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水行周-第9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拎着钱袋在车站前市集大采购的士兵们,很快就拎着大包小包挤出人群,往城中某处而去。

    三转两转,来到一处里坊,坊边有座铁匠铺,时值正午却上了门板,板上贴有红纸,上书休业缘由:铺主有喜,自本月十三日起,休业三日。

    拎着大包小包的士兵们,驾轻就熟转到前方一处民宅前,门童见着他们来了,笑眯眯迎上来,引着客人入内。

    走进大院,却见院里摆了许多高脚大圆桌,有许多客人就坐,主人还未出迎,当中已经就坐的十余人,见着士兵们来了,瞬间沸腾起来:“迟到了,罚酒、罚酒!”

    原来是兴和镖行的林镖头一行,和士兵们是老相识,双方随即笑骂起来。

    正热闹间,户主出现,却是个二十岁出头、身材魁梧、面色黝黑的年轻人,到访的士兵见状,纷纷上前行礼:“尉迟都督,某等祝贺都督喜得贵子!”

    “哈哈,你们迟到了,罚酒、罚酒!”

    尉迟融笑道,接过部下的贺礼,示意仆人把酒坛扛上来:“你们一人一坛,不喝完不许走!”

    士兵们也笑起来:“都督,一坛酒哪里够,怎么都得两坛起嘛!”

    “小子,这酒可是烈酒,你们先喝完一坛再说!”尉迟融舒展双臂,把部下“赶”入席,随后向在座宾朋高呼:“人都到齐了,喝酒喝酒!”

    主宾把酒言欢,酒过数巡,尉迟融让妻子苏氏抱着儿子出来,和大家见见面。

    看着满堂宾客,看着妻儿,他只觉心中温暖异常,如今儿子有了,妻子又持家有道,成家立业中的“成家”,算是圆满完成。

    接下来,即便不为自己,也要为了妻儿取“立业”。

    尉迟融虽然姓尉迟,但他家和当年的奸臣尉迟惇没有关系,连远亲都不是,毕竟大象年间,故蜀王之子尉迟谊任朔州刺史时,就没和他家认亲。

    这不奇怪,因为尉迟融曾祖父、祖父都是魏国(东魏)、齐国官员,和西魏、周国的尉迟家族本就没什么亲戚关系。

    再说,即便有些许关系,他们这破败家族,当年也攀不上故蜀王(尉迟迥)家族,

    齐国灭亡之后,尉迟融的祖父还做过周国的济州刺史,没多久便病故,尉迟融之父也英年早逝,于是年幼丧父的尉迟融其境遇不怎么样,年少时以打铁为生。

    但他父亲的故人苏谦,却没有忘记“世侄”,虽然尉迟家已经家道中落,不再是官宦人家,“世侄”已变成铁匠,出仕无望,苏谦依旧将女儿苏娬嫁给尉迟融。

    得了妻族的支持,尉迟融的日子才好过一些,小铁铺渐渐扩大,后来又遇到了大好人——兴和镖行的林镖头。

    林镖头是并州人,在鼎鼎有名的兴和镖行做事,是押队镖头,见识多、交际广,某次来尉迟融的铁铺订做佩刀,一来二往就有了交情。

    镖行派出镖队运镖,行走各地,马匹的马蹄多有磨损,所以要给马掌钉上马蹄铁,时不时要换,而与尉迟融相熟的林镖头,牵线搭桥,让尉迟融的小小铁匠铺,成了兴和镖行的“马蹄铁供货商”。

    有了这个大客户的订单,“尉迟铺主”的铁匠铺名声大作,生意兴隆,规模很快扩大,因为人手充足,所以尉迟融不必再亲自打铁。

    但他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见着家境好转,便有了投军建功立业的心思,却没有门路,因为老丈人已去世。

    而热心的林镖头,有门路。

    代地毗邻草原,又有崇山峻岭,所以贼寇多,即便官军在各要地筑垒建寨,外防突厥内防贼寇,依旧时有商旅遇袭,所以官府决定组建“巡路响马”,剿除马匪。

    尉迟融得林镖头引荐,靠着兴和镖行作保,当了“巡路响马”的队主,带着部下数次击破马匪,清剿贼寇,立下不少功劳。

    他凭借出色表现,入军府,任都督。

    既然有了正式军职,尉迟融便按着如今流行的做法,以字代名,因为字敬德,所以,朔州军府都督尉迟敬德,会再接再厉,为朝廷效命。

    此刻,尉迟融在席间向林镖头敬酒,再次多谢对方的屡次相助,豪爽的林镖头不以为意,拍着尉迟融的肩膀,半醉半醒的说着:

    “敬德!你善使马槊,弓马娴熟,当个都督是大材小用了!”

