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8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金称的来历,陈青山很清楚,这位是清河人,出身微寒,家徒四壁,不事生产,曾聚集亡命之徒,以打劫过往商旅为生。

    可是上了红名单的人物。

    如今,张金称带着手下和招募来的乡亲、游民“闯辽东”,到辽东开荒定居,陈青山暗中观察过,发现这位好像真的是在“走正道”拼家业。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许多河北地界不安分的好汉们,纷纷呼朋唤友“闯辽东”,在地广人稀的辽东地区安家落户,使得河北各州郡的治安似乎都好了许多。

    朝廷似乎把“闯辽东”作为一个法宝,将河北地界上的“妖孽”收了魂,引到辽东去了。

    对此,陈青山很感兴趣,他想看看数年之后,这些好汉们能在辽东闯出什么名堂来。

    是羽翼渐丰之后占山为王、打家劫舍,还是安安分分做地主?

第二百七十五章 阿舅() 
雪后初晴,遍布落叶、青苔的林间地面夹杂着白雪,到处一片斑驳,北风轻轻吹拂,草木摇曳,发出“哗哗”的声音,忽然一阵锣声在林间响起,打破了宁静。

    锣声很吵,不一会,一个愤怒的咆哮声响起,直冲天际。

    一颗大树下,树洞里窜出一头黑熊,这头庞然大物刚进入冬眠没多久,却被外边传来的刺耳噪声给吵醒,愤怒的冲出巢穴,向着声源而去。

    几名正在敲锣的男子见着正主冲出来了,扔下锣掉头就跑,但逃跑的速度比不上黑熊追击的速度,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

    为了过冬冬眠而大量进食的熊,此时是体重最重的时候,称得上膘肥体壮,所以秋末冬初时,熊的力气也是最大的,奔跑起来强健有力,数百斤的庞然大物跑起来居然仿佛飞一般。

    眼见着逃无可逃,几名男子忽然分别向两头跑去,正面让出一名手持双管火铳的短发男子,

    短发男子距离黑熊不过二十来步,丝毫不为所动,持铳瞄准,随后扣动扳机。

    “呯、呯!”

    接连两声炸响过后,男子侧身一滚,滚到旁边,弥漫的硝烟中,黑熊中弹随后身子一颤,前肢一软栽倒地面,被巨大的冲劲带着向前滚了十余步,正好经过那男子原本站着的地方。

    黑熊胸膛血如泉涌,挣扎着起身,哀嚎着往林间深处跑去,那短发男子提着火铳不紧不慢在后跟着,保持四五十步的距离。

    先前那几个敲锣的男子也陆续聚拢过来,看着前方那摇摇晃晃的黑熊,眼中充满了期待,与此同时,林间出现更多的人,个个都背着弓箭,甚至拿着火铳。

    大家沿着血迹,跟着这负伤的黑熊走了一会,黑熊最后终于熬不住,颓然倒地。

    一群人兴高采烈的围上去,开始处理起这头雄壮的成年公黑熊。

    只是粗略估算,这家伙的重量就有将近三百余斤,若要扛着下山会很吃力,所以要肢解。

    割下熊掌、剥下皮肉,然后取熊胆,将这些都装在一个个背篓里,再把熊的四肢骨取下,一并带走。

    熊皮能卖出好价钱,而一张完整的熊皮能卖出高价,熊掌和熊胆自不必说,自古都是宝贝,至于熊骨,因为据说能入药,同样也很值钱。

    这头熊的肢解,都是那短发男子“主刀”,其他人主要打下手,大概两炷香时间,硕大的黑熊就肢解完毕。

    剩下血淋淋的骨架,还有部分内脏,遗留在血迹斑斑的地上。

    按照短发男子的说法,这是用来献给山神的“牺牲”,猎人们在山神的地盘打猎,不能把猎得的猎物全都带走,总是要留一部分,以示对山神的敬意。

    这个说法,得其他人认同,大家虽然不清楚猎熊有什么讲究,不过都知道要对神鬼恭敬。

    作为猎人,无论如何,都不要触怒山神,不然进山之后打不到猎物事小,丢了性命那就不妙了。

    一行人向着山下而去,一边走,那短发男子一边说着自己的经历“这熊大么?你们可能觉得大,可老子在海参崴见过的熊,那才叫大。”

    “你们想过没有,六百斤重的熊,站起来有多高?”

    “六百斤重!那还是熊么?”众人闻言惊呼,“莫不是成精了?”

