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舶司的船队经过粗略“测绘”,将海岛的大概形状以及纬度上报豳王,豳王随后为这座呈长条状、南北走向的大海岛取名“琉球”,并正式上报朝廷。

    张鱼对此觉得奇怪,因为按照丰州沿海渔民的说法,“琉球”或者“流求”,应该是丰州东面隔海对望的那一座大岛,不该是这里。

    那座大岛又有别称为“夷洲”,位于张鱼所在“琉球”的西南面,是一座很大的岛屿,市舶司派出的探索队如今正在勘察。

    而这支探索队,就是从琅琊港出发,抵达琉球后前往夷洲,今年年初,已经在夷洲最北端的一条河流入海口附近建立据点。

    这个据点有个名字,是豳王亲自拟定的,名为“鸡笼”。

    鸡笼位于夷洲最北端,将会常驻数百人,市舶司的吏员以鸡笼为货栈,尝试和当地土人打交道,目的依旧是做买卖,暂不打算迁移中原百姓到夷洲垦荒、定居。

    因为这只是市舶司所规划“南道航线”上的一个港口,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靠泊、躲避风暴所需的泊地,暂时没有能力开疆辟土。

    从广州番禹北上的海船,沿海岸线航行抵达丰州侯官附近海域后,可以转向东面横渡大洋,穿过自北向南快速流淌的一股洋流,抵达夷洲鸡笼。

    稍作休息后,沿着鸡笼东北方向一系列岛屿航行抵达琉球,继续沿着一系列岛屿向东北走,抵达倭国筑紫大岛南端。

    而从琅琊港、淮口出发的船队,可以不走传统的“北道航线”,先顺着洋流南下,在侯官附近海域转往“南道航线”前往倭国,这就不需要冒险横渡黑水洋,也不需要经过高句丽、百济沿海。

    毕竟,不是什么海船都有勇气直接横渡大洋,因为东海深处有“滚涂浪”,海船一旦遇到会很难前进,进退两难。

    更别说横渡大洋时一旦遇到海上风暴,船只躲都没地方躲。

    这条“南道航线”,沿途有许多岛屿,可以作为船队航行的参照物,所以不容易迷航,这些岛屿也可以让其躲避海上风暴时有可靠的泊地,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市舶司对倭国贸易的正常开展。

    能够为郎主勘察这条航线,张鱼觉得很光荣,但他通过和土人打交道,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事情。

    在这已经被市舶司命名为“琉球”的大海岛东面海域,据“老崔”等部落首领所述,有一条巨大的洋流,自南向北流淌,其海水流得很快,终年不止。

    许多部落派往北面打劫的小船,就是驶入这股洋流之中,借助洋流之力,轻轻松松抵达北面的大岛(倭国筑紫大岛),登陆打劫沿岸村落。

    这股洋流,海水颜色相比正常海水明显发黑,故而被土人们称为“黑水”,但张鱼亲自乘船走了一圈之后,认为称之为“黑潮”更加贴切。

    琉球的土人们世代相传,说自己的祖先,是从遥远的南方大岛上,乘坐船只借助这股“黑水”北上,来到这里定居。

    又有一部分人继续乘船北上,借助这股黑水,抵达北面的大岛定居。

    这股黑水,终年不断自南向北流淌,过了北面大岛之后,还会流经倭国的大港(难波津)附近海域,在那里,黑水折向东继续流淌。

    土人们认为,这黑水会一直流淌到世界的尽头。

    世界的尽头是什么样子?

    不知道。

    老崔的祖上不知多少代以前,据说出了几位勇士,带着自己的家人,还有粮食和成双成对的家禽家畜,乘坐一艘大木船,插着威武的图腾柱,顺着黑水北上,再折向东面,要探索世界的尽头。

    勇士们一去就再没有消息,许多年过后,大家都认为这些人已在世界的尽头坠入深渊,然而某一天,自南向北流淌的黑水上,从南边漂来了那个威武的图腾柱。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张鱼很想弄清楚。

第六十五章 猎场() 
    