    “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有没有想过到军校深造?”林镖头用力拍着尉迟融的肩膀,“为天子讨伐四方不臣,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啊?这。。。。”尉迟融心中有些期盼,却有些疑惑的问:“军校不都是官宦子弟才能去的?”

    “谁说的?良家子弟、军中将士表现出色者都可以去,但要通过考试。。。”林镖头看着尉迟融,忽然笑起来:“敬德,你。。。学问如何?”

    这一问,尉迟融尴尬起来,他只能说认得字,学问是谈不上的:“呃。。莫非做不得童生,就不得考军校?”

    “那倒不是,不过呢。。。。”林镖头哈哈笑起来,“入了军校,必须学读书写字,还要学算术,毕竟世道不同了!”

第三百四十八章 马杀鸡() 
夜色深沉,灯火摇曳,帷幕轻摆,卧榻阵响,姊夫和小姨子的零距离接触,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光着膀子的宇文温咬紧牙关,全身紧绷,哼哼起来。更新最快

    见着姊夫/夫君似乎很舒服的样子,面色红润的尉迟明月加快了动作频率,双手紧握上方双杠,用力踩着宇文温的后背。

    “呃。。。。呃。。。呃。。。”

    宇文温哼哼着,觉得自己快要被踩散架了,硬是咬牙顶着,小姨子/小妾一双玉足踩在后背,本来是很舒爽的一件事,而现在,每踩一下,他就觉得自己的身子骨都在开裂。

    好不容易熬到时间结束,接受踩背按摩的宇文温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不过随后而来的舒适感,确实别有不同。

    累得轻轻喘气的尉迟明月,给宇文温揉着背,满欢期待的问:“二郎,舒服么?”

    “嗯,舒服,很舒服。”

    尉迟明月听得自己一番努力得姊夫/夫君认可,十分高兴:“那力道合适么?还要再用力一些么?”

    “呃。。。。不用了。。。这样就行了。。。。”宇文温说完,忽然有一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感觉,“四娘,先休息休息,喝些水,莫要累着了。”

    “好。”

    尉迟明月去喝水休息,宇文温趴在榻上,慢慢舒展四肢,仿佛一只趴在岸边晒太阳的鳄鱼,时不时动动。

    他不是被小姨子给踩伤了,纯粹是要舒展筋骨,适应踩背按摩带来的强烈刺激。

    按摩可不能乱来,不然按出内伤很麻烦,踩背按摩更是如此,这种源起南洋的按摩法,传入中原后,很快就风靡起来,让幕后策划者很满意。

    幕后策划者当然就是宇文温本人,他弄出这种按摩法,纯粹是为了给医馆找到一条生财的财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推拿按摩,古来就有,但是用脚给人进行“踩背按摩”却很罕见,宇文温给这种按摩方式取了个异域风情很浓的名字,那就是“马杀鸡”,托名南洋密医按摩法。

    “马杀鸡”本是后世按摩推拿的音译,并不是专指踩背按摩,但这名字简单,听过之后很好记,就被宇文温“发明”出来。

    正如后世各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洗头屋”、“按摩屋”一般,踩背按摩“马杀鸡”,这种新颖的按摩方式,很快就超过了医馆的范畴,进入风月场。

    年轻貌美的小娘子用一双玉足给恩客按摩,这种别样又暧昧的刺激,使得恩客们趋之若鹜。

    在各大都会及商埠,风月场纷纷推出“马杀鸡”服务,使得这种按摩法流行起来,长安也不例外。

    当然,尉迟明月学的“马杀鸡”技法,那是正经的医馆按摩法,经过医师(女)指点,又经过多次实习(实习对象是宫女),是合格的毕业生,不会把宇文温踩出内伤。

    宇文温本来对这种按摩不是很感兴趣,但尉迟明月这么努力服侍他,他只能硬着头皮接受服务,方才被踩得痛苦难当,现在趴了一会,只觉周身舒服得紧,心情大好。

    心情当然大好,各级军校即将迎来新一届学员,在这些学员之中,可是有不得了的人物。

    不知不觉,时光流逝,对照原本历史的时间线,时代已经从南北一统前夕,来到了隋末变乱将起的时间点,对此宇文温百感交集。

    隋末乱世英雄辈出,名讳为后世家喻户晓,但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战乱是巨大的灾难,一将功成万骨枯,未来王侯将相们的脚下,都是无辜百姓的累累白骨。

    惨剧不能重演,但英雄也得有用武之地,所以宇文温费尽心思,策划两全之策,精心布局,如今进展颇为顺利。

    “不稳定因素”们,要么去辽东,要么下南洋,而未来的英雄豪杰们,已经走在不一样的道路上。

    那么,可以高枕无忧了么?

