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宇文温和儿子们看着潜水员们穿上潜水服、脚蹼、潜水镜,然后背上气罐,接好呼吸装置,变成一个个“蛙人”,然后等待命令。
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拿出几个巴掌大的纯白瓷盘,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奋力扔出去,使其落入水中。
待其沉没,“水鬼”们记下方位,登上小船,各自划到瓷盘落水的位置,然后背向外坐在船帮上,向后倒,倒栽入水中,消失不见。
直到这时,憋着满肚子疑问的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开向父亲请教问题。
问题有很多,其一就是为何“水鬼”们先穿着贴身针织衣物,再穿潜水服。
“道理很简单,水越深,水温越低,潜水员在低温的水中如果不做好保暖,容易失温,影响水下活动范围和时间。”
宇文温说完,示意儿子们看刚提上来的深水采样器,指着采样器内的温度计:“看看,三丈水深,水底温度比水面低了许多。”
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点点头,又看向甲板上忙碌着的人们。
一个形同大钟的潜水装置“潜水钟”,此时被吊机吊起,其顶部是粗硕的铁链和杜仲胶管,侧壁有圆形玻璃窗,坐在里面的人可以透过窗户看到外面。
两名潜水员穿上特制的潜水服,这种潜水服宛若厚厚的连体衣,有带着金属配重块的靴子,在旁人的协助下,潜水员往头上戴圆滚滚的金属潜水头盔,变成另一种“水鬼”。
头盔面部有圆形玻璃窗,潜水员戴上头盔后,外人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其面容,这就意味着“水鬼”下水之后,也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外面情形。
头盔后部有长长的杜仲胶通气管,缠在“水鬼”腰间,看起来长度至少有数丈。
两名“水鬼”在旁人的协助下,来到金属制的潜水钟旁,从其底部钻进去,随后在其侧壁小玻璃窗处向外招手示意。
机器的轰鸣声中,吊机悬臂转到船舷一侧,将潜水钟探出去,绞盘转动起来,将铁链和胶管放长,使得潜水钟缓缓入水,渐渐消失不见。
不一会吊机旁的电铃响起,那是位于潜水钟里的水鬼向水面提示自己已经准备完毕。
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赶紧拿出几个巴掌大的带花纹瓷盘,往潜水钟下水处附近水面扔去。
扔完之后,继续向父亲请教问题。
问题同样很多,首先就是“潜水钟有何用处”,种种提问,难不倒宇文温。
“诸如检查桥墩、水坝等水下作业,因为水底视线不好,耗时很长,动辄两三个小时,所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需要潜水钟这种潜水装置协助水鬼们工作,道理就像乘坐马车节省人力一般。”
“潜水员们带着大量工具乘坐潜水钟下潜、上浮,能节省不少体力”
“他们戴着潜水头盔,其通气管与潜水钟内气阀连接,而潜水钟自己也有通气管,与船上气泵连接,船上的气泵靠着蒸汽机带动,将空气源源不断输入,使得水鬼们能在水下长时间活动,毕竟气罐的储气量有限。”
“潜水钟因为有充足供气,所以能在其中点蜡烛,使得沉在水里的潜水钟发光,让离开潜水钟活动的潜水员知道潜水钟的位置。”
“你们想想,无论是河、海港口,检查栈桥桩时,潜水员们一根根的仔细检查,需要花多少时间?若有通气管一直在岸上供气,省去多少麻烦?”
