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5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即便如此,孔范也不敢放松对张贵妃的巴结,如今张贵妃没了,他的‘妹妹’可就有机会取而代之。

    对于恩幸之臣来说,和天子宠妃结为利益同盟,是确保地位的最佳手段,所以,得知府里产业损失殆尽的孔范,如今各处消息对他来说是喜忧参半。

    建康爆发兵变,却迟迟无法平息,是官军真的无力平叛么?不是。

    孔范觉得天子是担心此事有幕后主谋,担心对方和领兵在外的某些将领勾结,所以轻易不敢调集重兵回援建康,以免被对方趁机逼宫。

    所以乱兵才得以占据秦淮河南岸长干里一带,气焰嚣张异常,不过孔范觉得这场变乱迟早会平息,至于对淮南战局的影响,那要看平息变乱的快慢来定。

    如果官家需要他回师,他会毫不犹豫带兵回去,即便为此放弃淮南大好局面都无所谓,因为功高莫过于救主,只要维持住天子对自己的信任,那么朝廷能不能收复淮南,又和他孔范何干?

    内监军施文庆、太市令阳慧朗,已经证实被乱兵虐杀而死,正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孔范不想落得施文庆、慧阳朗那样的下场,而想要把他弄死的人,可不止乱兵,还有许多文武官员。

    外面正在指挥大军攻打钟离的将领之中,同样也有人想弄死他,因为之前双方就结下仇怨,只是孔范有天子撑腰,那些人拿他没办法。

    可以说孔范的功名利禄和性命都和天子的恩幸息息相关,若是哪一天失势,必然不得好死。

    家奴退下,孔范一人独坐,陷入沉思,天子·对他的信任,轻易不会消失,然而建康城里出了那么大的事情,张贵妃和宁远公主没于乱军之中,所以此事必须有个交代。

    若有人趁机要借他孔范的人头一用。。。。

    想到这里,孔范心中一沉,片刻后却轻轻笑起来,心情复而好转。

    狡兔有三窟,他也有三窟。

第六十四章 变局() 
钟离城北,淮水北岸,周军(尉迟氏)北大营,东南道大行台尚书令尉迟佑耆正在查看舆图,陈军如今集中兵力攻打钟离,他要想办法化解对方的攻势。

    此时的钟离,三面受敌,但并未被围死,人员、粮草依靠淮水上的浮桥,由位于淮水北岸的北大营源源不绝的运入城中,而北大营的粮草,是来自涡水上游的亳州总管府。

    涡水入淮处名为涡口,涡口位于钟离上游,北来粮船在涡口卸下粮草,走陆路经北大营及浮桥运入钟离,有这条粮道在,钟离守军后顾无忧。

    攻城的陈军自然会想方设法将钟离围死,那就必须渡河占据北岸,如此一来,淮水过钟离后下游河段上的两处沙洲,就是两军争夺的据点。

    沙洲名为邵阳洲、道人洲,此时均为周军控制,周军在沙洲上立着营寨,而围绕这两处沙洲的攻防,也已进行了多日。

    将近九十年前的魏、梁钟离之战,就是围绕着邵阳、道人两处沙洲展开,魏军在邵阳洲上营寨的失守,直接导致钟离大战的败北。

    如今守钟离的是北军,尉迟佑耆绝不会重蹈当年魏军的覆辙,当年钟离之战的教训,他一直引以为戒。

    尉迟佑耆之所以不在钟离城中,是因为他作为东南道大行台,还得兼顾其他各地的战事,万一困在城中,那就无法对各地兵马发号施令。

    如今他坐镇北大营,既可以指挥钟离的防御战,也可以指挥钟离上游马头城的驻军。

    马头位于淮水南岸,在涡口上游,马头城如钟离一般遭到陈军的围攻,只要马头不失,陈军就无法控制淮水,无法在上游放火船烧断钟离城北河面上的浮桥。

    有浮桥在,钟离就能万无一失,所以尉迟佑耆在北大营,亲自守着这条浮桥。

    广陵之败,让他遭受人生之中最大的挫折,悲愤之下一度产生自刎谢罪的念头,被左右苦苦拦住,随后,丞相夺尉迟佑耆爵位,当众仗一百,这样的处罚反倒让他坚强起来。

    身为兄长的丞相这么做,尉迟佑耆知道是让自己面对现实,自刎很容易,收拾残局很难,作为尉迟家的男儿,哪里能如此怯懦?