    凌晨,鸡笼寨,火光冲天、浓烟大作,围攻鸡笼的土人,已经点燃营栅和一些箭楼,驻守营寨寨的市舶司官员,指挥士兵奋力反击,却收效甚微。

    这座年初才建立的营寨,如今在土人猛烈的进攻下摇摇欲坠。

    驻守营寨的士兵,原本有八百人,但因为水土不服,陆续有人病倒,数量还不少。

    患病的人都被转移到琉球,所以如今驻守营寨的将士只有三百人,加上市舶司的吏员,以及一些工匠、平民,人数勉强过五百。

    与此相对的是,围攻鸡笼寨的土人势大,看上去人数至少过千,虽然对方着甲率低,但胜在人多,鸡笼寨内的弓箭手,被土人弓箭手压制,无法阻止对方接近营栅。

    土人容貌与中原相异,身材大多矮小,以羽毛为饰,身着土布、兽皮,头戴藤编斗笠,手持藤牌及各式各样武器,虽有铁刀,但刀身较薄,想来是缺铁的缘故。

    所用弓箭夹杂大量骨箭头,但箭头上沾有毒液,见血封喉,加上人多,鸡笼寨守军招架不住。

    对于土人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猎场,即将狩猎到大量人头,神灵对此会很高兴的。

    鸡笼寨,是市舶司在夷洲设立的贸易据点,驻鸡笼寨的吏员,本着和气生财的宗旨,和当地土人部落接触,试图和对方做买卖。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市舶司吏员和海商特意带了“通事”,那是琉球岛上的土人,和这里的土人有过接触。

    然而作为外来者,市舶司占据了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立寨,引得当地土人部落十分警惕,敌意不小,接触事宜进展缓慢。

    更别说这些土人部落喜欢猎头,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挂在树上用箭射,以此祭拜神灵,所以对外来者很不友好,稍有不慎,很容易被对方割头。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尝试了数月之后,双方终于得以进行接触和初步沟通。

    市舶司的海商为土人们带来了漂亮的丝绸、精致的瓷器、精美的玻璃器皿,还有物美价廉的布匹,而对方拿出来的是各种皮货以及金银。

    金银当然是好东西,皮货却不怎么样,这买卖总体而言有些亏,但对于海商来说,亏本事小,结下交情才是最重要的,故而随船带来的货物,很快便交易出去。

    万事开头难,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的路会越走越好走,海商们如是想,但事情不是如他们想象的那样。

    夏天时,几个部落相继爆发疫病,市舶司的吏员以及海商们想到了之前百试百灵的办法,那就是派医生去给土人们看病,借着这个机会,博取对方更多的好感。

    然而祸事随后就来了。

    土人们认为忽然爆发的疫病,都是外来者带来的灾难,迁怒那些医生并将其杀害,随后开始零星袭击鸡笼寨。

    这其中一定有什么误会,于是鸡笼寨方面试图挽回局面,但派出去沟通的吏员连同担任通事的土人都遇害了,头被割下,如今就被土人用长矛挑着,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呼喊声起,土人们撞破木栅,挥舞着各种武器,从破口处冲入鸡笼寨,要将带来灾难的外来者杀个精光,然后割下人头祭拜神灵,以便请神灵降下神力将疫病消除。

    然而神灵降下的却是天雷。

    鸡笼寨守军接连投掷出轰天雷,炸得土人昏头转向,攻势瞬间崩溃,土人们争相逃命之际自相践踏,伤亡无数。

    而事先在外迂回的奇兵,将围攻鸡笼寨的土人后路截断,一阵箭羽过后,土人们彻底崩溃了。

    当猎人变成猎物,面对具有“神力”的敌人,土人们吓得纷纷跪地求饶。

    领兵包抄的熊吉,看着这些不住磕头的土人,没有任何怜悯之色:“想投降?呵呵,杀掉二百七十人再说!”

    一名部下有些心痛:“提督,两百多个人,能卖不少钱呢!”

    “卖钱?他们杀了我们二十七个人,一比十偿命,杀够二百七十人,其他的才有资格做生口!”

    熊吉做了个手势,随后惨叫声起,寒光之中,鲜血四溅,被围土人很快被杀了三百余人,剩下的吓得颤抖,不敢反抗,被士兵们逐一捆起来。

    部分士兵留下来打扫战场,另一部分士兵则分成几股,以几个俘虏为向导,向对方的村寨前进。

    出来打猎的男人们完蛋了,留在村寨里的老弱妇孺,就是胜利者的战利品,土人的女子,再丑再难看也是女人不是?

