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8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数年的发展,年轻的绥远城常住居民超过一万户,这还不包括驻军及其家属,所以城内人气很旺,商业兴盛,即便已经入冬,街道两侧的邸店依旧生意兴隆。

    店里的顾客和伙计,看着穿街而过的车队,没有丝毫惊诧的表情,因为这样的情景在之前经常出现,绥远的繁荣得益于旺盛的边市需求,过往的车队越多,说明未来的日子会变得更红火。

    绥远城南有黑水,西南入黄河,自从黄河(中游)航运开通,黑水入黄河口处变成一座大港,在通航季节里,每天都会有火轮船抵达,运来大量货物。

    货物之中包括茶叶、食盐、蔗糖以及各类手工业制品,在港区卸货之后,经由绥远进入白道,翻越阴山山脉,抵达北麓的武川,然后销往草原。

    与此同时,又有草原以及丰州出产的奶酪制品,还有数不尽的绵羊抵达港区装船,前往下游的关中等地,每艘火轮船跑一个来回,全程都满载货物,为船主带来丰厚的利润。

    得益于兴盛的边贸,绥远以及九原等位于“外套”的河套城池,人气越来越旺,许多边地豪商都在这几座城池开设邸店,专营边贸。

    又因河套之地即可放牧又能种地,吸引了大量中原百姓来此开荒种田或者放牧,这些人之中有的是移民,有的是被称为“雁人”的雇工。

    雁人,指的是这些雇工在开春时来到河套种地,秋天即将入冬时返回家乡,待得来年开春再返回河套,就像大雁一般。

    但现在,随着河套地区开发程度的加深,大量荒地变成了良田,当地出产的粮食加上火轮船运来的粮食,足以支撑大量驻军和居民,所以曾经秋去冬来的“雁人”,已经成为各城的常住居民。

    街道边,年轻的周绍范站立不动,听随从说绥远这几年的发展,他一身戎装,是新军冬装,所以和驻军将士看起来有所不同。

    周绍范看着缓缓驶过的车队,在想车上装的茶叶有没有自家茶园的茶叶。

    自从朝廷决定大兴边贸,和突厥(东突厥)约定开展边市,绥远的发展日新月异,茶叶的销售量逐年暴涨,还是翻倍的那种暴涨,让两淮,江南的茶叶愈发供不应求起来。

    他家有茶园,规模还不小,然而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光是应付老客户的订单就已经竭尽全力。

    掌柜们看着上门询问有无茶叶的行商失望而归,那是一个心急如焚,奈何新开的茶山要出茶得等上几年,所以许多茶园只能看着大量铜钱从门前哗啦啦流过去,却无法往兜里装。

    “郎君?”

    随从的提醒,让周绍范从畅想中回过神来,他继续向前走,拐过几个街口,来到丰州总管府官署门前。

    在站岗士兵面前,周绍范制止随从上前,自己向吏员递交名帖,对方入内片刻,再转出来,面带惊讶,却没有多问,领着周绍范入内,其他随从也跟着入内。

    吏员在前方引路,带着周绍范于官署里转来转去,最后转到总管所在公廨处。

    小隔间里排队等候拜见总管的人们,眼睁睁看着这位后来者直接插队进去了。

    房内,丰州总管周法尚正在办公,听得门口有动静,放下笔,看向来人。

    进门后的周绍范,恭敬地行礼道:‘父亲,孩儿有礼了’

    “坐。”

    “是,父亲。”

    周绍范在书案对面坐下,身板很直,周法尚看着幼子一身“军校生范”,很满意。

    “如何,到丰州来,还习惯么?”

    “父亲,孩儿习惯,没什么问题。”

    “那就好,为父正在办公,只有五分钟时间。”周法尚说完,看了看座钟,“你们到武川历练,可不是去游山玩水,要多用心,知道么?”

    “知道的,兵部给我们安排了任务,任务完成不好,实习成绩就要受影响”

    周绍范简要的说了一下自己此次和军校同学到武川“实习”的事情,实际上他父亲周法尚是知道的,因为既然军校生要到丰州总管府辖境“实习”,作为总管不可能不知道。

    但那是公事,军校生抵达绥远,处于“作战行军状态”,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离队,否则视为“临阵脱逃”,周绍范只能趁着队伍在绥远短暂停留,提前请假,得批准后才出军营。

    跟着父亲派来的随从,到总管府官署给父亲问安。

    军校生的“毕业实习”,如今有四个去处,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东是辽东,南是交州,西是陇右和西海交界处,北是草原,具体来说是阴山山脉、白道北端的武川附近地区。