    宇文温翻过身躺着,看着上方承尘(天花板),继续思考。

    如果历史的轨迹依旧,“今年”应该是大业五年,随着永济渠、通济渠的完工,隋王朝的国力达到巅峰。

    志得意满的隋帝杨广,即将开始新的一项宏图伟业,那就是讨伐高句丽、收复辽东。

    然而,如日中天的王朝,实际上已经隐患重重,骄傲的天子自我感觉良好,不恤民力,逼得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各地暗潮涌动,不满和愤怒正在聚集。

    所谓的天下太平,不过是火山爆发前的短暂沉默而已。

    自视甚高的杨广,就像一个蹩脚的“马杀鸡”医师,自诩技艺了得,认真且用力地给客人(国家)按摩,想要让客人强身健体,然而实际上客人已经被他踩得内伤叠加,即将散架(崩溃)。

    帝王的宏图伟业,即将开始的辽东之役,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沉重的兵役和劳役,日子再也过不下去了。

    黄河下游,齐郡(此时的齐州)人王薄,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与同郡好友孟让一起,在长白山聚众起事,拉开隋末乱世的帷幕。

    而现在。。。。

    据有司奏报,齐州人王薄、孟让,组织移民团,到辽东开荒去了。

    想到这里,宇文温眉毛一扬,虽然义军领袖“林登万”有无数化身,但能把未来反王礼送出境、给英雄豪杰安排好发展道路,这种暗中操控全局的感觉,挺不错。

    但距离高枕无忧还太早,有杨广的“前车之鉴”在,宇文温可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不扰民,他即便再怎么想出巡都忍了,因为宇文温知道,即便有了火轮船,天子只要一出巡,必然会加重沿途百姓的负担。

    为了不扰民,他即便在几个行宫都呆腻了,也没打算营造新宫,以供自己和家人逍遥快活。

    岭南的荔枝好吃,他忍,为的就是不劳民伤财,搞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各地名贵特产不会定为贡品,防的就是当地官府趁机加派,压榨百姓。

    他一直在竭尽全力自律,各种完全没有益处的奢侈享受一概免谈,还费尽心思扶持新利益集团,搞利益输送,照顾各方利益,尽可能把一桌酒菜做大,让大家都能吃饱,不至于造反。

    为了争夺舆论控制权,宇文温甚至还亲自动笔,绞尽脑汁编故事,和潜在的敌人们争夺舆论,那《无头将军》故事就是其一。

    做皇帝都做到这个份上了,要是还有人要造反。。。。

    宇文温想到这里,目露寒光:酸决,妥妥的酸决,炮决太便宜反贼了!

    老子要把反贼扔到浓硫酸池子里当众酸决!

    “二郎?可以开始了么?”

    尉迟明月的轻呼,让宇文温回过神来,见着小姨子/小妾结束了中场休息,心中叫苦,只能硬着头皮再次趴下。

    “四娘,十五分钟,再踩十五分钟就停,好不好?”

第三百四十九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 
午后,皇宫,宇文温与入宫觐见的杨济交谈,杨济之前在河套地区操练军队,忙得不可开交,前日刚回到长安,今天就被宇文温召入皇宫问话。

    “这《西行记》,你何时能修改好?”

    杨济闻言面露难色:“陛下,微臣军务繁忙,实在是”

    话还没说完,就被宇文温堵了回去:“那就加班呗。”

    完全是一副吝啬东主要求掌柜、伙计无偿加班的嘴脸,杨济对此只能表态:“微臣明白,定会在期限前,将初稿修改好。”

    “你要抓紧,这本书,明年开春一定要出版,至于版权算你四成。”

    “陛下,微臣岂敢与陛下分版权”

    “无妨,反正《西游记》不是朕写的,如今借鉴一二,你出了力,就该有。”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做诗《贾生》,说起汉文帝召见名儒贾谊的事情: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如今,周天子召见“杨生”,不问苍生问“西游”,让“杨生”觉得有些啼笑皆非。

    宇文温大概能猜出杨济心中所想,特地强调:

    “这件事很重要,你莫要不当一回事,舆论讲的是潜移默化,不然光靠官府张榜宣传,措辞各种假大空,你觉得百姓能听进去多少?”