    市舶司的宗旨是和气生财,但另一个宗旨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土人们给脸不要脸的后果,就是全家倒霉。

    市舶司有贸易船队,也有杀人的军队,对于无法沟通并且碍事的土人部落,没有必要为了开展贸易而一味的“以德服人”。

    市舶司的提督们,就是要用兵威,教教不讲道理的岛夷们该怎么做人。

    鸡笼寨守军确实只有三百人,但这不代表市舶司任由鸡笼据点自生自灭,得知土人部落对鸡笼寨敌意大增,市舶司后自然要立刻增兵以策万全。

    提督熊吉,奉命带着三千虎狼蛮兵从琅琊港乘船出发,走新开辟的航线,在长江口附近海域直接浮海南下,抵达夷洲鸡笼,然后开始行动。

    随着豳王平定河南的大别山蛮兵,在战争结束后一部分人返回大山,一部分人被亳州总管府编入民户,成了良民。

    而一部分人依旧追随豳王,听从豳王的号令,毫不犹豫扑向敌人,为市舶司扫清一切障碍。

    出身江州大族的熊吉,当年随着豳王南征岭表,如今成了市舶司提督,为家族和市舶司的利益,磨刀霍霍向岛夷。

    旭日东升,阳光照耀大地,熊吉回首看向北面鸡笼寨,看见旗杆上的黑底白蔷薇旗帜迎风招展,如同一只手在向南面大山挥舞,对生活在大山中的土人部落,致以亲切的问候。

    熊吉收刀入鞘,向鸡笼寨走去,此次出征前,豳王说了,既然夷洲岛夷敌意大,正经买卖不好做,那么市舶司原先的“规划”要变动,那就是在夷洲开始捕奴(抓生口)。

    岭表地区,捕捉生口出售的营生流行了数百年,诸如泷州陈氏、高凉冼氏,其族中就有许多人从事这一门“很有前途”的买卖。

    熊吉觉得,这夷洲的气候和岭表一带有些相似,同样山高林密,同样瘴气弥漫,那么在岭表安然无恙的俚僚兵,在这夷洲,应该不会水土不服。

    孤悬海外的夷洲,朝廷懒得正眼看一下,在朝堂诸公看来,不过是不毛之地,上面的岛夷,没有任何打交道的意义,所以让市舶司自己看着办。

    而市舶司已经特许,让岭表那些当年协助官府平叛的酋帅们,将夷洲当做捕猎奴隶(生口)的新猎场,乘坐市舶司的大海船,到夷洲发财。

    这破地方没什么值钱的山珍海味,土人,就是最好的特产,这里的土人和琉球土人不同,大多不会航海,所以唯一的价值就是当奴隶。

    而腾出来的土人村寨、田地,就由胜利者们接手,他们的子弟族人,会在新天地有自己的村寨,开枝散叶。

    熊吉作为提督,现在开始就要协助鸡笼寨扫荡附近山头,建立“前进据点”,为纷至沓来的捕奴队在夷洲开展奴隶(生口)贸易做准备。

    想想,一艘艘大海船,满载着大量奴隶从鸡笼出发,抵达目的地之后,那要能赚多少钱呐!

第六十六章 明明都是我先来的。。。() 
    

    阳光透过玻璃格子窗,洒在房间里,为地板所反射,将书房映得亮堂堂,宇文温端坐窗边榻上,看着《太清金液神丹经》,看得入神。

    《太清金液神丹经》(简称《神丹经》),相传为葛洪所著,成书于晋时,不过种种迹象表明,这是南朝时无名氏托名葛洪的著作。

    此书记述道家神、气之说,有神乎其神的养生之道,还着重记述了金液还丹术,据说这丹一旦练成,即可白日飞升,是凡夫俗子修炼飞升成仙必备读物。

    在黄州书市,这本“修炼必读”批发价一百文一本,量大还有优惠。

    看着看着,宇文温的脑海里忽然冒出一连串标题:

    一向不信鬼神的豳王为何研读炼丹书籍?豳王府深夜为何怪叫连连?豳王妻妾为何愈发妩媚动人?洛阳城内数百头母猪意外身亡究竟是谁下的毒手?

    事情的真相,是豳王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自行脑补了几个“震惊”系列标题,宇文温放下书,长叹一口气。

    《神丹经》,不光记载了金液还丹术,还记载了魏晋时期的海外奇闻异事,其中,就包括南洋、西洋诸国,以及中原海商在海外的奇遇。

    宇文温通过这本书来了个“一叶知秋”,似乎看到了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中原航海历程。

