下不为例”,权贵们当然也要“下不为例”,各种关系户不参与开中,就能获得盐引,其后果就是盐引超发。

    关系户们能仗势到盐场优先支取食盐,老老实实完成开中的商人,拿着盐引到盐场排队等候支盐,其结果可想而知。

    解决“困守支”的问题,从永乐年开始,官员们就不断努力采取措施整顿,有的主张整顿吏治,惩处盐务的贪官污吏,有的主张大力打击私盐买卖,但都是治标不治本。

    很简单,官府不守信用耍赖皮,这就是病因,可谁又能治得了?

    皇帝要盐引,权贵们要盐引,盐政敢不给?敢不超发?敢不给关系户优先支取?

    皇权时代,这就是个无解的问题,官府的信用,首先和皇帝的道德底线有关,其次就是财政问题,最后才是吏治问题,光整顿吏治其实对缓解“困守支”没什么大用。

    宇文温不由得联想到现实,如果他多方运作朝廷批准在广州总管府试行开中法,那么会出现困守支的问题么?

    关系户现在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是宇文温特许的,作为各商家和家族踊跃拥军的回报,但他不傻,没有让对方把广州盐场的食盐全包了。

    只要他守住底线,那么这个问题好解决,而要想借助开中法在岭南推行商屯,时间跨度大,确实有风险。

    自古以来,中原朝廷都重农轻商,加上官本位思想的长期熏陶之下,官员们欺压商人基本没什么思想负担,这是个顽疾,基本不可能改变。

    有鉴于此,宇文温才不敢发行债券,以免日兴昌被朝廷看中,沦为敛财工具,如同夜壶般用完就被人扔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随之化为乌有。

    开中法在广州总管府试行,盐引必然炙手可热,那么权贵们会把手伸过来么?恐怕不会,因为广州太远了。

    对于巴蜀、关中、河东、河北、河南、淮南的权贵来说,蜀地的井盐、河东的池盐、北起沧州南至吴郡的东部沿海海盐,是最方便染指的盐产地,与之相比,烟瘴之地的广州,吸引力太低了。

    那么只要继任的广州总管不蠢或者坏,基于某种目的故意败坏官府信用,那么开中法就能顺利实行,真要变味,那也是数十年后的事情。

    然而问题不止这一个,还是因为“前车之鉴”,所以宇文温要提防出现另一个负面影响。

    明代开中法崩坏之后,朝廷无法保证宣、大等地边军的粮食供应,又不能裁撤军队,所以只能做出妥协,委托晋商来解决边军的粮食供应问题。

    这不可能是亏本买卖,所以晋商得有收入来弥补输送粮草造成的损失,然而山西不产盐,那该怎么弥补?

    很简单,走私。

    和谁走私?当然是和敌人也就是蒙古人做走私交易。

    这样的后果很严重,晋商和边军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本该为国戍边的军队参与走私,谁敢来查谁就得死,朝廷即便知道也无可奈何:杀光晋商,谁来给边军粮食?杀光边军,新的驻军同样会如此。

    而随着时光流逝,更大的走私合作伙伴出现了,那就是建州女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宇文温不想因为实行开中法间接导致走私集团的出现,这不是他杞人忧天,因为若要试行开中法,必然要扩大盐场面积以增加食盐产量,晒盐法迟早会被岭南沿海土豪学了去,然后私盐的产量也蹭蹭蹭往上升。

    可想而知,随着岭南食盐买卖的日益兴盛,私盐泛滥导致走私食盐的情况会越来越多,私盐贩子要做这种杀头的买卖,必然选择武装走私。

    如此一来,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便会随之出现:盐枭。

    颠覆唐王朝的王仙芝、黄巢,可都是盐枭出身!8)

第九十六章 念头通达() 
盐枭,泛泛而言是指贩卖私盐的走私分子,狭义上说就是指武装贩卖私盐的队伍首领,历史上著名的盐枭,有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还有元末的张士诚。。。