    “百姓基本上大字不识一个,看不懂文字,只会听故事,或者看表演,所以朝廷的宣传,要在这两个方面做文章。”

    “戏班的表演,说书人讲故事,那就是最好的宣传方式,《西游记》的故事,一开始也没那么复杂,全靠无数说书人完善,才逐渐成形。”

    “从唐初的《三藏法师传》,到明初的《西游记平话》,再到后面吴承恩的《西游记》,历经数百年的积累、提炼,这样一部名著,受百姓欢迎是显而易见的事,怎么能不好好借鉴一下?”

    “让百姓知道,西域原来有这么多国家,有这么多风土人情,这些国家也很富庶,地域辽阔,有山有水,不是什么去了必死之地。”

    “将来朝廷经营西域,出征将士还有百姓们才不会畏之如虎,唱什么《无向河中浪死歌》”

    听到这里,杨济一愣:“陛下,莫非要对河中用兵?”

    河中地区很远,在连突厥都没搞定的情况下对河中用兵,那是要出大事的,杨济就怕这位志得意满,飘飘然,不顾一切搞什么“河中之役”。

    “你想太多了,贪多嚼不烂。”宇文温很淡定的喝了杯茶,“南中、岭南、辽东,都还没有消化,湖广熟都没做到,河中?等你儿子为朕的儿子效命时再说吧。”

    杨济听了,赶紧认错:“是微臣妄言了”

    “但提前做宣传,总是没有错,而且,你不要老是把目光放在陆地上。”

    宇文温说着说着,又开始宣传海权无敌:“去波斯,不一定要走陆路,走海路也是一样的,若以做买卖而言,更方便。”

    “三宝太监下西洋,那么大的船队,可以运载多少货物?这些货物若以马队、驼队转运,运得了么?”

    “货物是这般,军队也是如此,一万兵马去波斯,走海路,只需要提前布置沿线港口,备好物资,那么风信起,就可以出行,半年时间就到,若走陆路,你觉得这一万兵马能走到波斯?”

    眼见着宇文温越说越偏题,杨济赶紧点头称是:“陛下说的是,那么,不知陛下还有何吩咐?”

    “如今朝廷以棉布作为部分俸禄发放,你收到的棉布质量如何?是留着自家用,还是变卖换钱?”

    “回陛下,微臣所得棉布质量上佳,家中不缺钱,不需要将棉布变卖。”

    “这样啊那你可有耳闻,谁家对这棉布有说法?”

    “陛下,仅以微臣而言,未听到什么抱怨。”

    “你军务繁忙,那好”宇文温沉吟着,瞥了杨济一眼:“朕与你个差遣。”

    “微臣领命。”

    “你都不知道朕给的是何差遣,怎么就领命了?”宇文温忽然笑起来,“朕继位以来,一直未曾严格清查户口、田亩,不是软弱无能,是为了不折腾。”

    “现在,时机成熟,政事堂诸公已经达成共识,朝廷是该理一理户籍,查一查田亩,那就是大索貌阅,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概括来说就是清点户籍,核实每户人家的健康、丁口状况,然后根据核查结果定税、征税,目的是将隐户和隐田清点出来,增加国家税收。

    杨济听到这里,神情凝重:“陛下,是仅仅河北一地,还是?”

    “天下都是,大周有多少户籍,有多少丁口、田亩,每年该缴纳多少租庸调,必须弄清楚。”

    宇文温拿出一沓资料,向杨济交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朕花了十来年时间,派人测绘土地,明察暗访收集州郡户籍资料,如今有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汇总,你们就拿着资料去,仔细梳理清楚。”

    杨济接过资料看起来,宇文温继续说下去,仔细清查户籍、田亩可是一件大事,他准备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开始了。

    周国自大象二年开始,动荡不安,一直折腾到宇文温继位,朝野内外才算真正稳定下来,但一系列遗留问题,让清查户籍、田亩的必然举措不得不缓行。

    连年内战,百姓需要修生养息,而各种免租税政策,使得全国范围内的清查户籍、田亩行动变得有些尴尬,所以自明德元年以来,朝廷虽然也有清查户籍、田亩,但进行得不是很彻底。

    现在,随着时机成熟,是该认真梳理一遍,为此,宇文温从继位伊始,就一直在准备,甚至连宣传也都提前进行了。

    编各种鬼神志怪故事,然后改编成戏剧,靠戏班在各地演出,对百姓们做宣传。

    将清查户籍、田亩的好处,巧妙的通过戏剧、说书向观众宣传,以鬼神故事吸引观众,让大家在看戏、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受这种宣传。

    宇文温一直认为舆论宣传要发威,必须靠潜移默化,他编《无头将军》的故事,就是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了解辽东,而《西行记》则是让百姓知道西域。

    至于南洋,有《刺马》,而南中,也需要一个配套的故事。

    这个故事,属于《华生探案秘闻录》系列故事,主角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