    所以尉迟佑耆收拢溃兵,重新组织防线,山阳、盱眙失守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钟离,他绝不会让陈国占了去,因为钟离一失,淮水上游的寿春就会失去屏障。

    钟离、寿春都是淮水南岸要地,钟离位于寿春以东一百八十里,陈军占领钟离,便可西进攻打寿春。

    而寿春南至汝阴两百里,一旦寿春为敌军所迫,便无力增援汝阴守军,陈军如今正在汝阴以东的蕲城对其虎视眈眈,汝阴若没了外援,能守多久是个问题。

    若汝阴完了,寿春南侧屏障也没了,能在陈军的围攻之下守多久,尉迟佑耆也不好说。

    守住钟离就能守住寿春,寿春稳了,汝阴也稳了,淮水的防线也就稳了,尉迟佑耆打的主意就是以拖待变,而变局还真就来了。

    一名将领入帐,向尉迟佑耆行礼:“尚书令,据多名陈军俘虏的口供来看,陈国国都建康爆发叛乱一事恐怕是真的。”

    “会不会是事先安排好一批人假意被俘,专门诓骗我军?”尉迟佑耆最在意这点,他在广陵被陈国使节骗得好惨,所以一直耿耿于怀。

    “应当不会,这些俘虏,都是从不同地方抓获的,末将等严加审问,未发现其身份有异常之处,其各自所述建康之事,细节多有不同之处。”

    “既如此。。。。。莫非建康变乱真有其事?”

    “尚书令,末将等皆认为确有其事。”

    尉迟佑耆沉吟着,从俘虏们口中探得到的消息若是真的,那就意味着他的霉运到头了。

    陈国国都建康发生叛乱,如果这场叛乱持续时间较长才被扑灭,那么这期间身处淮南的陈军将士必然人心不稳,陈军接下来的攻势会减弱,尉迟佑耆就能有宝贵的喘息机会。

    广陵之败,败得太惨,尉迟佑耆仓促间组织的防线问题很多,更别说青州那边有妖僧作祟,连带着徐州总管府局势都有些不妙。

    尉迟佑耆让仆射司马消难坐镇徐州,顶住拿下山阳、盱眙的陈军,他自己在钟离,顶住对方的猛攻,而汝阴守军还要面对第三股陈军的进攻,压力很大。

    现在,只是勉强维持住防线,结果身后的豫州地区又有变局:邵陵之败,朝廷十余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

    形势危急,兄长又身染重病,尉迟佑耆只觉得到处都在起火,有些焦头烂额的感觉,如今好了,陈国内部出问题,怕是要消停一下,那么己方就能腾出手,对付领兵进驻光州的西阳王宇文温。

    这是一头凶残的吃人猛虎,尉迟氏的布局,可以说是被此人给破了一半,尉迟佑耆知道自己的异母兄尉迟顺已经坐镇荧州一带,宇文温南下,不是因为怕岳父,而是要觊觎两淮之地。

    也就是说,尉迟佑耆要对付的敌人,不光有面前的狼(陈军),还有身后的虎(宇文温)。

    若是换做广陵之败前,尉迟佑耆可完全不怕宇文温,只是如今形势不同,宇文氏和陈国联手,他又新历大败,左支右绌之下,兵力十分紧张。

    即便如此,尉迟佑耆咬牙也要撑下去,宇文氏来说,之前那么危险的局势,硬是撑下来了,那么轮到他尉迟佑耆,没理由撑不住。

    更别说宇文温狂妄自大,居然倒行逆施激起民怨,尉迟佑耆对于自己最后能否战胜对方,充满信心。

    据斥候来报,坐镇光州州治光城的宇文温,派出军队东进,大肆压榨各地强宗著姓,要求这些当地豪族送质子,纳钱粮、出劳力供其调用,稍有不从者便加以攻伐。

    许多豪族不堪忍受对方的暴行,纷纷据守坞堡,相互引以为援,对抗宇文温的兵马,还派出使者赶赴临近州郡,向王师求援。

    甚至连寿春都收到了这样的求援邀请。

    原本开始有些松动的人心,原本有意倒向宇文氏的那些墙头草,现在都被宇文温的恶行逼得靠回朝廷这边。

    尉迟佑耆觉得宇文温也许是因为连战皆捷,所以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不把各地豪强放在眼里,以为光靠武力威胁,就能将这些豪强驯得服服帖帖。

    然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大部分豪强都逼到对立面去,这样一来,两淮官军不用分兵抵御宇文温,那些豪强自己就会联合起来,和宇文温玩命。

    如此变局,让尉迟佑耆颇为激动,他觉得暴风雨即将过去,晴天就要来临,但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松懈,宇文温此举也有引诱他分兵西进的意图,所以不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各地豪强求援,不派兵去救会寒了人心,派兵去救的话要小心被宇文温所趁,尉迟佑耆和众将商议后,定下了一系列对策。

    援兵当然要派,派的是骑兵。

    广陵之败,尉迟佑耆手中的骑兵实力犹在,而据斥候探得的消息,盘踞光州的宇文温其麾下骑兵不算多,所以。。。

    谁让你骑兵少呢?

