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层很宽,在桶壁开着难以察觉的孔洞,似乎作为通气所用,而上层却只有一尺的深度。
宦官往尉迟嘉德嘴里塞了些药丸,随后两人一道,将尉迟嘉德小心放入这个大木桶里,仔细盖上边缘包着皮革的隔板,然后浇上粪汁。
如此折腾,可以在别人打开木桶时,因为看见面上的粪便,就会认为整桶里都是粪便。
两名宦官将大盖子盖上,随后驾驭着马车,向宫门缓缓驶去。
第二百四十三章 周全()
“让开,让开!不想死的全都让开!”
开路的骑兵策马疾驰在街道上,口中不住咆哮着,路上行人见状纷纷躲避,唯恐慢了半分被马匹撞上,届时非死即残,哭都没地方哭去。
气势汹汹的骑兵呼啸而过,足有百余骑之多,紧随其后是快步小跑的步兵,个个披坚执锐,带着弓弩、扛着长矛,沿途百姓见状心知城里必然出了大事,纷纷往家里跑。
逆贼依旧占据黎阳关,距离邺城不过百余里,为防备城中有逆贼内应,故而巡城兵马比往日多了一倍,官军此时在城里大动干戈,一定是要抓逆贼党羽,百姓们生怕被连累,只能尽量避开。
免得被官军看不顺眼下令抓了去,届时严刑拷打一番,恐怕小命不保。
沿街前进的兵马,冲入一处平民聚集的里坊,那里已经聚集了士兵,将此及邻近里坊的进出口守住,待得援兵一到,大搜查随即展开。
兵挨家挨户搜查,到处都是哭喊声、叫骂声、犬吠声,一片鸡飞狗跳的情景。
随后赶到的崔子枢,听着这动静,不认为有何不妥,他来到一处院落,看着一辆散发着臭味的马车,皱着眉头问现场勘查的官员:“确定这就是从宫中出来的粪车?”
那官员点头称是,随后介绍起具体情况来。
今日,宫中一切平安,忽有蜀王府那边派来的人入宫要见尉迟嘉德,侍卫们这时才发现,任左宫伯的安固王世子尉迟嘉德没了踪影,大家里里外外找了一遍,竟然找不到人。
如此一来,人们发觉事情不对劲,把尉迟嘉德当日的行踪捋了一遍,侍卫、宦官们之中最后一个见到左宫伯的人,说看见对方往厕所去了。
然而厕所空空如也,依旧找不到尉迟嘉德,但粪坑有清理过的痕迹,于是疑点转移到那辆运粪出宫的马车上,一番顺藤摸瓜下来,四处搜查的队伍好不容易找到这里,找到失踪的粪车,却没找到人。
根据左邻右舍的描述,闻讯赶来的官军随即展开搜查,但根据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可能只是贼人遗弃马车之处。
崔子枢拿出手帕,捏着鼻子靠近地上一个开口的大木桶,这个木桶内壁“黑白分明”,分成上下两层,上层大概一尺深,内壁残留着粪便,而下层很深,足以藏下一个人。
下层的内壁很干净,没有沾上太多粪便,明眼人可以看出来,这就是贼人将安固王世子尉迟嘉德运出宫的容器。
但大家发觉得太晚,贼人将安固王世子运出宫后,肯定已经将其转移到别处藏匿,如今再想要找出来,恐怕会很难。
想到这里,崔子枢觉得心里拔凉拔凉,先前天子、太后被人掳走,经地道出宫后没了踪迹,到现在都没找到,如今又来一出,他觉得邺城皇宫似乎变成厕所,别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上次宫里出事后,里里外外几乎换了一拨人,大家都以为这下安全了,未曾料安固王世子依旧被人从宫里弄走,若依旧找不到,那就糟糕了。
因为就在今日,到妙胜尼寺上香的安固王妃被人掳走,经由地道离开尼寺,下落不明。
一想到地道,崔子枢就心生无力之感,他实在想不明白,怎么那些贼人挖地道的手段如此娴熟,感觉邺城地下到处都是地道。
这么喜欢挖地道,莫非是老鼠投胎转世?