    古代大部分时期里食盐是官营,官府靠着盐业专营获取巨额利润,而垄断行业带来的后果,就是产品价高质差,官盐也不例外,所以私盐便不可避免的出现,贩卖私盐的走私队伍屡禁不绝。

    私盐质量相对较好,至少比官盐好得多,而价格却明显低于官盐,所以竞争优势很大,可即便如此,贩卖私盐同样有利可图,所以吸引了无数亡命之徒。

    一个贩卖私盐的队伍,具备基本的武力,而规模较大的队伍其组织度较高,首领被称为盐枭,身边有一群老伙计追随,对于和官府捉迷藏有着经验。

    一旦天下大乱,这些盐枭便极有可能成为乱世草头王,靠着贩盐所得丰厚利润招兵买马,抓住机会做大之后就是王仙芝、黄巢或者张士诚之流。

    盐枭贩卖私盐,首先导致官盐销路萎缩,官府的盐利收入锐减,其次就是盐枭的武装队伍会严重影响治安,所以盐枭对于官府来说,是极其危险的不稳定因素。

    宇文温忽然联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知道相关历史,那么在这个时代的岭南,一旦食盐买卖红火,真会出现实力强悍的盐枭么?

    这个问题很好判断,首先要从产生盐枭的原因说起。

    世间之所以会有贩卖私盐的情况发生,那是因为官府实行盐业专营,而官盐和私盐之间的价格差走私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所以只要官府实行盐业专营,那就必然有走私现象发生。

    所以岭南会不会出现食盐走私狂潮,继而衍生出大小盐枭,关键看朝廷实行何种盐政,关于这件事情,宇文温之前曾经请教过行军元帅长史崔达拏。

    对方的回答很直白,那就是一旦周国统一天下,朝廷极有可能放宽盐政来个“让利于民”,甚至有可能连盐税都取消了,届时就相当于盐业民营。

    所以想做食盐买卖发财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开盐场谋利,哪里还会有贩卖私盐的情况发生,更不会出现盐枭。

    原本的历史里,唐朝在安史之乱前免盐税并且开放盐业,直到安史之乱后朝廷收入日渐枯竭,才实行盐业专营借以增加国库收入,所以当盐业专营后,才出现私盐泛滥的情况。

    唐的盐政依照前朝惯例,隋代对盐业采取“让利于民”的态度,免盐税,不垄断,所以隋末乱世群雄并起,没哪个盐枭成气候。

    而唐末出现的王仙芝、黄巢等盐枭,其出现的源头就是安史之乱后唐政府重新实行盐业专营。

    以此类推,只要周国的盐政放宽不垄断,就不会有危害性极大的盐枭出现。

    朝廷大事,以宇文温如今的地位和身份无法参与决策,但有一点是比较有把握的,那就是他若建言在岭南实行开中法,那么岭南的盐政,恐怕会和别处不同。

    要实行开中法,就要垄断食盐生产,所以岭南必须实行盐业专营,以此吸引商贾参与开中,为广州总管府驻军粮食,加强朝廷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力度。

    这个建议具有极强的政治正确性,只要上位者理智就会同意“特事特办”,所以宇文温不怕朝廷不同意他的建议,而岭南距离中原颇远,广州出产的食盐不会对两淮海盐、河东池盐、蜀地井盐造成太大干扰。

