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新德在后面见着,顿时大怒,正要下令将这群骑兵围死,却见其透阵而出。
这伙骑兵如此一搅和,本来已经移动起来的高句丽军阵,瞬间就停滞了,等到再度调整好阵型继续前进时,对面周军阵中忽然出现几个“缺口”。
缺口处出现许多两轮车,随后这些两轮车咆哮起来,不断闪烁的火光和冒出的浓烟中,实心炮弹呼啸着,在高句丽军阵中激起腥风血雨。
靠着人力拖曳经由便桥过河的轻炮,只炮击数轮,就把高句丽军阵打崩,随后过河的大量周军骑兵,直接掩杀过去。
周军步阵里,主将张须陀看着散发着热气的轻炮,松了口气,要不是战前大家议定先让轻炮过河,恐怕这一仗打起来不轻松,伤亡要大很多。
马蹄声起,张须陀转头看去,却是方才冲阵的勇士们回来,他高声问道“如何,还能杀敌么?”
带队冲阵的将领,为目生双瞳的大都督鱼俱罗,他蹉跎多年,好不容易有了上阵立功的机会,此时大声回答“末将方才只是热身!”
张须陀闻言点点头“好,那就用敌军首级,来祝贺官军此战大捷!”
。
第二百五十三章 选择()
落日的余晖漏进房里,洒在书案上,将一枚金印照得闪闪发亮,这金灿灿光芒煞是耀眼,但在高建武看来,却刺眼得很。
这枚金印是帅印,前不久还是他亲自交到大将于新德手上,而现在,金印回来了,于新德还有其麾下大军却已灰飞烟灭。
数日前,北上的于新德大军,经过新城之后,周军忽然渡过辽水东进,攻破新城和辽东城之间的盖城,高建武立刻集结军队离开辽东城北上。
与此同时,于新德所部兵马也回师南下,要来个南北夹击,将周军包围。
然而周军的动作很快,攻克盖城之后,次日立刻向新城进军,在抵达小辽水南岸后的第二日就发动进攻。
当高建武率军抵达盖城外时,有溃兵陆续来报,说周军已经击败官军,次日又攻克新城。
事发突然,高建武震惊之余,立刻下令南撤,好歹带着军队平安返回辽东城。
而今日他刚回到辽东城,周军使者便送来了这枚金印,还带来于新德已经阵亡的消息。
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溃兵跑回来,高建武大概知道了那日新城之战的具体情况。
当日清晨,周军架桥强渡小辽水,官军虽然立刻拦截却未能击退对方,还好主帅随后集结兵马列阵,要给周军来个半渡而击,结果军阵却被对方用威力巨大的武器击破。
当时兵败如山倒,但己方营寨戒备森严,又背靠新城,不是没有稳住局面减少损失的可能,结果周军之中,有靺鞨兵助战,在这些人的喊话下,大营中的靺鞨人起了心思。
虽然主帅暗中做了布置,防备靺鞨人临阵倒戈,但兵败如山倒之际,人心惶惶,顾不得那么多,当一些靺鞨人真的阵前倒戈时,已经没人顾得上压制。
大营很快被周军攻破,骑兵们有马倒是逃得快,步兵就只能靠两条腿跑,乱军之中,不知多少人阵亡、多少人被俘,不知道少人逃出去。
逃到新城的将士,只是安全了一晚,次日,周军攻城,用的还是那种威力巨大的武器。
新城没撑过一日就沦陷,只有少数人逃出来。
得知战况的高建武,心中顿生无力感,周军的实力,已经不是官军能够抗衡的,对方有了那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己方野战打不过,守城守不住,恐怕就只有。。。
想着想着,他不由得握紧了拳头。
高句丽自立国以来,历经数百年风风雨雨,不是没有面临亡国之险,来犯的强敌,一个接着一个。
汉军,新军(王莽新朝),公孙军(后汉末年盘踞辽东的公孙氏),晋军,燕军(慕容氏的燕国),这些军队,不是没有对高句丽造成严重损失,甚至还攻破过当时的国都。
可高句丽都挺过来了。
中原的新朝时,新朝将领杀害了高句丽的开国国王,那又如何?
公孙氏的军队攻破过当时的高句丽王都,那又如何?
燕军同样攻破过当时的高句丽王都,也没见高句丽亡国。
而后来,高句丽军还与燕军在新城对峙,最后签订盟约,就此罢兵。
所以,这一次周军来势汹汹,高句丽就会亡国么?