    在这里,实习的军校生要实地学习如何在茫茫草原上行军、打仗,为将来做准备。

    这个将来是多久?没人知道,因为突厥(东突厥)如今臣服,也许往后许多年都不会有战事,但作为武人,就得随时做好打仗的准备。

    周法尚和儿子说了一会话,看看时间,不忘交代:“将来要想打胜仗,必须知己知彼,知己就不说了,知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你到了草原,有机会的话,要多和突厥各部贵族打交道,有空就多想想,若自己是突厥可汗,要如何应对中原骑兵,毕竟在草原上打仗,和在中原不同。”

    周绍范点头称是,父子俩数年未见,全靠书信往来,见面后只有区区五分钟时间说话,他见着时间差不多,赶紧说:“父亲在绥远多保重。”

    “好。”

    周绍范告退,周法尚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有些感慨。

    陛下想要培养新一代来平定草原么?

    可我们这一辈人还能打呢!

第三百一十八章 碰面(续)() 
大漠,雪白之中掺杂着土黄,黄沙与白雪,代表着炽热和寒冷两个极端,如今融合在一起,看上去有些矛盾,而这种矛盾,正是铁勒薛延陀部也咥可汗乙失钵此时的心情。

    之前他派出使者,前往东面周国瓜州探探消息,使者回来时,带来了好消息:

    周国的大官正好在瓜州,会见西域诸国使节以及胡商,鼓动大家多来瓜州做买卖,所以欢迎也咥可汗到访。

    也咥可汗不敢贸然前往,再派使者前去洽谈具体事宜(摸底),然而对方继续“热情相邀”,邀请他本人去瓜州碰面。

    所以,也咥可汗如今在纠结该不该去。

    他就怕落得数年前,百余名铁勒首领在聚会时被屠杀一空的悲惨下场。

    乙失钵为铁勒薛延陀部首领,而铁勒各部臣服于突厥(西突厥),后来实在受不了西突厥的严酷剥削,多有怨言。

    时值西突厥达头可汗败亡,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取而代之,泥厥处罗可汗认为铁勒各部有叛乱的倾向,于是借着召集铁勒各部首领议事的机会,将与会的百余名铁勒首领杀害。

    对方如此残暴,让铁勒各部敢怒不敢言,但“敢怒又敢言”的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咽不下这口气,和契苾部的首领歌楞一道率部出逃,自立汗国。

    歌楞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乙失钵自称也咥可汗,带着薛延陀部在燕末山一带定居。

    为了部族的发展,也咥可汗操碎了心,率领部众四处出击,试图臣服一些小部落,让其归顺自己,以便壮大实力,或者讨要一些好处,稳定部众人心。

    在这过程中,他曾经率部东进,进攻周国的瓜州地区,结果吃了个大亏,伤亡不小。

    这种时候,该服软就得服软,也咥可汗很快派出使者向周国请罪,并表示愿意归顺周国,寻求庇护。

    实际上就是想要些好处,弥补损失。

    周国对此不置可否,没有进一步表态,却也愿意和也咥可汗展开边市,但薛延陀部没太多可以贩卖的货物,所以双方的关系不冷不热。

    现在,周国有大官在瓜州,对于也咥可汗来说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借此机会从周国捞到一些好处,那再好不过,可万一他去瓜州州治敦煌,被对方抓住一刀砍了

    敦煌又称“鸣沙”,也咥可汗如今就在距敦煌百余里外的沙漠里扎营,他要去敦煌,策马疾驰一日便到,但犹豫了数日,依旧拿不定主意。

    现在,看看部众们那期盼的目光,看看寒风中破败的一顶顶帐篷,也咥可汗知道自己必须冒这个风险,否则日子在这么过下去,会越来越困难。

    若能以表面臣服,从周国那边弄回来一些好处,对于鼓舞人心是很有帮助的,而也咥可汗意识到西突厥的泥厥处罗可汗之所以放着他不管,是因为还要对付东突厥的意利珍豆启民可汗(启民可汗)。

    再过几年,等泥厥处罗可汗缓过劲来,恐怕不会放过胆敢自立的薛延陀部、契苾部。

    想到这里,也咥可汗一咬牙,向左右说道:“备马!去敦煌!”

    。。。。。。

    “步迦可汗还活着?在西海?”