    那么随着岭南官府控制海盐生产,那么岭南境内贩卖私盐的走私队伍必然慢慢增多,而其中迟早孕育出盐枭。

    基于是岭南的实际情况,贩卖私盐最后转换为盐枭的,恐怕是当地酋帅,而如今便已有类似的例子:安州宁氏。

    安州距离广州较远,基本上属于宁氏自家地盘,安州算是后世所称羁縻州,有海贸和海盐之利,宁氏实力不容小觑,不过如今的宁氏族长宁猛力诚心投效新朝廷,可以略过不提。

    高凉的冯冼氏因为所在地濒海,同样有海贸和海盐之利,若要私开盐场制盐搞走私也很方便,但如今冯冼氏当家的冼夫人不会行此勾当,所以暂时可以不用顾虑。

    问题就在于沿海地区的大小土豪必然靠海吃海,一旦掌握了晒盐法肯定制私盐搞走私谋利,而这些土豪未必有冯冼氏、宁氏、陈氏那么高的觉悟。

    这些土豪大多是俚僚人,离心力很强,一旦手里有了几个钱,心思很容易就活络起来。

    并不是每一个俚僚首领都像冼夫人那般深明大义,一旦他们发现贩卖私盐可以获取利润,而岭南官府又推广铁制工具,到时候想办法熔铁造兵器,然后召集小喽啰们造反,很容易弄得官府焦头烂额。

    宇文温之所以多方运作,确保让杨济转正为广州总管,就是要让自己人控制岭南数年,为黄州商贾在岭南开拓商路和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岭南必须要有一个安稳的环境,绝对不能大乱。

    开中法是一定要试行并且实行的,所以岭南盐业专营也是必然的结果,那么走私食盐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所以如何打击走私就是广州总管府必然面对的问题。

    走私和缉私,就像矛和盾,而通常来说,走私者必然买通机构,那么就涉及到吏治,而要打击走私集团,必然要组建缉私的武装力量,这种武装力量人数少了不行,多了就会增加财政负担。

    俗话说拔出萝卜带出泥,建个浈阳峡栈道,连带着弄出许多事来,宇文温只觉得事情越来越多,真是烦不胜烦,所以。。。

    所以,这关我什么事?我又不是广州总管,这些事情轮不到我费神好吧!

    宇文温如是想,终于念头通达,烦心事烟消云散随即倦意上涌,正要好好睡一觉却发现天色异常,抬头透过窗户望出去,看见东方已经露白。

    不知不觉想了一个晚上的事情,宇文温叹了口气,下榻走到书案旁,点亮油灯,从一个木匣里拿出几个相框,就着灯光仔细端详。

    这是他为家人画的肖像画,用素描代替相片,有尉迟炽繁、杨丽华、萧九娘以及儿女们的肖像画,都是他亲自用炭笔画出来的。

    每张肖像画都栩栩如生,有巴掌大小,装入木制玻璃相框,出远门时随身携带,有空时就拿出来看看。

    看着妻妾、儿女们的肖像画,宇文温有些失神,他出征在外已经大半年,虽然书信往来不断,但已经大半年没有见着人了。

    “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啊。。。”

第九十七章 忙碌()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窗台边小柜上,杨丽华见着摆在柜子上的相框被阳光直晒,赶紧上前将其拿起,看着其上的肖像,轻轻摩挲着。

    天气炎热,她未施粉黛随意挽了个发髻,身着清凉的薄纱衣,坐在书案旁看着宇文温的肖像,一时间有些失神。

    “阿姨,阿姨!”

    呼喊声起,杨丽华眉头一皱,将相框放好后转转身一看,儿子宇文维翰正满怀期待的看着她。

    “雀哥何事大声喧哗?不是说过很多次了么?不要大声喧哗。”

    宇文维翰闻言摸了摸头,嘿嘿一笑:“阿姨,阿驹他们说想看孩儿捉知了。。。”

    “李管家在么?”

    “在的,李管家正在阿驹那里。”

    杨丽华点点头:“去吧,小心些,莫要伤着弟弟妹妹们,也莫要伤着自己。”