安固王妃出事时,崔子枢正在蜀王府处理公文,听到这个消息,他第一反应是派人大索全城,第二反应就是赶紧派人入宫,看住正在宫里值守的安固王世子尉迟嘉德。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认为要对安固王妃动手的人,恐怕也会对安固王世子动手。
崔子枢的应对很快,但还是慢了一步,他派的人入宫后发现,安固王世子失踪了。
安固王如今领兵在外,于河南郑州与敌军对峙,安固王妃和世子此时被人掳走,消息传到郑州,必然影响安固王的情绪。
或者,实际上是安固王派人把王妃和世子接走?然后安固王直接率军向其女婿宇文温投降?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崔子枢只觉后背凉飕飕,再也待不住,上马往蜀王府赶去。
事态紧急,他必须和其他人一道,想出一个万全之策,避免事态恶化,避免河南局势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
短短人生的片段,在脑海里不断闪现,宛若浮光掠影,让尉迟嘉德觉得如梦如幻,他又见到了父亲,虽然父亲早已身故,但尉迟嘉德依旧记得父亲的音容笑貌。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一切都变了,他和兄长们被关在一处小院里,惶惶然渡过了七八年的艰难岁月,好不容易再见到祖父,回到亲人身边,三叔成了他的嗣父。
其实三叔对他也不错的,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以
尉迟嘉德猛的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一处小房间内,这房间没有窗户,墙壁上的灯龛里点着油灯,而一道铁栅栏将他和门口隔离开。
整个房间,就像一个牢房。
他记得自己失去知觉前,是在皇宫内官署一隅的厕所,再想想,应该是被人袭击,打中后脑勺以至于昏迷。
如厕前,有宦官在清理厕所,而他之所以赶去厕所,是因为忽然腹痛。
本来肚子好好的,怎么会突然痛起来呢?
联想起自己喝的酪桨,殷勤的侍卫,对方送来的请柬,尉迟嘉德很快就琢磨出一个阴谋:这是有人要绑架他,所以策划了这次行动。
而他闻到自己身上若有若无的屎臭味,这说明了什么?
绑架者把他装在粪车里,就这么运出皇宫。
按规定,即便是粪车出宫,也得接受严格检查,每一个粪桶都要打开,然后禁军士兵要拿着棍子在里面搅,以防止桶内藏着什么东西。
而实际上,每日进出皇宫的粪车有很多,次数不少,经年累月下来,这一规定基本很难严格执行。
所以这些人有心算无心,突然间藏个人在粪桶里运出宫,除非很倒霉碰到较真的守门官,不然这样做的成功率肯定很高,而现在,他就被人从宫里绑架出来了。
姊夫的手段还真是厉害,怪不得之前能把姊姊从皇宫里救出去。
尉迟嘉德如是想,坐起身,他没什么仇人,而父辈的仇人若要报仇,即便找上他,绑架了大概没什么用,所以谁是幕后主使,还是比较好猜的。
他看向那扇紧闭的门,因为门板较黑,他看不出门上是不是有小口,不知道有没有人在门外观察他,于是淡定的喊了起来:“有人在么!”
接连喊了数声,片刻后房门外有了动静,门被人推开,两名男子依次走了进来,见着尉迟嘉德已经醒了,开口问道:“郎君有何吩咐?”
尉迟嘉德虽然已经猜出个答案,但他不敢确定是不是真的,于是装作懵懵懂懂:“此是何处,尔等是何人?想要做什么!”
“郎君稍安勿躁,某等并无恶意,此处颇为安静,绝无外人打扰,衣食用度无忧,还请郎君静心住下。”
“放肆!我乃安固王世子,尔等安敢如此!”
“郎君若没有别的吩咐,某等告退。”
“让你们的头领来见我!”
