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5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州军在外征战,为了确保粮草供应、确保将士们吃得好穿得好,官府必须调集大量物资到前线,但黄州总管府和别处官府不一样,不是无偿征用民间物资,而是花钱购买。

    可即便是以优惠价购买,每月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所谓“巨大”,就是把黄州总管府一年的税收填进去都不够。

    官府的正常开支要靠税收支撑,有实物税也有钱税(主要是商税),官军将士立功后的奖赏、阵亡或伤残后的抚恤,都要靠官府的税收来支撑,即便黄州总管府的商税收入十分丰厚,也吃不消巨大的战争开支。

    战事持续至今已经一年多,黄州官府无力承担采购军需的开支,其缺口,自然是西阳王拿钱来填,一填就是一年多。

    而现在,随着战线的铺开,军需开支越来越大,西阳王口袋里的钱,已经越来越紧张。

    张鱼想不明白郎主为何要自掏腰包打仗,他有时会看见郎主拿着厚厚一沓账单发呆、长吁短叹,故而自己也心中焦虑。

    他不知道如何赚钱,只知道船队去一趟倭国就能带回许多白银,只有做好这件事,才能为郎主分忧。

    然而船队去倭国走一个来回,快的话数月,慢的话大半年甚至一年才回来都有可能,如此一来,海贸的利润宛若远水,哪里救得了近火?

    想到这里,张鱼满面愁容,回想起郎主那诡异的笑容,他忽然想起对方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空手套白狼”。

    空手套白狼,好像是个俗语,但张鱼之前从未听说过,这句话的意思,以做买卖来说,大概就是没有本钱一样做买卖,不付定金就拿别人的货去卖,用卖来的钱还货款。

    有点类似借鸡生蛋。

    张鱼想不通郎主要如何做到这一点,他琢着莫非是撕破脸直接跟有钱大户“借”?

第七十九章 空手套白狼(续)() 
西阳城外某庄园,一座四面除了柱子其余都是玻璃窗的精舍内,日兴昌柜坊的大掌柜、二掌柜以及几位主要股东(东家)正在开会,舍内没有其他人,连端茶递水的奴仆都没有。

    精舍外,十五步范围内都没有一个人,只要有人想靠近精舍,精舍内的人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得清清楚楚。

    如此安排,就是为了确保一点:会议内容不会被隔墙之耳听了去,如有与会者泄密,那么后果自负。

    之所以如此严格保密,就是会议内容非同小可,决不能泄露出去,以免造成后果无法估量的损失。

    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日兴昌柜坊将在洪州南昌开设分店,与此同时会在南昌城内发行流通券,为大宗货物交易提供方便。

    在南昌流通的流通券,同样是“布本位”,样式和在西阳流通的流通券相同,由位于西阳的日兴昌本店负责印刷、发行。

    为了确保流通券的信用和兑换能力,日兴昌柜坊以和洪州总管府各地财力雄厚的家族、商贾合作,让对方参与对流通券的联保,为此,日兴昌的股东会增加,理事会的成员也会增加。

    买卖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黄州总管府和洪州总管府地区的大小家族、商贾要联合起来,一起合伙赚大钱,这是西阳王反复强调的原则。

    去年一年,黄州商贾和江州地区的大小地头蛇合作,合作效果很好,所以在南昌‘流通’流通券的条件已经成熟,而若在南昌站稳脚跟,流通券的影响力会明显增加。

    江州地区现已为洪州总管府地区,自古以来物产丰饶,尤其鄱阳湖周边地区,历经数百年开发,如今已可以称为鱼米之乡。

    位于鄱阳湖畔的南昌,是鄱阳湖地区的物资转运中心,也是商贾云集之地,随着岭表商路的开通,可以预见南昌城的‘商品交易量’会暴涨,那正是流通券一显身手的好时机。

    也是日兴昌柜坊提升实力的绝佳机会,为此,吸收洪州总管府地区的地头蛇入股,是日兴昌在南昌站稳脚跟的必然举措。

    这也意味着日兴昌原有的股东们,其‘股权’会被稀释,在理事会的发言权被削弱,不过股东们想得很明白,要拉拢更多的合作伙伴,让利是必然的。

    而一旦把炊饼做大,即便自己的股权被稀释,可实际上拿到手的‘分红’,却会比原来更多,这样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根本没能力跟上西阳王的步伐。

    西阳王去年拿下陈国江州地区之后,用刀教育了各地豪强不听话的下场是什么,所以黄州商贾随后在江州地区展开贸易时阻力少了很多,然后再拉地头蛇入伙,相互间的利益输送能确保大家是一条心。