    “不是成精,真就是熊,就是老人常说的人熊,站起来时,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巨人,可以吓得你双腿发颤,走都走不动。”

    短发男子说着,指了指旁边一棵树“诺,像这如人般粗细的树,那人熊一拍就能拍歪。”

    众人惊叹着,大概想了一下那“海参崴人熊”的模样,不由的后背发凉,随后有人问“那,张兄弟,你们是如何猎得如此凶物的?”

    “只能靠火铳,还得用陷阱,不然搞不定,而且,不能用一般的铅子,要那种射进身体会变形的铅子,否则打了对穿,多了几个洞,皮毛可就掉价了”

    短发男子说起自己在海东以北那海参崴的见闻,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间,走出山林,来到宿营地。

    宿营地里聚集了许多人,还堆积着大量猎来的野物,有鹿、獐子、狍子,其他诸如野兔之类小兽更是不计其数。。

    人们正忙着处理猎物,剥皮的剥皮,烧水的烧水,忙得热火朝天,见着短发男子一行进来,大家的目光很快就聚集在背篓上露出的熊皮上。

    “又得一头熊,张兄弟,你可真行!”

    “哪里哪里,山里赏口饭吃。”

    短发男子和同伴不住与聚过来的人打招呼,继续向里走,来到一处帐前,却见地上倒着一头老虎,数人正在剥皮。

    一名身材魁梧的男子,站在老虎旁边,背向外,听得旁人说“张山回来了”,转过身。

    “阿舅!”

    短发的张山及其同伴们,一齐向这面色黝黑的男子行礼,称呼对方“阿舅”。

    刘霸道看着满载而归的张山一行,哈哈一笑,迎上前,关切的问“诸位,有没有谁受伤?若伤了,可得赶紧处理、包扎。”

    不问收获如何,先问有没有人受伤,如此关怀,让张山及其同伴觉得心里暖融融的,赶紧将背篓放下,拿出熊皮,让“阿舅”过目、

    刘霸道,人称“刘庄主”,刘家世代仕宦,因为喜游侠、乐善好施,时常接济江湖好汉,故而又得“阿舅”之称。

    如今“阿舅”带着好汉们“闯辽东”,头一年,开荒还没开出名堂,各位好汉便在新天地如鱼得水,成日里上山打猎,飞鹰走狗之际,收获颇丰。

    他们猎得的大量毛皮,被“北羊”的驵主悉数收购,换得喝不完的好酒、吃不完的粮食,让诸位好汉在定居点过起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好日子。

    这可比在豆子?打野鸭、野兔快活多了。

    如今,人人都说果然还是阿舅有眼光!

    好汉们现在都觉得闯辽东是来对了,而“阿舅”刘霸道也是如此想。

    看着干练的张山,他想起数年前,派张山等人混进北洋贸易公司当髡兵的情形。

    当髡兵,就得变成“髡人”,而张山这几年在髡军中历练出来了,不枉费刘霸道的一番培养,所以待得时机合适,他便让张山回来,成为他的左臂右膀。

    毕竟,刘家可不能一直守着豆子?这盐碱地过日子。

    豆子?,为一盐碱泽,负海带河,地形险阻,自东魏以来,就是群盗聚集之地,刘霸道祖辈世居之地就在豆子?边上,他特意结交游侠、豢养食客,不是钱多没处花,而是有想法。

    金刀之谶,让刘霸道向往不已,所以,他觉得自己若默默无闻过一生,太虚度光阴了。

    看看那张熊皮,又看看已经剥下来的虎皮,刘霸道的注意力,最后全都集中在大家背着的双管猎铳上。

    火铳,那可是原本只有官军才能用的武器,威力巨大,既然现在有机会大量购买火铳,凭什么就不能试一下?

    。

第二百七十六章 大干一场() 
群山和原野的交界处,一处规模不小的寨子里,时不时传出铳声,寨内小校场内,许多男子正在练习使用火铳,其中还掺杂一些少年。

    少年们多为十二三岁年纪,为刘家庄的佃农出身,若按往日,他们得在地里帮忙干农活,而现在,却要变成护院。

    细胳膊细腿的少年,根本就练不出什么腿脚功夫,弓马娴熟就更不用想,却因为有了火铳,可以轻易射杀一名壮汉,所以可以胜任护院一职。

    前提是学会使用火铳。

    刘霸道在一旁看着这些人学习操作火铳,丝毫不为消耗的火药、铅子而心疼,他现在很缺人手,所以即便是未成年的男孩,也要用起来。

    他带着好汉们在这里安家落户,既要打猎,又要开荒,为了避免进山打猎的大队人马不在时,寨子被人乘虚而入,他必须将妇孺也武装起来。

    身体健康的婢女、男孩,不需要会技击之术,只需要学会使用火铳、火炮,就能守住寨子,这意味着他不需要额外雇佣青壮,就能利用现有人手保得寨子平安。

    如此一来,才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转到一旁小院,这里有一个炼铁炉,几个铁匠正忙碌着,一头短发的张山和另几个人站在旁边,拿着几杆火铳议论着。

    刘霸道走进院子,接过一杆火铳,问道“如何,琢磨出来了么?”