尉迟嘉德大声喊着,两名男子不做理会,说一会自有食物和饮用水送到,随即告退。
见着一点话都套不出来,尉迟嘉德不由得有些疑惑,他不太确定这伙人是否真的是姊夫手下,事到如今,也就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摸了摸墙壁,感觉很温暖,尉迟嘉德思索片刻,得出一个结论:要么这堵墙很厚,要么
这是个地下室,不然,天气渐冷的时节,墙壁摸上去会有些冰凉。
再想想这里没有窗户,尉迟嘉德原以为是为了防止他看出外面天色,或者呼喊起来,声音被别人听到,如今看来,恐怕就是此处为地下室,所以没法开窗。
但即便是地下室,却不让人觉得憋闷,看来是个通风做得很好的地下室。
在这个地下室里,自己的命就在别人手中,所以,尉迟嘉德只能祈祷,祈祷这些人真的是他姊夫的手下。
门外,冉阿让通过观察孔看着室内的尉迟嘉德,方才两名手下入内时,他就一直在观察目标人物,短短几分钟时间,他大概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位安固王世子可不像看上去那么木讷。
千万不能大意。
轻轻关上活页,冉阿让吩咐一旁守门的侍卫仔细些,随后转身离去。
吴典卫护送王妃一行人南下,如今西阳王在邺城的秘密力量,冉阿让暂时是最高负责人,吴典卫在邺城掌握的资源,大部分由他接手。
而不久前,西阳王府派出的人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邺城,带来了新一批信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阳王最新命令。
冉阿让带领手下执行西阳王的命令,那就是把目标人物带到这处“安全屋”,等候下一步指示。
冉阿让是西阳王收养的孤儿,所以和吴典卫不同,称呼西阳王为“郎主”,称呼西阳王妃为“主母”,郎主和主母是他的再生父母,所以即便郎主让他去死也毫不犹豫。
他本姓冉,刚记事父母就相继去世,所以不知家乡何处,早已把西阳王府当做自己的家,同伴们就是他的兄弟姊妹。
一般来说,山南姓冉的人,多为所谓“山蛮”氏族,而当年即将变成路倒的“小冉”,和其他孤儿一样被当时的西阳郡公收养,个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郎主和主母会为收养的孤儿、孤女取名字,若有姓氏就取名,不知何故,郎主为他取名“冉阿让”,这名字念起来有些绕口,所以伙伴们一般称呼他为“阿让”。
冉阿让行走在地道中,关键之处有人把守,还有铁栅栏分隔通道,走了一会,他转入一处宽敞的地下室内。
一名衣着华丽的妇人正坐在榻上,手中拿着一个玉佩,身边站着一名侍女,而门口处候着两名女侍卫,冉阿让走上前,向那妇人行礼:
“小人向王妃请安。”
安固王妃王氏,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又看看手里玉佩——这是她嗣子尉迟嘉德的随身之物,叹了口气:“世子安好?”
“王妃请放心,世子已经住下,小人一会便安排饮食。”
冉阿让依旧微微弯腰,以恭敬的语气问道:“还请王妃放心,此处十分安全,绝无外人打扰,不久之前,主母和小郎君都住过的。”
王氏闻言苦笑了一下,从案上拿起一个香囊,这香囊可是她亲手缝制,送给外孙宇文维城的礼物,外孙很喜欢这香囊上的图案,每日都要佩戴。
那日外孙和两个女儿被人从宫中带走,这香囊自然也被带走了,如今她在这地下室里再见到,当然明白今日把她掳走的人,隶属于西阳王府。
而尉迟嘉德随身佩戴的玉佩,大概半个时辰前送到她手中,那就意味着尉迟嘉德也被对方掳走,带来这里,这曾经藏匿了她两个女儿和外孙的地下室。
她的女婿,还真是手段了得,也不知经营了多久。
所以,做女婿的是要以此为要挟,逼得妻父走投无路,只能向他投降么?
想到这里,王氏发问:“你们,接下来要如何处置吾二人?”
冉阿让恭敬地回答:“王妃言重了,小人奉了郎主之命,来保王妃、世子周全,以便他日与主母团聚,共叙天伦。”
“你们你们如此做,是在把大王逼上绝路!赶快把吾和世子放了!吾绝不会透露丝毫机密!”
“王妃请放心,郎主均已安排妥当,必然保得大王周全。”
“你们哪里能保得大王周全!快把吾和世子放了,不然吾便绝食!”
“王妃请勿动怒,主母现已回到西阳,无一日不期盼王妃安康,还请王妃为主母着想,也为世子着想,莫要为难小人。”
“你”
王氏语塞,对方油盐不进,她毫无办法,但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以挽回局面。
她口中所说的大王,自然是夫君、安固王尉迟顺,王氏不认为女婿把她和尉迟嘉德“请来做客”之后,夫君会老实认命,向宇文氏投降。
王氏知道,在尉迟顺眼中最重要的是家族,是先父留下来的基业,到时候,女婿都未必保得人周全!
