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惜。
看着这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宇文温心生无力之感,在农业时代,中原王朝必然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必然把注意力集中在西北草原,集中在东北的白山黑水。
南洋和西洋,在统治者眼里,比鸡肋还不如,即便南北朝时期,民间海商就已经把南洋、西洋航线摸索得很清楚,历代朝廷依旧无动于衷,只想着南洋香药,没想着实质性的扩张。
宇文温忽然想起一段话,特别应景: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来的…
交州也好,自然大洲也好,还是开采金银也好
历代中原王朝,辜负了南洋这个“青梅竹马”,所以,他要怎样做,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呢?
第六十七章 收支()
宇文温被一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弄得心情突变,历史的重任瞬间上肩,使得他几乎要变身,变成“航海王”,开启大航海时代,思维极度发散之际,神情有些恍惚,有人进来了都不知道。2yt
看着面前的一碗冰糖银耳汤,看着面前笑盈盈的尉迟炽繁,宇文温回过神来,随后看见尉迟炽繁身后的尉迟明月。
尉迟明月见着他看着自己,眼眶忽然一红,随后别过头去,看样子是在怄气。
从来都是对夫君/姊夫浓情蜜意的尉迟四娘,如今却性情大变,这下场面就有些尴尬,宇文温见着尉迟炽繁那有些哀求的目光,干咳一声,伸手去拉尉迟明月。
手是抓住了,人却拉不动。
宇文温无奈,只能放低姿态:“呃,好吧,是为夫错怪四娘,让四娘受委屈了。”
听得宇文温这么说,尉迟明月忽然用手捂着嘴哭起来,哭得稀里哗啦,尉迟炽繁见宇文温把妹妹楼在怀里安慰,终于松了口气。
之前,尉迟炽繁让妹妹帮对账,帮自己把住后院大权,而妹妹确实很认真的在做这件事,忙里忙外忙了许久,终于有了成果。
但结果和产业掌柜们报上来的帐一对,发现有明显出入:少了将近二十万贯(实物折价)。
这是不得了的数字,后果也很严重,要么意味着掌柜们贪了王府的钱财,要么意味着尉迟明月能力有限,连账都算不好。
宇文温看了账本,当即就把主管对账事宜的尉迟明月和“副手”萧九娘叫去开会,会上就要求两人再核对一次。
尉迟明月坚定的认为自己没有算错账,不让萧九娘帮忙,自己监督账房们重新核算,又忙了一段时间,得出的结果和第一次相同。
面对这样的结果,宇文温要求尉迟明月再对一次,尉迟明月梗着脖子不服,不仅如此,还怀疑是姊夫把那等价二十万贯的收入私下挪用了。
挪去哪里了?肯定是偷偷购置别院,养狐狸精去了!!
尉迟明月如是想,为姊姊觉得委屈,为自己觉得委屈,于是和宇文温争论起来,还向“苦主”、姊姊尉迟炽繁告状,闻讯赶来的尉迟炽繁一听,就知道祸事了。
王府的收支,一直有明、暗两本账,而王府的收支,实际上有一部分是不会在明面上的账簿出现,尉迟炽繁一直知道这一点,只是不吭声。
因为宇文温一直暗中养私兵,这私兵却不是虎林军,而是一支神秘的队伍。
与此同时,还有神秘的作坊,似乎在鼓搞什么东西。
尉迟炽繁知道利害关系,不敢过问,也不打算过问,一直装作不知道,对账时,也巧妙避开了这一点,所以每年对账都能风平浪静。
历年都协助对账的萧九娘和杨丽华也隐约察觉到这一点,识相的装聋作哑。
然而今年尉迟炽繁让妹妹来担当重任,却因为常年习以为常,疏忽了这点,没有对妹妹交代,而尉迟明月接了重任,事事过问,萧九娘想遮掩也遮掩不了,又不好说。
杨丽华因为分管其他事务,而女儿女婿到府做客,于是今年没有协助对账,自然也不会想到提醒尉迟明月。2yt
所以,暗账露出马脚,被尉迟明月察觉,揪住不放,死死咬住这去向不明的“二十万贯”,尉迟炽繁这段时间心思放在别处,也没关注。
“做贼心虚”的宇文温,几次暗示都没得效果,他不知道尉迟炽繁早就察觉不对,故而没有让做姊姊的去提示一下妹妹,只是一个劲表示尉迟明月算错账,希望对方“机灵”些。
这样的“污蔑”,让尉迟明月觉得深受委屈,她不服,更不会想到宇文温背后的用意,于是乎闹起了别扭。