第六十五章 官、民() 
浍州州治固始,领兵至此的宇文温,正在城外查看地形,光州以北偏东是南郢州,东北是浍州,以东是南建州,浍州居中,算是面对淮水下游、寿春方向的藩屏,也是进攻时的出发点,所以他必须来浍州。

    宇文温以黄州总管(本官)行豫州总管事,又奉命坐镇光州,到浍州视察防务很正常,然后顺便找机会搞事,先发制人攻入淮水沿岸地区。

    固始,位于浍州新蔡郡内,是州治和郡治所在,城外有决水,源自南面大别山,北流过固始后汇入淮水,其汇入口被民间称为“浍口”而不是“决口”。

    也就是说,按官方文书上的记载,固始城旁这条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流名为“决水”,而百姓习惯称为“浍水”,这也是浍州得名的由来,但官、民称呼不同,很容易造成困扰。

    同样会造成困扰的名称还有一个,那就是固始,浍州州治固始,是周国政区划分上的正式名称,然而当地百姓却习惯称呼固始的旧称:蓼县。

    同一个地方,官方和民间不一样的称呼,原因在于两淮之地在南北对峙中反复易主,南、北朝廷对这些中间地带城池的名称改来改去,老百姓就按着习惯来称呼。

    在萧梁时,该城及所在地区名为“蓼县”,待得侯景乱梁,蓼县所在地区为东魏所得,东魏变成北齐后,将此城更名为固始,自那时起到现在就是这个名称。

    然而从北齐建国到现在不过三十多年时间,而萧梁控制该地的时间不少于五十年,于是当地百姓还是按着祖辈传下来的习惯,称呼此城及所在地区为“蓼县”,称呼城外那条河为“浍水”。

    同一地点、河流,其官方、民间称呼的不同,平日里造成些许困扰但问题不大,而到了打仗的时候这种官、民称呼的区别是会要命的。

    宇文温若不是亲临现场勘察,真是不知道固始有两种称呼,不知道决水和浍水是同一条河,不知道决口和浍口是同一个入淮口。

    在这个时代行军打仗,舆图仅供参考,没有什么高科技定位技术,在没有官道的野地里行军得靠向导指路,临时问当地百姓的话,可能会因为各种奇葩原因迷路。

    宇文温在决水(浍水)边转了一圈,询问当地吏员这条河丰水期水位、河宽等情况,转身往城门走去,随行人员紧紧跟上。

    接近城门,有一股腥风迎面扑来,抬头一看,城门上方城墙处有许多木笼一字排开,木笼里是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宇文温去年在江州豫章郡南昌城,也是在城门上摆满各地豪族的人头,借以威慑各地墙头草们,如今在固始又来了这么一出,目的相同。

    宇文温径直走向城门,城门旁等着进出城的百姓本来就被人头吓得不清,见着他一行人走过来,个个畏畏缩缩,不由得后退几步,让开通道。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父母官长什么样子、姓甚名谁很难搞清楚,因为他们没那个资格。

    但是对于家乡大户不可能不认得,如今城门上挂着数百颗人头,里面有被灭族的大户及爪牙,其首级被百姓们认出来后,百姓心里所承受的震撼说不大那是假的。

    对于平民来说,高高在上的大户们都完了,他们哪里还敢和贼军。。。官军作对,官军让做什么,就绝不敢阳奉阴违。

    。。。。。。

    固始城内,州署议事厅,官军将领田益龙正在和“民间有活力组织”的头目们开会,当然,“民间有活力组织”这一词汇只是西阳王的戏称,实际上在场各位都是黄州各镖行的大小镖头。

    作为某镖行东家之一的田益龙,和在场的许多人熟得不能再熟,作为官民勾结。。合作的受益群体,无论是讲话的还是听讲的,都对接下来的买卖充满了信心。

    众人围在一个巨大的沙盘旁,沙盘里有各种山丘、河流、城池,虽然只是模型,看起来却很直观,沙盘里又插着许多不同颜色的小旗,作为各部兵马以及敌我军队的驻扎地。

    田益龙拿着个木棍作为指挥棒,在沙盘上指指点点,各家镖行镖头们聚精会神的看着,这是他们镖队接下来要运镖的路线,货物是粮草,对手不是马匪、山贼、水寇,而是敌人的军队。

    宇文氏和尉迟氏的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山南军队连战连胜,但面临的问题不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兵力紧张、运力紧张,而春耕在即,官府又不能征发百姓太过,所以粮草运输能力不足的情况愈发明显。