    黄州的水力纺织作坊主们,已经在洪州总管府地区开办了大量新作坊,其中许多是和当地豪强、豪商合作,这些水力纺织作坊已经投入生产,按照去年的发展势头,洪州地区今年的布匹生产能力将会达到黄州地区生产能力的两倍。

    有这么雄厚的织布能力做后盾,日兴昌在南昌流通的流通券必然稳如泰山,大规模增发流通券已成必然,所以今日会议,股东们要就增发流通券的总面值做出决定。

    流通券的大规模增发,不是想增发多少就增发多少,具体增发量,掌柜们已经汇总多方资料,给出一个建议增发的额度,提交有决定权的股东们过目,以便做出最后决定。

    流通券的发行量,原则是一比一,那就是参与联保的布坊其布匹存量是多少,流通券的总面额就是多少,因为日兴昌柜坊已经郑重声明,流通券随时可以足额兑换布匹。

    但实际操作中,流通券的面额要比布匹总存量要高些,但又不能太高,以免出现许多客户拿着大量流通券来兑现、日兴昌却兑现不了的情况。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直接导致日兴昌的信用暴跌,流通券变成废纸。

    日兴昌柜坊为了树立流通券的信用,花了好一番功夫,又熬了数年才有今日的成就,而要将其败坏,只需要一日就够了。

    所以对于此次增发的面额,东家们都很慎重,掌柜们提交上来的总结,其内容十分详细,对于风险也说得很明白,但东家们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些内容。

    因为作为西阳王代理人的王越,已经准备了另一个方案,之前已让各位股东过目。

    这个方案的内容不复杂,西阳王‘建议’日兴昌的流通券,其发行量在囊括了黄州总管府、红州总管府地区的布匹生产能力后,超发两倍。

    这就意味着,若是手中有三匹布(黄州一匹、洪州两匹),日兴昌柜坊发行的流通券面值将是九匹布,超发两倍面值。

    西阳王‘建议’的这一行为,违反了最初的规矩:西阳王不会干预流通券的发行,发行量的多少,都由东家们开会表决。

    而之所以现在要如此做,是因为事出有因。

    随着战事旷日持久,随着官府采购军需物资的增加,多出来的开支,西阳王府撑了一年多之后已经无力承担,但又不愿行强征民间物资这种竭泽而渔的事情,所以要“空手套白狼”。

    那就是印纸当钱花。

    此举虽然风险大,但可行性很高,因为流通券的信用很好,正常来说下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挤兑的情况。

    黄州总管府各地作坊、养殖场、邸店、食肆、乐坊甚至连外地行商都已经接受了流通券,将其作为铜钱、金银的替代物,也就是说,流通券在黄州总管府地界的大宗货物交易中,具备货币的功能。

    所以,西阳王要超发流通券,然后让官府用这些流通券去收购民间物资以资军用,但他不是凭着一句话就要印纸当钱花,却由各位股东平白担风险。

    因为流通券大规模超发之后,日兴昌承受大规模挤兑的能力下降,万一倒霉碰到挤兑狂潮,就需要各位东家想办法调集布匹解决危机。

    作为补偿,西阳王保证,未来三年内,岭表广州的海盐和蔗糖,各位股东都会有稳定的份额,每年递增一成,如此保证,是许多人梦寐以求却没机会得到的。

    “王兄,大王若有需要,我张某愿意将家财悉数捐出以资军用,不需要大王的任何补偿!”

    发话的是一名股东,而有了他开头,其余股东纷纷表态,愿意捐出家财,助西阳王征战,他们不是虚情假意,而是真心要捐钱。

    今日能坐在这里参与会议的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西阳王成功,自己必然也会成功,只要西阳王这棵大树在,他们即便今日散尽家财,日后肯定会赚回来,还会赚得更多。

    以在座之人还有黄州几个家族、商贾的财力,即便不倾家荡产,拿出来的钱财合在一处,怎么也能购买官军半年所需物资,只要熬过今年,西阳王步步高升,他们也就能跟着水涨船高。

    王越见着大家表态,心中颇为宽慰,他当然知道各位股东所言不是场面话,但西阳王是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决定,不会再更改。

    站起身,王越开始问在场众人:“前年年底,官军南征,黄州各地贤达踊跃捐资,数额十分惊人,那么刚过一年,大家又踊跃捐资,数额同样十分惊人,这让朝廷怎么想?”