高建武觉得不会,周军不过是数百年来,高句丽面对的无数强敌之一,即便局势再凶险,己方最后也肯定能顶过去,所以他现在若选择不战而降,肯定会后悔的。
高建武给自己打气,心情恢复了一些,但他忽然想到一点,那就是周军和以往强敌的不同之处。
对方有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可以在远距离杀伤人、兵马或者攻破城墙,在这种武器面前,1官军野战也罢、守城也罢,都没有办法招架。
想到这一点,高建武的心情又变得沉重下来,他对于守住辽东城,已经没有最初那么乐观。
所以,是选择不战而降,还是等城破再说?
正纠结间,有将领领着信使在外求见,信使是从东面白岩城而来,带来了紧急军情,以及城主的求援信。
据其所述,占据乌骨城的周军沿着道路西进,即将兵临白岩城下,所以,白岩城主遣使求援,希望高建武派兵助战。
听得这个消息,高建武不知该说什么,白岩城位于辽东城以东四、五十里处,位于绵延大山西麓,自东来的周军攻到这里,意味着辽东城的后路已经断了。
南面、西面、北面,都是周军,高建武还打算万一辽东城守不住,他就东撤,经由白岩城进入群山之中,然后辗转北上,进入扶余府(扶余国故地),在那里伺机再起。
现在,该怎么办?
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下了两日还未结束,天空落下的雪花,纷纷扬扬洒在大地上,旷野里一片白雪皑皑,而眼前的辽东城也是银装素裹。
兵临辽东城下的周军,已经扎起营寨,黑色旗帜如林,黑色军队如潮。
一门门沉重的大炮,在大量骡马的拖拽下进入炮击阵地,而阵地距离辽东城,还有将近一里半的距离。
能发射二十斤重炮弹的攻城炮,射程达到二里,所以在这个距离上,周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击辽东城,而守军却毫无还手之力。
几名砲兵架起宛若“丫”字形的测距镜,精确测量阵地和辽东城的距离,以便炮兵们能调好炮口角度,确保炮击时有较高的命中率。
一旁,行军总管杨济看着一门门攻城炮,忽然想起了大明的红夷大炮,想起了很多事情。
他收起思绪,用千里镜看着前方的辽东城。
不,是襄平城。
高句丽侵占辽东之后,将辽东郡郡治襄平改名为辽东城,自那时起,襄平之名便消失了。
现在,他要用隆隆的炮声,唤醒大家的记忆,让大家想起来,眼前这座城池,原来的名字叫做襄平。
自新城一战,已经过了半月时间,杨济给了高句丽主帅高建武机会做选择,但对方在期限到了之后,一直没有给出回答。
这期间,自鸭绿水西进的官军,已经攻破辽东城东面的白岩城,所以辽东城此刻成为孤城,但城内数万守军依旧拒绝投降。
对方已经做出了选择,大概是想靠着守城给周军造成重大伤亡,然后再降,以便谈个好价钱。
但杨济不会让对方如愿,所以调来攻城炮,为此,不惜多耗费一些时间。
不一会,攻城炮准备就绪,第一发试射,炮弹就落到了辽东城内。
随后杨济下令开始发炮,他要用一场最隆重、热闹的炮击,迎接流浪在外的孤儿回家。
第二百五十四章 时局()
“官军收复襄平,这辽东的事情,那就算定了,接下来。。。”
“田兄,这。。。捷报上不是说,官军攻拔辽东城么?襄平?”
“嗨,襄平是原本的名字,那可是汉时起辽东郡的郡治,高句丽鼠辈窃据中原故土,做贼心虚,才改名辽东城。。。来来来,干了这杯酒!”