    关于这个问题,黄州总管府给出了办法,那就是向各镖行雇佣镖队,协助官军输送粮草,支援黄州军在大别山以北、淮水一线的作战。

    官府竟然向民间行会‘购买服务’,这是旷古未有之事,也只有在黄州总管府才会出现,换做别的地方,官府早就无偿征发镖队输送粮草了。

    自从战争爆发,黄州西阳到相州邺城的商路断绝,所幸各家镖行的镖队躲得快,借着各地合作家族的庇佑,没有受到太大损失,镖队陆陆续续平安返回山南。

    但商路断绝导致货运量骤减,镖行的生意大受影响,各镖行东家见着队伍闲置,一大群镖头、镖师无所事事但工钱又得照发,不由得心急火燎却无可奈何。

    现在好了,官府花钱雇佣他们的镖队输送粮草,虽然风险大了很多,但收益也是不错的——比起受雇佣赚来的几个钱,能得西阳王赞许,那可比什么都重要。

    西阳王可能要对淮南用兵,其行军路线就是粮道,这粮道只会越来越长,官军兵力不足,自然要依靠镖队武装押送粮草,供应前方大军所需。

    田益龙此时就是在向各镖行镖头介绍如今、往后的粮道,其中涉及到各州郡城池、营寨、烽燧等据点,这需要镖头们评估可能面临的风险,然后提出意见,以便官军对某些容易受到攻击的地段进行重点防御。

    这是前所未有的官民合作方式,官军将和民间行会武装协同,维持一条稳固的粮道。

    镖队平日里押送货物,如果货物被劫,大不了双倍赔偿货主损失,可打仗时粮草被劫,后果很严重,甚至会直接导致前线大军崩溃,所以,接受雇佣参与押送粮草的镖行,必须全力以赴。

    此次押镖和平日押镖不同,袭击镖队的敌人,将是训练有素的骑兵,亦或是为尉迟氏驱使的各地豪强武装,光靠镖队之前的武装力量,未必能扛住对方的袭击。

    所以增加人手,加强武备是必然,要添置铠甲、兵器,各镖行可以拿着官府的批文,到黄州军器监以优惠价格购买,至于镖师不足的问题,那就赶紧招人。

    黄州总管、西阳王宇文温,将黄州总管府境内能动员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几乎所有利益团体都被捆上了西阳王的马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参与战争,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赌博,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也可能输得倾家荡产,然而对于各利益团体来说,这是一笔稳赚的买卖,值得孤注一掷。

    他们对领头人、西阳王有信心,因为西阳王绝不会打败仗!

第六十六章 步、骑() 
旷野,两列并行的车队正在行进,马车样式很独特,是四轮马车,车厢里不知装着何种货物,使得车轮在野地里留下深深的车辙。

    时值午后,阳光明媚,前方一侧隐约出现一条河流,河边有郁郁葱葱的青草,虽然队伍不需要过河,但到了河边,正是让拉车的挽马休息、喝水、吃草料的好时机。

    怀着这样的念头,车队速度放慢,有许多随行士兵从车上拿出水桶,看样子是准备一会打水。

    就在这时,游走在外围的哨骑忽然吹响号角,借着凄厉的号角声向车队示警:有敌人靠近了。

    原本还从容有序的车队,瞬间便喧嚣起来,将领们呼喊着,指挥士兵布防,而车队很快就变了形状,前后相连,形成一个圆形的车阵。

    拉车的挽马被车夫解下笼头后赶进圈里,缰绳系于刚钉在地上的木桩,与此同时,士兵们从车厢上搬下许多竹制拒马,布设在车阵外围,以门字铁钉将其牢牢钉在地上。

    布阵的动作进行得很快,当游走外围的哨骑从特意留的缺口进入车阵后,士兵们用拒马将缺口堵上,就在这时,前方烟尘滚滚,数百敌军骑兵向着车阵接近。

    组成车阵的马车,其内侧车厢板已经放倒,士兵们由此登上车厢,踩着车里装载的辎重,以外侧车厢板为屏障,弯弓搭箭,准备迎战来袭骑兵。

    策马疾驰的骑兵们放慢速度,最后在距车阵百步外停下,见着车阵防备森严,没有贸然靠近。

    这个将近千人随行的车队,是骑兵们盯了数日的猎物,连日来不断进行骚扰,他们虽然没有找到机会歼灭对方,却成功让车队的行进速度放慢。

    数日下来,车队不过前进了四十里。

    骑兵对付步兵,就是这么惬意,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分昼夜的袭扰步兵队伍,逼迫对方收缩防守,接连数日之后,步兵们就会很疲惫。

    即便有马车装载粮食,但这么走走停停,步兵们迟早要将运输的粮食吃掉许多,即便最后侥幸抵达目的地,本来该运抵的粮食会被消耗大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