    “没错,不过‘步迦’这个汗号是僭称,可汗应该称其达头可汗才对。”

    “啊是小汗弄错了”

    “无妨,可汗既然愿意为皇朝效命,本官自当上奏天子陈情,只是先前多有误会,恐怕天子想要看看也咥可汗是否诚心实意”

    敦煌官署内,奉命西行招抚西域诸国的大使裴世矩,正与到访的铁勒薛延陀部也咥可汗交谈,当然,因为语言不通,双方的交谈通过通事进行。

    也咥可汗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敦煌后,发现城里有许多国家的使节,还有许多胡商,于是心定了许多,因为周国不可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杀了他。

    和这位姓裴的“天使”碰面后,也咥可汗很快从对方口中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先前不知所踪的西突厥步迦可汗(达头可汗),竟然躲到天山南麓西海地区的吐谷浑去了。

    面对也咥可汗请求归顺(寻求庇护)的请求,裴世矩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让薛延陀部进攻对周国不敬的吐谷浑,最好抓获大势已去的达头可汗,以具体行动展现诚意。

    当然,若薛延陀部觉得没把握,还可以拉契苾部一起动手。

    吐谷浑的实力,也咥可汗有所了解,他觉得即便自己单干,给吐谷浑的慕容可汗一个“惊喜”应该没问题,而进攻吐谷浑,即便抓不到达头可汗,能够趁机抢掠大量人口牲畜也是不错的。

    但为了更有把握些,确实最好拉着易勿真莫贺可汗(歌楞)一起出兵。

    只是如此以来,总得先有些好处拿到手,不然心不定啊

    也咥可汗如是想,却不知如何开口,他见这位姓裴的周国大官面容和善,看上去像是个大好人,而且说话也和气,于是琢磨了片刻,勉强开口:

    “小汗愿意为大周可汗天子效命,只是只是现在手头有些紧,眼下又已入冬,若来年春天动手,过了冬要补膘的马儿,总是要多吃些草”

    反正就是“我愿意出头打吐谷浑,但打仗前能不能给点好处应付一下”的意思。

    对此,裴世矩早有预料,天子派他西行,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守株待兔,等也咥可汗自己找上门来接触,然后许以一些好处,驱使对方为周国效命。

    天子决定,以薛延陀部(最好加上契苾部)为奇兵,翻越天山山脉,自北而南向西海地区的吐谷浑发动背后袭击。

    现在,对方期期艾艾的开口要甜头,裴世矩当然不会拒绝,己方早已备下的好处,是也咥可汗无法拒绝的。

    他笑眯眯的看着对方,说道:“可汗,三百口铁锅,六百领铁甲,一千柄铁刀,铁镞箭矢万支,不知可否让贵部勇士胆气大涨?”

    “啊?铁、铁、铁”也咥可汗被惊喜惊得话都说不利索,待得听到这位周国大官重复了一遍(通事又翻译了一遍)后,激动得起身就要磕头,被裴世矩扶住。

    裴世矩不认为扶持薛延陀这种游牧部族是好事,迟早养虎为患,更别说还送铁甲和兵器,但周国如今有火器,那么局面就不一样了。

    有火炮拱卫的敦煌城(鸣沙城)固若金汤,即便有数万身着铁甲的敌兵来犯,在火炮面前也只能血流成河,至于野战,在火器面前,铁甲也就那样。

    所以,送些许铁甲、兵器,过去是资敌,现在没什么大不了,对方不老实,日后自然有官军来收拾,裴世矩目前的任务,就是让薛延陀部当一条听话的猎犬。

    “可汗,天子很想看看贵部的表现如何,所以,西海之事,想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几近于喜极而泣的也咥可汗,几乎要拍着胸膛保证:“天使请放心,来年定要让吐谷浑好看!”

第三百一十九章 洽谈() 
    倭国,京城,苏我氏邸,权臣苏我马子正与到访的“五桅船主”张鱼交谈,两人是老相识,所以没有什么多余的客套话,直接切入主题,谈起当前现状。

    现在已经入冬,而今年一年,倭国和周国(市舶司、北洋贸易公司)的合作一如既往的非常愉快,双边贸易额比前年增长了五成,前景一片光明。

    来自中原的茶叶、丝绸、布帛、香药、蔗糖、纸张、书籍、铁锅,还有各种手工业制品,深受倭国国内各阶层人士欢迎。

    而倭国出产的黄金、白银、各类海产以及硫磺,同样是周国大量需求的货物。

    其中,以硫磺的需求增长最快,因为周国的纺织业、造纸业要用硫磺给纺织品及纸张漂白,所以硫磺用量很大(另一重要用途是火药)。

    对于倭国来说,开采硫磺可比开采、提炼白银方便得多,产量也多得多。

    所以硫磺成了双边贸易中倭国最拿得出手的货物,倭国靠着硫磺,从周国(北洋贸易公司)换回大量日用品。

    而两国合作的一个“大项目”,今年成绩斐然:双方对倭国北方大岛——虾夷地的攻略十分顺利

    大量捕获到的虾夷人(又称毛人),为倭国贵族们的庄园以及矿山增加了不少劳动力,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苏我马子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甚至那些旧贵族们也开始软化立场,在许多不是那么重要的朝政上,不在选择和苏我马子针锋相对。