“供气泵还有双人手摇式,一艘海船装了手摇式供气泵,采珍珠的人可以戴着潜水头盔下水,靠着通气管供气,能在海底多待一些时间,多捞一些珊瑚、珍珠贝。”
“可不要小看了这套设备,两洋贸易公司,还有轮船招商总局,每年都要采购许多,进行大量水下作业,事半功倍。”
宇文温滔滔不绝的说,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不停点头,潜水实在是太有趣了,但他们却不敢下水。
不是没下过导致不敢下,而是因为下过水,才害怕。
他们曾经头戴潜水头盔,靠着通气管供气,跟着父亲从太液池边下水,往池(湖)中央走,越走越深。
那时,只有头顶水面荡漾着光芒,四周一片漆黑。
虽然有“水鬼”护卫左右,兄弟俩还是觉得害怕,总觉得漆黑一片的水中,似乎有什么水怪潜伏着,就等着他们一不留神,游过来大开杀戒。
所以,自从那次体验之后,兄弟俩就再也不敢潜入水底。
不过看着别人潜水倒是挺有意思的。
没过多久,潜入水中摸瓷盘的“水鬼”(蛙人)纷纷回来,兄弟俩投出去的纯白瓷盘一个不少的回来了。
又过了一会,吊放潜水钟的吊机传来铃声,待得吊机将潜水钟吊起,从潜水钟里出来的潜水员,也将带花纹的瓷盘一个不少的交出来。
作为此次训练的考官,宇文维屏和宇文维行给“水鬼”们打了满分。
宇文温看着这些本不属于“古代”的潜水装置,心中宽慰。
随着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水中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大,他耗费无数资金研究出来的“潜水科技”,本来随着战争的结束,就要鸟尽弓藏,如今有了“第二春”,真是意想不到。
奈何,技术水平还是太低,否则就能做出脚踏动力推进潜水艇
第三百七十五章 引光奴()
夜,寝宫,张丽华从噩梦中惊醒,在梦里,她化身“石塔西”探员练红绫,在诡异虫谷之中为掩护上司华生撤退,手持连发火铳以及利刃,孤身和一只怪物周旋,最后失足坠入深渊。
深渊里,有无数巨大黑影在扭动,见着上方有活物坠落,欢快的呼喊起来。
这个梦太过真实,让她惊出一身冷汗,睁眼一看,原来自己好好躺在榻上,今日所看《南中虫谷》故事太过惊险刺激,以至于让她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然而喘息声依旧,从耳边传来,她转头看去,借助窗外透入的微弱灯光,看见影影绰绰间,身边两人缠在一起,不停动作着。
待得云消雨散,张丽华静静等了一会,随即起身,将滑落一旁的薄被拿起,给两位盖上,随后低声说道:
“二郎,妾去端水来。”
听得背向自己的宇文温“嗯”了一声,张丽华探手往榻边小案摸去,摸到一个纸盒,随即裹着薄被坐在榻边,就着昏暗光线,将纸盒打开,从中拿出一枚“引光奴”。
“引光奴”实际上是一根细木梗,形如牙签,顶端裹着“药引”,张丽华捏着“引光奴”末端,将其裹着药引的头部往纸盒侧面涂层一划,只听“嚓”的一声过后,什么也没发生。
又划了几下,一团火光忽然在“引光奴”顶端绽放,随即燃烧起来,照亮张丽华的面庞。
容颜依旧的美人,小心翼翼拿着“引光奴”,将其靠向榻边小案上烛台,将蜡烛点亮。
借助烛光,张丽华看清榻边景象,将搭在一旁的睡袍拿起,松开裹在身上的薄被,将睡袍穿上,以免光着身子去拿水时着凉。
寝殿里开着“空调”,气温微凉,张丽华到外间端来温水,回到卧榻,却见宇文温坐在榻边,看着烛光发呆。
红晕尚未消退的陈,软软的躺在榻上,双眼迷离,仿佛已经失去意识,张丽华快步上前,将薄被披在宇文温身上:“二郎,莫要着凉了。”
“嗯。”宇文温喝完水,看着蜡烛,又看看烛台旁放着的“引光奴”,问道:“方才你划了几下才点燃?”
“妾记得好像是四下。”
“四下。。。。”
宇文温闻言若有所思,打开纸盒,拿出一根“引光奴”,在纸盒侧面划起来。
就一下,“引光奴”顶端便绽放出火光,随后开始燃烧,宇文温注视着这团跳跃的火光,直到其即将烧到末端才张口吹灭。
点火成功率忽高忽低,看来质量还不稳定。。。。
宇文温如是想,搂着张丽华躺下,却没吹灭蜡烛,反倒和怀中人交谈起来。
“这火柴的销路,感觉不理想,依你所见,原因何在?”
“二郎,这引光。。这火柴好是好,却有些尴尬,寻常人家用不起,也不需要,而用得起的人家,实际上用火镰也行。。。。”
两人讨论起来,一旁慢慢回过神的陈,听着听着,也起了兴趣。
引光奴,是一种引火之物,是以硫磺染薄木条制成,陈小时候随着母亲在宫里做事时,就经常见人用引光奴引火。
但引光奴自己不会燃烧,需要靠明火点燃,然后作为小火把,点燃其他易燃之物。
这就是陈知道的引光奴,而现在,有了新式的引光奴,名为“火柴”。
火柴,据说其前端也裹着硫磺为主要成分的“药引”,而装着火柴的纸盒,其侧壁为薄木片,外侧覆盖着一层药剂,据说其中混杂着玻璃粉,以便“摩擦生热”。
火柴在用的时候,是用手指捏着尾端,然后将火柴头往纸盒侧壁涂层一划,因为“摩擦生热”使得涂层和火柴头“摩擦生火”,于是火柴自己就燃烧起来,不需要额外的明火。
这种“摩擦生火”,未必划一次就能成功,所以需要多划几次。
有时候运气不好,一根火柴划到顶端药引都没了,也不能成功点火,所以需要拿出另一根来划。
对此,陈有使用经验,所以她觉得,既然火柴的点火率飘忽不定,那还不如用火镰,毕竟火镰的价格比一盒火柴要低,还没有失火的危险。
火柴不安全,一盒火柴放在兜里,人走来走去的时候,这火柴自己就有可能烧起来,也就是自燃。
陈不知道火柴自燃的原因,若让她选择一件引火之物带着出门,她宁愿选火镰,也不愿意要会自燃的火柴。
这种新式“引光奴”,是不久前才正式销售的,对于陈来说她不需要关注如何引火,因为这种事自然有侍女们去忙,所以其销路如何,不需要知道。
现在听得旁边两人议论,看来火柴的销售前景黯淡。
黯淡就黯淡,卖这种小玩意又能赚多少钱呢?