尉迟炽繁意识到不对的时候已经木已成舟,所以只能从中撮合,如今见着妹妹被夫君哄得破涕为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如花似玉的姊妹二人,“唾手可得”,不过宇文温现在可没有这心思,喝完银耳汤,和姊妹俩说了一会儿话,便表示自己还要想事情。
佳人离去,宇文温压下那股邪火,继续盘算。
豢养私兵,在这个时代是很正常的事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强宗著姓,不养部曲私兵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这是庄园经济为主的时代,所以有部曲私兵存在的经济基础,而门阀政治大行其道,有部曲私兵存在的政治基础,宇文温自己若不养部曲私兵,那就是自寻死路。
因为若如此,别人很容易就能对付他。
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靠着数百私兵的一个突袭,对方就能血洗豳王府,最后作为胜利者,分享他的女人,搜刮他的财物。
所以,私兵是要有的,但关键是要怎么用。
部曲私兵的“常规”用法,就是跟着郎主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或者居家时看家护院,出行时担任保镖,宇文温不缺这样的队伍。
征战沙场有虎林军,看家护院有王府侍卫,日常出行,有王府卫队,而且侍卫和卫队是有正经编制的,朝廷发俸禄,不需要宇文温花钱粮。
但宇文温有特殊要求,这种要求需要有一支“特殊部队”,某种时候要派上用场。
这样的特殊部队见不得光,用的装备也很特殊,养起来费钱,开支不小,需要走黑账以掩人耳目,虽然正常情况下不会有人来查他的账,但小心驶得万年船。
为此,宇文温连王妃都瞒着,就是要尽可能减少特殊队伍暴露的概率。
黑账的事,被他遮掩过去了,但开支的问题,依旧是个大问题,宇文温赚得多,花得也多,过了两年时间,他才把先前打仗时的亏空补上。
那些什么“决战兵器”用起来爽,但都是用钱堆起来的,用起来就是在烧钱,事后造成巨大的金钱损失,得想办法弥补。
而宇文温的权力道路还没走到头,当然不能懈怠,如今随着开支大幅增加,他要想尽一切办法赚钱,不说养特殊部队,光是养虎林军的费用,就是一个巨大的开支。
宇文温如今已不缺马,虎林军已经大规模换马,正在慢慢转型为骑马机动、下马作战的“骑马步兵,战马、驮马、挽马多了许多,这开支可是蹭蹭蹭往上涨,让宇文温都觉得有些吃力。
所以钱不够用,还得想办法赚。
贩毒最赚钱,但不能做;高利贷也赚钱,同样不能做,所以只能做买卖。
卖玻璃镜,营业总额太低,一般的买卖,盈利比不上暴利的海贸,所以问题又转到海贸上来,宇文温为了赚钱,当然要靠海贸。
大航海时代那大名鼎鼎的“三角贸易”,让许多欧洲海商暴富,宇文温觉得如果能“借鉴一下”,对于刺激海贸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所谓“三角贸易”,就是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驾船出发,船上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横跨大西洋。
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回欧洲,整条航线在欧洲西部、非洲西部、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
这样的航线,在东亚、东南亚海域不能照搬,因为条件不同。
不过宇文温绞尽脑汁,用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经过多方调查和收集资料,好歹想出了一个替代方案。
中原的手工业制品,丝绸、瓷器,享誉世界上千年,这个没问题;朗姆酒,就是甘蔗酒,这个可以有;非洲奴隶没有,但岛夷土人可以有;
美洲种植园没有,但交州种植园可以有,一样有蔗糖和稻米。
美洲金银没有,倭国白银、吕宋金银多少都是有一些,更别说南洋海域还有出产香药的群岛,这玩意的利润可比价黄金。
宇文温觉得,东亚、东南亚的情况有别于欧洲、非洲以及美洲,但黄金级的三角贸易没有,山寨版、黄铜级的三角贸易总是可以有的!