    对此,苏我马子很满意,所以,来年的“捕奴”事务必须加强,他要在今年结束前和说话绝对算数的张鱼谈妥相关内容。

    其次,被虾夷占据的“关东地区”,倭国朝廷必须取得实际性的进展,这需要周国(北洋贸易公司)的帮助。

    倭国本岛,是一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型大岛,倭国朝廷实控的地区是西半截,而大岛的东半截为虾夷占据,双方势同水火,不可能握手言和。

    东西交界处,有倭国设立的几个关隘,所以倭国朝廷实控的地区称为“关西”,虾夷占领的地方称为“关东”。

    如何将国土向关东拓展,是历代倭王关心的事情,但关东地区地形复杂,诸虾夷部落人多势众,所以对关东地区的扩张,进展一直不是很大。

    现在,苏我马子决定借助周国(北洋贸易公司)的力量,在接下来对关东地区用兵时,军队走海路,绕过虾夷重重设防的陆地区域,直接在其后背沿海地区登陆。

    在登陆点构筑堡垒,然后以此为据点,对虾夷发动进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这一构想,需要强大的水师作为支撑,倭军的水师难挑大任,所以苏我马子想依靠周国(北洋贸易公司)进行。

    周国的海船,充当运输船,为倭国运送人员及物资,因为虾夷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战船,所以这件事实际上风险不大,船队只需要提防海上风暴即可。

    与此同时,倭国需要大量精良的铠甲、兵器武装士兵,以便在和虾夷的作战中获得更大优势,这些铠甲和兵器,希望能从周国购买。

    对此,张鱼表示并无原则上的问题,但具体细则,得由公司相关人员到倭国洽谈。

    而接下来的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倭国计划向周国派出使节,相关事宜,需要提前和周国方面沟通,以求做到双方都满意。

    两国交往,实属寻常,之前倭国不是没派过使节前往周国,但现在情况有些不同。

    周国已经统一中原,实力雄厚,那么倭国遣使,要以何种合适身份来进行官方的交流?

    倭国一方,要如何称呼周国皇帝?

    而倭国国王,要如何自称呢?

    若周国遣使入倭国,倭国要如何接待来使?是倭王出迎,跪接周国国书,还是周国使节在京城将国书转交给倭国方面官员即可?

    对于周国而言,倭国就是“撮尔小国”,自然是没资格平起平坐的,这一点倭国方面也明白,不敢奢望什么,只是想以较为体面的方式,得周国一个封号。

    基于国内政治考虑,苏我马子希望使节此次出使长安,能为倭国国王讨回一个过得去的封号,而不会被过度“矮化”。

    毕竟,两国如今处于很默契的沉默期,官方往来全都通过市舶司、北洋贸易公司进行,所以能回避“倭国究竟是不是周国藩属国”这一敏感问题。

    如果是,那就意味着倭王王位的更替,都必须得到周国的认可(册封),就倭国国内的现状而言,谁敢推动这件事,谁就要倒大霉。

    所以,两国交往时的礼节和国书措辞,就成了关键。

    苏我马子当然不敢激怒周国天子,但也希望周国能够以一个比较体面的方式,给倭国国王一个过得去的“面子”。

    说白了,苏我马子极力主张两国互派使节,为倭王争取一个过得去的封号,此事一旦圆满完成,作为促成者的他,就可以借机刷声望。

    但为了避免政敌找到借口攻击他“让大王受辱”,所以要提前和周国这边沟通,看看口风如何。

    张鱼并不是周国的礼部官员,但作为周天子的心腹,苏我马子知道自己可以借助张鱼和周天子沟通,看看能否得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等到双方都谈好细节,倭国才会正式派出使节。

    如果实在不好办,那就维持现状,双方心照不宣,默默地开展双边贸易即可,正式的官方往来,就“以后再说”。

    为此,苏我马子写了一封亲笔信,请张鱼代为转达,上呈周国天子御览。

    这件事,张鱼插不上嘴,只能担任信使居中跑腿,而他此次来倭国,也顺便给苏我马子带来其侄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