“这不是能赚多少钱的问题。”宇文温对张丽华的疑问做出回应,当然,身边陈的想法他是不知道的。
“火很重要,煮饭、驱寒、烘烤衣物都需要火,如何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便捷、快速生火,是很重要的事情。”
“火柴不完善,点火率不稳定,这都不要紧,那就继续改进,售价偏高、不如用火镰,那就想办法改进制造工艺,降低成本。。。。”
“不过你说的没错。”宇文温用力搂了搂张丽华,“火柴对于平民而言,不是必须之物,他们也不会花这冤枉钱去买。。。“
“而对于富贵之家来说,郎主不需要关心如何点火,那么负责点火的仆人,没资格要求购买价高的火柴、却不用便宜的火镰。”
“如此一来,想要推广火柴,必须为其创造强烈的需求,那就是。。。。”
说到这里,宇文温坐起,有些唏嘘。
在没有打火机的时候,他觉得火柴的最大用途之一就是点烟,不然抽烟者想要优雅的点起一支烟,总不能蹲在角落里用火镰点火。
然而,烟草原产美洲,中原现在是没有烟草的。
没有烟草,自然就没有香烟,那么有钱人基本上不需要随身携带(或者仆人携带)火柴点烟。
没了老烟枪,火柴怎么卖?
想着想着,宇文温思维发散:
烟草,辣椒,治疗疟疾的金鸡纳,还有玉米、土豆等,这些好东西全都在美洲,但距离“发现”美洲还遥遥无期,那么是不是要组织船队东征,开启“伟大航路”?
“二郎,小心莫要着凉了。”
张丽华的提醒,让宇文温回过神来,想要躺下,却见食指上有印痕,想来是划火柴时留下的,他把手指在张丽华面前晃了晃:“拿张纸来。”
张丽华睡在外侧,榻边小案上放着“餐巾纸”,宇文温的意思是让张丽华拿纸来擦一下手,未曾料美人坐起身后,直接张口将他手指一含。
然后一吮。
这一下,弄得宇文温如同触电般,整个人都精神起来,本来已经熄灭的“火种”,瞬间被“引光奴”张丽华点燃。
不知死活的妖精,你别想睡觉了!
…… 上拉加载下一章 s ……》
第三百七十六章 引光奴(续)()
早上,吃完早餐的宇文温在殿内看奏章,因为昨晚休息不好,所以现在哈欠不断,眼见着精神不济,便将奏章放旁边一方,躺在榻上小憩。
还好今日不用朝会,所以他可以如此补觉,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宇文温作为一个俗人,免不了被体似酥的佳人“仗剑”砍倒。
青春靓丽的陈婤,年长却风情万种的张丽华,二人构成的“组合”,“杀伤力”很强,让宇文温欲罢不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然而自己开的后宫,无论如何也要养活,宇文温为了“养家糊口”,必须想办法多赚钱。
美人们的日常开销要花钱,各自子女成家立业要花钱,譬如张丽华为他所生的女儿宇文桂英,去年出嫁时,他和张丽华便备下了丰厚的嫁妆。
宇文温如今作为年轻的祖父、外祖父,又是宗族之长,逢年过节都要给后辈们备下礼物,正所谓家大业大开销大,若不想办法多赚钱,总不能去盘剥百姓、敲骨吸髓。
一想到养家糊口,困倦消失得无影无踪,宇文温一骨碌从榻上爬起来,继续看奏章,来自延州的奏章,让他看得入神。
这是个好消息延州的当地特产,在无数人的努力下,终于成功“升级”了。
延州地界,自古有一种黑色“脂水”从地下冒出,如同溪水般流淌,这种黑色脂水被称为“石脂水”,可以直接点燃,在汉时就有记载。
“石脂水”其实就是石油,其初级提取物,就是猛火油。
汉时的上郡高奴县,如今的延州广安县,是周国境内唯一可以较为容易且大规模开采的油田。
后来,北宋时沈括就在著作里提到延州石油;后世,中国的第一口陆上油井,应该也是在那地方。
宇文温自登基之后,投入人力物力,在延州广安正式开采石油,经过多年发展,终于建立起了一套集石油开采、提炼、精制于一体的初级石油工场,专门生产猛火油。