    宇文维翰“嗯”了一声,一溜烟便跑了出去,杨丽华无奈的叹了口气,转到旁边书案坐下,儿子正值淘气的年纪,真是让当娘的不省心。

    她是西阳王宇文温的妾,所以即便宇文维翰是其亲生,也只能称呼她为“阿姨”而不是“阿娘”,因为“阿娘”是嫡母尉迟炽繁,这就是侧室的悲哀,礼数如此,难以改变。

    杨丽华为宇文温生下一子一女,儿子宇文维翰今年九岁虚岁,小女儿牧娘今年将近五岁虚岁,而她和前夫所生女儿宇文娥英,已经于今年出嫁,了却一桩心事。

    女婿对宇文娥英很好,夫家对宇文娥英也不错,杨丽华这个做阿娘的总算放心,不过如今成日操心的就是儿子,还有弟弟的儿子。

    她的弟弟杨广已经在建康出家,留下两个后代,宇文温网开一面她将这两个小家伙妥善安排在别处抚养,一想到有四个小的要操心,杨丽华就觉得责任重大,有操不完的心。

    王妃尉迟炽繁带着世子宇文维城去邺城探亲,本来是要带庶长子宇文维翰一起去的,毕竟嫡母要把庶子视若己出,光说不做可不行。

    但考虑到路途遥远,一旦宇文维翰有个头痛脑热,容易招来风言风语,所以尉迟炽繁和杨丽华一合计,还是让其留在府里,顺便帮忙照看弟弟妹妹。

    尉迟炽繁为宇文温所生次子小名阿驹,家里年纪最小,正是成为别人“小尾巴”的年纪,如今成日里跟在大兄宇文维翰后面转悠,和小名“阿鹭”的三兄以及两个姊姊一起玩耍。

    几名侍女在门外通报一声,随即端着许多账簿走了进来,一本本放在杨丽华面前书案,如今王妃出远门府里,所以许多查账的活都分摊到玉竹院杨丽华这里。

    翻了翻账簿,杨丽华心存侥幸的问道:“都在这里了么?”

    “回玉竹院,还有一部分没拿来,如今正在账房那里复核,一会复核好后,奴婢再送过来。”

    “知道了,你们先退下吧。”

    杨丽华看着一本本账簿只觉得头痛,王妃出远门,按说由其的那部分对账事宜由其手下侍女负责即可,然而事关重大,王妃亲自吩咐让她代为审核,这一下杨丽华的工作量翻了数倍。

    西阳王府的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事情越来越多,其他事情自然有掌柜们、管事们分管,然而账目却得王府女眷来负责核对,毕竟涉及钱粮马虎不得。

    王妃尉迟炽繁作为主母,当然承担了过半责任,而杨丽华和萧九娘也没闲着,各自管着一个大摊子。

    如今杨丽华不但工作量翻倍,还得负责照顾小家伙们,一天到晚都在忙,只觉时间过得飞快,她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宇文温出征没过多久。

    门外传来问候声,一名女子飘然而至,虽然衣着简单没有华丽服饰,却依旧遮挡不住婀娜多姿的身形。

    那是眉头紧锁的萧九娘,同样不施粉黛,随意挽着个发髻,拿着几本账簿来找杨丽华商量事情,王府名下产业已经忙碌了大半年,眼见江州那边又开了几个分,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忙得萧九娘昏天黑地。

    萧九娘一坐下就开始大倒苦水,杨丽华问道:“怎么,账房人手又不够了?这才几年啊?”

    “哪里够呢,江州那边湓口要派人驻店对账,南昌也要派人驻店对账,岭表的始兴、曲江、番禹更要人去,如今每处分都是一个人做两个人的活,万一哪个病倒了,都没人顶得上去。”

    “那怎么办,培训班的学员距离出师还早,现在派出去根本不顶事。”

    “所以我是想。。。是想从你这里借几个人。。。”

    “那怎么行,我这里人也不够用啊。。。”

    杨丽华听完萧九娘的汇报后眉头紧锁,两位坐在书案两边沉默无语,最后不约而同叹了口气。

    西阳王府名下产业,每个月都要核对一次账目,但不可能等到月底才核对,所以平日里就要抽空检查,免得出问题不知道,被宵小钻了空子。

    这样的工作量会很大,所以王府的账房人手很多,专门负责复核不停送来的各产业账目,但是复核完之后,还得后院三位过目把关。

    本来连带王妃在内,三个人各自分工还勉强,结果王妃尉迟炽繁出了远门,事情都压在杨丽华、萧九娘两人身上,还要照看小家伙,过问王府日常运作,终日忙碌不得清闲。

    对账、拿主意,本来就消耗的精力,每天从早忙到晚好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这还只是有诸多掌柜、管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