第二百四十四章 身不由己()
“嘭”的一声,书案被人拍得一颤,案上笔墨纸砚换了位置,侍女们见状吓得个个低头,大气不敢出,拍完书案的蜀太上妃王氏收回右手,虽然手有些疼,但她的心思完全不在手上。
坐下后,不发一言,侍女见着王氏似乎气消了些,赶紧上来将书案收拾好,随后垂手侍立一旁,依旧不敢出声。
如今已入冬,不过因为有了玻璃窗户,所以能在不开窗以保持室内温暖的情况保证透光,王氏看着洒在房间地面上的阳光,心中一片纷乱。
今日,她的儿媳安固王妃王氏、孙子安固王世子尉迟嘉德被人掳走了,下落不明,虽然已经全城大索,但恐怕再也找不到人,就像上次一样。
上次,是贼人经由地道潜入皇宫,把天子和太后、邾王后都掳走,自那以后,就再没这三人的消息,如今又来一次,让王氏只觉得心凉。
邺城,并不是她想象中那么滴水不漏,而满朝文武之中,肯定有人暗中和逆贼勾结,为对方在邺城行事提供方便。
再进一步想,保不齐这些人会酝酿更大的阴谋,可能会作为盘踞黎阳关逆贼的内应,伺机献城,若真让对方得逞,那可就全完了。
所以王氏为此忧心忡忡,方才一众文武聚集蜀王府议事,就有人提出安固王妃及世子被人绑架一事不简单,其后极有可能包含着更大的阴谋。
首先,绑架的幕后主使所图甚大,其目的肯定不是索要赎金,那么,对方绑架安固王妃、世子的目的,极有可能是让领兵在外的安固王尉迟顺心态起变化。
要么,幕后主使是借此逼迫安固王投降,所以,其人可能是邾王(西阳王)宇文温。
联系到上次,天子、太后,邾王后被人从宫中掳走,那么宇文温很有可能策划了此次绑架,将其岳母、小舅子绑架,以此为要挟,要挟岳父尉迟顺乖乖就范。
尉迟顺若投降宇文温,很大概率能保住一家人性命,甚至还能做个富家翁,所以在当前局势之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此次绑架的幕后主使,就是尉迟顺本人,待得妻儿脱离朝廷监视,他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投靠女婿。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不明身份之人策划了这次绑架,意图在朝廷和安固王之间制造不信任,突生变故,其人好借机从中渔利。
无论是那种可能,都意味着朝廷对安固王失去了最后的制约,那么对方接下来想要做些什么事,朝廷很难阻止。
这一看法,是众人达成的共识,考虑到之前安固王数次抗命,拒不率兵北撤至荥阳驻扎,不由得让人对安固王的真实意图感到不安。
关于安固王抗命不撤兵的问题,众人倒是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安固王和宇文明对峙将近一年,双方营寨犬牙交错,安固王短时间内要将大军北撤的话,难度很高,所以对方抗命也是情有可原。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蜀太上妃王氏对此却很恼火,她写了几封亲笔信给继子尉迟顺,好言相劝让对方以大局为重,然而对方的表现,让王氏坐立不安。
继子到底是身不由己、无法立刻撤军,还是心中有怨言,所以动了投降的心思?
王氏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尉迟顺是有退路的,可以投降女婿,保得一家平安。
而在今日之前,王氏还可以通过变相软禁其妻儿,来阻止对方铤而走险,如今最后的手段没了,那么她难道就只能无助的等待,等待尉迟顺下一步的动作?
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就像自己的喉咙被人扼住,也许对方只是开个玩笑,随后就会松手;也许对方接下来一使劲,自己就被掐死了。
王氏绝不会坐视自己、儿子、孙子还有王家变成砧板上的肉,绝不会任由他人肆意宰割,所以她要立刻采取行动,但是方才和众人议来议去,却下不了最后的决心。
尉迟顺在郑州,其麾下大军的动向,直接决定了邺城安危,为防万一,派人去夺尉迟顺兵权是最好的办法,但问题在于,尉迟顺若是绑架事件的幕后主使,这样的做法已经没有意义了。
而对方若不是幕后主使,真正的幕后主使将情况预先透露给尉迟顺,那么朝廷派人来取而代之,必然逼反尉迟顺,如此一来,就真的中了反间计。
正是因为如此,大家左右为难,议来议去议不出个所以然来,不得不说,此次绑架事件与其是个阴谋,不如说更像个阳谋。
直接破坏了朝廷和安固王之间的信任,让郑州大军随时处于失控状态,朝廷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将会面临巨大风险。
只要稍微应对失当,本来就已经是勉强维持的局面,很容易瞬间垮塌,再也无法挽回。
对于王氏来说,坐以待毙当然不行,但仓促间作出决定也不行,若贸然派人去夺兵权,一个不留神搞不好会逼反本来毫无反意的尉迟顺。
但又不能拖太久,一旦尉迟顺真的有反意,让对方知道妻儿安全摆脱控制,那么阵前倒戈就是瞬息之间的事,所以。。
所以蜀太上妃王氏觉得压力很大,急得团团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的同时,又有些悔不当初。
她觉得若是之前自己能果断些,在亲儿子尉迟惇去世时,封锁消息并派人夺了继子尉迟顺的兵权,如今又怎会身处两难境地。
真是一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