    “大王善于经营产业,此事人所共知,朝廷只会说大王是宗室强藩,自行筹钱粮练兵护国有方,不会再有多想,而黄州商贾有如此惊人的财力,对于朝廷中的某些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猪肥了,可以杀掉吃肉了!”

第八十章 韬光养晦() 
王越的提问,让在座股东默然,因为这提问直指他们心中的一个担忧,那就是没有靠山的商贾对于官府来说,是待宰肥猪,猪肥了,就可以杀掉吃肉。

    许多地方官,看中了过路行商携带的货物,于是污蔑对方是贼人,直接派兵杀人夺财,行商们对此却无可奈何,所以除了实力雄厚的豪商,长途贩货真的是危机重重。

    黄州的商贾有西阳王这个大靠山,一般的州郡官府不敢把他们当肥猪宰,然而当地方官换成京官,打主意的不是地方官府而是朝廷,那可就不太妙了。

    正如王越所问的那样,若朝廷向黄州商贾‘借钱’,借还是不借?无论做出哪种选择,对于黄州商贾来说都是损失。

    行商都知道,在外奔波时要“财不露白”,以免招来祸事,而黄州商贾若一而再、再而三的捐巨资助战,迟早会被朝中的有心人注意到,然后打歪主意。

    如今的长安朝廷正是急需用钱之际,万一有人撺掇,真的向各地豪商借钱,其中也包括黄州商贾,借了钱后不说不还,只是不知何时才能有余钱还,到时该怎么办?

    更别说自古以来,在统治者的眼中,商贾形同贱民,朝廷真要是借了钱翻脸不认账,商贾们还能如何?事情到了这个层次,西阳王怕也只能长叹一声却无可奈何。

    大家都听过西阳王说的一句话,狮子越强壮越厉害,可一头猪越强壮越危险,黄州商团一直想变成狮子,但现在还只是猪,最多是正在变成野猪,所以行事要韬光养晦,财不露白。

    然而黄州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都知道许多作坊主、养殖场主、商贾们赚了大钱,而黄州官府每年明显增长的商税收入,也证明黄州的有钱人越来越多,这一情况根本瞒不住。

    所以,王越此时再次强调,所谓韬光养晦,不是要隐瞒自己有钱,而是要隐瞒自己到底多有钱,决不能给外界有这么一个印象,那就是手头紧就能找黄州商贾“借”钱花。

    这种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商贾们辛辛苦苦赚取的利润,却变成别人眼中唾手可得的财富,换谁谁愿意?

    王越开始解释西阳王为何做出如此决定:“大王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此次并未打算向大家募捐,而是要用隐晦一些的手法来解决问题。”

    有股东发问:“那么,我等若是以“借钱”的名义,把钱财捐给大王,总不会有问题了吧?”

    “西阳王为国征战,竟然窘迫到要举债养兵,天子知道了会如何想?杞王知道了会如何想?”

    王越的反驳很犀利,那股东想明白这样会闹出祸事,不由得讷讷:“呃。。。王兄说的是。。。”

    “其实,王某之前在光城,听大王说过很多想法,其中一个构思,让王某宛若醍醐灌顶。。。”

    王越开始进一步解释西阳王做出如此决定的缘由,诸位股东闻言正襟危坐,认真听王越所说西阳王的精妙构思。

    钱不够花,怎么办?

    好办,举债,这种事并不是没有先例,成语债台高筑,典出周代时,周赧王欠债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

    而王越之前到光城,和西阳王商议如何解决缺钱的问题时,西阳王提出一个构想,那就是黄州官府向民间举债,但举债的方式很特别,就是发行“债券”,让民间人士认购。

    一张面值一千文的债券,为期一年,期限到了之后,手持债券的人到官府兑现,除本金一千文之外,还有利息两百,也就是说,这债券的利息是二成。

    简而言之,官府发行债券,用利息来吸引百姓购买,从而获取大量资金,缓解财政危机,而债券的交易是你情我愿,不存在官府强行摊派的问题。

    听到这里,在座众人先是一愣,随即拍手称妙,若官府以这种方式举债,那真是一招妙棋,以黄州官府的信用,一旦发行债券,恐怕就会被人抢购一空,筹措巨资不成问题。

    可为何西阳王不采取这样的措施筹钱呢?

    面对众人的疑问,王越道出其中缘由:如今正值朝廷局势好转之际,若是传出黄州总管府举债的消息,这在河南、两淮各地那些墙头草听来,会有何想法?