第六十八章 三角贸易()
官署,东京司会元岩一边听着佐官的讲解,一边拿着放大镜,在一张巨大的舆图上看着细细的线条,想要缕清市舶司的贸易思路。
市舶司,是刚成立不过两年的机构,管理市舶事务(主要是收税),市舶使一职,实际上是“浊官”,如果可以,元岩是坚决反对设立市舶司的,因为这是“与民争利”。
但市舶司还是出现了,短短两年时间,政绩斐然,不仅为国库增加了大量收入,还为京城输送了许多海外奇珍异宝。
而随着市舶使、豳王宇文温就任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原亳州司会元岩,改任东京司会,继续盯着豳王,牢牢掌握财权。
故而时不时的对账,就成了元岩的日常职责,本来这事情做起来不是很麻烦,但问题是他还要监督市舶司的收支账目,这就导致工作量大增。
市舶司如今已不单纯管理市舶事务,不是单纯的收税,而是参与到海贸中去,组织船队到东海、南洋诸国进行贸易,收、支涉及的金额(多半是实物)极其巨大,核对起来任务十分艰巨。
虽然元岩的手下增加了一倍,但元岩觉得还是很吃力,因为海贸涉及的领域闻所未闻,他以前从没有经历过。
君子耻于言利,所以向来以作“正人君子”为人生目标的元岩,实际上对于经商不是恨了解,但职责所在,他不得不“言利”,然而市舶司的贸易是在茫茫大海上进行,这让元岩有些迷茫。
海上贸易和陆地贸易有些不同,海船出海,要靠风来推动,所以得等风信,还要看洋流。
不是说茫茫大海可以随便航行,因为一不留神,海船就会被巨浪或者风暴摧毁,或者被洋流带到别的地方去,从此杳无音信。
故而,航海讲究的是沿着航线航行,这航线是固定的,有时候不是在舆图上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就能成为航线,最明显的例子,是从琅琊到耽罗的航线。
一年多以前,市舶司在琅琊港组织船队,浮海远征东海之上的耽罗岛,走的航线类似于直线,也就是从琅琊港出发,直接横渡黑水洋,抵达东南方向的耽罗岛。
在一望无际的黑水洋上如何辨别方向、准确的抵达耽罗岛,这个问题暂且不论,就说这条航线,实际上危机重重。
据说东海深处洋流变化无常,时常有“滚涂浪”,船只一旦遇上,要么寸步难行,要么被海浪裹挟着打转,滞留数日都不得脱困。
所以,市舶司对耽罗岛用兵,走直线横渡黑水洋去耽罗,风险很大,稍不留神就会全军覆没。
也正是因为如此,正常的航线,应该是在琅琊港出海后北上,过成山角,向东北驶入高句丽/百济沿海海域,然后折向东南,走沿海航线抵达耽罗。
当年百济驻军耽罗岛,其水师的注意力都在沿海,没想到周国的水师竟然横渡黑水洋,故而猝不及防之下大败。
然而打仗时可以冒险,做买卖时就不能这样,因为一旦有一次倒霉,那就会让海商血本无归。
故而如今市舶司的贸易船队前往耽罗时,很少走直线,而走的是另外一条航线,这种航线叫做“贸易航线”。
同理,市舶司组织的其他贸易船队,走的航线同样叫做“贸易航线”,其中多条有别于传统的航线,都是最近新开辟的。
元岩要核查市舶司的账目,至少得对这些航线有个大概了解,否则就搞不清对方盈利来源,甚至连自己是否被骗都搞不清楚。
市舶司的海贸区域,大致分为南北两块,称为“北洋”、“南洋”,两个海域内,如今已经规划好了固定航线,而南北两个区域,又有单独的航线连接。
市舶司会颁发“贸易许可证”,严格规定“注册”海船的贸易范围,一旦发现越界贸易,会加以严惩。
而贸易范围,就分“北洋”、“南洋”。
北洋海域的贸易航线,大致呈现一个三角形;同样,南洋海域的贸易航线,也大致呈现一个三角形。
元岩仔细研究过几日,看着市舶司递交的资料,上面许多地名、港口名称花样繁多,看得头昏眼花,也亏得资料上有附图,元岩才勉强看明白这所谓“三角贸易”未来将会是如何盈利的。
北洋海域,一艘海船要做买卖赚钱,流程大概如下:
从琅琊港、淮口港出发,满载着冰块、以及各种手工制品(丝绸、瓷器、玻璃制品、铁制品等),出海南下,在长江入海口附近直接南下,抵达夷洲鸡笼,这是三角的一边。
海船在鸡笼卸下所有冰块,部分手工制品,收取货款(以香药为主,是从广州由专门船只运输过来),再装上抵价的生口(奴隶),沿着鸡笼东北方向的“岛链”,抵达琉球。
在琉球出售一定量的香药、生口,岛上土人会以海产来交换,其中有珊瑚等常见海产,还有珍贵的鲸脂。