使邸内,扬州总管司马田六虎,正与其他同僚一道,招待来自交州的客人,这些客人是以杜氾为首的交州士人(豪强),刚结束长安之旅,经由扬州走海路回交州。
天子当年尚在潜邸时,南征岭表交广,平定李万春等负隅顽抗势力,杜氾等当地豪强效命军前,自那以后,为大周经营交州献计献策,出力不少。
此次杜氾等人奉诏入京,得天子封爵,各自成了公(县公)、候,又有官职(散秩),朝廷以此褒奖忠义之士,所以,杜氾等人现在是公侯,算是朝廷命官。
他们途径扬州,然后登船浮海南下,要广陵短暂逗留等候风信,扬州总管府的官员,当然要好好招待贵客。
此刻,外面下着大雪,而宴客厅内因为开着“暖气”的缘故,温暖如春,主宾双方相谈甚欢,推杯换盏之际,已是酒过数巡。
杜氾等人世居交州,虽然能说官话,但口音很重,一般中原人士大多听不太懂,需要靠着通事代为转译,所以席间有不少通事在座,但田六虎和杜氾等人交谈起来毫无障碍。
当年天子南征,田六虎亦在军中效命,和杜氾等人打过照面,后来因为公干的缘故,多次前往交州,和杜氾等人愈发熟悉,对于交州口音的官话,倒也听得懂,还会说。
此刻,他和故人相谈甚欢,时不时举杯,将杯中之物一饮而尽。
说到时局,说到辽东捷报,大家感慨万千,一眨眼十年过去,当年大家都知道朝廷迟早要收复辽东,却一直都在做准备。
如今辽东之役官军大获全胜,看起来似乎轻而易举,实际上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
率军收复襄平的行军总管杨济,当年在岭表任广州总管,杜氾等交广人士,和这位杨总管打过交道,如今说起故人来,话题当然也不少。
当然,仅靠这点交情,大家也就是酒肉朋友而已,但对于交广人士来说,杨济、田六虎等人可不同,和其他那些来自中原的官吏大不同。
他们言谈举止之间,没有看不起岭表人士。
岭表交广和中原相隔千山万水,位于长江南岸的江州人士,都被中原士人蔑称为“傒狗”,更靠南的岭表人士,则被蔑称为“狸獠”,这种侮辱性的称呼,是问谁受得了。
虽说岭表地区如今已是周国治下,到岭表任职的中原官吏,不会当面侮辱当地人,但大家不是傻瓜,相处时间久了,能从对方的神态、语气里,感受到那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以及蔑视。
这种情况,近年来好转许多,加上海贸大兴,大量中原船只往来南北之间,南北之间交流多了,许多误会也消除了。
但人心隔肚皮,杜氾等交州豪强,不清楚那些笑眯眯的中原人士,是否面上说客套话,心里却在骂他们为“狸獠”,所以总是有一些隔阂。
对于田六虎、杨济等“故人”却不会有这种感觉。
杨济的夫人是高凉冼氏女,在广州总管任上又多有善政,大家都看在眼里,所以知道杨总管把大家当自己人,事实可比什么花言巧语都有说服力。
而田六虎等“义兵”首领出身的官员,还有南洋贸易公司的大掌柜们,那是真的把杜氾等岭表豪强当自己人,一起做买卖一起发财,利益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可比什么交情都牢固。
杜氾等交州豪强,如今一个个都是大种植园主,名下种植园的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是南洋贸易公司的“合作伙伴”,是“自己人”。
交州总管府各地种植园每年都出产大量蔗糖、蔗酒还有稻米,源源不断输入中原,而来自中原的各种物产,也源源不断输入交州。
其中就包括冰块。
岭表交广地区气候炎热,高温高湿,本来没有冰块,千百年来日子也照过,但自从大家享受到冰块的妙处之后,已经离不开了。
而冰块,大多是南洋贸易公司船队运来的,要多少有多少,价格又便宜。
经由南洋贸易公司之手,岭表交广的豪强、大族可以靠着当地产出,获取大量的中原物产,维持富足、舒适、体面的生活,而种植园出产的蔗糖供不应求,有多少,南洋公司就收多少。
各种商品的收购价、销售价,大家一起商量着定,不会让某一方吃亏,所以杜氾等大种植园主,对于商誉颇佳的南洋贸易公司,信任程度那是连年增加。
开办种植园,需要大量奴工来干活,于是杜氾等人,实际上又是捕奴队的东主,交州大小豪强的捕奴队,把买卖都做到南中去了。
以捕奴这一行当来说,田六虎和杜氾等人是同行,却没有同行相互竞争的水火不容。
田六虎和其他来自山南地区的捕奴队东主,已经把买卖做到了桂州、容州、邕州总管府,和杜氾等“南方同行”一起,为南洋贸易公司提供充足奴工,甚至相互“匀货”,以协南洋贸易公司完成朝廷下的“订单”。
因为“业务上”有密切往来,故而以田六虎为首的山南捕奴队东主们,和岭表交广的捕奴队东主们,其往来之密切,不是外人能够想象的。
朝廷不忌讳捕奴行为,修永济渠、通济渠等大型水利工程,还有汉沔大开发,都从“商贾”手中购买大量生口作为奴工,以此避免过度征发百姓。
而现在,随着辽东回归中原,又一场大买卖要开幕了,作为“买卖人”,当然要关注时局。
田六虎和杜氾等人,如今是以官员身份交谈,但谈得的内容却是买卖。
“北司(北洋贸易公司的简称)熬了这么多年,总算是熬出头了,朝廷收复辽东,必然要大力经营,开荒嘛,条件艰苦,当然要靠奴工打头阵,所以,我听说。。。听说哈,要的奴工至少是这个数。。。。”
田六虎用手势比了个数字,杜氾等人看了眼睛一亮:“可辽东冬天不是天寒地冻么?南方的生口到了那里,怕是熬不住?”