    《神丹经》卷下:昔中国人往扶南,复从扶南乘船,船入海,欲至古奴国,而风转不得达,乃他去。昼夜帆行不得息,经六十日乃到岸边,不知何处也。2yt

    上岸索人而问之,云是大秦国。此商人本非所往处,甚惊恐,恐见执害,乃诈技南王使谐大秦王。

    王见之大惊日:尔海边极远,故复有人,子何国人乎来何為扶南使者。

    答日:臣北海际扶南王使臣,来朝王庭闕,北面奉首矣,又闻王国有奇货珍宝,并欲请乞玄黄,以光鄙邑也。

    这段文字,说的是一个中国人(没错,用语是中国人)的奇遇,这人从中原前往扶南,又前往古奴国,却因为风向的问题,被裹挟着随波逐流。

    在海上飘了六十日才到岸,一问当地土人,发现竟然到了大秦国。

    这人担心被土人害了性命,便诈称是扶南国使者,随后误打误撞,得以抵达大秦国都,觐见大秦王。

    这段内容,信息量很大,首先,意味着早在后汉时,连接红海和中原的东西航线已经成熟,大量外国人和中国人往来于这条航线。

    一名中国人,先抵达扶南国(大概是后世柬埔寨),然后前往古奴国(宇文温根据种种资料判断,这可能是印度次大陆上某国)。

    结果航行时遇到大风,被风吹到西面,历时六十日才靠岸。

    靠岸之处,宇文温综合各种文献判断,极有可能是红海地区,即后世所称阿拉伯半岛,当时是大秦(罗马帝国)的辖地。

    这名中国人有见识,生怕当地人“杀生”,于是诈称扶南国使者,由此转危为安。2yt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从逻辑上判断,这名中国人要装成当地熟知的“国际友人”保安全,而扶南国,对大秦国来说,就是很熟悉的国家。

    扶南的海船,应该经常抵达这个地区,所以当地人对扶南国很熟悉,以至于让假的扶南国使者,的官员接待,抵达大秦国都,得大秦王接见。

    宇文温不知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代,不知道当时的罗马帝国其国都是罗马,还是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也不知道这件事是《神丹经》作者编的,还是确有其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时代,中原(沿海地区)的有识之士,对于前往极西之地的海上航线,是真的很了解。

    下西洋,“早”在三宝太监郑和一千年前,就已经有许多中国人进行过了,明初的郑和舰队,走的是一条成熟千年的航线。

    《神丹经》这本书,就详细记载了南洋诸国、西洋诸国的风土人情,这都是得益于发达的南洋航线、西洋航线,各国风土人情,不是作者凭空编出来的。

    宇文温看过之后,感慨之余,有些唏嘘。

    对于后世的许多人来说,提到大航海时代的南洋,就会想到富含金矿、铜矿的吕宋(菲律宾),就想到西拔牙殖民者建立的马尼拉据点,宇文温也是如此。

    然而实际上,中原对于吕宋,早在后汉末年就已经有所了解。

    三国时期东吴的船队就已经抵达菲律宾群岛,当时,孙权派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顺便勘察南洋诸国,这两位就率领船队抵达过涨海东界的“自然大洲”。

    涨海,就是后世所称南海,而“自然大洲”,就是吕宋(菲律宾)群岛,朱应、康泰此行,却不是开辟崭新航线去探索未知海域,他们是根据之前就有的航线进行航海。

    所以,汉末魏晋时期,中原的海船就抵达过“自然大洲”,海商们对这个地方不陌生,市舶司收集来的消息称,交广一带的海商反映,现在的“自然大洲”上,就已经有来自交广的人在开矿,开采金银。

    这个事实,让宇文温愕然,随后是默然。

    对于大航海时代,中原航海史上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事情,是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魏晋年间就已经成熟。

    而经过航海频繁往来东南亚的人,并不是明中期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

    是大秦(拂菻)人,波斯人,天竺人,还有后来的阿拉伯人。

    西面各国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热衷,对于南洋诸国的热情,远超中原天朝,以至于晚唐时,定居广州番禹的阿拉伯人超过十万,而南洋诸国,信奉的都不是中原宗教。

    南洋诸国,先后接受了西面传来的各种宗教,北面那个庞大的天朝上国,对于近在咫尺的这片海域和土地,却是持着鄙夷的态度,历经千年都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才会背井离乡“下南洋”,到烟瘴之地生根发芽,然后被当地土著和外来的西方殖民者当成韭菜,时不时割一拨。

    杀一批,又来一批,杀一批,又来一批,中原朝廷的态度,却视这些在化外定居的百姓为叛逆之人,认为死得活该。

    对于自发性“下南洋”的中原沿海百姓来说,他们只有同乡,没有同胞,不断发生在南洋的大屠杀,是针对某某乡的人,不是针对“中国人”。

    当别人举起屠刀时,甚至还把同胞推过去,以便讨好屠夫。

    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即便中原在两汉魏晋时,就对下西洋的航线很熟悉,也对下南洋前往南洋各地的航线很熟悉,却依旧坐视这片地区被西来的势力所吞食、占据。

    一如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男方坐视女方成了别人的女朋友,最后成了别人的新娘,全程却无动于衷,因为一点也不珍惜。

    看着这本《太清金液神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