    宇文氏快撑不住了,竟然靠举债才能打仗!

    不仅那些墙头草这么想,奸相一方必然会欢欣鼓舞,所以此举极有可能影响到人心向背,西阳王正是拿不准举债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有多大,才放弃这一构思。

    王越怕大家不理解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后果,便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

    某作坊主,家大业大开销大,作坊是负债经营,全靠借钱维持运转,就在这时他要嫁女儿,那么,给女儿的嫁妆是特别丰厚,还是一切从俭?

    这种问题对于在座的股东们来说很好回答,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作坊主应该打肿脸充胖子,无论如何都要把嫁女的场面撑起来。

    如此,那些债主才不会提前上门催债,而作坊主接下来去借钱,也好借许多。

    如果嫁妆从俭,债主们一看就知道这个作坊主家境不行了,必然蜂拥而来提前催债,而作坊主想要再借钱,不会有人借给他。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如今宇文氏和尉迟氏相争,眼见着宇文氏局面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想倒向宇文氏这边,结果却传来宇文氏举债的消息,这会让那些人止步观望。

    如今,局势发展到关键时刻,敌我双方都有困难,这种时候一定要打肿脸充胖子硬撑下去,以便唬住那些“不明真相”的豪强。

    所以西阳王决定用隐晦的手段来解决缺钱的问题,那就是超发流通券,印纸当钱花。

    王越的讲解进行到这里,在场股东终于明白西阳王的良苦用心,对于超发流通券再无丝毫担心,因为正常情况下,没有谁能集中足够的流通券到西阳城来挤兑日兴昌。

    如果有,到时再说,大不了用实物来赔,为此亏损的钱财,日后必然能赚回来。

    股东们很快便达成共识,决定大规模超发流通券,而根据掌柜们统计的资料来看,黄、洪两个总管府地界的水利纺织作坊,其逐年扩大的生产能力,大概两年后就会把超发的流通券面值填满。

    这不是盲目乐观,自从西阳王拿下江州、岭表,重新打通了南北商路,广阔的市场前景,让大家想想都激动,待得天下太平,做起买卖来就更加方便了。

    “说得对,等天下太平,做买卖会更方便,不过对于日兴昌来说,依旧是悄悄的赚钱,不能让朝廷打起借钱的主意。”

    王越说到这里,把另一个话题挑起来:“日兴昌柜坊,盈利靠的是放贷,但我们绝不会放高利贷,所以,必然不知不觉中得罪许多人。”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如果有人对日兴昌怀着强烈敌意,那就一定是这些放高利贷之人,因为我们让他们敲骨吸髓的机会变少,若将来会出现大规模挤兑,这些人必然是幕后主使。”

    “大家说说,该怎么未雨绸缪?”

第八十一章 众矢之的() 
放贷,自古以来是来钱最快、最轻松的赚钱方式之一,而高利贷则是其中佼佼者,比起行商、坐商,放高利贷的成本相对较小,风险也小,而获利非常高。

    日兴昌柜坊并不是善坊,打开门做生意是要赚钱,盈利手段就是放贷,只是没有放高利贷。

    对于想借钱救急的人来说,会优先选择利息较低的日兴昌借钱,那么那些放高利贷的人,生意就受影响,不过在黄州总管府地界,不放高利贷而做正经买卖也能赚大钱,所以这个矛盾不明显。

    但是,日兴昌柜坊的业务范围不可能局限于黄州总管府,必然向外扩张,那就会得罪各地高利贷,树敌无数,成为众矢之的。

    这年头的“高利贷从业者”,从权贵门阀、各地豪吏、世家大族、庶族地主、强宗著姓不一而足,而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各地的寺庙。

    寺庙放高利贷,‘营业额’惊人,获利颇丰,而寺庙又有许多善男信女做后盾,其中不乏权贵人家、世家大族子弟,一旦得罪当地的寺庙,日兴昌便永无宁日。

    这不是危言耸听,以周国来说,在武帝灭佛之前,周国境内各寺庙的依附户,几乎是官府在编户数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齐国,情况也大同小异。

    加上权贵们大多信佛,甚至时不时舍宅为寺,动不动向寺庙捐大量田产,有这些人做靠山,放高利贷的僧人可以说是有恃无恐。

    如果日兴昌在各地开展低息贷款的放贷业务,必然会激怒当地放高利贷的寺庙,得罪这样的势力,日兴昌别想好好过日子。

    这还不算,因为放高利贷的除了民间组织,还有官方机构。

    官府也在经营放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