    张山摇了摇头“阿舅,这玩意看着简单,做起来很难,恐怕得特别的铁料和工艺,才能锻造出有如此韧性的板簧来。”

    “是么”刘霸道看着手中的火铳,视线集中在火药池旁裸露的那个“人”字形板簧上。

    燧发火铳,顾名思义是靠着燧石发火引燃火药的火铳,这种火铳的关键部件,就是由击锤、带铁砧的火帘片、火药池、扳机组成的发火装置。

    火帘片是火药池的活动顶盖,对着击锤的一端向上竖起,是为铁砧,当手指扣动扳机时,击锤夹着燧石击中火帘片的铁砧,使其“开盖”的同时,击锤上的燧石与铁砧相撞产生火星,正好落入火药池里。

    火药池一侧连着铳管,火药池里的火药被落下的火星点燃后,引燃铳管里的火药,铳管里的火药燃烧,把挡在前面的铅子喷出去,击中目标。

    这是张山介绍的燧发火枪原理,刘霸道自己琢磨了许久才琢磨出来,不由得为如此精妙的机括赞叹不已,而张山说了,发火装置的关键是板簧。

    板簧,是一个“人”字形的弹簧,结构很简单,具有“弹力”,能给予击锤足够的“力量”,使得整个发火装置能够顺利运转。

    若板簧的“弹力”太小,击锤就打不出火星,甚至连作为火药池盖子的火帘片都打不开。

    如果板簧的“弹力”太大,击锤上夹着的燧石很容易撞碎,而且会让扳机变得“坚硬”,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扳动。

    最关键的一点,板簧的弹力必须持久,也就是说,不能用了几次就发软、失去弹力。

    如果板簧不行,燧发火铳的“发火率”就不行,很容易“瞎火”。

    那么,想要自己私下制造燧发火铳,若做不出耐用的板簧可不行。

    刘霸道姓刘,当然有想法,他想囤积火器,聚集私兵,以便时局有变之际,扯起大旗,应那金刀之谶。

    历来起事,兵器不可或缺,火器这么贵,若自己能制作,一来省钱,二来不会引起官府注意。

    结果连个板簧都做不出来。

    按照铁匠们所说,板簧可能是用特殊的铁料制作出来,所以能够保持弹力,而弹力恰到好处,不强也不弱,但铁匠们摸索了许久,都做不出合适的板簧。

    这么简单的板簧都做不出来,铳管更是别想。

    铳管,是火铳的关键部件,看起来结构简单,就是一根中空的铁管,但想要做出来,并不容易。

    刘霸道找的铁匠,个个手艺精湛,看了铳管之后,尝试着制作,试了许多办法,最后采取的是“卷制”工艺。

    用这种方法来制作铳管,得先将精铁锻打成拨片,然后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将其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

    这种制作方法对手艺要求很高,还得有钢钻,而每人每天只能给铁管钻进寸余深度,整根铁管需要花大概一个月才能完成。

    不仅费时,还费钱,最关键是做出来的铳管依旧不耐用。

    铳管不好做,好歹能做出来,但没人知道火药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火铳没了火药,就如同弓没上弦,根本就用不了,所以只能靠买。

    一杆火铳售价不菲,买回来之后,还得时不时买火药和铅子,以及作为备件的板簧,没有这些东西,火铳迟早变成烧火棍。

    尝试了许久,刘霸道发现私造火器是不可能的。

    他一开始带着人马闯辽东,本来就是被可以买火铳和火炮所吸引,打算私下里囤积火器,然后以开荒为名聚集人马,然后静待时机。

    现在,火铳是有了,火炮则只是守寨之用,若要起事,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因为官军的火炮更厉害,火铳更多。

    据张山说,官军的火炮,动辄重数百上千斤,能打一到二里远,高大的城墙在火炮前不堪一击,而官军还有开花弹,血肉之躯在火炮和开花弹面前,和纸糊的一般。

    所以,真要起事,下场会很惨。

    最关键的是,火药控制在官府手中,一旦起事,没了火药来源,他耗费重金购置的火铳,就派不上用场。

    说刘姓天子必将重新君临天下的金刀之谶,距离实现之日遥遥无期,于是刘霸道那心思渐渐也就淡了。

    所以,他让铁匠琢磨板簧只是想省钱,省下购买备用板簧的钱。

    现在看来钱省不了,金刀之谶也实现不了,但他带着数百人马来到辽东,在这里暂居,却发现这地方不错。

    至少比豆子?好多了。

    与其每日白白花钱粮在豆子?养着数百闲人,还真不如带着这喜人在辽东开荒、打猎,只是,随着雄心壮志的消散,刘霸道对未来有些迷茫。

    总不能老子就在这里搞个别庄而已?