每年的冬季到来年春季,琉球南侧海域有大量鲸鱼出现,市舶司已经在琉球设立据点,要和土人一起猎杀鲸鱼,然后熬制鲸脂,所以届时琉球的特产里,会有充足的鲸脂。
据说鲸脂就是古时所称“人鱼油”,可以点灯,是长明灯的燃料,而鲸脂燃烧起来没有烟,是很名贵的灯油。
在琉球用香药换鲸脂的海船,沿着珍珠链般的“岛链”继续东北前进,其间可以借助名为“黑潮”的洋流航行,省时省力,数日内就能抵达倭国的筑紫大岛(竹斯国)南端。
继续往东北走,可以抵达倭国的难波津,但因为难波津距离倭国国都很近,对方比较忌讳,所以船只在筑紫大岛南端向西北走,沿海岸航行,可抵达倭国博多港。
在那里,船只将所有奴隶、部分手工制品、香料、鲸脂卸下,换取倭国的黄金白银以及硫磺、昆布,倭国收购的奴隶,会投入到矿山,开采更多的白银。
从鸡笼经琉球到博多,这是三角形的第二条边。
在博多休整完毕的海船,满载货物出港向西航行,抵达耽罗岛,在那里,用剩下的香药、手工制品以及部分鲸脂,收购百济、新罗船只运来的海产,譬如昆布。
休息完毕的海船,走西北方向的沿海航线,抵达青州总管府最东端的成山角,返回琅琊港。
从博多经耽罗、成山角到琅琊,是三角形的第三个边。
这一趟下来,走的都是相对安全的航线,避开了东海深处的“滚涂浪”,沿途有海岸或者岛屿,可以让船只避风,可行性很高。
这样的三角贸易,船只一般是当年一月出海,回来时,是五月左右,尽可能避开风暴频繁夏秋季节,安全很多。
而一艘海船走这样的三角航线进行贸易,只要不发生海难,一趟下来,获利不低于十倍,这样的利润,足以让人疯狂。
当然,船主也可以选择简单一点的航线,利润下降,耗时也没那么久。
至于岭表需要的冰块、手工制品,以及中原需要的香药、象牙等奇珍异宝,市舶司会组织专门的船队进行南北运输,中途分一些在鸡笼,作为中转。
这些船队不参与北洋和南洋海域的三角贸易,而所有海船进行海贸时,都要在在市舶司各贸易据点的监督、引导下进行,不得恶意竞争,不得恶意压价以至于把“行情”搞砸。
看到这里,元岩放下放大镜,看着舆图和一堆资料,欲言又止。
如此规模的海上贸易,仅仅是北洋海域的“三角航线”,就使得市舶司必须配备足够的吏员和军队(水师),才能确保鸡笼、琉球、博多、耽罗这几个贸易据点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航线不被海寇袭扰。
北洋海域是这样,更别说南洋海域了。
这就意味着,市舶司会变成一个庞然大物,不但要扩充人员,还要扩充军队(主要是水师),市舶使、豳王宇文温已经就此上奏朝廷,请求“扩编”,并且进行“改制”。
元岩知道,因为市舶司已经带来和即将带来的巨额利润,朝廷,是无法否决市舶使这一提议的。
由此,近几年来频发举办的考试选拔,可能带来的冗员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第六十九章 冗员!()
洛阳城内一隅,河南道巡察使官署,巡察副使乐运正和佐官们研究考试章程,看看还有哪里不妥,需要改善的就得赶紧亡羊补牢,否则不久之后即将开考的考试一旦出了纰漏,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考试选拔人才,这是一种新的选拔方式,前几年才在山南黄州出现,最近已经举办了几次,所以对于乐运来说,此次考试“有章可循”,不会两眼一抹黑。
但此次考试,是几个不同的地方同时进行,事关重大,他不敢掉以轻心。
即便黄州总管府那边特地调了许多熟悉举办考试流程的官员来洛阳,协助举办考试,乐运却一定要事必躬亲,不放过丝毫细节。
巡察使(大使),有为朝廷选拔人才的职责,身为副使的乐运,一直谨记在心,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和往年的选拔方式不同,更加要上心。
当年周国平齐,天子就曾经派出八道大使巡察天下,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郡举通明经者为孝廉。
上州上郡每年举荐一人,下州下郡每三年举荐一人。
如今,朝廷给河南道巡察使定下的名额,原本就是依例,但后来变了,第一轮是各州郡无论上、下之分,刺史、郡守可举荐一人,待得巡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