也只是生产猛火油。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不仅是动力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但宇文温有自知之明,不会奢求什么提炼柴油、煤油、汽油,他只想要猛火油,用来打仗。
无论是西方的“希腊火”,还是东方的猛火油,都是“古代”科技提炼石油的常见初级产物,周军装备的各类火油弹,其猛火油主要来自广安。
又有产自南洋番邦的石油(宇文温怀疑那番邦所在地区是后世婆罗洲),被南洋贸易公司当做特产运回国,在广州番禹初步提炼成猛火油,要么供应军需,要么当做灯油对外销售。
比起海外“进口”,延州广安才是最可靠的猛火油产地,所以宇文温对于广安的猛火油制造场十分重视,现在,制造场有了新产品。
宇文温打开随着奏章一起送到的木匣,只见里面有数根蜡烛,拿起一根就着阳光仔细端详,发现蜡烛的颜色偏黄,却又和蜂蜡所制蜡烛的黄色不同。
蜡烛,是用蜡制成的照明物品,在这个时代,蜡烛的蜡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为虫蜡,二为蜂蜡。
鲸脂油也能提炼鲸蜡,但有价无市,自古以来,多为帝王使用,所以不算常见的蜡。
虫蜡为白色,是一种类似于白蚁的昆虫分泌出的物质;蜂蜡为黄色,又称黄蜡、蜜蜡,是蜜蜂的一种分泌物。
无论是哪一种蜡,收集起来十分费事,因为需要大量的虫或者蜂不断分泌蜡质,才能“集腋成裘”,以其制作蜡烛。
所以,蜡烛是不便宜的照明物,平民家庭买得起却用不起,只能靠油灯照明,而富贵之家炫富的一个做法,就是点起大量蜡烛,将厅堂照得如同白昼。
宇文温将手中蜡烛放在烛台上,拿出一盒火柴,将火柴划燃,再用其将蜡烛点燃,看着跳跃的火光,满是欣喜之色。
从现在开始,蜡烛的普及不再是痴人说梦!
对于宇文温而言,从石油中提炼猛火油的技术,源自三十年前,那时的他为了生存,拼命想各种歪门邪道提升战斗力,而较为容易实现的石油初级提炼产物猛火油,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的黄州(巴州)没有石油,全靠跟奸商外购,还好这种被称为“石脂水”的物质,时常被海外番商当做特产,带到中原(江南)销售,所以宇文温的小作坊,才有原料提炼猛火油。
经过多年的发展,提炼猛火油的技术员们,渐渐发现石油的多种特性,这些特性之一就是蜡化。
存储石油的容器、或者有石油流动的管路装置,时间久了,其内壁有蜡状物,如果不处理,很容易堵塞管路,或者让容器“变脏”。
那么,如何消除这种蜡状物、高效率提炼猛火油,是技术员们要解决的问题。
要消除蜡状物,就得对其进行了解,才能有针对性的配置“消除剂”,于是在“了解”许多年后,技术人员意外摸索出一套人为提炼蜡状物的方法。
然后,替代虫蜡和蜂蜡的新产品——石蜡出现了。
现在宇文温点燃的蜡烛,就是用石蜡制成,虽然提炼工艺不能确保石蜡的颜色“纯正”,看上去黄中略带黑色,但对于宇文温来说,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因为他一直认为,以如今的技术水平,用石油提炼出猛火油就已经是极限,至于其它副产品,无非就是沥青状物质,拿来铺路都会污染环境,根本就没有用。
但是,持续多年的摸索,让技术人员摸索出了石蜡的制取方法。
随后发现,用石蜡制作的蜡烛,同样可以点燃,和虫蜡、蜂蜡蜡烛没有区别,只是这种蜡烛的生产成本不低,是市售虫蜡、蜂蜡蜡烛的数倍。
看上去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广宁工场的技术人员,从建场开始,花了十余年时间,改进、优化提取工艺,将石蜡的提取成本大幅降低。
现在,根据奏章所说,一根石蜡蜡烛的制作成本,是一般蜡烛