    如何才能大干一场呢?

    。

第二百七十七章 前途() 
火炉边,几个男子正在忙碌着,他们用坩埚盛着许多铅粒,再把坩埚放在火上加热,使得铅粒融化,然后倒入一个个模范里,待得冷却,将模范一分为二,于是得了一粒粒铅子。

    用刀削去铅子之间连接的铅线,就能得到圆滚滚的铅子。

    火铳的“子弹”,就是这球状的铅子,铅子必须比火铳的内径小,才能塞进去。

    但又不能太小,否则会“漏气”,影响威力。

    能买到的火铳,分单管、双管,单管火铳的铳径较小,双管火铳(猎铳)的铳径略大,所以这两种火铳所用铅子有区别,有时需要靠使用者自己融铅来制作不同的铅子。

    相应的工具,包括模范以及手工压制铅子的“制弹钳”,都是商社在销售火铳时附送的,为买家带来了极大方便。

    正在查看板簧仿制情况的刘霸道,见着这些精致的工具,不由得琢磨起那制作火铳的官府军器监,会是何等样的规模。

    在辽东,火铳是公开售买的,虽然购买者必须符合一定条件,但种种规矩实际上防不了小人,只要稍微动动脑子,谁都可以购买火铳及弹药。

    各商社敞开了供应火铳,官府因为控制着火药的来源,所以乐见火铳大卖,而对于刘霸道来说,既然造反没前途,那么他买那么多火铳来,好像派不上什么大用。

    这些火铳平日里要定期保养,就像弓那般,闲置的火铳多了,保养的开支就上去了。

    想着想着,刘霸道有些烦躁,示意张山跟他到一边谈谈,他想听听张山的建议。

    张山是刘霸道派去北洋贸易公司的“细作”,混进“髡军”数年,如今见识可是不得了,所以刘霸道想让对方给他出出主意,看接下来的路要如何走。

    见“阿舅”问自己,张山说:“阿舅,这火铳不嫌少,若人手足,还是多多益善。”

    刘霸道问:“此话怎讲?万一官府哪天掐了火药来源,可如何是好?”

    “阿舅,官府无缘无故的掐火药作甚?那火铳还怎么卖?“

    张山开始谈起生意经:“这是一门生意,官府靠着卖火铳、商社靠着做二道贩子赚第一笔钱,然后火铳卖得越多,对火药的需求就越大,官府每年都能靠卖火药赚钱,这收入可不低“

    “辽东这鬼地方地广人稀,朝廷又许了三十年免赋,阿舅想想,辽东官府如要有岁入,除了收商税,不就只能靠卖火铳、火药挣钱?这可是不小的收入啊,谁失心疯了掐火药?”

    道理浅显易懂,刘霸道点点头,又问:“那么,方才你说”

    张山继续说:“俺的意思是,趁着大家都在犹豫,阿舅赶紧拉起队伍去打猎,做毛皮买卖。”

    “毛皮买卖可不得了,一张普通的貂皮、狐皮,运到长安、邺城、晋阳、洛阳,扣去成本,都是几倍的利润,那些上品就更不用说了。”

    “天底下那么多富人,得要多少毛皮才够?”

    “俺们来辽东,开荒需要多年才见成效,所以,得靠毛皮打开局面,只要阿舅手上有得力的队伍,每年都能弄来充足的毛皮,和几家商社合作愉快,争取成为‘合伙人’,那就不愁火铳不够多。”

    “有了火铳,拉起更多的队伍去打猎,弄毛皮,阿舅是亲眼看到的,这辽东的深山老林,可到处都是野物。”

    “弄来的毛皮越多,阿舅手头上的钱粮就越多,再多招募人手来辽东开荒,定居,只要过得几年,这局面就打开了。”

    刘霸道听着听着,忽然问:“届时该如何是好?到官府报备户口、田亩?”

    “没错,不如此,难以更进一步。”张山说完,坦然的看着刘霸道。

    刘霸道看着张山,目光犀利,好一会才说:“给官府当走狗,哪天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阿舅,兔死狗烹,这句话总是没错的,不过,据俺所见,这些年,给公司当狗的人,可都过得不错。”

    “明明说的是官府,怎么又扯到公司了?那什么‘北羊’公司又不管户口、田亩!”

    “阿舅,不到官府哪里报备户口、田亩,如何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