“无妨,习惯了就好,不是还有棉衣嘛!还有热炕。。。。东征的官军之中,不也多有南方士兵?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们可得赶紧备货。。。。”田六虎喝了一杯酒,又说:
“北司那边,可备了不少货,但远远不够。。。”
“你是知道的,北司和倭国合作,在其北方大岛上捕捉毛人,这几年下来,总算打开局面,毛人生于苦寒之地,能耐冷,又不是辽东土著,用来开荒再合适不过。。。“
“就是数量远远不够,还得南司这边补货,多多益善。。你们回去后,大掌柜必然要请过去详谈的。。。”
“这。。。”杜氾等人有些纠结:“种植园总是不嫌多,一直都在开荒,人手怎么也不够。。。你是知道的,桂管、邕管、容管地界,都开始办种植园了。。。你们供货都来不及,怎么接单?”
“我们这边,族里什么歪瓜裂枣都赶出去拉队伍了,再说,我不是有儿子么?也该带队出去砍人了,老杜,你儿子那么多,赶紧拉起队伍啊!留在家里作甚?”
“妈的那几个小混蛋一提起来我就生气!”杜氾说着说着话就粗鄙起来,反正别的官员听不太懂“交州口音官话”,所以他也懒得矜持:
“就想着去龙编学堂读书,说要考试中选当官,这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么?”
“考试?你儿子看得下书?谁啊这么有出息,是六郎,还是七郎?老杜,你家怕是要出几个大官呐!”田六虎哼哼着,见着杜氾口里骂着却是一脸喜色,于是再次举杯:
“来,干杯,你儿子要是中选当官了,可得在龙编摆酒,我得让掌柜们去吃上三天三夜!”
在正式场合谈论生口买卖,这种粗鄙、市侩的行为,若放在以往,那可是要被人嗤笑的,但在场其他官员不以为意。
朝廷这几年大兴土木,多用奴工替代百姓,虽然买生口的花费很多,但花出去的钱,过了两洋贸易公司(两洋贸易公司从捕奴队手里‘订’生口,然后转售)的手,一部分变成红利,落进大小股东的钱袋。
这大小股东,谁知道后面是哪家权贵、大官?
所以,朝廷愈发乐于购买生口充作奴工开荒、修建大型工程,官员们在不是很正式的场合,已经不再讳言论生口买卖。
对于寻常官员来说,反正抓的生口都是番民、野人,花的是国库的钱,多嘴又不讨好,旁人管那么多做什么?
在场官员们,见着田六虎和杜氾等人相谈甚欢,思绪不由得飞到辽东。
坊间传闻,朝廷一旦收复辽东,马上就要进行大规模开发、大规模移民,就像南中那样,而北洋贸易公司,必然要“一如既往”为朝廷分忧。
许多人都在想,到时候,辽东大开发会是何等样的大场面呢?
第二百五十五章 时事()
午后,安陆,许府,形销骨立的许绍正在用餐,他不紧不慢的咀嚼食物,一名仆人在旁边念报纸,念的是头条新闻:官军攻克辽东城。
这个消息,许绍已经在邸报上看到了,所以报纸上的新闻,对于他来说并不“新”。
但再次听到这个消息,他还是放下筷子,看着窗外院子里的景色入神。
天子有耐心,十年磨一剑,待得宝剑出鞘,就是一击致命,辽东城下,意味着辽东局势尘埃落定,接下来就看朝廷是要留高句丽一口气,还是“除恶务尽”。
无论这场战争最后以何种方式结束,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朝廷必然调集人力物力,大规模开发辽东,正如南中那样。
许绍想了一会,将思绪收回,继续用餐,仆人见状接着念报纸。
这份报纸刊发自黄州,其上所刊载的内容除了时事之外,还有许多民生新闻、商情和“广告”,如今在安陆城内已是寻常之物。
许多人靠着报纸来了解时局,如今的许绍就是其一。
三年前,他的父亲许法光病逝,许绍随后丁忧,将父亲安葬在安陆家乡,并于坟旁结庐而居,守了三年孝。
这三年间,许绍不碰荤腥,在草庐里忍受着三伏酷暑、三九严寒,不问世事,家中一切事务,都由夫人打理,可以说是隐居了三年,熬得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